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述论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14680字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述论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节庆文化,是指那些围绕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传统节日形成的包括节日的仪式、程序、规定、禁忌等形式和活动的种类、活动的方式等内容,以及节庆文化所体现出来的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民族心理等隐性文化的综合的文化现象。

在贵州的17个世居的少数民族中,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水族、畲族、仫佬族、壮族、瑶族、毛南族、白族、羌族都有自己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的民间传统节日,这些特点鲜明、文化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是构成贵州五彩缤纷的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基本格局的基本文化元素。

据20世纪80年代初期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贵州世居少数民族节日普查”的不完全统计,一年之中,贵州全省有各种民族节日集会共1000多次(处)。其中,按民族分,苗族650多次,布依族170多次,侗族80多次,水族40多次,仡佬族10多次,回族10多次,彝族20多次,瑶族2次,其他民族48次。贵州高原上的民族节日集会不仅次数多,而且规模大。在1000多次民族节日集会中,参加人数在1000人以上、5000人以下的约占10%,5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约占60%,1万人以上的约占30%。

虽然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像他们的历史一样悠久,像他们的传统文化一样积淀深厚,丰富多彩,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在汉典籍文献中存在“一多一少”现象,即“风俗”见诸于汉典籍文献的较多,“节日”见诸于汉典籍文献的较少,而且关于“节日”的记载大多数都“隐匿”于“土俗”之中。

一、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类型

根据民族传统节日的特点,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大致可以划分为农事性节日及节庆文化、祭祀性节日及节庆文化、纪年性节日及节庆文化、纪念性节日及节庆文化、社交娱乐性节日及节庆文化等类型。

(一)农事性节日及节庆文化

农事性的传统节日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的1/4左右。农事性的传统节日,既是节令性的节日,又是农事性的节日,具有双重意义。贵州典型的农事性节日有苗族的种棉节、讨树秧节、杀鱼节、闹鱼节、水鼓舞节、捕鱼节,布依族的七月辰日龙山节、蚂螂节,侗族的采桑节、种棉节,瑶族的围鱼节、老鼠节,壮族的秧苗节,彝族的采茶节等。这些节日有的是由节令性的祭祀仪式演化而来,有的是因某一项农事活动推广而来,节日形成的因由各不相同,活动的仪式、程序和内容也不尽相同,围绕传统节日形成的节庆文化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这些内容不同的传统节日一过,就预示着不同的农事季节的到来。如“二月二”祭桥节一过,春耕大忙季节就已经来临;“四月八”牛寿节一过,插秧季节就要来临。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就是年复一年地用这样的形式来传承他们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来构筑他们自然知识的知识体系的。

(二)祭祀性节日及节庆文化

祭祀性节日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祭祀形式最为多样、内容最为丰富、文化积淀最为深厚的节日类型。祭祀性节日主要源于原始宗教仪式,由原始的宗教仪式转化为节日。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社会文化,原始宗教的存在是旨在解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的。从确认、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角度来说,祭祀性节日又可分为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节日和以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两大类。在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祭祀性节日中,苗族的“吃鼓藏”、独木龙舟节,侗族的萨玛节、鼓藏节,畲族的冬至节,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畲族、仫佬族等民族的“二月二”祭桥节、“四月八”牛寿节,苗族、布依族、侗族、仡佬族、水族、瑶族、壮族、畲族、仫佬族等民族的吃新节、尝新节,苗族的踩鼓节、翻鼓节,布依族、壮族的“三月三”社节、“六月六”社节等节日最为典型。

