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巴兑熊”及其主要巫事活动
所属图书:《梵净山苗族纪事》 出版日期:2011-06-01 文章字数:17438字

“巴兑熊”及其主要巫事活动

“巴兑熊”(beax deib xongb)是苗族地区的神职人员,也是苗族地区的管理者之一。他们和苗族地区其他类别的神职人员一样,都是专职的,但并不是专务的。他们平常在家,以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有祭祀活动时才受邀请主持祭祀。他们没有固定的宗教活动场所。按照西方宗教学家的观点,他们属于非制度化宗教的范畴。他们就像没有诊所的“赤脚”医生,纵然终身执业于自己的领域,却始终没有脱离诸多小农事务对他们的羁绊。他们曾经掌管着历史记述权、人神沟通权以及本族与外部势力战与和的咨询权。由于没有文字可资依赖,所有巫词、古歌全凭一代又一代巫师口耳相传,因此,“巴兑熊”大都有惊人的记忆力和超越常人的智慧。在以宗族伦理和习惯法为主要管理制度的苗族社会,“巴兑熊”与理老(chot gheul)、寨老或族长(chot rangl)构成社会内部的管理阶层。理老以“理”,寨老或族长以“权”,“巴兑熊”以“神意”,参与社区的内部管理。理老、族长通常是族内公众推选,“巴兑熊”是以父传子或师传徒的方式承袭。在现代生活中,“巴兑熊”已失去了参加管理社会的职能,主持祭祀活动是他们的唯一职责。

“巴兑熊”用苗语主持的祭祀活动主要有“农涅”(nongx niex)、“颇果”(pot ghot)、“修绍”(xoud sob)、“然绒”(reax rongx)、招魂(chat ngas)等项目,名称以“洞”(dongb)为单位,相当于戏剧中的一个剧目,道具有“信冬”(bleid xinb)、“柳巾”(lious jind)、牛角(gieb niex)、师刀(sid dod)、神柱(nioux niex)、马鞭(shad mel)、令牌(linb npeax)、神头(dob bleid)、鼓(ghaob)等等;队伍以“坛”(tanx)为单位,每“坛”有掌坛“巴兑”(bax deib)一名,徒弟若干。“巴兑熊”文化是苗族文化的精品,祭词由长篇诗句组成,吟诵时有问有答,美轮美奂,令人流连忘返,其中包含着许多超越时空、超越阶级属性的价值。苗族文化的很多方面一直是靠“巴兑熊”来传述,至今仍是令苗族十分尊敬的群体。

在人类发展史上,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关的最重要的两种动物,一种是狗,一种是牛。狗是狩猎社会最重要的伙伴,牛是农耕社会最重要的伙伴。因此,对狗神的祭祀和对牛神的祭祀,是苗族祭祀中最古老,也是最盛大的祭祀。

一、Nongx nieb盛典

Nongx niex(“农涅”),意即“吃牛”,是这片苗族地区最盛大的祭奠。有很多人把nongx niex译成“椎牛”,其实并不确切。因为“椎牛”只是nongx nieb活动中的一个环节,相当于“打猪”只是“颇果”(pot ghot)中的一个环节一样,用一个环节来命名一场隆重的巫事,显然是值得质疑的。Nongx nieb的主要目的是祈求祖先保佑家道兴隆、人丁兴旺、五谷丰登。祭祀主要是以ned ghunb mat ghuoud(即“神母狗父”之意)为主线,把对狗神和牛神的祭祀贯穿于一体。祭祀仪式非常复杂,既有长篇古歌的说唱,又有音乐、舞蹈的表演,内容涉及苗族的历史、习俗、神话、语言、绝技等很多方面,要由十多个巫师来共同完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载体。Nongx nieb主要在冬季举行,主要祭品是水牛。有用单牛的,也有用双牛的,一般以单牛为多。用单牛时以黑牛为多,白牛少;用双牛时,黑、白牛各一。无论黑牛白牛,都必须是公牛。Nongx nieb之前,先要选购一头四膀四旋、耳目角蹄端正的公牛作祭牛。祭牛选定后,要好好饲养一年左右,不准骂,不准打,不准用于耕地,因为它是祭祀祖先的牛神。

祭祀前一个月左右,主家要悬挂一面大锣和一个大鼓,主人每天早、中、晚三次敲锣击鼓吹唢呐,营造祭神气氛。并在村外方圆0.5公里的高山、坳口等处,插上草标,预示有nongx nieb祭祀活动,告诉人们不要在标志范围内高歌和怪嚷,以免得罪祖宗和牛神。同时,择日持酒礼专程通知母舅和妻舅祭期,请其出席祭奠。

祭祀活动连续三天三夜或七天七夜,祭品除神牛外,还须有二头肥猪、一至三头黄牛陪祭。

第一天,在主家堂屋摆三张大方桌,桌上铺一层米糠,糠上摆七个碗以及酒肉等祭品。此外,还摆铁三脚一只,上置鼎罐一个,纸花数串。祭司身穿传祭服,在祭桌前端坐。母舅陪坐在左,妻舅陪坐在右,其余姑爷姐夫依次陪坐。各家请来的吹打乐队分列两边。祭司念一段祭词,乐队就大吹大擂一次。祭司站、坐、揖,主人和陪祭人员均要仿做,行礼如仪。第一天的祭祀活动,进行到深夜方息。

与此同时,远近亲友,亦挑抬礼品,吹吹打打,从四面八方赶来祝贺。主人接客待客,焚香点烛,持杯敬酒,行礼叩拜等,丝毫不敢怠慢。

第二天,举行交牲椎牛活动。这是nongx nieb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四周群众,无论亲疏,络绎不绝涌来,椎牛场上,人山人海。

清晨,祭司向牛神交牲,祭品除第一天陈设的以外,要增加七碗酸鱼。祭司领着主人及陪祭人员、戈矛手等,用苗语称为ghad ndeat lot doux(“天神下地之意”)的舞步,一步一点,走进祭场。跟随人员亦要仿效祭师步子,亦步亦趋,缓缓而行。主人一边走,一边还要扯着陪祭客人的耳朵灌酒,每喝一口,宾主及围观群众就吆喝一阵,一直持续到中午。

