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桃龙姓迁徙与分布
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的龙姓,主要由两大系统、三大支脉构成。据1992年初统计,全县龙姓有86000余人,居各姓之首,现在均是苗族。两大系统,一个是苗族古歌传说系统,一个是汉字谱碟记载系统。在两个系统中,苗族古歌传说系统主要是卜豆支脉(Bul Doub),即芈姓(Deb Miel)。战国时期,卜豆支脉(Bul Doub)便同苗族的其他姓氏一道,迁入梵净山周围。汉字谱碟系统由太胖支脉和贵甫支脉组成。元延佑年(1314),太胖公率五子迁入秀山平茶司,后由平茶司迁入松桃境内。明永乐八年(1410)贵甫公由麻阳迁入五寨司(凤凰县)红花寨,其裔孙于明末清初进入松桃地区。从分布现状来看,卜豆支脉聚居于松桃的东部和北部,太胖支脉聚居于松桃的西部,贵甫支脉聚居与松桃的东部与南部。
一、龙姓迁徙与分布梗概
根据历史记载与世代传说,在龙姓的三大支脉中,卜豆支脉,即芈姓,原来居住在今天的河南、河北、山东等省份的广大地区。当时的先民首领是粑卜(Bad Bul)、女阿(Nins Od)、卜希(Bul Xid)、卜虾(Bul Xiad),他们住在抵豆(Zheit Doub)和抵乃(Zheit Nex)。后来蚩尤公公同炎帝黄帝大战,蚩尤战死,部落联盟的部分成员被俘后留居中原,并入华夏族。芈姓部落成员同联盟中的其他部落一道,徙往长江中下游地区。据苗族祭师祭词说:“古代的妈妈‘种邓’(Zongd Denb),古代的爸爸‘卜女’(Bul Nis),住‘地当枯乃’(Jid Dangb Khud Hneb),后住‘地秋枯那’(Jid Qeut Khud Hlat),迁居‘地他介盘’(Jib Tab Gheb Banx),徙到‘地秋那补’(Jib Qoud Las Bul),迁到‘盘绒如枯’(Beax Rongb Rud Khud),徙到‘盘贬如扪’(Beax Bleat Rud Mend),迁到‘地哨’(Deis Sod),徙抵‘补抽’(Bul Qoud)。”世代相传的这段古老祭词,说明古代的父母亲的住所和他们携儿带女,从遥远的东方“地当枯乃”、“地秋枯那”(太阳和月亮居住的地方)迁到Gheb Banx(即星星住的地方)和“那补”(Las Bul,即月亮去的地方);徙抵Beax Rongb Rud Khud和Beax Bleat Rud Mend,即崇山峻岭、悬崖绝壁和原始森林的地方;再来到“地哨”(Deis Sod),迁抵“补抽”(Bul Qoud)。反映了芈姓迁徙的艰苦历程。如今,苗族龙姓所说的“十二母、十二父”,就是这些先民的后辈。