(三)纪年性节日及节庆文化

纪年性节日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过节的民族最多、节日集会最为隆重、活动内容最为丰富多彩的节日类型之一,围绕这种节日形成的节庆文化同样具备内容最为丰富多彩的特征。在贵州的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中,除布依族、蒙古族和满族外,其余的少数民族都保留着以农历的四月、九月或十月为岁首的农作物物候纪年法,都有自己纪年性的节日,如苗族的“苗年”、侗族的“侗年”、土家族的“赶年”、彝族的“彝年”、水族的“借端”、仫佬族的“仫佬年”等。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纪年性节日既是少数民族纪年法的体现和传承,具有农作物物候纪年法的特征,是贵州少数民族关于“时间”的认识,展示的是贵州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历法文化,同时又兼有庆祝丰收的意义,是展示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的最好时机。在这个意义上来说,贵州少数民族的大多数纪年性节日又是该民族的庆贺性节日。

(四)纪念性节日及节庆文化

纪念性节日大多都是少数民族为纪念本民族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缅怀本民族英雄人物而确立的节日类型,一般都有准确的日期和固定的节日活动内容。在贵州的民族传统节日中,纪念性节日有侗族纪念民族起义领袖林宽的林王节,纪念侗族古代女英雄杏妮的萨玛节,天柱、锦屏一代的“四十八寨歌坪”,白族的七月初五祖先受困节、七月初六祖先遇难节等。这些节日活动的内容一般都紧扣主题,且常伴有社交娱乐活动的内容。

(五)社交娱乐性节日及节庆文化

社交娱乐性的节日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比例较大、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活泼多样、最具观赏性和参与性的节日类型。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大多有男女青年自由恋爱的传统,大多数少数民族男女青年对自己的婚姻都有相对的自主权,因此,贵州少数民族社交娱乐性的节日相当发达。

在贵州民族传统节日中,最为著名的有苗族的姊妹节、雷山五岔路爬坡节、凯里舟溪芦笙节、凯里香炉山爬坡节、黄平谷陇九月芦笙会、安顺跳花节、铁盔山跳花节,布依族、壮族的“三月三”歌节,布依族的顶效査白歌节、“六月六”歌节,侗族的“三月三”讨葱节,壮族的赛年歌节、火龙节等。

二、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内涵

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身份的“条形码”,是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是模塑民族心理的平台。节庆文化是本民族沟通“人”与“神”的渠道和桥梁,是构成本民族精神世界的核心活动之一。

贵州的世居民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壮族、瑶族等少数民族,都是以祖先崇拜为主要特征的信仰自然宗教的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普遍认为,人和包括自己的祖先在内的“神”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人有人的社会结构,“神”有“神”的社会结构,“神”有主宰人的祸福和命运的强大的力量,人需要经常以“牺牲”来飨祭包括自己祖先在内的“神祇”以求得“神”的保佑。这是自然宗教的具体体现。同时,这些世居少数民族也认为,人与“神”分别生活于两个不同的世界,只有“神”看见人而人是看不见所谓的“神”的,但“神”却可以随时洞察人的一举一动,因此,除了平时对“神灵”要恭恭敬敬以外,每年都要安排一个特定的时间来集中飨祭包括祖先在内的所有“神祇”,以求得所有“神祇”的护佑。因此,传统节日是少数民族沟通人与“神”的渠道和桥梁,具有沟通人与“神”的联系的功能。人通过传统节日沟通了与包括自己的祖先在内的“神祇”的联系,在节日期间实现人与“神”同欢。在这个意义上说,传统节日是体现这些世居少数民族精神世界的核心的活动。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苗年”是流行最广、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民族传统节日。作为苗族特有的、沟通苗族“人界”与“神界”的桥梁的“苗年”,既是传承和传播包括苗族的祭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在内的苗族文化的载体,同时这个活动本身又是这种文化的一部分,它的功能之一就是通过这个节日的周而复始的运动,使这种文化实现一代又一代、不间断、不走样的传递和模塑,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的传递和继承,使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民族心理得以模塑。因此,“苗年”是传承和传播苗族的祭祀文化、服饰文化、歌舞文化在内的最有效、最可靠的载体,是体现苗族精神世界的最核心的节庆活动之一。