下午进行椎牛祭祀活动。场地选在主家院前空旷处,中央事前竖好一根神柱。神柱是椎牛祭祀活动专门用来固定牛的柱子,高5~6米,直径20~30厘米。神柱用楠木或其他不易裂缝的木料制作,下部约1米长部分素面,其余部位均雕刻各种图案、花环、花齿盘、卷草、斜纹格、绣球等装饰,故又称“花柱”。神柱雕刻完工后,须得用烧滚的桐油浇注,以防蛀,然后精心打磨抛光,将花缝间的多余油垢清理干净,放到不易被人踩踏到的房屋高处晾干备用。举行椎牛祭祀活动时,将神柱取下,在主家屋前院坝中央掘一小坑,把下端插入土内,四周以土石扎紧,神柱上套一个结实的活环。

舅方代表牵来祭牛,把拴住牛鼻的绳子的另一端拴在神柱的活环上,使神牛只在半径3米的范围内绕柱旋转。这个范围属于危险禁区,不许围观者靠近。祭司领着主人及陪祭人员,用ghad ndeat lot doub舞步绕场三周。主家青年男女挑来甜酒,不分男女老少,不论远近亲疏,逢人就扯耳朵灌酒,并用酒糟朝观众乱撒。同时,椎牛场上,锣鼓喧天,唢呐、长号、鞭炮齐鸣。场面安静下来后,祭司将一袋糯米糍粑和几双草鞋绑在牛角上,领着主家老少,向天地、祖宗及牛神焚香化纸,行三拜九叩大礼。祭司高声朗诵祭词,然后领着主人走出祭场。

接着舅家代表持矛步入椎牛场,先向天地三拜三揖,然后转向祭牛作刺杀性的象征性动作,再把矛交给同来的青壮年,由青壮年来完成椎牛这项最刺激的任务。椎牛的部位有明确规定。此前祭师已先在祭牛的前胛右方画一个碗口大的白圈,矛手只能刺杀这个部位。如果椎牛者刺不准,旁人就会夺其戈矛,取而代之。祭牛被刺杀后,负痛绕柱奔跑,矛手亦绕柱追刺,位置仍不得有偏。牛伤重将倒时,主家和舅家青壮年突然跳出,上前争抢祭牛倒扑的方向。主人一方力争将祭牛头倒向主家堂屋,舅家一方则奋力把牛头扳向大门外,双方争夺,推推搡搡,几乎把牛抬起。牛一倒地,亲友带来的歌手即趋入祭场,脚踏牛头,引吭高歌。一时贺歌四起,男女青年伴着歌声翩跹起舞,一片欢腾。

第三天一早,祭场布置如初。祭司高声念诵《迁徙歌》,讲述开天辟地、洪水滔天、姐弟成亲、繁衍人类以及长途迁徙、开疆拓土、分成五宗六房十二支等等历史,历述列祖列宗的艰辛。最后由专门刀手分割祭肉,母舅和妻舅各分一只后腿,姑爷和姐夫各分一只前腿,其余至亲各有一份。

椎牛活动,不论亲疏贵贱、有无贺礼,凡参与者一律一起就餐,民间称为“铺晒席吃饭”,意为吃饭不要钱。结束后,巫师将祭神牛角捆在神柱腰部,祝贺主家六畜兴旺,大吉大利。随后主家将神柱移回家中,置放在屋架高处。

椎牛活动因为耗资巨大,一般只有富裕人家才能承办,在苗族社会影响极大。清陆次云《峒溪纤志》记载:“杀牛多者,将牛角挂之屋上,以矜豪富。”对苗族的祭祀活动,清康熙年间阿琳《红苗归流图》曾经作如下评价:“红苗虽为异类,其于祀先之道,有可采焉。”

由于nongx nieb祭祖规模太大,参与的人太多,清廷为了避免在集会过程中演绎出事端,给安定带来影响,曾多次下令禁止。据清嘉庆年间凤凰厅同知傅鼐《收缴苗枪并禁椎牛通禀》记载:

禁令虽然下达,但是这片位于贵州、湖南、四川三省交界处的苗族地区,这个省禁,那个省不禁,或者这个省这个时期禁,那个省是另一个时期禁,政令并不统一,结果给nongx nieb活动留下了回旋的空间,无法做到真正的禁止。据清道光《松桃厅志》记载:“其祭之大者,拣旷坦地,延苗巫鼓歌,集亲戚族姓于场,椎牛宴乐。”在湖南省严禁的时候,此风仍盛于松桃。当湖南省的禁令略有宽松的时候,又由松桃漫回湘西的凤凰、花垣、吉首等县。因此,清道光年间湖南省督抚再次申禁,严格要求湘西各府、厅、县,以及苗弁苗官,对各自所管辖区内的各村各寨,认真稽查,勿有疏落。据清光绪《凤凰厅志》记载:

但是,由于禁令的制定者所虑之事与苗族所虑之事甚不相符。官府所虑者,一方面是集会的时候滋生事端,并列举出“从前癫苗滋事,皆由此起”。这里所指的“癫苗滋事”是乾嘉苗民起义。另一方面是滥杀耕牛影响春耕生产,带来“称贷买牛,遂致穷困,流而为匪”。这些说法,应说是有偏颇的,一是椎牛时杀的并不是耕牛,而是专门饲养的祭牛;二是椎牛的是富人,并不是穷人;三是“流而为匪”也并不是因椎牛。实际上,禁止椎牛的本质是怕“聚众滋事”,其他的只是强找理由而已。但是苗族所虑者是得不到祖先神灵的保佑。一个主体考虑的是物质世界或社会安定,另一个主体关注的是精神世界,方枘圆凿,禁戒起来当然就困难。加之,很多苗官苗弁本身也是苗族巫文化的执迷者,自己也想椎牛祭祖,或也悄悄椎牛祭祖。因此,官府的禁令虽然严厉,执行禁令的人未必就照例执行。人们明的不祭,暗地里还是要悄悄地祭。为了不被官府查拿究办,许多人便暗中送钱物给分管片区的苗官苗弁,让他们帮助隐瞒。“千里做官只为财。”只要得了钱,谁还会认真执行他们本来就并不赞成的规定呢?久而久之,“椎牛费”便成了很多地方的一项惯例。据清光绪《凤凰厅志》记载:

到了民国时期,实行三民主义,推行五权宪法,传统的政策法令被宣布作废,新的法规细则尚未形成,加之军阀割据、政令不一等因素的影响,nongx nieb祭祖活动再度兴盛,很多村寨积累有一定资财的人家便纷纷椎牛祭祖,大宴宾客。有些活动盛况空前,如民国时期松桃县太平营乡巴蕉湾的龙万章曾举办了一次nongx nieb活动,共吃掉了8头水牛,10多头黄牛,近100头肥猪。四面八方来祝贺的亲朋和绿林人物鸣枪庆贺,子弹壳就有10多箩筐。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土地改革的实施,地主和资本家逐次被消灭,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广大农村没有了穷人,也没有了富人。没有了穷人,就没有了信仰的诉求;没有了富人,就失去了承载大型祭祀活动的载体。可以说,当时的经济政策对民间的nongx nieb信仰,发挥了釜底抽薪的作用。加之“破除迷信”口号的行政化,大多数民间信仰被列入“封建迷信”的范畴。千百年来,一直被苗族人民十分尊敬的巫师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排斥和打击,民间祭祀活动进入前所未有的低迷状态。

直到1992年,松桃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与湖南省凤凰县人民政府为了边区团结友好,以政府名义在大兴机场举办了一次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四月八”活动,并同时举行了nongx nieb祭祖。10余万湘、黔边区各族干部群众从四面八方不请自来,人山人海,环佩叮当,歌如潮涌。不过,传统的“无遮大宴”被省略了,活动结束后,很多人只能空腹而归。这次活动虽然做得有些不伦不类,但毕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次,间隔了将近半个世纪,意义还是十分深远的。

二、Pot ghot祭祖

Pot ghot(“颇果”)祭祖规模不及nongx nieb祭奠盛大,但保持的清规戒律极多,是这片苗族地区最虔诚的祭祀活动之一。Pot ghot的祭词全是苗语,所有参与巫事的人,均不得说汉语、穿汉装,甚至穿缀领的衣服也不行,因为苗族的衣服不缀领。同时,禁止汉族和蓄胡须的人观看或窥视,控制妇女和小孩参加。Pot ghot必须用一头猪,故通常又称为songt nbeat,即送一头猪供祭先人之意。由于pot ghot活动中的宰牲环节不是用刀将猪杀死,而是用棒击毙,故有的人又称为“打棒棒猪”。其实,把pot ghot翻译成“打棒棒猪”并不确切,因为打猪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用一个环节来命名一堂巫事,显然是断章取义,与原意相去甚远。清道光《松桃厅志》记载,苗族“牲畜不宰杀,用棒击毙”,所指的就是这项活动。

Pot ghot之前数月,先要向hangd ghaot(火塘右边中柱下)的祖先许愿。然后选购头花、脊花、尾花、四蹄周正的小猪进行喂养,并向祖先禀报将以此为祭猪。由于祭品的神圣性,购买祭猪时,一般不讨价还价。不仅祭猪是这样,购买其他祭品也是如此。有一次,笔者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太平营街上看见一个人来买肉。他走到肉摊前,对屠夫说:“砍三斤六两!”屠夫二话不说,一刀挥下去,砍下一块肉,交给买肉人。买肉人付款走人,既不问价,也不看称。屠夫亦如此,一刀砍下去,不管是多是少,都是三斤六两,多了不切下来,少了也不补。笔者当时甚感疑惑,一问才知道是买祭肉。祭猪一旦选定并许愿后,不准换作他用,整个饲养过程对祭猪不准骂、不准打。祭猪长到适当时候,主家延请祭师择定吉日,并备酒礼前去请舅父舅母来做“陪祭”人,同时请族中一位长辈担任献爵敬酒的司职。Pot ghot活动场所就在主家的hangd ghaot(火塘右边中柱下),需时两天。

第一天,祭司带着祭祀法器来到主家,布置祭坛。先在主家hangd ghaot(火塘右边中柱下)处用树枝、竹片等扎成一个洞穴状的祭棚,苗语称之为jux(“局”)。清道光《松桃厅志》记载,“苗家无祖龛,以碗柜为上”,实际上是一种误解。苗族举行pot ghot活动时jux的位置就是苗族的祖龛之处,jux内安放一个穿苗族古代衣饰的女始祖偶像。此俗至今未变。

Jux安顿完毕后,又在“夯补”(hangd bul,火塘外边)放一张桌子,桌上铺黄纸或白纸,摆两个空碗;桌子左边插一小旗、放一个大竹筛,筛上摆法器;桌前族一片瓦,一个“信冬”(bleid xinb);hangd ghot的中柱上插一杆小旗。当晚,主家和舅父舅母面对面,神情严肃地坐在火坑边“陪祭”。祭祀开始时,祭师背朝火坑,在瓦片上烧一小堆火,将三块蜂蜡投入火中,同时轻念咒语,在蜡烟上方击掌三次,每次三掌,声音沉闷。然后一边用一支小竹竿敲击面前的“信冬”(bleid xinb),一边唱诵巫词,间或摇晃nkind lend(金属环铃),开始一系列的祭祀活动。内容和程序包括请师、述由、布阵、披卦、除厄、藏魂、报信、迎神、献食、卜卦、送神等环节,每一个环节都有精美的唱词。在祭肉尚未制作出来以前,桌子上并没有陈列祭品,所进行的巫事叫ghunb khead。随后,族人把祭猪牵到堂屋或院坝,祭司进行交牲仪式,向祖先申述pot ghot的诚意。

随后刑牲,以作下一步祭祀用。帮忙人员在主家院坝安四根木桩,将祭猪翻仰,四脚捆在木桩上,另安排二人,各持一根木棍紧贴猪头,插入地里,用力交叉卡紧猪脖,使其不能动弹和出声。主家舅爷双膝跪下,一阵叩首之后,持木棒猛击猪胸,9棒(6轻3重)必须将猪打死,不能多也不能少。多数时候,猪并未被九棒当场打死,但是也不能再打,由一个人用一根大木棒用力底住猪的胸前软窝,直至停止呼吸。然后,众人帮着将猪抬至一边用稻草烧毛,边烧边用耨锄或竹片刮掉猪毛。烧毛以及煮祭肉的时候不准用嘴巴吹火。烧好后,弄净内脏,并由刀手按程序分肉。刀手在巫事活动中也是由专业的人士充任,苗语叫jangs ndend,一般由舅父带来。与祭肉相关的很多事情都是由他来具体操办。

