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民族博物馆视野下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之保护与弘扬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而民族传统节日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是民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也是丰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意义重大。然而,如今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却日渐式微。作为社会主义的文化事业单位的民族博物馆应该从自身的学科优势出发,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进行保护与弘扬。
一、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生态环境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创造出了灿烂的东方文明。在历史上,中华文明曾经长期影响着周边国家,包括其中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化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建立在农业社会基础上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日渐被国人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如飓风般肆虐神州大地的洋年洋节。
至于国人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洋年洋节而冷淡了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相关学者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与总结。
王朋琦、王成德认为导致“传统民族节日整体上滞后、魅力上衰变和失去文化的自觉,从而导致其遭遇被淡化甚至被遗忘的尴尬局面”,由三个困局造成,即“传统民族节日文化在旧式构成上整体滞后的困局”(传统民族节日文化在农耕社会所产生和流行的某些节日理念、符号、标识、服饰、礼节、仪式和活动,犹如昨日黄花,魅力不再。民族节日陷入了被淡化甚至被遗忘的窘境)、“传统民族节日文化在预期魅力上严重衰变的困局”及“传统民族节日文化在治理层面上失落自觉的困局”。 [1]
关于王朋琦与王成德提到的“传统民族节日文化在治理层面上失落自觉的困局”原因,学者张勃也有类似的观点:“传统节日在当下的式微并非民间自然选择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官方权力强行介入所造成”。 [2] 张勃认为:“无论是变更历法还是改变节假日体系,还是颠覆传统节日的价值和合法性,无一不是官方的行为;就是西方节日的入侵也不能说与官方无关。” [3]
与中国相反,曾经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韩国却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2004年5月,韩国拟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作为其“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并最终以“江陵端午祭”之名申报成功。众所周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原形来源于中国,但是中国当时并没有意识到将其上升到国家层面保护起来,而韩国做到了。此事在当时的中国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至此,我国才开始意识到要将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至2006年2月,我国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终于诞生了。春节、端午节、清明、中秋等传统节日被列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除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还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族节日毕竟是少数,我国大量的民族节日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同级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的重视和保护程度是有区别的。《中国民间节日文化辞典》 [4] 收有各民族节日1572条,再参照我们已列入保护行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看,我们对民族节日的保护还远远不够。
与以前相比,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某些地方领导重视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动机不纯,喜欢搞“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使其主角变成了“经济”。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政府部门会在民族节日里植入很多“他者文化”,致使传统的民族节日变了味儿,使原本非常独特的民族节日的共性多于个性。诚如薛丽娥所言:“在政府的参与下,民族节日在活动过程中往往受到政府行为模式的影响,致使一些民族节日的文化内容发生变迁” [5] 。其分析,政府参与带来了“使活动内容丰富,满足不同的社会角色对不同文化的需求”“使节日文化得以保护和开发利用,进一步使民族节日得以较好地传存下来”“可以使各民族的文化得到相互的交流,使各民族间相互借鉴和学习,增强民族间的团结”“可以扩大节日的影响力,促进民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等好处;但同时也带来了“使节日活动原有的程序发生错乱,造成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混淆”“使文化发生变迁,不利于民族节日文化的保护”“容易使人产生一种依赖思想,不利于民族节日的传承”等弊端。 [6] 据薛丽娥举证及笔者多年参加贵州各少数民族节日活动的观察看,利弊都非常明显。
笔者担心在这种文化生态下,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个性会越来越少,共性会越来越多,从而加重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在预期魅力上严重衰变的病变。
二、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内生动力,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抹掉了自己传统文化的国家是没有后续发展潜力的国家,就像飘在水上的无根浮萍。民族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而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则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征。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关系到民族的信仰、心理、价值观念、民族性格、思维方式、风尚习俗、伦理道德、艺术等方面。因此,传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意义重大。
第一,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可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进而较好地保护人类的文化生态。诚如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以及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的报告中所言:“标准化的信息和消费模式在世界各地传播,引起人们内心的焦虑和不安。人们开始把注意力转向自己的文化,坚持本土文化价值观,把文化作为确定自我身份的一种手段和力量之源。对于那些最贫苦无依的人们来说,他们的价值观是他们拥有的唯一财富。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传统价值观使他们不至于迷失自我,并赋予他们生活以切实的意义。在世界许多地区,我们都能看到一种回归传统和部族主义的倾向……人们担心的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民族身份、归属感和个人的意义正在逐渐消失。” [7] 因此,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不只是在保卫自己的文化传统,同时也是在为保护人类的文化生态作贡献。