节庆文化是记录、再现和传递本民族自然知识的“硬盘”。每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这个民族的特有的发展史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都具有民族的“唯一性”的特性。而节庆文化是通过不断反复地演示、展示和再现这些唯一性的文化现象来传递和传承本民族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使本民族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得以延续。通过对这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的研究,我们可以复制出这个民族发展史的轨迹,还原出这个民族发展史上的各个历史阶段、各个环节的不同场景和细节。节庆文化是我们解剖人类发展史这个“肌体”的“肢体”和个案,在这个意义上说,节庆文化是记录和再现本民族的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硬盘”。以贵州苗族的“苗年”为例,作为苗族的集祭祀、纪年和娱乐为一体的传统的既是苗族的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苗族祭祀文化、天文历法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苗年”,它一方面真实地记录了苗族祭祀文化的所有信息和所有场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份详尽地、忠实地记录了苗族发展史和苗族精神世界的所有信息,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不走样地再现苗族发展史和精神世界的场景;另一方面,它又集苗族的天文知识的大成,是苗族历法的最高成就的体现,是苗族自然知识的“硬盘”,通过对这个“硬盘”的“信息”的分析和研究,我们能够还原出苗族自然知识发展史的原貌。苗族正是这样周而复始地用“娱神”的方式传递和习得、复制苗族自然知识的薪火,周而复始地传承着苗族的传统文化,使苗族文化得以代代相传,连绵不断。

三、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功能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是贵州原生态民族文化中形式完整、内容丰富、功能强大的文化事象。除了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和具有“皇族血统”的满族其节庆文化的功能特别以外,贵州其余的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功能基本上是一致的,归纳起来,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功能体现在文化功能、社会功能、政治功能三个方面。

(一)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文化功能

就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本质来看,民族传统节日是一种现象,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生活。对于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拥有者来说,节庆文化是他们的一种文化、一种状态,更是他们的一种生活,节庆文化是流淌于他们日常生活的“文化血液”,是贯穿于他们日常生活的文化脉络,与他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由此我们认为,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文化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强大武器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是以特定的仪式隆重举行的标志性的活动,是对一个民族的传统生活集中而充分的展现。在节日活动中,通过活动或活动仪式中的种种行为,展示了一个民族文化的整体系统,因此,节日活动本身就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我们通过对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研究可以发现,当一个民族以“节日”的形式表达自己传统的时候,会全面“公开”该民族的物质观、世界观、社会观、价值观、伦理观等观念系统。一个民族以“节日”形式“公开”自己的物质观、世界观、社会观、价值观、伦理观等观念系统,对内是供本民族全体成员分享、交流和实践;对外是为人们提供一个互相沟通和理解的公共世界,传达出本民族了解世界、认知世界的方式和文化知识,展示该民族的文化和价值意识的原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身份的“条形码”。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节庆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凝结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和群体精神,构成该族群民众的基本的生活方式,同时,彰显着该族群的独具特色的生存方式,使该族群的成员个体获得在族群内存活的文化认同感。

在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节庆文化中,对本民族来说,传统节日的参与者具有广泛性和群众性,节日习俗既能使其民族成员分享到自己族群的文化认知,也能使本民族的所有成员分享到民族情感。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承载的是该民族的文化血脉,通过民族传统节日的周期性的展示、积累、继承和发展,在拥有同一文化传统成员中产生巨大的亲和力和向心力,产生民族情感的认同感,通过这种认同感,可以把拥有共同文化传统的成员团结到一起,从而增强民族的凝聚力。现实中,民族传统节日的参与者是该族群的所有成员,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节日文化既体现了该民族的文化特征,又能使其民族成员分享自己的文化认知,同时还能使大家共同分享情感,在吉祥和谐、淳朴欢乐的氛围下,民族传统节日产生极强的亲合力,在节日中,同一族群的人与人之间,总有一种水乳交融的浓厚情感在发生,把同一族群的人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团结在一起。很显然,民族传统节日在沟通情感交流、化解生活矛盾和冲突、促进社会和谐方面,在建构民族情感、推进民族认同、更新民族观念、统一民族意识、促进民族和谐发展等方面,都起着积极而特殊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对于少数民族追求民族认同、识别民族身份、提高民族地位、保障民族权益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我们说,凝聚民族感情是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一大功能。