祭肉的分割极其讲究,大致分法是:

1.先割下正前胸沿肋骨末端至腹部一大块圆形的脯肉,这块肉须包含所有的乳头。然后将此肉拿到临时搭建在院坝中的大铁锅里煮,作为祭肉用。

2.摘取内脏。内脏除肠肚外,也放入锅里煮,包括由腹腔中舀出的猪血,作为祭肉用。

3.从猪嘴角往耳朵根部割下的整个头盖肉,送给主祭巫师。

4.从颈部割下整个下巴,包括舌条在内,送给刀手。

5.从当胸沿脊髓骨将猪肉砍为两半,尾巴留在右边。

6.切下右边带尾巴的后腿,送给主家的舅父。余下右边前腿及腰方送给主家舅父带来的帮忙人员。

7.切下左边后腿,送给主家儿子的舅父。左边前腿送给主祭巫师。左边腰方送给陪祭巫师。

8.祭品肉分割。祭品肉放在大锅里先煮熟,然后分割。分割较为复杂,包括猪肉和所煮的所有内脏,每样都要割一点,放到7个碗中。从锅里捞取煮熟的祭肉时不能漏汤于地。为了保险起见,捞肉到簸箕里时需要两个人合作,一个人捞肉,一个人用瓢接在下面。祭肉是放在一个大簸箕里切割,切割时只能一刀割下,不能重刀。

与此同时,其他帮忙人员要在一边把作为祭品的糍粑打好。

祭肉切好后,由专门人员摆放在相应的位置上作为祭品,不允许错乱。Jangs joud(司酒)也是专职人员,主要职能是在献爵进酒时,侍候在主祭巫师的旁边,根据巫事进行的程序负责酌酒,因此也是一个懂得巫事唱词和程序的人。祭品摆放好后,主祭巫师要按照祭祀程序,请祖先神鬼领受,直到送神仪式完毕,活动才结束。

祭坛上的祭肉,凡参加活动的族人均有一份。分给祭师的部分,由祭司带回自行处理。留给主家的部分,聚族而食之。分给舅家的部分,规矩特多且严。舅爷背起祭肉,手持火把,向主家祝福之后,反手将主家大门关上,并将火把扔回主家,意为“送香火”,然后回家。途中,不准回头,也不准大小便。若遇路人,对方知道他们是背祭肉的,都会迅速回避,不与其碰面。舅爷背肉回到家中,召请族人老少,自带米饭碗筷,一餐吃完,不准余留。然后,各自拿碗筷到河边清洗,并漱口。祭肉中的骨头亦须投入河中。

由于pot ghot活动规模不算太大,一般人家皆有能力胜任,因此从古至今,此风一直盛行。新中国成立后,有一段时间政府曾对之作过限制,但是不久即被纠正。1956年8月3日,铜仁地委检查组《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执行民族政策情况的检查报告》中写了两项与pot ghot活动相关的内容:一项是,在松桃苗族自治县“苗族中祭神、许愿、打捧捧猪,是其特殊习惯,也要上税”。另一项是“松桃苗族自治县平茶区区委书记,在区里召开苗老师会议,要他们缴械改业,行动很幼稚”。问题反映出来后,为了社会和谐的需要,上级政府建议地方政府进行整改,不久便把限制和禁止调整为不提倡、不反对,善加诱导,破除迷信。“文化大革命”期间,受极“左”路线的影响,巫师被列为“牛鬼蛇神”,遭到歧视和排斥,pot ghot活动再度被禁,但是个别地方仍在悄悄地举行。1980年以后,pot ghot活动渐次恢复。1990年以后,随着外出打工者不断增多和学巫者越来越少以及一批老巫师的相继去世,很多村寨开始出现巫师断代,几有青黄不接之势。

三、Reax rongb祭祀活动

Reax rongx(“然绒”)是“挽留龙神”之意,松桃苗族自治县坡东、坡西各地常常举行。人们根据某些迹象,认为龙神已经游走或者有他迁之意,就要举行reax rongb祭祀活动,把已经游走的龙神接回来,把尚未游走的龙神留住,让它继续护佑村寨、家族或家人。因此,reax rongb祭祀活动可以以村寨、以家族或以户举行,具体做法视需要而定。龙神他迁的迹象一般表现为某村、某族或某户连续出现了反常的事情,比如青壮年人无故死亡、瘟疫流行、猪牛无故大量死亡等。遇到这种情况,他们就要去请巫师来占卜,一旦认定与龙神有关,就要举行reax rongb祭祀活动。活动短则3天,长则7天,需要巫师7人以上。祭品需要猪二头,公鸡、母鸡各1只及斋粑、豆腐、朱砂、蓝布等物。

举行reax rongb祭祀活动前,要选好日子,请巫师来村里把所有的杂神野鬼驱逐干净,称为“扫寨”(goud wus gheul)。巫师念着咒语,敲着法器,牵着一只鸭子,一家一家地走。鸭子是用一根小铁丝由鼻孔穿过,然后用一根麻绳套在铁丝上,牵着在村子里游动。这个环节看起来有点滑稽,却非常有必要。据说鸭子是一条船,能把所有的不吉运走。巫师每到一家,都要用“令牌”把主人家的每一扇门都敲打一下,然后又到各个角落驱逐一番。家家户户都走完之后,把鸭子牵到一个池塘,在其后面系一条小纸船,让鸭子把小纸船引渡到彼岸。

第一天,受请主持或参与活动的巫师背着自己的“信冬”(bleid xinb)和其他法器来到主家。当天和第二天白天的主要任务是布置祭堂。布置祭堂的工作量比较大,除了巫师要亲自动手外,主家还要请村里人帮忙。祭堂设在主家堂屋,堂前放一张桌子,桌上放一些纸番和5碗米、5叠糍粑、一些香纸。堂内用一幅红布围上一圈,中堂的正面扎有三颗花树,不安任何偶像。花树前再用绳子围一个圈,中间是花花绿绿的纸番,并放一床晒席,席上放三套传统男装,三套传统女装。女装旁还要放上银饰项圈、绣花布鞋等物。

