搜索
   登录

目录

肇兴景区对侗族传统节日的包装与利用初探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3945字

肇兴景区对侗族传统节日的包装与利用初探

侗族传统节日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集中展示侗族传统习俗的一个重要平台,对促进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肇兴是以侗族文化为核心资源的人文景区,也是侗族地区旅游开发较早、旅游事业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肇兴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侗族传统节日包装与利用进行了多次探索。

一、肇兴景区旅游发展现状及肇兴侗族主要传统节日

(一)肇兴景区旅游发展现状

肇兴景区位于黎平肇兴镇境内,是黎平侗乡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景区。景区以肇兴侗寨为中心,辐射周边堂安、纪堂、厦格、己伦、登江、上地坪等村寨以及侗族圣山“萨岁山”和皮林溶洞群,规划面积38平方千米,景区内常住人口1.73万人。

经过多年的开发建设,目前肇兴的旅游基础设施已基本能够满足当前的旅游发展需求。景区内现有旅游接待床位1280个,餐饮店37家,旅游购物店28家,休闲娱乐场所6家,停车位共1600个。景区内营运观光车15辆,中巴车1辆。景区经营管理正逐步走上正常轨道,景区内专门从事经营管理工作人员有223人。从2014年元月23日正式收取门票以来,截至2014年10月12日,肇兴景区门票收益达396万元。

(二)肇兴景区主要侗族传统节日

1~2月:春节(含花脸节、抬官人、祭萨节)。

4月:谷雨节。

7月:“六月六”。

10月:芦笙节、泥人节。

二、肇兴景区对侗族传统节日的包装与利用

(一)喊天节

1.节日简介

侗族喊天节,侗语“谢萨向”,意思是祭雷婆。传说是地上的人们把雷婆弄脏了,雷婆跑到天上去了。如果不祭祀她,恐怕她会发怒,不降雨,田地就会干裂,丰收就无望,生活就会过得不安宁。侗族人民为了祈求雷婆的保佑,每年农历六月十五日这天都要祭祀雷婆,以保六畜兴旺、天下平安。由于在祭祀的时候人人都要仰面朝天大声呼喊,“喊天节”因此得名。该节日五六十年前在许多侗族村寨都在举办,现在只有黎平的黄岗村每年按时举办。

黄岗侗寨喊天节步骤大致为:先由寨老牵一头60千克左右的黑毛猪到河边宰杀,烧香烧纸祭祀一番后,全寨才开始大规模杀猪,有的一家杀一头,有的两三家共杀一头,也有十家八家共杀一头。宰杀完后,每家挑选一块好肉煮熟制成“刀头”,集中摆放到寨子中间的坪子里,在祭师的主持下,大家对天跪拜,高声呼喊:“萨向啊,对不起你,我们把你弄脏了,今天来为你洗脸,给你赔罪喽!”。“喊天”结束后,按照房族分别摆起长桌酒席,与前来参加活动的客人一道共进晚餐,互唱敬酒歌。晚上,还有鼓楼行歌坐夜、对唱大歌等活动。

2.包装与利用

2007年7月26日(农历六月十三日),在黄岗侗寨喊天节前夕,为了营造出更加浓郁的文化氛围,当时的肇兴乡人民政府组织当地寨老举办了喊天节活动。活动所需资金由政府承担,具体工作事务由村干部和寨老负责。喊天节的仪式在肇兴礼团鼓楼进行,由当地得高望重的寨老陆海安站在祭台上念祭天祭词,寨内60多名寨老身着盛装在台前跪拜。仪式结束后,全寨每家派一个代表在街边吃长桌宴,过往的游客可免费就餐。这次长桌宴是肇兴最隆重的一次,有近3000人就餐,长桌宴长达500多米。这次喊天节的举办政府出资8600元。

(二)祭萨节

1.节日简介

“祭萨”是侗族最庄严隆重的祭祀活动,各侗族村寨因各自习俗不同,“祭萨”时间、内容和形式也不尽相同。当前比较隆重有名的祭萨节是榕江车江的萨玛节和黎平六甲侗寨的“八甲”祭萨节。

肇兴侗寨的祭萨分为小祭、中祭、大祭和特祭。小祭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在中礼团鼓楼由寨老们祭,中祭是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初八择日全寨共祭,大祭每3年祭一次,特祭是寨内发生重在事件如火灾、温疫等才开展的祭萨活动。

2.包装与利用

2008年10月2日,为了在国庆旅游黄金周营造氛围,在肇兴乡人民政府主导下,肇兴侗寨举办了近十年来最隆重的一次祭萨活动——戊子年肇兴侗寨祭萨大典。这次祭萨活动由3个部分组成,即:赴祭岁山取土仪式、游寨仪式和广场祭拜踩歌堂仪式。参加人员1000余人,耗资近万元,到场观看的游客近5000人,中央电视台记者全程参与拍摄。

(三)芦笙节

1.节日简介

侗族芦笙节是侗族地区庆丰收的一项大型娱乐活动,流传甚广,现今以肇兴、洛香、贯洞等六洞地区举办的芦笙节规模最大,影响最广,其中尤以肇兴、洛香和纪堂举办的芦笙节最隆重。侗族芦笙节隔年举办一次,与苗族芦笙节最大的不同是,侗族芦笙强调的是声音宏亮,而不在乎曲调。芦笙节在秋收的季节里举办,举办芦笙节的地方侗族人称为“芦笙坪”,各芦笙坪在秋季里分别择日举办芦笙节,参加的芦笙队少的有三四个,多的达到80多个队。2013年肇兴举办芦笙节,参加队伍达86个,活动开支达7万余元。

