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动态保护与静态展示成为节日文化新亮点
建于黄平飞云崖的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已列为全国免费开放单位,每年吸引着八方游客,成为宣传节日文化的窗口,是节日文化的静态展示的代表之作。贵州是多民族的省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1000多个(次)传统节日,每次节日集会,都是民族民间歌舞、服饰、风俗充分展示的舞台。通过节日活动,邻里、村寨之间加深了友谊,增强了团结,调解了许多矛盾,弘扬了民族文化,活跃了乡村文化生活。笔者曾在民族地区工作多年,接触并参与举办过大型节日活动,此次应贵州省文物博物馆学会之邀,就贵州节日文化的保护与展示等内容谈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贵州节日文化的底蕴
民族节日不仅是民族生产、劳动、饮食、服饰、娱乐、舞蹈、文学、体育、礼仪、祭祀、社会、政治、历史、经济等文化事象的载体,而且是民族意识、民族性格、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民族深层文化的形象表达。贵州是民族节日的密布区,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瑶族、革家等民族,由于大山相互阻隔,散布在沟壑山谷、山梁之上的民族村寨星罗棋布,形成大大小小相对孤立的地理文化社区,这一地理文化社区多则百多个村寨,少则十几个村寨。这一地理文化社区具有特殊的意义,无论是对外防范、文化娱乐、族际婚姻、经济交流等都长期交往,因长期的经济、文化、婚姻往来,形成了诸民族相互融合的统一整体。由于封闭,这些村寨很少与外面世界交往,过着自给自足、自娱自乐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久而久之便形成特色迥异的文化事象,节日文化便是一个写照。贵州的民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如:苗年、侗年、姊妹节、鼓藏节、吃相思、赶歌坪、赶社、祭萨、芦笙会、爬坡节、杀龙节、斗牛节、摔跤节、花炮节、茅人节、等郎节、情人节、歌会、泥人节、抬官人、月贺、吃新节、龙舟节、摆古节、盘王节、招龙节、赶秋节、祭天节等等。每当节日来临,同一地理文化社区的亲朋好友身着节日盛装,带着节日贺礼,扶老携幼前来庆贺。节日的时间短则1天,一般都要5~7天,有的节日延续的时间达3年之久。节日期间,民族的歌舞服饰大展演。年轻人寻偶相亲,寨老则议事协商调解纠纷。人们喝酒行令,发拳打马,唱戏娱乐,踩歌踩鼓,演奏芦笙,整个山寨几乎沸腾。民间所办的节日无论从组织到流程都有一套传统的法则,看上去是无序,实则有序。一般同一个地理文化社区的节日都是轮流做庄,由一个村轮转下一村,周而复始,连绵不绝。侗族的“月贺”,节前寨老先写下“贴子”,通知对方:某年某月某日多少人前来你村月贺。得到贴子的一方根据情况“回贴”,或盛情邀请,或婉言谢绝。最盛大的节日莫过于苗族的鼓藏节,3年的办节流程可申报节日文化的吉尼斯世界之最。从醒鼓、起鼓、立鼓、祭鼓、送鼓、藏鼓,每个过程都是那样的严密,每次活动都是那样的精心策划,每次展演都是那样的有序,让人叫绝。
贵州的节日每月都有,又集中在农历的三月至十月这段农闲时间。一些大型的娱乐性、祭祀性、社交性的节日都在这段时间举办,如飞云崖“四月八”、谷陇九月芦笙会、四十八寨歌会、侗族月贺、苗族姊妹节、爬坡节、斗牛、摔跤、龙舟节、花炮节等等。农忙时的节日,一般都与农事活动有关,规模小,参与人员少,如吃新节、祭天节、采桑节、播种节、敬露节、起工节、开秧门等等,均以小寨或家族为单位,而且时间较短,一般是1天左右,也很少有大吃大喝、大娱大乐的场景。农事活动开始后,一些器乐如芦笙要用泥土将笙眼封住,存入鼓楼或鼓堂,待农历八月十五日粮食进仓后才开启,如此前哪村哪寨哪家吹响芦笙,则被视为晦气,备受谴责。
二、民族节日活动提高了知名度
近年来,为弘扬民族文化,政府积极参与办节,民间节日活动有所复苏。如黄平飞云崖“四月八”、谷陇九月芦笙会每年都举办,通过办节,提高了知名度,吸引了游客,宣传了苗族文化。苗族古歌古词、苗族开亲歌等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苗族飞歌登上世界音乐殿堂维也纳音乐大厅。谷陇九月芦笙会场被列为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芦笙场,誉声海内外;苗族刺绣系列产品近年来发展成旅游商品走向了市场,走出了国门等等。
