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苗语东部方言文字小史
所属图书:《梵净山苗族纪事》 出版日期:2011-06-01 文章字数:7031字

苗语东部方言文字小史

苗语东部方言,又称湘西方言,是苗语三大方言之一。东部方言主要分布在湖南省的凤凰、花垣、吉首、麻阳、古丈、保靖、龙山、泸溪、辰溪、沅陵、新晃县(市),贵州省的松桃、铜仁、江口、印江、思南、石阡、岑巩县(市),重庆市的秀山、酉阳、黔江、彭水等县,湖北省的宣恩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南丹、都安、河池县(市),总人口200多万人。由于长期汉化的原因,这200多万人口的苗族同胞,还能使用苗族语言进行交流的仅有80万人左右,相当于总人口数的三分之一。

一、历史上的苗文创造

苗语东部方言和其他方言一样是苗族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布区域较为集中。历史上苗族有无文字,至今众说不一。清朝中期以来,苗语东部方言曾有7次苗文创造,从字形上看,3次为方块字,4次为拼音文字;从组织上看,两次是政府行为,三次是民间行为,一次是传教士行为,一次待考。

从有明确文字记载来看,清代有两次:一次是古丈苗文,另一次是板塘苗文。这两种苗文都是根据汉字“六书”的造字规律来创造的。这两次苗文创造,有很大影响,但古丈苗文失传较早,现在只能在《古丈坪厅志》中找到专门记录下来的100多个方块字。板塘苗文共创有1000多个苗族文字,编有两本手写体的苗文字典,叫《苗文正字谱》。该字典遗失的时间不长,至今仍有部分文字在湖南省花垣县龙潭镇一带的苗族歌手中流传。

民国时期有三次苗文创造:一次是美国传教士郑哲克和他的信徒石清泉等在松桃传教期间用拉丁文创造的《苗文读本》;一次是抗日战争时期贵州省方言讲习所教师龙绍华用拉丁文创造的《苗文课本》;还有一次是苗族学者石启贵创造的“苗文速记音符”。这三次苗文创造对后来的苗文创造有很大启发意义。

新中国成立后,有两次苗文创造:一次是老寨苗文,一次是拉丁文字。老寨苗文为湖南省花垣县麻栗场老寨村的苗族学者石成鉴所创造,拉丁文拼音文字则是党和国家为苗族人民所创。老寨苗文和古丈苗文、板塘苗文大同小异,都是根据汉字“六书”的造字规律创造出来的方块字苗文,字形与汉字近似,读音则按苗族语音拼读。

二、现在推行的苗语文字

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苗语文字,是拉丁文拼音文字。1955年,中国科学院、中央民族学院及有关省、自治区联合组成民族语言调查组,对湘、鄂、滇、黔、川、桂等省进行苗语调查。1956年,在贵阳市召开苗族语言文字科学研讨会,决定以拉丁文字母分别创造东、中、西三种方言的苗文。根据调查结果和多数同志的意见,决定东部苗语方言以湖南省花垣县吉卫镇腊乙坪口音为标准音,采用拉丁文字,声母48个,韵母35个,声调6个。因为在调查中发现,吉卫的苗语,在当时至少有30万苗族群众能够听懂,8万人基本听懂,音位几乎包括了东部方言内部各土语的主要特点。

(一)苗文的neb shob与deb shob(韵母与声母)

东部方言苗文由26个字母组成,写法与英语26个字母的写法相同。在26个字母中,b c d f g h j k l m n p q r s t v w x y z是字音字母,a e i o u是母音字母,v一般只用来拼写借词。

苗文由33个ned shob(韵母)和48个deb shob(声母)相拼而成。

33个ned shob(韵母)是:i e a o u ei ea eu ou en an ang ong ie ia io iu iea ieu in ian iang iong iou ui ue ua uea ueu uou un uan uang。

48个deb shob(声母)是:b p m r w d t m l g k h z c s r j q x y zh ch sh nh gh kh ng bl pl ml hn hm hl nb np npl nd nt ngg nk ngh nkh nz nc nzh nj nq。

(二)声调

苗文的6个声调分别用字母“b”、“x”、“d”、“l”、“t”、“s”表示,标于词尾。相对应的调值如下:

调值:b3-5  x3-1  d4-4  l2-2  t5-3  s4-2

调名:高升调 低降调 高平调 低平调 高降调 中降调

例词:dab   dax   dad  dal  dat  das

词义:外公  落下   外婆  踩  杀  死

(三)苗文的拼读规则

苗语语音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语音音素的结合方式为“辅音+元音+声调”,传统表述方式为“声母+韵母+声调”。苗文调号用6个字母表示。多音节词中,一个调号的出现,意味着前一个音节的结束和后一个音节的开始。

三、苗文推行和苗汉双语教学

1957年10月16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设立松桃苗族文字推行委员会,贵州省民族语文指导委员会从贵州民族学院派出龙长春、贺志刚、彭祖炎、洪羽林、罗惠林五位苗文教师到松桃苗族自治县盘石镇臭脑村开办苗文试点学习班。1958年1月,松桃苗族自治县成立民族语文指导委员会,县长石孟明兼任主任,从各单位抽调10人成立办公室,正式办公。1958年,松桃苗族自治县世昌、盘信两个苗族聚居区先后推广苗文教学试点。为加快苗文普及进度,中共松桃苗族自治县县委、县人民政府决定从全县挑选200名苗族干部,分4个班在盘信区培训1个月,先后开办15期苗文培训班,1300多名苗族青年掌握了苗文。“文化大革命”期间中断。

1982年,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重新组织苗文教学,举办农村苗文学习班和苗汉双语教学班,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派田逢春到松桃开班教学,先后培训苗文教师2232人。1984年,中共贵州省委“(84)13号文件”决定:“对掌握民族文字达到脱盲标准的,有关部门应与汉文脱盲同样对待。”同年,松桃苗族自治县以“松府通(1984)58号文件”,成立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语文推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副县长龙再英任组长,龙德海、隆银生为副组长,吴秀松、龙金华、龙长林为成员,龙长林兼办公室主任,在松桃苗族自治县银岩民族小学、盘信区麦地完小和世昌区中心完小部分班级中,每周开设3节苗文课,进行苗汉双语文教学试点,为在学校推广苗文积蓄教学经验。之后,松桃苗族自治县先后在松桃民族师范以及盘石民族完小、大兴镇银岩完小、盘信民族中学、长坪乡完小等20所中小学开设苗汉双语教学班。1984年4月,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创办《松桃苗文报》,铅印白纸2开版,后改为4开版,主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科技知识及苗族民间故事、歌谣等,当年2、4、6、10月,各发行1500份,12月发行2000份;1985年6月,发行3500份。苗文的试点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至1985年底,全县先后共开办了苗文学习班71个,有4168人能够认识和书写苗文,用苗文写信、作记录、整理苗族古歌古词。松桃民族师范把苗文列入考核科目。1988年4月30日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88年9月20日贵州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的《松桃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第11条规定:“自治县的自治机关以汉语文和苗语文作为执行职务的工具,并积极推行苗语文方案,使苗语文逐步成为执行职务的工具之一。”第12条规定:“自治县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应当用汉语文和苗语文检察和审理案件。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对于不通汉语文或苗语文的诉讼参与人,应当为他们翻译。”第31条:“对不通汉语文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学校,可在低年级实行苗汉双语教学,有条件的学校应当设置苗语文课程。”

至1990年,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聚居区先后开办苗文学习班265个,参加学习人数11810人;实行双语教学的学校60个,学生2370人。通过普及苗文,很大一部分苗族同胞能够识文、用字,并用苗、汉对照整理出民间故事、苗族歌谣以及把苗文及其拼读方法刻录在光盘资料上。2000年年11月28日,中共铜仁地委、铜仁地区行署《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继续加强民族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民族寄宿制班教育体系,巩固和发展‘双语’教学。”同年12月11日,中共铜仁地委书记肖永安在全区民族工作会议暨第三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上强调,要“搞好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双语’教学,努力提高各民族的文化素质”。2001年,铜仁地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成立民族语文办公室。

截至2003年,松桃苗族自治县有苗汉双语教学的学校或教学点14所,20个班,1000多名学生,专职苗文教师20人,其中11人于2003由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14所学校或教学点是:盘石镇民族完小、巴茅绿色希望小学、盘石镇邓现村教学点、盘石镇十八箭村教学点、世昌乡花溪民族完小、黄板乡卡落小学、黄板乡自川教学点、长坪乡完小、长坪乡康金村小学、盘信镇盐厂村小学、盘信镇后寨民族完小、正大乡官舟村小学、正大乡地所村小学、正大乡清水村小学。