苗族先民在长江中下游定居后,建立了“三苗”集团。芈姓是这个集团的成员之一。战国时期,芈姓成了楚国的重要姓氏。战国及其后期,许多芈姓先民同其他姓氏的同胞一道,徙入武陵“五溪”地区,成为“五溪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太胖支脉和贵甫支脉皆源自中原,每个朝代都有为朝廷服务的文臣武将,如周代的龙安吉、龙怀、龙子、龙阳君、龙介,汉代的龙倬、龙勉、龙有孚、龙先仕、龙述等。他们随着各自的朝代,居于京都和祖国北方广大地区。东汉时期,居于京兆地区的龙达,来到湖南零陵任太守,遂以此地为家,定居下来。他的裔孙迁居祖国各地。其中第24代孙龙暹,官道州(湖南境内)学政,遂家道州。27代孙龙澄、龙翔,澄致仕夔州(四川境内),遂居于此;翔于唐武宗会昌时移居山东莱州府南其巷。28代孙龙庚(字西仲),唐宣宗时赴江西任台水丞,遂居永新莲塘,为江西龙姓一世祖。31代孙龙况的5个儿子钦、琮、瑊、瑀、琳均致仕。瑊、瑀籍川黔,钦、琮、琳分居湖南各地,其子孙有迁居柳州与鄱阳。34代孙龙威,迁应天府,后去河南定居。35代孙龙万、36代孙龙采廉,先后移居河南。40代孙龙莹、龙熹由湖广迁贵州天柱定居,为此地龙姓一世祖。47代孙龙智,元大至二年(1309)由江西永新到常德府武陵县任知县,遂家武陵。其长子云飞迁居沅州(今沅陵),云飞之长子绳先、次子绳祖仍居沅州,三子绳天则徙往芷江定居。云飞之长孙伯溢(即第50代孙,有的古谱称51代)于明建文二年(1400)迁居麻阳,便以此地为家。伯溢第三子贵甫,明永乐八年(1410)携妻入五寨司(今凤凰县),又在此娶数妻,其后裔部分迁入松桃及附近地区。如今松桃不少龙氏称来自江西,即以龙智为始祖;称来自麻阳,即以贵甫为始祖。
龙智(47代孙)的叔父龙爱乃居江西吉水县,他的曾孙龙太胖被封为将军,居汉中府,后奉旨到南方,于元延佑元年(1314)辗转来到四川(今重庆)秀山平茶,其五子及后裔迁入附近的秀山、松桃、印江、江口、凤凰等地定居。
二、芈姓迁徙与分布
苗族婚姻礼词说,芈姓有个祖宗,名叫卜豆(Bul Doub),带着子孙和族胞来到湘西泸溪,迁到“地哨、补抽”(Deis Sod,Bul Qoud),并进入黔东。他的两个儿子,卜弄(Bul Nongb)、卜动(Bul Ndongd),同族胞一道,共同开发湘川黔边区的崇山峻岭、河谷平坝。卜动有12个儿子。这12个儿子和他们的配偶,后被称为“十二母,十二父”,分居湘川黔交界地区。
卜动(Bul Ndongd)的12个儿子和后裔,多数定居湘西和黔东北地区。定居松桃的有老亥拉甭(Leud Heb Lad Bongl)、代界代忙(Deb Gieab Deb Mangd)、代路代辽(Deb Liub Deb Liol)、代着地衣(Deb Zheud Jid Yit)、代面代摆(Deb Mianb Deb Nbet)、地窝鲁喜(Jid Ot Nus Xet)、代芈嚷垄(Deb Mlel Rangs Nus)和他们的子孙。代芈嚷垄是卜动的满子,果洛芈(Ghob Lol Miel)是代芈嚷垄的儿子(有的传说此二人是同一人),他(们)养育了24个儿子,这24个儿子和他们的配偶,即为今所称的“二十四母、二十四父”。在传说中,如“代优”(Deb Yul)分居“勾众”(Gheul Njongd),当乃(Dangl Ned)住在构他(Gheul Dal),阿教(Ad Giod)落业米鲁(Mind Nux),阿柔(Ad Rous)徙居夯朱(Hangd Jul),鲁禄(Nus Nux)定居盘罗(Banx Nhol),阿桶(Ad Tongt)住在当改(Dangd Gieas),杨沙开发坝仁(Blab Renx),果水(Ghob