贵州黎平通过举办侗族鼓楼文化节,成功申报侗族大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得到增强,村村寨寨修鼓楼、建花桥,唱侗歌、学侗戏、赛芦笙等蔚然成风,侗族大歌的理论研究和传承发展推向了新的高潮,推动了黎平民族文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提高了知名度。
三、节日文化的动态保护
(一)民族节日的走势
在高新艺术、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民族文化正在作为弱势文化逐步消失,这是历史的大趋势,特别是当今文化传媒的普及,交通的发达,人流的加速,外来文化对本土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十分明显。从历史规律而言,强势文化总是要逐渐融合弱势文化。就节日文化而言,据了解,近年来贵州有300多个节日已出现萎缩现象,如凯里舟溪的芦笙会参加的人数在减少,侗族传统的“月贺”也不再频繁,甚至在大多数地区消失,节日期间的各种风俗都在弱化,唱歌的少了,穿着民族盛装的少了,跳舞的也少了。原来侗族男女交友方式“行歌坐月”的习俗,十多年前还能在偏远的地区看到,而今,只有表演活动的展示。当你走进一些知名民族村寨时,你就会发现,商业化、城镇化正改变着昔日的传统,只有几栋远离街面无钱改造的木楼还坚守着民族村寨的元素。
(二)节日文化的动态保护
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与习俗的集中展示舞台,应该着力进行保护。弘扬与发展民族节日应突出“一个重点,两项原则,三个关系”。
一个重点: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选址黄平飞云崖,得天独厚,是节日文化动态与静态保护的重要节点。黄平谷陇九月芦笙会每年仍在举办,活动期为3天,人数最多时达十多万人。与此同时,黄平周边苗族村民在每年农历九月,都要举行一系列的芦笙集会,形成对谷陇的呼应。如野洞河金塘芦笙会,新州五里墩芦笙会,岩英芦笙会,重安芦笙会等。谷陇九月芦笙会内容相当丰富,主要活动有吹芦笙、跳芦笙舞、赛马、斗牛、斗雀、歌舞比赛、游方等。除了本地苗族及各民族同胞自发组织参加外,部分游客来自重庆、贵阳、安顺及施秉、凯里、台江、镇远、贞丰、兴仁、安龙、关岭等。1981年参加谷陇九月芦笙会的赛马就有300多匹,人数多达8万多。2005年谷陇九月芦笙会举行万人苗族大歌大合唱,享誉海内外。谷陇九月芦笙会是贵州最大的芦笙会。野洞河金塘集会,新州五里墩集会,重安马场新合集会、马桑冲集会、马场集会,新州十里桥集会,谷陇岩英集会、大坪坳集会,都是谷陇九月芦笙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像这样的传统节日已不多见,政府应列入引导重点,大力扶持,打造民族节日新亮点。
两项原则:第一项原则是政府引导原则。政府引导是通过政治、经济、舆论的手段鼓励支持民间办节,要逐步脱离政府大包大揽办节的做法。实践证明,政府主办的节日很多已脱离民间的原汁原味,变异很大,也不适合游客味口。再者主办节日的政府官员也并非人人都是对民族文化深思熟虑的专家,因此,在筹办过程中,难免使传统节日变型走样,结果事倍功半。所以政府要逐步由主办到引导的转变。尽快成立节日中介组织,将节日的举办引导向民办和市场运作为主的方向发展。政府给予政策、资金、舆论支持,提供安全保卫。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和失误。
第二项原则是鼓励民间承办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原则。节日越是民办越体现其特点,其实民间的节日在举办过程中十分有序,原汁原味,前面提到的鼓藏节就是一例。如果官方办鼓藏节,可想而知是什么结果。只要政府支持,帮助宣传,保证交通,民间节日是很有开发价值的。在一些人口比较密集的地方,创新性地、综合性地组织一些节日,通过市场运作也是一条成功之路。