2.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是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强大武器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是一种展示民族文化整体面貌的社会行为,是对一个民族传统生活集中而充分的展现。在民族传统节日活动中,展现和展演的服饰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以及仪式等,都代表了该族群的人们世代享用的民俗文化,代表某种传统文化现实,是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民族文化身份的代码。一个民族的节庆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固定的程序形象地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向周围的异质文化族群表明自己的文化身份,影响和左右其他周边民族对该民族文化的关注和认知。在多元文化时代,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关于民族“文化身份”的“认证系统”。当这种“认证系统”为异质文化族群所接受、所承认、所欣赏时,这就为已经觉醒的民族构建本民族的“民族政治观念”提供了潜在的空间。一个民族的自信心是这个民族立于世界之林的基础的主观因素,一个民族的自信心特别是文化自信的自信心是否强大,是决定这个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的地位的决定性因素。当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以某种形式参与到全球化进程的时候,当他们的文化特质、群体精神和知识系统为世人所接受、所分享的时候,当他们的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得到强调和弘扬的时候,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便会得到空前的增强,特别是文化自信会得到极大的增强。在这个意义上说,节庆文化是少数民族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的强大武器。

3.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是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大武器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节庆文化是以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等显性文化来体现和展示该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民族心理等隐性文化的一种文化系统。在这个文化系统展开的时候,都会以最靓丽的服饰、最煽情的歌舞、最精美的饮食的面目出现。当这些“最靓丽的服饰、最煽情的歌舞、最精美的饮食”展现在节庆文化的文化持有人面前的时候,盛大恢弘的歌舞场面能鼓舞人心,精美绝伦的服饰银饰海洋能振奋该族群的群体精神,人们的精神面貌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变,民族精神能得到最大限度振奋。因此我们说,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是政府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大武器。

(二)贵州世居少教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政治功能

少数民族的节庆文化是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娱乐文化的集中展示,并通过这样的展示来体现该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民族心理,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政治功能:

1.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节庆文化具有表达少数民族的“文化诉求”的功能

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国家机器对某一地区或某一民族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节日的关注,代表的是对这一个地区或这一个民族对该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发展的一贯性和持续性的政治需求,也是国家机器代表的“主流文化”求发展的一贯性和持续性的政治需求。在文化多样性特征明显的多民族聚居区,对于文化持有人来说,关注少数民族的节庆文化,对内是这个少数民族谋求本民族文化发展的一贯性和持续性的文化需要,对外是一个民族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追求“文化承认”的文化诉求。对多民族地区而言,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文化的多样性如同生物多样性一样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空间上的彼此分离,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文化的发展空间,都形成了自己文化的发展成果,产生于不同文化和社会体制历史中的多样文化,是文明发展的源泉,不管这种文化成果的特质怎样,它都会有人类可以共享的成分。这种“人类可以共享的成分”,如果不予展示就不会得到他人的承认,就不能被更多的人分享,就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人类发展模式,就不能为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和每个群体增加选择和学习的机会。因此,一个民族通过一个特定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发起的、全民众参与的、公开的、规范的民俗活动即“节日”来公开和展示这种文化成果,供人类共享,这既是社会的需要,也是该民族在社会中追求文化承认的一种文化诉求。