第二天,要请舅家的人来参加祭祀活动。苗族一向认为“娘亲舅大”,所有祭祀活动均要请舅家的人参与,才能达到预期效果。凌晨两三点钟,kit ghuenb(“起棍”),祭祀活动正式开始。巫师敲响“信冬”(bleid xinb),开始请师、藏魂躲影、安五方五位等一系法事。同时,要请12个貌美的姑娘和妇女作陪祭人,受到邀请的姑娘和妇女皆视为光彩,都会主动身着盛装,环佩叮当到场陪祭。12个貌美的姑娘和妇女用手托一条长两三米、象征龙神的白布或丝绸,在主家堂屋内分两排站定。第三天中午,法事告一段落后,由巫师引路,一起到某个水井去把龙神请回来。

接龙地点一般是在水井或涧潭边。出发的时候,巫师走在最前面,接着是挑祭品的人和舅家的人,其后是并排行走、穿着传统服饰的12个男青年和12个女青年。12个女青年每人打一把伞,身背一个水壶,带一条毛巾,其中前面的三个女子还要背一个褡裢。12对男女青年的后面跟随着一长串身着盛装的男女和各种鼓乐队、放鞭炮的人。整个队伍按照事先排好的顺序行走,不许岔队,不许嬉戏喧哗。所有的人都表情严肃、庄重,态度虔诚,一路上静悄悄,只听到女人身上的银饰发出的叮当声。浩浩荡荡的迎龙队伍来到巫师认定的请龙地点附近的时候,便停下来,把鼓架好,乐队、鞭炮等均准备就绪。巫师引着12个男子和12个女子,一起来到水井或涧潭边,排成两列,并取出象征龙神的白布或丝绸,由12个女子提着。舅家的人摆上祭品。由两三个巫师主持请龙仪式。一个巫师站在前面,开始焚烧香纸,摇动手铃,一个巫师吹螺号,一个巫师摇铃铛和烧纸。巫师念动咒语,按东、南、西、北、中的顺序请五方五位龙神归位。每请一方,巫师都要卜卦验证是否请到。当五方五位的龙神请齐后,巫师便引12个男子和12个女子依次到水井里去取水。水壶装满水后,开始鸣炮、击鼓、吹唢呐,所有的乐器都同时演奏。男女老少欢呼雀跃,歌手亦开始引吭高歌。然后按来时的序列原路返回。唯把鼓乐队调到了前面。巫师摇着“轻铃”(njout njind),踩着舞步缓缓而行,12对少男女少,一手提水罐,一手托龙布,紧随其后。乐鼓队吹吹打打,鞭炮声震耳欲聋,一路载歌载舞,兴高采烈。

12女子托着龙布回到村口时,主人身着新衣,带领全村老幼,恭恭敬敬地迎接龙神。沿途家家户户鸣炮欢迎。回到主家院落时,不能进屋,要先进行“问龙”(nes rongx)仪式。两个在家等待的巫师站在院子里,与请龙回来的两个巫师要进行一番唱答。在家巫师先要用苗语高声感谢请龙的巫师,感谢他们把龙神请回来,表达喜悦的心情,同时又担心恶龙混入寨内,祸害寨子。所以必须向请龙巫师问清楚,请回来的是什么龙,要把好龙请进家里,恶龙挡在外面。在家的巫师以问为主,请龙的巫师以答为主,一问一答,颇有一点戏剧色彩。在家巫师一边问,一边还要时不时撒一把米,着人烧一点香纸。

唱答完毕后,请龙的巫师再说一番吉祥祝福的巫辞。接着敲锣打鼓,巫师引着12个男子和12个女子一起进入主家堂屋,围绕设在堂屋的祭堂转三圈,一边旋转,一边向祭堂躬身示敬。之后,法事告一段落。在场人员接过12个女子手中的龙布,将其缠绕在主家屋柱上。祭司念诵安龙祭辞,并将12个女子带回的清水集中至一只陶罐里,在主家屋内挖一小坑,将陶罐埋在坑内。据传,这就是龙神的安身之所。

接下来,所有参与reax rongb祭祀活动的村民带着各自的亲戚回家,全村家家户户鸣炮,庆祝和迎接龙神,整个村子像过年一样,充满喜庆的氛围。巫师要逐家逐户去送龙神。各家各户,先在堂屋中堂上方挖一个小洞,巫师来到后,用一个瓶子或其他容器,装一点水,放一粒朱砂,安放到这个小洞里,然后填平。这就意味着龙神已经到主家安家落户,从此主人可以万事平安,四季发财。整个活动,历时虽然不长,但是场面很大,场地转换较多,充满着人神共娱的喜剧色彩。近年来,reax rongb祭祀活动已开始被部分文艺工作者所关注,并把其中的舞蹈内容从祭祀中剥离出来,稍作加工后搬上舞台,命名为“接龙舞”,演出人员在200人左右,演出效果极佳。

四、Xoud sobd祭祀活动

Xoud sobd(“修绍”)是祭祀雷神的一项巫事活动。Xoud sobd祭祀活动的目的很多,有的家庭是因为缺少子嗣,有的家庭是房屋或房前房后的古树、巨石等遭到雷击,给主人造成了某种惊恐。这种时候,一般都认为是得罪了雷神,才引来雷神降罪或警告,如不通过xoud sobd祭祀活动的方式及时悔过自新,与雷神沟通关系求得雷神的宽宥,或许会带来更大的祸殃。

于是当事人会在仙娘或巫师的提示下,许下诺言,举办相应的巫事活动。xoud sobd祭祀活动的规模也是根据具体的需要而定。祭品一般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一头白水牛、一头黑水牛、一头大母猪、一头小公猪;第二个层次是一头黑水牛、一头大母猪、一头小公猪;第三个层次是一头大母猪、一头小公猪。祭品层次的不同,祭祀中的神灵谱系的规格亦有相应的层次之别。祭品规格高,神灵层次也高;祭品规格低,神灵层次也低。确定具体举办什么规格的巫事活动,一般都是征求“巴兑熊”(bax deib xongb)的意见而定。在这个问题上,“巴兑熊”一般都会灵活掌握。家境贫寒的人家其规模小一些,家境富足的人家规模则大一些,原则是必须考虑主家的经济承受能力。任何“巴兑熊”都不会建议一个贫寒的人家举办一场高规格的祭祀活动。