三个关系:第一,节日文化与旅游的关系。通过办节来集中展示文化的多样性以有效地吸引游客,没有大大小小的节日来支撑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旅游就会成为空壳。现在一些地方只注重景区景点的道路、厕所、接待站、门楼等硬性基础设施建设,而忽略挖掘和培育民族文化资源,重硬件轻软件的做法是很难使民族文化旅游做强做大的。第二,举办节日活动与弘扬民族文化的关系。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节日期间,不同层次、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们汇集在一起,以诸多的仪式来庆祝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综合大放送,也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为了参加节日,村村寨寨都必须经过精心准备,从练歌舞到制作新衣服、从酿米酒到打粑粑、从人员组织到乐器准备等。举办一次节日活动就是一次民族文化总动员,“多办节,办好节”,对民族文化传承有益无害。第三,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鼓励成立文化中介组织,专门运作大型节日文化活动,策划、筹备、运作、沟通政府与民间的桥梁,政府通过政策、资金、税收、金融扶持,确保其正常运转。创办创意文化服务公司,运作得当,必然前景光明。
四、节日文化的静态保护理念
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馆舍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面积较小,不利于馆舍扩展和陈列,博物馆内目前以图片展示为主,节日文物展示数量极少,应该得到有效提升。
(1)广泛征集博物馆陈列品。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陈列应该体现复原陈列与资料陈列相结合。复原陈列包含贵州全省,以黔东南、黄平的节日活动为核心。内容不单纯为节日的文物陈列,应该全方位收集有关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口承语言民俗、精神民俗等方方面面。具体来说应该大量收集诸如村落、家庭、居住、服饰、饮食、生产、人生礼俗、岁时民俗等物件,对非物质的诸如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史诗、叙事诗、该语、民间艺术作品以及信仰、宗教、巫师、活佛、道德、礼仪等代表物件进行收集展示。
民族节日并非单纯的节日,一旦节日举办,其活动内容往往具有全方位的特点,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符号十分丰富,应该广泛征集。
征集的范围可包括贵州全境,以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等民族地区为重点,这样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才名副其实。
(2)改造提升博物馆硬件设施。馆舍必须提升改造,馆内硬件设施应得到加强。贵州省民族节日文化博物馆从规划、选址、外观设计、室内布展、解说内容等一系列硬件设施以民族文化元素为题材,馆舍面积不能小于2000平方米。展览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多媒体技术,让参观者既看到珍贵的文物陈列,听到优美悦耳的民族歌曲,又感觉到如身临节日活动氛围之中,同时还能亲身体会一次某项节日的细部情节表演。
(3)把培养人才作为提升博物馆的重大战略安排。人才队伍培养可优先考虑三部分:第一是管理人才,他们负责管理层面的指导、协调、安全等领域;第二是研究型人才,他们负责对博物馆节日文化、文字解说系统进行研究,随机更新和提升各项内容;第三是服务型人才,这类人才面向参观者和游客,体现博物馆的服务水平和精神面貌。管理、研究、服务一体化,博物馆建设才能向一个新的水准提升,也才能真正体现贵州多民族节日文化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