Sheit)搬到夯都(Hangd Ndut),朗泥(Nhangs Nix)住在都沙(Dul Sad),果腰(Ghot Yul)定居等夯(Deis Hangd),而老吉(Leud Gix)、老销(Leud Xod)、老严(Leud Nieax)、老谬(Leud Mloul)、子贵(Zit Guib)、西拉(Xed Lad)、八金(Bax Gid)、阿柳(Ad Lious)、老确(Leud Qox)、老陇(Leud Longx)、当汝(Dangd Rus)、受枯(Shoub Gul)、丫把(Yad Bat)、老碗(Leud Want)等,不知分居何处。从苗族婚姻礼词中得知,苗族芈姓12个公,从“地哨补抽(Deis Sod Bul Qoud)”出发,主要分居湘、黔、渝边区,有的远徙贵州西部、广西北部和其他地方;有的后裔辗转多处后,又回到松桃定居,又从松桃远徙他乡,迁徙史迹错综复杂。
来到松桃的12个公的后裔,迁徙与分布情况如下:
1.老亥拉甫(Leud Heb Lad Bongl),卜动的第五子。其后裔在松桃仅见蓼皋镇八龙寨一处,自称“代亥代五当”(Deb Heb Deb Wus Dangd)。
2.代着地衣(Ded Zheul Jid Yit),卜动的第七子。据苗族婚姻礼词说,开始分居时,他“住在两林(Liax Lind),居于务党”(Wub Dangt,今凤凰县两林乡)。在松桃境内的不多,只有迓驾镇岭洞村龙家寨、长坪乡上盘报寨与上腊尔寨龙姓,均系其后代,都是从“两林”(Liax Lind)迁来。他们自称“代着”(Deb Zheul),住的寨子称“寨着”(Zhes Zheul)。长坪乡董上的“代着”(Deb Zheul),先民原居当乃(Dangb Nes,今盘石的盘部),后来才徙往垌上定居,有的迁往湖南吉卫落业。
3.代界代忙(Deb Gieab Deb Mangd),卜动的第八子。其后裔自称“代忙”(Deb Mangd)。苗族婚姻礼词记载:“住在贬邓(Bleat Ndenb),居于贬党(Bleat Dangt)”(即今松桃盘石镇的大红岩与小红岩)。但是,随着历史的前进,“代界代忙”的子孙自“地哨补抽”迁出后,有的迁去天柱,后来有一部分又从天柱迁回松桃长坪乡康金村,再从康金迁黄板乡的瓦厂、枯坝寨(老寨)、洞口,有的又迁去界牌、枯罗、禾黎坪、迓驾的柳桐村和世昌的甘溪与洞口。现在,康金村的黄桶寨“代忙”(Deb Mangd),是辗转多处后,由湖南凤凰县落潮井乡的公鸡寨迁来;而康金村白寨的龙姓则是由长坪乡泡木山迁来。正大乡包家村的“代忙”(Deb Mangd)族姓,也是迁徙多处后落脚盘信镇柳甫村,再由此迁到包家村定居。
4.代路代辽(Deb Liub Deb Liol),卜动的第九子。其后裔自称“代路”(Deb Liub)或“代辽”(Deb Liol),从苗族婚姻礼词中得知,开始分居时,他的部分子孙“居于盘绒(Banx Rongb),住在地卜(Jib Bul)”。现在见于松桃的“代路”后裔,主要集中居于木树、迓驾、正大、盘信和长坪等乡镇的一些村寨,此外在湘西、铜仁、天柱等处均有散居。松桃木树大院子是龙姓“寨辽”(Zhes Liol)的聚居点之一,其先祖自“地哨补抽”迁到附近的湖南省花垣县吉卫镇“留妙盘速”(Lieux Mlob Banx Xud,又称葛藤寨)后,才来到木树寨辽定居。