祭祀的规格确定下来后,主家会根据“巴兑熊”的指点,去购买相应的牺牲品。无论是购买猪或是购买牛,一般都不允许讨价还价。牲畜的基本条件与其他祭祀活动的条件一样,基本原则都是“跷脚黄牯直脚猪”。猪要选“耳薄嘴筒直,细毛兼白皮,狮颈罗汉肚,四脚如马蹄”的猪。猪脑门上没有旋的称“麻头猪”,脊背上有旋的称“倒打铜锣”,这样的猪一般都不能作祭品。选水牛,讲究“牙口嫩,蹄爪干瘦,膘水满,毛色光亮”。脊背上有旋的叫“天通地漏”,这种牛不护主,发不了财,亦不能作祭品。水牛要选“四膀四旋”。凡是有“蓑衣旋”、“木码旋”等不规范纹旋的牛都不能作祭品。因此,祭品所用的牲畜,一般都是身材结构规范,花纹体态完美的牲畜,同时也往往是价格不菲的牲畜。因此,一般人家都不会直接购买成年的牲畜来做牺牲,而是提前购买尚未成年的小牲畜来饲养,这样经济上会容易承受一些。牲畜购买回家后,要精心饲养,不能抽打或咒骂。

Xoud sobd祭祀活动一般是在秋冬季节举行。祭祀所需的时间根据活动规模的大小而定,短者一两天,长者六七天。主祭巫师一人,熟悉巫事的帮忙人员若干。这些帮忙人员,有专门负责击杀牺牲、安排祭品的刀手,苗语叫jangs ndend;有专门负责酌酒献爵的司酒,苗语叫jangs joud;还有一位配合巫师“说雷”的理老(jangs ghot)。Jangs ndend和jangs joud都是由主家舅父带来。苗族一直承袭“娘亲舅大”的习俗,把舅方尊称为ghob jongx bid god(“葛仲比果”)。Ghob jongx即“树根”,bid god即“树蔸”,舅父就是血缘权力的象征,存在着母权制度的痕迹。苗族的重大巫事活动,承办者虽然是某个家庭,但是主办的角色却是由舅父家来担任,并全权代表主家处理各种巫事细节,承办者反而只是做一些后勤服务工作。在整个巫事活动中,代表主家的唯一角色是配合巫师“说雷”的理老。理老人选可由当事人请,也可由主祭巫师选定。一般情况下,理老人选是由主祭巫师选定,因为这样比较有利于巫事活动,“说雷论理”的时候容易把握时间与难度。

Xoud sob祭祀活动要设两个法坛,一个在室内,一个在室外。活动先在室内法坛进行。室内法坛设在主家右间屋的火塘前面,用一张大木桌充当。桌上仆放两个空碗,桌旁插一杆旗,放一个大竹筛,用于放置巫师的“信冬”、铜铃、竹卦等法器。巫师坐在桌前,背对火塘,面前放一瓦片,瓦片上烧一小堆火。巫事开始后,巫师向瓦片上的火堆里投放三块蜂蜡。烟雾升起后,巫师轻声念一段咒语,同时击掌三次,每次击三掌,掌声沉闷,象征击鼓三通。击掌毕,接着一边唱巫词,一边用小竹竿敲打面前的“信冬”伴奏。

屋内作法坛的巫事,因为只诵词不呈祭品,故被称作ghunb khead(没有祭品的祭祀)。在这段巫事里,巫师要布下神兵鬼卒守护法坛,为主家清除各种灾厄,同时要请各位先师和他们所率领的阴兵阴将降临,但不请雷神。雷神在人们的理念中是威猛暴烈之神,在一定程度上也被视为凶神,因此不把雷神请进屋里祭祀。人们敬之祀之,主要是因为畏之。期望通过祭祀活动缓解主家与雷神的关系,从而得到雷神的宽宥,不要降灾祸。

室内巫事需要做一个上午。这段时间,主家及舅家人员要把祀雷所需的糍粑打好,把迎请雷神的祭肉切好,把屋外的法坛准备就绪。用来迎请雷神的肉有一两公斤,由主家舅父带来,切成相等的7份,放在7个碗里,在屋外法坛上摆成一排。室内法坛的巫事结束后,巫师及相关帮忙人员吃罢中饭,休息片刻后,便开始屋外法坛的祭祀活动。

在屋外法坛祀雷,是祀雷巫事与别的巫事不同的主要特征。屋外法坛一般设在主家堂堂前的院坝里。摆一张大方桌,桌子的前方插7杆旗,桌上的前排摆7碗生肉,中排摆7碗酒,后排摆7叠糍粑,每叠糍粑7个。这些规矩也许与传说中雷神是7兄弟有关。糍粑的后面放一升米。桌子的旁边安一根用来拴猪的木桩。巫事开始后,巫师站在桌前,燃烧7炷香,插在米上。巫师在屋外法坛所做法事的第一个段落是站着唱诵巫词。主家舅父双手捧着一个放着巫师法器的大竹筛站在巫师旁边给巫师当助手。巫师的面前燃烧一堆蜂蜡。这堆蜂蜡可以由屋内法坛转移出来,也可以另外重烧。击掌三通后,巫师开始唱诵巫词。巫词的内容及相关仪轨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版块:

第一个版块是备祀(qit ghunb),包括降请师(ob jinb cent sid)、述由(kit ghunb)、布阵(pot nted)、披褂戴盔(jid hod gieb rongx)、驱散厄鬼(ghueb rongx ghueb ghunb)、换气续命(deub gheix nbad niel)、藏魂躲影(rad xoub janb del)、上天报信(xud doul rad ndad)等八个段落。其中降请师、布阵、披褂戴盔、换气续命、藏魂躲影等五个部分与其他巫事的巫词基本相同。述由,每堂巫事各不相同,主要是根据主家举办这堂巫事的理由来展开。驱散厄鬼,各堂巫事不一样,是要先给主家消除助燃之鬼,揭掉灾祸之链。上天报信,每堂巫事所报的神灵也不相同,同样存在祭祀规格的不同而所报雷神规格层次不相同的情况。但是,上天报信都是从本堂巫事中最高贵的神灵报起,逐级而下。

