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黄平共识
所属图书:《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 出版日期:2015-05-01 文章字数:1677字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黄平共识

由贵州省文物局、黄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贵州省文物博物馆学会、贵州省苗学会宣传文化工作委员会、黄平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承办的“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论坛”,于2014年11月18日在黄平举行。来自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等部门的40多名专家、学者通过学术交流和实地考察,就如何保护与合理利用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形成了《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黄平共识》。

一、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是体现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体系是农耕文明的重要代表,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是前人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是连接历史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渠道,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特有的文化魅力重新唤醒民族的文化记忆,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已成为助推贵州多民族文化繁荣协奏曲中的重要乐章。在一年里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有1040多个,这些众多的民族传统节日,各自独具地域风采和民族风格,内涵极为丰富,是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支撑“多彩贵州”文化品牌的重要资源和坚实基石,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也面临新的挑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发出“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的号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民族人民的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备受激发,从而为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当前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打工潮流使得农村青年远离本民族的文化土壤,造成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几乎后继无人;一些民族传统节日原来固定的活动场所被基本建设工程占用;民族民间文化老艺人或年事已高,或相继去世,使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愈加紧迫;旅游的无序开发造成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遭受损毁性破坏,不少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面目全非。这一系列的危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依法保护和传承、发展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任务迫在眉睫。

三、保护、传承、发展与合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

(1)要进一步提升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性的认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要充分认识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性和兼容性,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守护各民族的精神家园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2)要营造依法保护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良好氛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及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是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和开发利用的根本保障。

(3)积极做好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导向引领、协调扶持、传承发展、合理利用工作。民族传统节日之所以能经久传袭,缘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群众自发兴办,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希望各级党委、政府积极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做好导向引导、协调扶持、传承发展、合理利用工作。要因势利导、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资源,使之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助推作用。

(4)积极推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进校园。倡导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进校园,是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应对良策和有效途径。希望各级党委、政府组织专家、学者编写相关教学材料,使学生能接受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传承储备充足的人才资源。

(5)加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彰显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引领力。贵州有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和厚重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底蕴,需要进行基础研究和理论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和应用,使多彩贵州绽放出更加艳丽的民族文化之花。建议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责成相关职能部门把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理论研究与成果推广纳入社会科学与文化建设规划,并给予必要支持,定期举办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高端论坛,不断推出新的理论成果,用以指导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和合理开发利用,助推贵州跨越发展,助推多彩贵州更加灿烂辉煌。

参加“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论坛”全体专家、学者

2014年11月18日 于黄平

贵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保护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