2.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具有参与“文化民主”和“政治民主”建设的功能

每一个民族都是多元化文化生态环境中的一分子,每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都是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于是林林总总的民族构成了文化多元化生态环境,形形色色的民族文化构成了多元文化的大观园。但是,每一个民族的民族文化都有一个完整的体系,有许多文化的子系统是抽象的。这些抽象的文化子系统要参与全球化进程,还必须通过适当的渠道。相对于民族文化的完整体系来说,节庆文化是民族文化的“象征符号”,是具象的,更具有直观性和更易于被他人所了解、所接受,也使“文化多样性”变得更直观,是他人了解该民族、认识该民族的“窗口”,使该民族的文化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有了十分活跃的生存空间和现实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节庆文化是该民族参与全球化进程的一条必须的、顺畅的渠道。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为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参与“文化民主”和“政治民主”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文化多元化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多样文化和谐相处,共同实现人类进步的现实环境。建设这个现实环境,实现全球化的文化多样性进程,需要提供一个包括“文化民主”和“政治民主”在内的“民主机制”,作为一个国家,也需要这样一个“民主机制”,同样需要提供一个更民主、更开放、更全面地倾听各种文化的“声音”和“利益诉求”的公共平台,以便把更多群体的要求带入“文化民主”和“政治民主”的选择和决策的过程。少数民族的节庆文化作为一个族群的精神需求和价值表达的载体,可以参与文化和政治的民主建设。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人类的文化遗产,而人类的文化遗产则可以划分为“有形”和“无形”两类。顾名思义,“有形文化遗产”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而“无形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它的无形性,它看不见、摸不着,通常只是作为一种知识、技艺或是技能,存在于无形文化遗产持有人的头脑中,只有当无形文化遗产持有人中的匠人、艺人或是普通老百姓在以不同的方式——如在节日仪式中将它们复述、表演或是制作出来的时候,人们才会感受到它的存在。民族传统节日为人们提供一个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理解的平台,在人们欣赏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欣赏和感受该民族的文化的同时,自然也会带来对该民族的文化权利、生存权利、发展权利的更多和更进一步的思考,这就为这个民族传统节日提供更为民主、更为宽松、更为平等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为少数民族参与“文化民主”和“政治民主”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

(三)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社会功能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本质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社会功能。从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实际情况来看,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具有“消解文化差异‘势能冲击’,维系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促进民族文化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功能。

1.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可以有效地消减多元文化地区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势能冲击”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是多民族地区民族关系和谐的润滑剂,是维系民众情感和谐,维系社会和谐的强大精神动力。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生存的节点,是该节庆文化持有人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时机,是该节庆文化持有人精神的重要寄托方式。在贵州这样的文化多样性省份,文化多样性是贵州的优势,同时也是贵州的劣势。我们在这里说贵州文化多样性具有“优势”,那是因为文化多样性为人们提供了多一个互相沟通和理解的公共世界,提供了多一份供人们分享的知识成果,提供了多一个供人们交流和实践传统知识的平台。我们在这里说贵州文化多样性是贵州的“劣势”,那是因为由于多元文化的存在,客观上多了一个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摩擦系数”。在多元文化地区,各民族文化之间由于文化的差异形成一种“势能差”,一旦各民族文化之间引起摩擦,这种“势能差”将会形成一种巨大的“势能冲击”,将会引起社会的震荡。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文化多样性地区的各民族之间需要更多的交流,各民族的文化也需要更多的交流。交流是一种沟通,是一种交融,同时也是一种释放。各民族之间,各民族文化之间,通过沟通、交流和释放,可以有效地缓解因文化差异带来的文化摩擦和文化震荡,消减由“势能差”形成的“势能冲击”,从而缓解由于文化差异带来的民族关系的紧张。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是周期性的反复出现的民俗文化,是文化多样性地区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阵地和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年复一年的反复的沟通和交流,各民族间文化差异得到很好的填补,文化间差异的“势能”得到缓冲,得到了有效的释放,从而有效地弥合了文化差异带来的民族关系的紧张和摩擦。在这个意义上,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起到了多民族地区民族关系“润滑剂”的作用。