许多裔孙由此出发,向四处迁居,分别迁到木树的“寨怪”(Zhes Ghueb,即大屋寨)、小木树、“地那泥”(Jid Las Ninx,即五里牌),满地的“翁着”(Nghongd Zhos),迓驾的洞口村、岑洞、猪槽沟,柳桐村“当怕”(Deb Npat)的老寨与新寨。长兴镇“功罗”(Nggud Hlod,即竹子坳)。有的迁往湖南花垣县两河乡路桥村,以及铜仁、贵阳、天柱,甚至华东地区。木树乡虎渡村上寨“代辽”的先民,从“地哨补抽”来到湖南花垣县吉卫镇的“米垌”(Minl Dongs),又有从此迁去铜仁、湘西“禾库”(Ghob Khud)和贵阳。迓驾新寨的“代辽”,从“地哨补抽”来此定居后,部分裔孙迁到木树向家寨,有的则迁去重庆市秀山县平马落户。另一部分“代路”的后裔,从“地哨补抽”来到松桃世昌乡沙柳落户后,又迁到长兴堡镇施把;有的迁到黄板乡黄板的“夯务”(Hangd Wub即腊冲),再从“夯务”迁到蓼皋镇的正干河中寨定居。在正大乡包家定居的部分龙姓,有的是“代路”之裔孙,其先民由“地哨补抽”出发,辗转多处,来到了长坪乡的“倒卜”(Deut Bul)定居,发展后才来到正大乡柴洞营落户,然后移居包家。有的兄弟由这里迁到正大乡的桃坪、亲寨、“德勾县”(Dex Gheul Xanb)和大兴镇的下山寨、银岩寨。有的从新寨迁去盘信镇满家寨,有的迁去湖南省凤凰县报怪营定居。
5.地窝鲁喜(Jid Ot Nus Xet),又称鲁喜,是卜动的第十子。其在松桃的后裔,主要分布在蓼皋、黄板、世昌、盘石、迓驾等乡镇。传说先民从湘西卢溪县到“地哨补抽”后,有的裔孙直接迁到黄板乡的卡落,有的徙到天柱县,然后又从天柱返回到卡落。随着人口的发展,又分别迁去长冲、龙洞、梭道(老松桃)、稿坪等处。定居稿坪的“鲁喜”后裔,由于历史战争的原因,全部迁出稿坪,分别去老蓬刺、麻旦(又名鲤鱼塘)、头谷寨、“地汝当产”(Jib Rud Dangb Ceat,即四龙山)和黄板乡的“报汝都”(Bot Rud Ndut)等村寨落户。在长坪的“鲁喜”后裔,有的迁到黄板乡的散水和“夯务”(Hangd Wub,即腊冲),又从“夯务”迁到正干河的“地港”(Jib Gangs)。居住在和尚洞、长坪的“坪那吉”(Binx Las Gil)的族胞,是从稿坪和老蓬刺迁去的。居住在长坪乡老塘寨和三穗县的款场以及玉屏县城的宗亲,都是从“梭道”(Sob Dob)和卡落迁去。现在定居蓼皋、水竹坪、上大坪、下大坪、白腊塘的“鲁喜”后裔,分别是从长冲、卡鲁和“梭道”迁去的,还有不少裔孙迁往外省。
6.代面代摆(Deb Mlanb Deb Nbet),卜动第十一子。其在松桃的后裔主要聚居在黄板乡,部分散居在长兴、蓼皋、世昌、长坪等乡镇。“代面代摆”迁来松桃,有着不同的历程。先民自“地哨补抽”迁出后,辗转多处地方,来到长坪乡的“梭派代都”(Sob Peab Deb Dul)定居。不知经历了多少世代,有三兄弟,长兄名老杨,次名老楼,弟名四官,相邀来到黄板。长兄住在今黄板乡“自川”(Jib Qand),二哥居新华大院子,弟弟到“当摆”(Dab Nbet)安家。苗族婚姻礼词记载:“代面代摆住在黄板,居于当摆。”三兄弟就是迁来黄板的始祖。