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施举米祖 [1]
(注: 大乃录阻录卧 一是录阻录卧②,阿芋陡是 阿芋陡部。濮妥珠益 二是濮妥珠益③,阿外惹是 阿外惹部。克茨艾堵 三是克茨艾堵④,安蒙余是 安蒙余部⑤。道峨录略 四是道峨录略⑥,仁邓尼是 仁邓尼部⑦。漏扎益恒 五是漏扎益恒⑧,洛勺尼是 洛勺尼部⑨。博所能彝 六是博所能彝⑩,额苦尼是 额苦尼部⑾。)
(注: 赫海珠舍 七是赫海珠舍⑿,芒部尼是 芒布尼部。慕俄勾 八是慕俄勾,阿哲尼是 阿哲尼部⒀。旨度能彝 九是旨度能彝⒁,阿迭尼是 阿迭尼部⒂。这九家是也 这九部称雄。)
注释:
②录阻录卧:地名,在今云南省东川市区附近。
③濮妥珠益:地名,在今贵州省盘县一带。
④克茨艾堵:北盘江上游,上至威宁县的窝都,中为水城县的归集,六枝特区的郎岱一带地方。
⑤安蒙余:安蒙余部是德施系的勿阿克系统中重要的一部,其传承为:勿阿克一代,克阿格二代,格雅武和格孟德三代,格雅武分别传阿芋路和仁德、热叩等部,武阿署四代,署雅备五代,备雅姆六代,姆迫默七代。又据《彝家宗谱·安蒙余谱》可连为:“姆迫默一代,迫默鲁二代。在波佐赖外,迫默有二子,洛安氏居弟。迫默安三(二)代,安蒙余(慕役)四代,余雅待五代,待阿鲁六代,阿鲁阿佑七代,阿侣笃毕八代,笃毕笃格九代,笃格阿娄十代。阿娄宙汝一代,宙汝阿野二代,阿野阿堕三代,阿堕鲁默四代,鲁默阿打五代,阿打德楚六代,德楚阿注七代,阿注毕比八代,毕比阿诺九代,阿诺阿努十代。阿努额卧一代,额卧阿补二代,阿补额尤三代,额尤阿鲁四代,阿鲁阿额五代,只叙到这代。在克茨艾堵,阿打德楚氏,布默两土官,糯侯两土官,卓罗纪一土官,七土官和八尼余,由阿打德楚,一人来统管。安蒙余顶天,管大地的君,一域的主宰,实在是这样。”安蒙余部,汉文献记作“慕役”,对安蒙余(慕役)部的分布与历史,过去未曾研究,从彝汉文献的记载上看,安蒙余(慕役)部的活动与势力范围包括了今贵州的关岭、镇宁等县一带。古代的民族分布,与今天的差别特大,今贵州安顺市的西秀区、普定、平坝、镇宁等县一带,为播勒部(普里)的活动范围;今贵州的贞丰、安龙、望谟一带,则是播勒(普里)分支的阿纣莫德部(阿佩所在部),即唐时的罗殿国活动范围,其中心今贞丰东南之罗王亭;今贵州的紫云、罗甸等县一带,是播勒系阿纣莫德部分支的举依杜颇一支的活动地。今贵阳市的大部、贵州毕节大部、六枝、水城一部属水西部的势力范围,今贵州的兴义、兴仁、普安、盘县等地为阿外惹部的势力范围。从隋唐到明初,在所述的这片地盘,属于彝族的德布和德施两大体系的势力范围,且是连成一片的。
⑥道峨录略:地名,在云南省东川市与会泽县之间。
⑦仁邓部:是德施中较善战的一支,勿阿纳的第三代孙分支。
⑧漏扎益恒:地名,益恒的“恒”音可转为“密”、“尼”;益尼,即易良,即今云南省彝良县一带。
⑨洛勺尼部:系阿芋路部分出。
⑩博所能彝:系额苦部酋长的氏族标记。博所演化为地名,在云南省宣威市靠近北盘江上游可渡河的窝都乡一带,属古鄢的一部分。
⑾额苦尼部:系阿芋路部分支形成。
⑿赫海珠舍:即今云南省镇雄县。
⒀阿哲尼部:即水西部,默部索阿妥居巴底(威宁),生三子,长子夭折,次子妥芒布,为芒部之祖,三子妥阿哲为水西部之祖。
⒁旨度能彝:是那德阿迭氏族的姓氏标志。旨度又是地名,贵州省威宁自治县靠近牛栏江的原中水、牛棚两区的广大地方。
⒂阿迭尼部:全称那德阿迭,系阿芋路部分支形成。
[1] 德施举米祖:即德施九天君。“举”即九,既是极数,亦是吉数。如九扯九纵,是九室(宫)九主之意,既是九个并列的部门,又是九个品级的职官官阶。阿哲“九层衙”、罗甸国“九重宫殿”、阿芋路部九十宫殿等。德施举米祖,可理解为统治九个强大部落的德施家族。九部,九大部不唯德施,德毕亦如此,如播勒部有普里(安顺)、鸡平(关岭)、武龙州(安龙)、东山(织金)、战洞(黔西)、石人(平坝)、训州(普安)、罗波源(毕节)、罗母珠(罗甸)九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