2.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可以有效地维系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是多民族地区文化融合的催化剂。多民族地区的多民族血统决定了多民族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各民族间通过日常的交往,文化上相互影响,在“为我所用”的前提下相互吸收,这就是民族文化的自然融合。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是周期性的民俗活动,这种活动为多元文化地区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提供了循环往复的渠道,增进了民族间的交往和友谊。通过周期性的节日的周期性的交流,各民族之间相互吸收有用的文化因子,整合自己原有的文化系统,使自己的民族文化更为优秀,更为全面。这就是节庆文化是促进民族文化自然融合的“催化剂”的明证。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是多民族地区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催化剂”。在多民族交错杂居的背景下,各民族在自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体系,形成多元文化的格局。就贵州的具体情况而言,每一个民族的节庆文化,都是该民族文化的整体展示。这种展示,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个性,昭示了民族文化的差异,正是这种个性和差异,构成了多元文化的绚丽画卷,也构成了多元文化的构架。传统节日是周期性的民俗活动,通过周而复始的节日活动的展示,民族文化的个性不断得到张扬和强化,文化多样性的特点得到加强和巩固,这有利于民族地区文化多样性的形成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节庆文化客观上促进了多元文化的发展,同时,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不断地、周期性地展示,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可以有效地促进多元文化地区各种文化的和谐共生。

3.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可以有效地促进多元文化地区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

贵州是民族民间传统节日最丰富、节日文化最绚丽的西部省份之一。贵州五彩缤纷的民族传统节日是贵州绚丽多姿的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繁荣的过程。对少数民族来说,服饰文化和歌舞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主要标志。在贵州,不论是农事性的节日、纪年性的节日、纪念性的节日、祭祀性的节日还是娱乐社交性的节日,每一个民族的节日都是该民族服饰文化争奇斗艳的平台,在“争奇斗艳”的过程中,通过民族民间传统才智评价体系的“激励机制”,推动和促进民族服饰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使贵州民族民间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更加绚丽多姿;每一个民族节日都是该民族歌舞文化发展繁荣的竞技场,在“同场竞技”中,通过民族民间文化的“习得机制”,发展和繁荣了民族民间的歌舞文化,使贵州的民族民间多彩的歌舞文化更加多彩;每一个民族节日都是该民族饮食文化的助推器,在节日期间的交流中,通过不断改进和相互学习,推进了民族民间饮食文化的发展,使贵州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饮食文化更具特色。总之,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是贵州世居各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的整体展现,通过民族民间的“才智评价体系”的“激励机制”和民间文化的“习得机制”的调控,通过集中展现过程中的个体互动,可以有效地促进民族文化的整体提高。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本身既是形式别致新颖、内容丰富多彩、内含丰富、影响深远的传统文化活动,同时也是集各民族服饰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为一体的盛会,是各民族人民特别是男女青年展示才艺,接受德才评价指标体系评判的舞台。在节庆活动中,分门别类地、反复地演示和展示的一项又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是青少年习得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最佳的场所。男女青年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参加节庆文化的各种活动,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地增长知识,最后比较系统、比较完整地继承了前辈创造的传统文化精品,又利用自己的技能和智慧加以创造,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不断的创新发展。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是贵州民族文化中特征突出、特点鲜明、功能强大的文化现象,对于贵州多元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四、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价值