此外,也有从黄板乡瓦厂和太平乡土屯迁来的“代摆”的,分别定居在新华河大寨的中寨和上寨。随着历史的推移,其后裔又不断的迁往他乡。“当摆”的“代摆”迁去长坪乡桐木寨、太平乡下天堂、世昌乡龙亭新寨。新华村大寨的下寨“代摆”,则迁往世昌乡的抵哨老寨、麻金扛、下盘闷、蓼皋镇的平块、陆地坪村和正干河中寨、长兴“施把”(Xid Bas)。有的从“施把”出发,迁到木树的上石花,成为这里龙姓的成员之一;有的从自川(黄板乡)徙往长兴的水牛洞后,又迁到长兴老屋基,才来到沙子坡安居;有的迁往大兴镇的坳田,有的又从坳田迁到勾腰坡,还有的迁到铜仁、凯里、贵阳、清镇、黑龙江等处工作和定居。
7.代芈壤侬(Deb Mlel Rangs Nus),卜动之满子。其裔孙自称为“代芈”(Deb Mlel)或“代侬”(Ded Nus)。是12个公中最庞大的一个宗支。其子孙分散居于松桃的盘石、世昌、蓼皋、太平、长兴、迓驾、木树、黄板、正大、大兴等乡镇,也有不少迁往外省外县工作和定居的。
由于宗支庞大,分布甚广,迁徙错综复杂,现以六大支分别说明如下:
1.“勾众”(Gheul Njongb)支,即今“臭脑”(Hangd Gheul)。这支后裔从地哨补抽出发后,辗转来到“构塔”(Gheul Dal,即雅酉)定居,之后一部分来到了“勾众”(Gheul Njongb)落户。人口发展后,先后分别迁入往盘石镇的坝巴(Bab Bal)、沃里坪(Banx Rab)、“当来”(Dangb Lel)、芭茅,世昌乡的桐木寨、木厂、桃树湾、上沙柳、甘溪,木树的“下者”(Shab Zhes)、克麻,黄板乡的和尚洞、腊冲等村寨。迁到坝巴寨的裔孙发展后,又分别迁到太平乡的巴拉田和世昌乡的甘溪(有的从甘溪迁往石花和蓼皋的麻旦)。迁到沃里坪的裔孙发展后,分别迁去本镇的哈公坳、世昌乡的“代都”(Deb Dul)和其他地方。迁到“当来”(Dangb Lel)的裔孙发展后,分别迁去长坪乡的垌上和木树乡的龙塘村。迁到芭茅(含过州)的发展后,先后分别迁去木树乡的天星寨,蓼皋镇的枇杷塘,世昌乡的“务点”(Wub Jant)、猫猫寨和世昌乡的盘报。迁到和尚洞的裔孙发展后,迁去长坪乡的茶洞山。迁到木厂的裔孙,有的由此分别迁往蓼皋镇的枇杷塘和陆地坪。又从枇杷塘迁往太平乡的母猪料。
2.“道样道希”(Dob Yangb Dob Xid)支。这支先民,从“地哨补抽”来到“道样”(Dob Yangb,今世昌乡沟嘴大坝及周围)、“道希”(Dob Xid,今道水大坝及周围,道水即道希的苗音)。定居发展后,其裔孙一部分向四周建立村寨,即今天的道水、大树子、岩脚、大旺、桂秀溪、火连寨、上平所、中平所、下平所、偏岩、“柔卜都”(Roub Pud Dut)、沟嘴等村寨。其后,有的从偏岩迁往太平乡的银子坡、芭蕉坪的两叉溪开发与落户,有的迁到长坪乡努石坡,有的从岩脚迁往长坪乡下腊尔寨和蓼皋八龙寨。然而,岩脚芈姓的先民迁徙极其曲折。他们曾先迁到德江、印江等地,然后又迁回到太平乡石马落户,又从石马迁到岩脚定居,并迁往他处。居住大旺的裔孙发展后,有的迁往蓼皋镇的小河(即下大平),又从小河迁到蓼皋镇的吊井湾和蕨基坳。另一部分从“道样”迁往大平茶和小平茶。在大平茶发展后,有兄弟三人邀约他迁。长兄来到世昌乡的峰坪盖,二哥迁到蓼皋镇的上牛场,弟弟到蓼皋镇的下牛场开发定居,成为这些村寨的首批创业者。有的则从平茶迁往蓼皋镇的乜道和上长坪落户。