1956年以来,为配合苗族文字的推行,一些专家学者开始致力于苗语湘西方言的研究工作,先后出版了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苗族语言文字问题科学讨论会汇刊》、王世辅主编《苗语简志》,罗安源著《现代湘西苗语语法》、石如金编《苗汉对照词典》等一批专著。此外,还先后出版了一批重要的苗汉对照读物,如麻勇斌著《苗族巫辞》、《苗族巫事·祀雷》,隆银生主编《松桃苗族民间故事选》,龙秀海编著《松桃苗族情歌选》(上下册),张应和、彭荣德收集整理的《苗族婚姻礼词》等。这些书籍的出版,对指导和帮助铜仁地区及周边的凤凰、花垣、吉首等县市的民族语文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苗族语言环境建设示范区

2006年5月24日至25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助理巡视员兼语文室主任安清萍、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综合处处长魏丹等在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主任张和平、副主任杨亚东及省教育厅民族语言文字委员会办公室领导的陪同下来到铜仁,就铜仁地区的苗汉双语文教学工作进行调研。调研组一行除听取铜仁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的专题汇报以外,还深入到松桃苗族自治县正大乡官舟小学、盘石镇民族完小实地观摩苗汉双语文课堂教学,召开苗汉双语教师座谈会,查阅有关资料,发放调查问卷等。

松桃苗族自治县的苗族主要聚居在县境东部的大兴、牛郎、正大、盘信、长坪、盘石、世昌、蓼皋、长兴、黄板、木树、迓架、太平、平头、沙坝等15个乡镇,约占全县面积的60%,其中盘石、盘信、长坪、正大、蓼皋等5个乡镇,苗族人口均占本乡镇总人口的80%以上,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普遍运用苗语作为交际工具,沟通表达思想感情。

2006年10月28日,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以“松府办发[2006]169号文件”印发了《关于成立松桃苗族自治县语言环境建设示范项目领导小组的通知》,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分管民族事务、文化教育工作的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县教育局、县文体广电局及有关乡镇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苗族语言环境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民族宗教事务局,由一名分管民族语文工作的副局长兼办公室主任,相关人员具体办公。10月30日,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以“松府通[2006]30号文件”印发了《关于建立松桃苗族自治县语言环境建设示范区的通知》,明确蓼皋镇、盘石镇、长坪乡、盘信镇、正大乡等五个乡镇为苗族语言环境建设示范乡镇;蓼皋镇的麻旦村,盘石镇的臭脑村、盘石村、邓现村、响水洞村,长坪乡的康金村、兴隆村,盘信镇的后寨村、柳浦村,正大乡的官舟村、地所村、薅菜村等12个行政村为语言环境建设示范村;所属行政区域内的130户苗族农户为示范户;选定自1982年以来一直开展苗汉双语文同步教学的12所完小或教学点为示范学校,22个苗汉双语文教学班为示范班,示范班有在读学生1600余人。11月3日,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以“松府办发[2006]171号文件”印发了《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语言环境示范区项目实施方案》,提出高起点、高要求、高标准,有计划、分阶段地推进苗族语言环境建设工作。

2006年11月25~28日,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副巡视员贾捷华、杨玉成在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主任张和平、主任科员吴继堂的陪同下就民族语言环境建设问题到铜仁地区开展专题调研。为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及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准备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实施“苗族语言环境建设示范区项目”的前期工作及“苗族语言环境建设培训班”筹备工作进行督促指导。