第二,传承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可以加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促进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稳固。传统节日是人民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是沟通、调节人际关系,安抚、表达人们内在情感的时机。参与主体还可以从岁时信仰、节日传说、节日娱乐中感受、学习、继承到相关的民俗精神。这对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党的十六大曾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升到振兴中华民族之举的高度。江泽民同志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尚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尺度。”党的十八大明确作出了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决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以下简称《决定》)。《决定》第五部分“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中的第三条即要求“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且强调了要“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广泛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
党和国家将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文化提到国家层面上来予以重视,能唤醒民众的文化自觉,进而使民众自觉抵御西方文化(含政治文化)的入侵,提防西方所谓的“和平演变”,从而较好地维护了自己国家的文化安全和促进了国家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与稳固。
北京师范大学萧放教授在其《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中认为,传统节日文化在当代社会还具有特定的文化功用,即“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方式”“传统节日是提高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传统节日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基础与凭借”“传统节日是造就和谐社会的文化动力”。 [8]
三、民族博物馆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方法
正是因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生态环境极为严峻,且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又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势在必行。
民族博物馆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者,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其不可推卸的担当与责任,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便是其分内之事。民族博物馆是搜集、保管和研究自然物和人为物中具有代表性的实物,或制作成模型或拍摄成图片,以陈列的手段面向群众进行或辅助进行教育的文化机构。其基本职能为搜集、保藏、研究、陈列展览、社会教育。笔者认为可以从民族博物馆的基本职能入手,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进行保护与弘扬。
第一,以民族博物馆专业优势为基础,对各民族传统节日中使用过的实物和影像资料进行搜集与保藏。相关民族传统节日不管是消失、衰退、变异还是复兴,民族博物馆都应将其曾使用过的实物和影像资料搜集保藏起来。如其消失,博物馆里收藏的实物和影像资料可以告诉后人,在我们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曾经有这么一种文化事象,给后人缅怀传统留下一种念想;如其衰退与变异,可以给世人以思索;如其正在复兴,可以给世人以依据与基础。搜集保藏各民族传统节日中使用过的实物及相关现场影像资料,也为举办各种以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展览打下丰富的展品基础。
第二,以民族博物馆的专业技术人员为基础,对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我国民族传统节日数量惊人、内容丰富、种类繁多,但是消失、衰退、变异的速度也非常惊人。因此,民族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应加快对本博物馆辐射地域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从内容与形式上进行深入研究,为本博物馆的相关展览提供理论支持,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提供理论依据。
第三,以民族博物馆的展厅优势为基础,大力举办以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各种展览,以此来宣传和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民族博物馆应凭借其宣传平台与社会影响力,通过举办多种形式的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主题展,来宣传和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人来关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发展与未来。强烈的影响力与较高的关注度,会加强民众对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文化自觉,从而为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复兴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第四,借助民族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平台,大力开展各种以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的进社区的宣传活动。举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主题展览的形式多种多样,除在民族博物馆具有“高大上”条件的馆舍里举办外,还可以以民族文化进社区、送文化下乡等“走出去”的形式进行。民族博物馆的社会教育部门可以与摄影家协会、歌舞团、社区居委会等单位合作,以图片展结合民族歌舞、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有奖竞猜游戏等方式与民众互动,加强宣传力度与宣传面,让民众在这种互动中真切感受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四、结束语
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 [9] 民族传统文化里的节日文化更是如此。中国社会科学院王希恩先生认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阶段处于“复兴”“衰退”“变异”三种现象并存的局面,且预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趋向为“衰退和变异仍将持续”“复兴局面也将持续并扩展”。 [10] 在这么一种情况下,民族博物馆作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建设者,应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要勇于担当,将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作为责无旁贷的事业,努力复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培育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1] 王朋琦,王成德.论传统民族节日文化的功能、困局与传承[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9,(6):68-69.
[2] 萧放.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J].民间文化论坛,2005(6),6页.
[3] 萧放.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J].民间文化论坛,2005(6),7页.
[4] 莫福山.中国民间节日文化辞典[M].北京: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
[5] 薛丽娥.论政府参与模式对民族节日文化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09(5),48页.
[6] 薛丽娥.论政府参与模式对民族节日文化的影响[J].贵州民族研究,2009(5),49-51页.
[7]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R].张玉国,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8] 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53-55.
[9] 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6),8页.
[10] 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J].民族研究,2000(6),1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