3.“趴月”(Pad Yanx)支,后改名张坝院。这支先民从“地哨补抽”到这里定居后,又一支支地向外迁徙。有的先到长兴镇白抵村龙家湾定居,后来太胖支脉的部分龙姓族胞来到这里,便让出给他们居住,自己则迁往“务办等”(Wub Beax Deis,即下白底)。其后,有的子孙由此迁往木树乡的上石花、上冲头,长兴镇的“登阳”(Deis Yangl,即九龙大院子)和沙子坡;另一部分迁往迓驾镇的龙家湾和牛角村落户。
4.大红岩、“当造”(Dangb Ncob)支。这支先民同“勾众”(Gheul Njongb)支一样,都是从“构搭”(Gheul Dal)出发,来到了盘石镇的大红岩、当造等处开发创业。发展后即向附近发展,建立康金、“盘种”(Banx Jongt)、小红岩等村寨。有的迁去长坪乡地州、甘溪、上长坪和盘信镇的冷水溪落业。
5.“地把支”。这支先民从“地哨补抽”迁出后,辗转来到“向任”(Xong Renx,即湘西新寨)、“盘那”(Banx Jas,即湘西夺希)定居。继后迁到长坪乡“地把”(Jib Bas)落户。随着人口的增多,一名叫老留的来到太平乡古丈村创业。其后,其弟弟老杂(Leud Zhal)四处寻兄,风尘仆仆地来到古丈,坐在“桌信多”(Zeux Xenb Ndod,地名)歇息,放歌解闷:“丝裙已补好,用了绸布补好裙;不知老留何处所,苦我老杂到处寻。”听到歌声,老留赶快出门把他接到了家,共同开发这里,后来裔孙先来到虎冲(老寨原名)、红岩、观音岩等处立寨生息繁衍。有的从古丈迁往石榴溪、旁坡、大院沟、下苗、枇杷塘、芭蕉坪、马蝗沟;有的从石榴溪迁往四方井和太平街上;有的从老寨迁去背后坡、秀山县晏隆和外地许多地方;有的从红岩洞徙住盘信镇的小隆塘、太平乡的索田、黄板乡的老早沟、牛郎镇的鹭鸶岩、沙坝河乡的大毛二等寨;还有一部分从地把出发,徙到正大乡的空桐寨(God Doub Ceat),继后又迁到大兴镇的田家寨(有的由此迁去白岩村新桥寨)与河界营。这一支的另一部分从长坪乡来到了太平乡红岩村定居后,有两个母亲各自带着儿子到蓼皋镇八龙寨落业;有的则迁往蓼皋镇的小河(下大坪)与下牛场;有的迁到长坪乡街上和岩科寨;有的迁往盘信镇的代都和秀山县的晏隆半沟定居。
6.“甘塘龙亭”(Gand Tangx Lieux Jinb)支。有部分“代芈壤侬”(Deb Miel Rangs Nus)后裔辗转多处来到了“果柔枯家”(Ghot Roub Kud Jad,今世昌乡岩科寨、甘塘)定居。其后逐步向四周发展,有的迁往龙亭新寨,并由龙亭新寨迁木树乡河边村;有的迁去黄板乡的界牌、老早沟和彭杠。有的又从彭扛徙居彭宗,有的迁往附近的八马与“地那”(Jib Las,),再由八马迁石花,由“地那”(今世昌乡水田坝)迁往木树乡冲头村小龙塘定居。同时,上述村寨的“代芈壤侬”裔孙也有从其他村寨迁来的。
三、太胖支脉迁徙与分布
据古谱记载,龙太胖系龙述的52代孙,被封为将军,为官陕西。时与杨大雷、吴大盛、潘太相、石太保五人因公务到广东,后到川黔。于元延佑元年(1314)六月三日进入四川(今重庆)秀山县平茶司,后落业平茶(今秀山县吏目、平凯一带),敕封为平茶永化军民府。明洪武八年(1375)朝廷降印信褒其功,受土世爵,享粮食和拥有兵丁。