2.包装与利用

自2006年开始,为促进旅游发展,肇兴芦笙节多由肇兴乡人民政府资助,在乡政府的引导下,将举办的日期选定在国庆节旅游黄金周期间,同时要求所有参加节日的芦笙手必须着侗族服装。

(四)谷雨节

1.节日简介

每年谷雨,肇兴有项民俗活动侗语叫“渐苟嫩堕拉”,意为“吃乌米、播稻种”,是肇兴农耕文化与婚恋习俗的双重寓意表达。该活动有3层含义,即:对农作时令的提示、对黄牛耕田劳作的尊重和对爱情的独特表达。特制的乌米饭在当天被当作汉族的“喜糖”一样,成为订亲的祥物和标志。谷雨这天,肇兴已订婚的男方会担乌米饭送到女方家作为订亲礼物,而曾与该女行歌坐月的其他男子,也会将盛饭用的竹篓扔到女孩家里,讨要乌米饭,以此表达对女孩即将成婚的祝福。在男孩进屋拿饭之时,女孩及其闺蜜会用锅底灰抹在男孩脸上,便于认清是谁在眷恋着自己。随着活动的发展,每到谷雨当晚整个寨子都是沸腾的,所有男青年都提着竹篓扔到所有女青年家中讨要乌米饭,大街小巷每个人的脸上都被抹花,从而演变成了全寨的狂欢夜。

2.包装与利用

早在2008年,肇兴乡人民政府将谷雨节里丢竹篓、抹花脸的内容进行了简化性开发,在重大节庆或重要客人来的时候,安排两三家进行,得到游客的欢迎。2014年4月20日,第一次系统性向外界宣传该节日,节日当天肇兴侗寨的客游量是平日的3倍,寨内12户嫁女人家的乌米饭都不够送。

(五)泥人节

1.节日简介

泥人节侗语称“降迷多玛”,即抢鱼打泥仗。泥人节在各不同的侗族村寨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称谓,比较有代表性的是肇兴的厦格在每年中秋节举办的泥人节。其程序和内容是将稻田鲤鱼放入塘中,然后人们到塘里抢捉,随着水位降低,水塘全是泥浆,大伙捉鱼的同时,相互打泥巴仗取乐嬉戏,最后都成了泥人。最后在塘里举行斗牛比赛。

2.包装与利用

自2007年起,肇兴乡人民政府以补助的形式,将厦格泥人节举办的日期调至国庆旅游黄金周期间,而每年中秋节群众依然自行举办,这样就出现了厦格1个月内办两次泥人节的现象。2014年9月7日,由肇兴景区管理委员会将龙额的捉社形式和厦格的捉鱼形式及肇兴抓鱼王3种形式进行组合,在肇兴侗寨上寨田坝组织举办了泥人节,并在节前进行大力宣传。节日当天游客大量涌入,景区门票比平时增收5万多元。

三、取得的成效

(1)激发当地居民办节的积极性。通过政府对传统节日的资助与鼓励,通过广大游客对节日的参与和赞誉,当地群众在外来的认同中产生自豪感,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办节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传统节日得到更好的传承。

(2)使文化活动与旅游事业形成良性互动。肇兴古朴的村落景观是景区的形,而当地居民承载的传统文化活动才是景区的灵魂所在。但平时游客到肇兴,只能看到其形,而只有在节日里,才能领略到侗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及其他风俗。所以,传统节日与旅游相结合,能加深游客对景区的印象,不断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推动旅游事业的繁荣,旅游事业的繁荣又为传统节日的举办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

(3)积累经验,锻炼人员。在一系列传统节日的包装利用过程中,当地群众、政府工作人员、游客三方通过不断的语言交流和思想碰撞,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同时也锻炼了不同层面的人员。

四、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1)节日的知名度偏低。肇兴景区侗族传统节日,由于长期的宣传力度不够,对外的知名度不高,在进行包装利用过程中,游客量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办节成本较高。由于节日多属全民举办,从政府层面,组织经费逐年增高。对当地居民而言,主要是接待成本高,办节时周边的亲友均会到来探访,客人多的人家办一次节接待费达三五千元。

(3)部分节日产生异变。在对传统节日进行包装利用过程中,为了适应旅游发展的需要,对节日原有的一些内容、形式和举办日期进行随意的改变,这些改变或多或少地对节日的传统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像祭祀这类的节日非常庄重,随意改变了就会减弱人们的虔诚程度。

五、对策及建议

(1)采取打造一个节日为主,其他节日为辅的策略。即选择一个最具肇兴景区地域特色的节日进行重点打造,努力用3~5年时间,打造成与罗平油菜花节、西双版纳的泼水节、台江的姊妹节、雷山苗年节一样的节日盛会。其他节日作为景区氛围营造的一部分,或将其开发成可供游客消费的旅游产品。

(2)处理好当地居民、政府和游客之间的关系。传统节日的举办主体为当地居民,包装与利用由政府主导,受众为游客。三个主体之间不仅存在着经济利益上的关联性,在对待节日举办的思想上也会产生一定分歧。所以在对传统节日进行包装利用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各相关主体的责、权、利,并提前发布信息,及时相互沟通。

(3)处理好改良和传承之间的关系。传统节日为了适应旅游发展需要而进行适当的改良,但是在改良的过程中,应当多征询各方意见,并制定出实施方案。明确哪些节日能改、哪些不能改,能改的要怎样去改,改到什么程度和模样,并将改良过的告知游客,没有改良过的进行录制并保留原样。否则会给外人传递错误信息,也不利于传统节日的传承,而没有传承就没有利用。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