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姆弃里帕 [1]
(注: 能姆弃里帕 能姆弃里帕,阿芋陡尼是 是指阿芋陡部、阿外惹尼是 阿外惹部②、阿哲尼是 阿哲部、鲁洪尼是 鲁洪部,这四部是 这四大部。)
注释:
②阿外惹:阿外惹部是德施系毕额勿之子勿阿洛所传,阿外惹部氏谱系的记载。仅见《彝家宗谱.勿阿洛阿外惹谱》。为:“勿阿洛一代,洛迫默二代,迫默毕余三代,毕余阿格四代,阿格阿鲁五代,阿鲁阿律六代,阿律阿外七代,阿外惹八代,惹依阿泡九代,阿泡阿迂十代。阿迂阿卓一代,阿卓孟武二代,蒙武阿恒三代,阿恒阿固四代,阿固阿鄂五代,阿鄂阿妥六代,阿妥阿亥七代,亥依热叩八代,热叩阿格九代,阿格阿史十代。阿史濮格一代,濮格阿大二代,阿大阿祖三代,阿祖额借四代,额借阿诺五代,阿诺举足六代,举足额焚七代,额焚那杓八代,那杓额则九代,额则阿吉十代。阿吉额苦一代,额苦迫默二代,迫默阿大三代,阿大濮俄四代,濮俄额列五代,额列鲁觉六代,鲁觉笃任七代,笃任那勾八代,那勾那周九代,那周阿姆十代。阿姆额陬一代,额陬阿祖二代,阿祖吉汝三代。住濮妥珠益,皮诺立权柱,建下了基业。”勿阿洛到阿祖吉汝共计传了四十三代。在彝文文献中,记录的阿外惹部史实有《诺沤苏》、《乌撒的姻亲》、《宇宙人文论》等,但都不系统,主要内容为与布支系的开亲,战争和摩史间的知识竞赛活动等,涉及到一些人和事,如在其君长中,以额则阿吉、阿吉额苦、额苦迫默这三代和其他文献的事迹记载尤其对上号。阿外惹系人名演变为部名,在父子连名传承的谱系中,阿外惹属笃慕的第五十八世孙,六祖第六支的慕齐齐的第二十七世孙。最迟在魏晋时期阿外惹部就入住普安地,其部名先后为于矢部,齐弥部,也称“濮吐珠益”家,还有毗那、毗那国、毗那自杞国等名称。“于矢”、“齐弥”、“濮吐珠益”的命名都与水有关,“于矢”意为“布着水的地方”;“齐弥”,相当于今天说的“湿地”;“濮吐珠益”则与盘江有直接联系,“濮吐珠”是地名,意为长着白蒲草的山谷地,盘江水流经这一带,故盘江在这一段的彝语名就是“濮吐珠益”,“濮吐珠益”又用来代称“阿外惹”家。普安——阿外惹经历部君长、方国、土司时期,土司制实行后又经历宣抚司、府、军民府、卫、安抚司、直隶州等阶段,行政区域曾经分属云南、四川、贵州。其势力范围主要为今黔西南州的普安、晴隆、兴仁、兴义和六盘水市的盘县一带。方国时期的“阿外惹”先后有“毗那”、“毗那大蛮”、“毗那国”、“毗那自杞国”四种名称,前两种名称说明毗那是独立的,后两种名称说明了“毗那国”与“自杞国”,合而为一,成为“毗那自杞国”,成了自杞国的一部分。毗那国的“毗那”,是彝语“皮纳”的汉语记音的不同用字,说明阿外惹部把中心见在皮纳山下,久而久之,“皮纳”即“毗那”就成了于矢部阿外惹的代名词,甚至成了国名。
[1] 能姆弃里帕:直译应为“彝马脚四只”,亦可理解为情同手足的彝家。四只,或四足鼎立,顶天立地的四部。彝族民间至今流传“彝马四只脚,缺一不能立”的格言。阿芋路地处滇东北,鲁洪(罗武)地处滇中,阿哲部地处黔西北,阿外惹部地处黔西南,形成四足之势,互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