文化的多样性是有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文化生态环境。按照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的定义,文化多元化的“生存策略”是把“每一种文化都当成人类发展的一种动力,共同参与全球化世界进展”;文化多元化追求的目标,是“一个多样文化和谐相处,共同实现人类进步的现实环境”。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各民族之间,各族群之间需要更进一步的沟通和交流,需要更进一步的相互学习。传统节日和节庆文化“公开”该民族的有关世界观、价值系统和认识世界的方式及成果供人们分享、交流和实践,为人们提供一个互相沟通和理解的公共世界。节庆文化的充分展示和发展,将会使得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和每个群体,都增加了一次选择和学习的机会,使各个族群、使各个方面都在其中受益匪浅。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除了强大的功能外,还具有巨大的价值,除了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和具有“皇族血统”的满族以外,贵州其他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价值基本趋于一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文化价值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通过“显性文化”的整体展示揭示该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民族心理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节庆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世居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具象性的子系统,也是民族文化系统中的“显性系统”。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最大的文化价值之一,就是它以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祭祀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显性文化来体现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隐性文化”,来揭示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民族心理,通过揭示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民族心理来公开少数民族的世界观、自然观、物质观、价值观、社会观、审美观、伦理观等民族观念供世人分享、交流和实践。通过这种揭示,传达出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了解世界、认知世界的方式”和“了解世界、认知世界的知识成果”,并以此来影响其他民族对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

2.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通过显性文化的整体展示来传承历史文化,模塑民族心理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是通过该民族的祭祀文化、歌舞文化、服饰文化和饮食文化等“显性文化”来传承自己的历史文化的。通过“显性文化”的整体展示来传承历史文化,模塑民族心理是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重要的文化价值之一。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凝结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和群体精神,形成了该族群民众的基本的生活方式和生存方式。这些生活和生存方式,有的源于人们古时对自然的认识,有的源于原始的宗教仪式。这种仪式经过长期的传承,逐渐形成一种对族群的所有成员有制约作用的文化现象,这就是一个民族的“制度文化”。民族传统节日即是这种“制度文化”的载体,通过节日的循环往复,使这种“制度文化”得以传承;同时,传统节日又是这种“制度文化”的本身。贵州少数民族的农事性、祭祀性、纪年性的节庆文化都有固定的、内在的文化特质——要求所有参与人共同遵循的完整的仪式、程序和禁忌,从这个意义上说,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农事性、祭祀性、纪年性的节庆文化,既是这种“制度文化”的本身,又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制度文化”传承的桥梁。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它可以把拥有同一文化传统的所有族群成员聚合到一起,在聚合的过程中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和认同感,形成一致的政治要求,这就是一个民族的共同的心理素质。一个民族的共同的政治要求和共同的心理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形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模塑过程。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是周期性的、循环往复的文化活动,它为这种“一致的政治要求”提供了一个平台,在循环往复的不断的砥砺磨合的过程中,这种向心力和认同感越来越强烈,政治要求越来越一致,族群个体的心理素质也越来越趋于一致,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是模塑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最好的平台。

3.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通过显性文化的整体展示传播少数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操守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另一个文化价值,就是通过“显性文化”的整体展示来显现和传播少数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民族操守。就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而言,无论是歌舞文化还是服饰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与“审美”有关。歌舞文化展现和传播的是少数民族的旋律美、韵律美等较为抽象的审美情趣,服饰文化展现和传播的是色彩美、构图美、形象美等较为具体的审美情趣。由这些较为抽象的审美情趣和较为具体的审美情趣构成了一个民族的较为完整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就是通过“显性文化”的整体展示来展现和传播本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心理的。

少数民族的伦理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以及审美观是构成少数民族的民族操守的主要构件。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发生的,通过周期性的、年复一年的、循环往复的重复和砥砺磨合,这些伦理观、道德观、价值观和审美观日趋一致,形成的可以规约全民族的所有社会成员的统一的要求,这就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操守。民族操守一旦形成,反过来又要借助节庆文化的机制和影响力来不断地向外传递和“输出”,供其他民族借鉴,供人类分享。这就是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文化价值之一。

(二)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政治价值

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政治价值。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政治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通过文化的整体展示传递出少数民族的政治意愿