第二个版块是迎神(reax ghunb),包括请师(ob jinb cent sid)、请神(reax ghunb)、分配神位(jid beb dex jongt)、呈礼(pot nted)、消灾(deub niel)、献食(dux lul)等六个段落。迎神这个板块在行巫人看来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迎请不同的神灵,要沿着不同的路走,否则就请不了需要到位的神灵,一堂巫事就可能因之而失败。迎请雷神与迎请其他神灵又稍有不同,需要抬龙纹大轿,摘白云作白马,黑云作黑马,红霞作红马,风为鞭,并且要连请三次,才能请得出。请了天界的雷神后,还要到高崖洞天请地上的雷神,其中的等级和秩序不得出现任何错乱。雷神请来后,要特别说明他们不得进主家的屋,根据神灵所司的不同而分配座位,让他们坐待享食。这时的祭品,由于牺牲尚未击杀,只有桌上摆的7碗生肉、7碗酒和7叠糍粑,故有“生肉冷酒”之说,目的是要雷神为主家消灾。

第三个版块是说雷(pud dut sob),是祀雷巫事的核心。其仪式与唱词有很多戏剧性的成分,需要三个角色同时配合才能完成。这三个角色分别是:扮演主家同时又扮演皇帝及其使臣的理老,扮演雷神的巫师,扮演雷神与皇帝作战时和谈主持人及担保人的主家舅父。代表主家的理老坐在堂屋大门的内侧,代表雷神的巫师坐在屋外法坛的木桌旁,陪神的主家舅父同代表雷神的巫师坐在一起。三个角色相互唱答,甚是精彩。这个程序,舅父要头戴斗笠,身披蓑衣,其用意据说是为了遮挡雷神的雨和雾。院坝里还插有一根刺桐(sed,ob),是弓和箭的意思。这根刺桐是雷神与皇帝和谈时的咒誓物,仪式结束时,要一刀将其砍断,相当于折箭为誓,不可反悔。

第四个版块是送神(songt ghunb),包括扫孽(gheud zhux)、献猪(songt nbeat)、卜问(jid nes)、献酒献肉(dux gangs joud nieax)、送神(songt ghunb)、结束语(keub zhux keub cheid)等六个段落。巫师首先要通过施展法力,将尚存于主家的各种罪孽与祸患扫荡干净。帮忙人员将祭猪牵来,四脚朝天绑缚在院坝中的木桩上。巫师一边摇着手铃绕祭猪而行,一边唱诵祭词,以神游的方式将活肥猪送到雷神的家园。这个环节叫“交牲”。接着舅家人员将猪用棒击毙,烧毛洗净后,切下脯肉和内脏到大锅里煮熟,然后将肉和内脏分成种类和数量都相等的7份,用竹竿穿为7串,再用托盘端至祭坛前,把7串肉分别放在7个大碗中。这个环节叫“献熟”。除了脯肉和内脏作为祭品使用外,其余的猪肉,舅家刀手也会按传统的巫事习惯进行分配,分配的方法与其他巫事活动并无区别。在舅家刀手击杀牺牲和进行一系列加工活动的同时,巫师要为主家占卜灾厄的解除情况以及雷神的满意度如何。如果卜卦的结果不理想,巫师要反复向雷神请求,直到卜得好卦为止。当祭肉做好后,巫师要请雷神享用,献食要献三次,因此这段巫词要重唱三遍。边唱边端起桌上的祭肉在香烟上旋转。雷神享用之后,巫师便开始送神。先送天界的雷神,次送高崖洞天的雷神,再送负责占卜的阴兵阴将及太古巫师,最后送巫师的历代先师及其兵马。送完神后,巫师还要对一些用具作一番洗礼,整堂巫事才算结束。

在举行xoud sobd祭祀活动的过程中,有很多具体的禁忌。有些禁忌与其他巫事相同,比如烧毛煮肉以及煮饭等均不准用嘴吹火,所有旁观者均不能议论巫事,分祭肉须均平,从锅里捞取祭肉时不得滴汤水,等等。同时,xoud sobd祭祀活动也有不同于其他巫事活动的一些特殊禁忌:一是所有的食物都不能放盐,说话时也不能提及盐,以及与盐相近的音。二是屋外法坛的巫事开始后,主祭巫师及刀手、司酒、主家的舅父等参与迎请和侍候雷神的人均不得再进入主家屋内。三是主家不参与屋外法坛的巫事活动。若在巫事举行过程中主家当事人需要走出屋门,必须戴斗笠。四是理老是巫事活动中唯一代表主家的角色,在整个巫事过程中,不能走出主家大门。他只能坐在主家大门内侧,与主祭巫师“说雷论理”。

要想进一步深入了解专业巫师的咒语及相关情况,笔者建议读者找时间认真去阅读苗族学者麻勇斌先生的《苗族巫词》、《苗族巫事·祀雷》等著作。

五、Chat ngas祭祀活动

Chat ngas(“叉昂”)或tud ngas(“图昂”),即“招魂”,是家中老人正常死亡,安葬后当天或二至三日内,要迎请祭司为死者招魂。招魂仪式结束后,丧事才算完毕。

Chat ngas祭祀活动开始前,主家需要准备的物品有:一槽糯米粑、一根完整的猪大肠、一个猪肚、一刀猪肉、一条鱼、一些顺水流势的菖蒲草、一片瓦、一瓢糠壳、五个空碗、一个盆、一把砂刀、一件bleid xinb(“信冬”的替代品)等。“信冬”(Xinb dongd)是“巴兑熊”(bax deib xongb)的一件打击乐器,也是一件极其重要的法器。正常的祭祀活动巫师都要带上“信冬”(Xinb dongd)去主持法事活动,但是招魂除外。招魂是白事,巫师一般都不带自己的法器去,而是在主家找替代物,用后即扔。Bleid xind的取材,松桃坡东、坡西略有区别。坡西是用死者床帐的竹竿,锯其根部的两节来做替代物;坡东是用做过gheud zhux(勾门的镰刀)的长柄竹竿的根部两节。