2006年12月19~24日,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北京办事处主办,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和铜仁地区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协办,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承办的“苗族语言环境建设示范区培训班”在松桃举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巡视员、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主任安清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处长李旭练博士,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徐飞,地委委员、中共松桃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龙长春,政协铜仁地工委副主任王昆明,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主任张和平,铜仁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龙海碧,政协铜仁地工委文史民族宗教处处长刘仕文,铜仁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副局长邹廷生等以及松桃苗族自治县四大班子领导出席了开班仪式。培训班为期6天,培训学员136人。学员主要来自“苗族语言环境建设示范区”的正大、盘信、长坪、盘石、世昌、蓼皋等乡镇,其中示范乡镇人民政府副乡长、副镇长3人,乡镇党委副书记1人,示范村村委会主任5人,村民组组长20人,劳动能手和优秀青年82人;有女学员23人,男学员113人;大专以上文化5人,高中文化36人,初中文化76人,小学文化19人。培训期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巡视员、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主任安清萍,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文化宣传司调研员贾捷华,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王远新等领导和专家现场授课。此外,还邀请了省、地、县苗学研究人员、苗汉双语文教师、民间绝技绝活大师、农林牧水专业技术人员20人参加授课。

2007年4月,根据不断深化苗族语言环境建设工作的实际需要,松桃苗族自治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按照有关程序向上级文化部门提交了办《松桃苗文报》的申请,完成了制订实施方案、明确了办报人员等必要的准备工作。2007年5月8日,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以“松府函[2007]33号文件”通知,要求全县各机关、学校、街道、工厂、医院的名称和主要街道大型广告,必须以苗汉两种文字表达和体现。同时,由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具体承办,为12个示范村、13所示范学校监制了以苗汉双语文体现的村委会和学校名字招牌,并张挂上墙。到2007年9月止,为正大乡薅菜村、盘信镇柳浦村、盘石镇响水洞村、长坪乡康金村等5个村修建以苗语广播为主的双语广播站,为苗族群众学习和传播知识提供了方便。

为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语言环境建设氛围,构建和谐的语言环境,2007年中共松桃苗族自治县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县民族宗教事务局、县文体广电局、县妇联等单位利用赶集日,在各乡镇特别是苗族聚居乡镇巡回宣传松桃苗族语言环境建设的作用和意义,共出动车辆18车(次)、人员67人,召开大小会议42次,印发宣传资料8万余份,张挂大幅宣传标语16幅,接待咨询群众6.8万人次,为推进语言环境建设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同时,为充实苗族群众的文化生活,经过认真收集、整理,编写了三期苗文读物(苗歌选辑、科技知识)《Sead Jid Joub Jid zead》(相遇相知)、《Sead Cenx Sib Meis》(陈世美)、《Sead Banx》(相思歌),近5000字。每期刊印150册,共450册,按期发放到示范乡镇、村、户。

语言环境建设示范区启动后,广大苗族群众应用母语的自信心、自豪感明显提高。在办理喜庆事务和欢庆节日时,不少苗族农户都要张贴苗文对联。同时,一批又一批以苗族歌师为主体的苗族歌手,把苗歌刻制成VCD、DVD光碟,在湘、黔、渝毗邻地区集镇销售,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展现了良好的市场前景。2008年,松桃苗族自治县专门从事苗歌营销的个体经营户有24户,从业人员83人,年销售歌碟38400套,销售收入40余万元。盘石镇臭脑村的民间药师麻德隆,以前没有上过学,不识汉字,无法把自身懂得的药理医术用文字记载和传播。参加语言环境建设培训后,他应用学到的苗文记录自己熟悉的医药知识,为苗医苗药的传承找到了新路。

广大从事汉苗双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热情也很高,学生学习苗语文的兴趣浓厚,对苗语区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学生的入学率明显上升,巩固率日趋稳定,学科及格率大幅上升。2007年6月,据调查,官舟村完小汉苗双语文教学示范班(二年级),有学生34名,期末(指2007年度第1学期)考试全班平均成绩65.85分,比上学期末平均成绩41分净增24.85分。在语言环境建设示范区建设的影响和推动下,2007年全县又新增5个汉苗双语文教学班,增加在读学生350人。目前,松桃苗族自治县汉苗双语文教学示范班由原来的22个增加到27个,在读学生增加到近2000人。

与此同时,在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铜仁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的支持下,以语言环境建设为契机,铜仁地区民族语言文字办公室组织编写并正式出版了汉苗双语文教材《苗文课本》(1~2年级)。2007年9月6日在汉苗双语文教学示范学校盘石镇民族完小举行了隆重的首发式,并把汉苗双语文课本分发到各个示范班学生手中。

随着语言环境建设的进一步深入,苗歌彩铃亦深受广大手机用户喜爱。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8年3月,松桃苗族自治县已有1500余部手机用户使用苗歌彩铃。

梵净山苗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