就贵州而言,每一个少数民族的节庆文化,都是“显性文化”的整体展示,通过整体展示来传递这个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民族心理。精神世界和民族心理都属于上层建筑范畴,都能体现这个民族的政治意愿。苗族和侗族都有的“鼓藏节”,从形式上来说,都是用饷神的方式祈求“祖先英灵”的护佑而实现“人丁繁衍”和“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景的。这个“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景实际上就是苗族和侗族这两个民族的政治意愿。布依族的“六月六歌节”“顶效査白歌节”等节庆所对唱的大量的民歌,有许多内容都是对社会、对生活的期盼,实际上也是布依族的政治意愿。仡佬族的“吃新节”、蒙古族的“祭白龙节”、羌族的“祭风神节”等节庆活动,也都是通过“娱神”来实现“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景的,也都是这些民族通过节庆文化表达出来的政治意愿。这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所体现、所传递出来的政治价值,只不过这种政治价值往往被我们忽略了。

2.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通过整体展示理顺了少数民族参与区域性政治活动的渠道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通过年复一年、终而复始的重复,不但使其他民族通过节庆活动了解了该民族的“显性文化”,也了解了该民族的“隐性文化”和政治意愿,更为重要的是节庆文化建构了各民族文化交流的桥梁,消减了因文化差异形成的“势能冲击”的力量,理顺了各民族参与区域性政治活动的渠道,使各民族都能顺利参与区域性的政治活动。这种政治价值在已经转型成为区域性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社会价值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政治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就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具体情况而言,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可供分享的文化成果

就整体而言,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节庆文化基本上都是通过“显性文化”来体现“隐性文化”,来揭示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民族心理的一种文化活动,这种文化活动的结果就是将该民族的世界观、自然观、物质观、价值观、社会观、审美观、伦理观等观念公开展示在世人面前,供世人分享、交流和实践,通过将该民族“了解世界、认知世界的方式”和“了解世界、认知世界的知识成果”的公开,为人类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文化成果,这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最重要的社会价值。

2.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为社会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文化传承模式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的传承属于“社会传承”范畴。这种“社会传承”的传承模式,就是依靠社会学意义上的“从众心理”特别是从众心理中的因“偏离恐惧”而形成的“从众”的行为习惯来维系“传承”和“习得”的正常运行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中,人们特别害怕因自己的言行偏离了社会整体行为规范而受到的“社会责难”和“社会隔离”。贵州的世居少数民族都普遍认为,一个人遭到“社会隔离”是最大的惩罚,相当于现代刑罚中的“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被“社会隔离”的人在族群中是永远抬不起头的。正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的这种“从众心理”维系了节庆文化的正常传承,这是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体现出来的重要的社会价值之一。

3.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为当地提供了一种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

在当今时代,民族文化旅游是一项方兴未艾的“朝阳产业”。国发[2012]2号文件明确提出,贵州要创建“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要求全省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多彩贵州的最重要的文化元素,是民族文化旅游的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最重要的社会价值,就是为贵州民族文化旅游提供了一种可供开发的文化资源。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进入旅游市场以后,在民族文化旅游活动中,当人们参与到一个具体的少数民族节庆的时候,人们欣赏一个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欣赏和感受该民族的文化的同时,自然也会带来对该民族的文化权利、生存权利、发展权利的更多的思考,这是节庆文化进入旅游市场给节庆文化本身带来的益处。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传统节庆文化本身既是形式新颖别致、内涵丰富多彩、影响深远的传统民俗活动,同时也是集各民族服饰文化、歌舞文化、饮食文化为一体的活动,是各民族人民特别是男女青年展示才艺,接受德才评价指标体系评判的舞台。在节庆活动中分门别类地、反复地演示和展示着本民族的歌舞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一项又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显性文化”,透过这些“显性文化”传递和揭示本民族的精神世界和民族心理等“隐性文化”,是青少年习得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最佳的场所,该民族的男女青年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参加传统节日的活动,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地增长知识,最后比较系统、比较完整地继承了前辈创造的传统文化精品,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