Chat ngas祭祀活动主要安排在晚上,有的也安排在白天,整堂巫事要做六七个小时。场所设在主家火坑边的hang bul(右间屋火坑前方)。女宾坐在renx bul(右间屋火坑后侧),男宾坐在hangd ghot(右间屋火坑右侧)对面的bleid zongx(右间屋火坑左侧)。祭司把祭品陈列好后,在瓦片上燃烧糠壳,烟雾缭绕,一派肃穆。瓦片上的燃烧物,除招魂用糠壳以外,其他巫事都是烧蜂蜡,没有蜂蜡亦可用蜂巢代替。

Chat ngas祭祀活动开始后,祭司把双掌曲成瓢状,在烟雾缭绕的瓦片上方击三拳闷掌,然后开始念祭词。其程序首先是请师(ob jinb cent sid)、述由(kit ghunb)、布阵(pot nted)、披卦(jid hod gieb rongx)、除厄(ghueb rongx ghueb ghunb)、藏魂(deub gheix ndad niel)、报信(rad xoub jant del)、迎神(reax ghunb)等,随后叩请祖师及主家先灵帮助寻找死者漂泊的灵魂。整个寻找过程都是用语言来表述。祭司顺着阴灵的指点,先由室内找到室外,找到猪圈、牛圈,再找到院坝、菜园、河边、地边、水井,以及砍柴割草、撮虾捕鱼的地方。凡是死者经常去的地方都找遍了还没有找到,才找到日出的东方、日落的西方。人间大地找不着,便转向虚无缥缈的天堂。在整个寻找的过程中,祭司一时间扮演寻找者,一时间又扮演沿途遇到的神灵,不停地对周边环境进行描述和与各种神灵对话,俨然一个人在演出一台话剧,语词甚为精美。

找到死者的灵魂后,祭司便说:“某某某,你已与人间阴阳异路。原来你是阳间的人,现在你是阴间的鬼,不信看你头上戴着‘红令’,手中拿着纸钱,全家老少在为你哭泣!”此时全家放声痛哭。祭司嘱咐死者:“你已经离开人世,与家人阴阳两分。为了你在阴间得到快乐,凭我祖师和你祖宗的阴灵,把你指引到安乐的地方。一魂引到东方的故土,回居我们的老家,借着冉冉升起的日光,关照人间的儿孙;一魂引到极乐的天堂,享受不尽的愉快;一魂留住hangd ghot(右间屋火坑右侧)和祖宗阴灵团聚,早晚享受儿孙的供养。”

嘱咐完毕,帮忙的人在现场煮饭以飨死者灵魂。煮饭时须将ghox gangb(铁三脚)倒置,不许沥米汤。祭司右手拿一根线,下端捆一个卦;右手的肘部放在右腿膝盖上,口念祭词,以卦的摇晃程度来为主家问卜,探察吉凶祸福,祈求祛除瘟疫,消灾赐福。卦卜结束后,敬献酒肉,以飨祖先神鬼和亡灵。之后,祭司要将巫事活动时用于替代“信冬”的竹节拿到大门槛上用柴刀一刀劈为两半,并根据两片竹节落地时是扑还是仰,再次占卜主家吉凶祸福。

所有的祭祀活动,包括招魂以及其他巫事活动在内,对巫师本人或旁观人来说,程序和唱词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对主家来说,最关注的往往是祭司占卜的环节,因为占卜的结果好坏与主家的祸福相关。

Chat ngas祭祀活动结束后,祭司主持洗礼仪式。先将糯米粑摆在hangd ghot(右间屋火坑右侧)前,祭奠祖宗先灵,请先灵坐镇家中,这个程序叫xoud xangb(安神之意)。要在火坑的四方各摆一碗酒、一碗猪大肠、一碗蘸水。火坑周围摆一圈冥纸,纸上放一些糯米粑。苗族认为,丧事时的哭喊声以及绕棺时的吵闹声可能惊吓了祖先,xoud xangb就是要把被惊走的先灵召集回到原来的神位,永保主家康宁。之后,将主家为死者洗澡时留下的第三盆水倒掉,祭司将净水和一件银器放进盆内,让摸过尸身的人洗手,并把这盆水喷洒在埋葬死者用过的搭耙、锄头等工具上,表示洗礼。翌日早晨,用竹篾编一只简易背篼,装上祭奠用过的糯米粑,再用死者遗留下的衣物中最好的一件搭盖,给死者舅家送去,以作安慰和纪念。

六、Liot nongt祭祀活动

长期以来,苗族一直认为,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存在有意志和力量的神灵。任何物种都有灵性和魂魄,必须以诚相待,以礼相处,才能得到神灵的保佑、万物的滋养。这种自然神灵建构的思维模式,源于远古时代的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许多观念和信仰一直延续至今。比如《赎魂咒》中有这样的祭辞:“(天上飞过的)老鸦精、白鹤精、飞蛾精……(地上走过的)青蛙精、老鼠精、藤精树精、古木竹精……(水里游过的)河神水怪、地脉龙神……”

当苗族遇到粮食连年歉收,家中累生不幸后,许多人就会自然联想到可能是某种东西惊走了粮食的魂魄。于是在春暖花开的季节,择定吉日,把巫师请来,开坛祭祀,把粮食的魂赎回来。这种巫事苗语叫liot nongt(“略侬”)。

Liot nongt是梵净山苗语区祭祀五谷神的一项活动,祭场设在主家堂屋大门。门栏内摆一张大方桌,上空悬挂纸花,桌上摆放酒肉、豆腐、糯米粑、糖果等,桌旁摆放锄头、镰刀、撮箕等农具。一切准备就绪后,祭司点燃香烛,烧化纸钱,念祭词。祭词情真意切,古朴典雅,透露出苗族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刀耕火种、披荆斩棘的历史轨迹。

这些祭祀活动,在古代要禁止小孩、妇女、汉族等人参加。因为,他们认为,这些人既不懂事,而又喜欢乱说话,他们的参与容易亵渎神灵,影响祭礼的效果。

既然谷物有灵性、魂魄,在劳动生产中,便诞生了相应的禁忌和要求,这些禁忌各自从不同角度组成了苗族地区的行为规范。比如,播种期间,凡是摸过死人尸身的人,不得播撒种子;遭受灾害没有收成的稻田,稻草不准立在田中任其荒芜,要有始有终,认真收割,清理田园,以保来年丰收。

“巴兑熊”

梵净山苗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