太胖落业平茶后,其五子分居各地。长子龙保住平茶司,部分子孙后迁居松桃。次子龙权迁往印江,后有部分裔孙来到松桃县乌罗镇定居。第三子龙安徙往提溪、朗溪二司。第四子龙瑞落业秀山邑梅司,子孙后迁松桃妙隘、寨石等乡。第五子龙会迁到让平定居。各自繁衍子孙,四处落业。
随着年代的推移,龙保的后裔散居秀山县及其他地区,其第二代长孙迁秀山县清溪镇,次孙迁邑梅司;其三代孙秀留迁到松桃乌罗镇;其十代孙再富、再有徙往凤凰县;其后孙亦有移居铜仁及外地。在乌罗镇,龙保后裔多定居龙家贯、丰岩、岩山庄、高粱坝、排山口、矮梯榨等村寨。还有的迁寨英镇的龙家寨、寨转和大溪沟。大路乡桃子坪龙姓亦是从乌罗镇龙家堡迁来;太阳坡龙姓则是直接从秀山县吏目徙来。大路乡的黑凼、营盘、寨榜、将军山、麻阳寨和田坝子的龙姓,多数是从冷水乡的三角塘迁来。三角塘连同本乡的通达坪、田湾的龙姓,均是由秀山县平茶司迁来的龙再禄后裔。
太胖之次子龙权落业印江县后,其后裔由印江县小杉木迁松桃县乌罗镇的干乐坝、龙家堡和石梁乡定居,生息繁衍。
太胖公第四子龙瑞公定居秀山县邑梅司后,部分子孙迁往秀山县兰桥乡和松桃县妙隘乡、寨石乡、孟溪镇、九江乡、蓼皋镇、长兴镇等地定居。先是迁到妙隘乡的牛场坡、龙家堡、水井湾等村寨,又从这些村寨先后徙往本乡大坪、雷打寨、水井湾对门寨、刘家堡、坳上、堰塘、烂湾、老堡子、倒马坎、高原等村寨;有的后裔由此迁孟溪镇街上、寨阳、一碗水,九江乡莫子教、莫子甲,大坪镇后屯与龙头营,大兴镇德勾渣(Dex Gheul Zhal),平头乡兴隆塘、石灰堡;有的迁到太平营乡林朝,后移居平头乡,再迁入松桃县城;有的甚至辗转松桃、天柱之间,然后落业蓼皋镇兴凉村龙家寨。松桃县长兴堡镇白底村龙家湾寨龙姓,则是从秀山县邑梅司直接迁来,寨石龙家堡龙姓,亦有部分由乌罗镇和邑梅司迁来。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不少龙姓人氏因工作、生产与经商之需,同其他姓氏一道迁往他乡。
四、贵甫支脉迁徙与分布
据湖南省麻阳和贵州省松桃龙氏古谱记载,龙贵甫的曾祖父龙智,于元武宗至大二年(1309),由江西吉安府永新县到武陵县任县令,并家居于此。嗣后,逐步向湘西方向迁徙与发展。祖太云飞迁到了沅州顺一里(为沅州龙氏始祖),祖父纯先随迁于此。到父亲伯益时,于明代建文二年(1400)徙居麻阳县。明永乐八年(1410),龙贵甫携妻尹氏,由湖南省麻阳县迁到五寨司(今凤凰县,有的古谱称沱江)红花寨落户。在此,他又娶了杨氏、彭氏、田氏、欧氏、吴氏、滕氏、麻氏、石氏、张氏等九门妻室。从各地龙氏古谱得知,贵甫的12门妻室,生子20人,分别徙居湘、黔、川边区各地。其大致情况如下:
原配罗氏,生子龙廷、龙麻顾,居湘、黔边区;蒋氏生子龙魁元,住芷江,今该县蒋家村为其后裔;尹氏生子龙国天,居凤凰县红花寨;杨氏生子龙国用、龙国柱,后裔分居永绥(今花垣县)、松桃;彭氏生子龙天保(有的古谱称为神保),迁居保靖、花垣;田氏生子神天,子孙迁回沅州落户;欧氏生子龙云天、龙云地,迁居松桃麦地、太平;吴氏生子龙保朝、龙保国、龙老晚,子孙分居花垣县押保寨、岩坳、晒金塘;滕氏生子龙月升、龙月明,仍居凤凰县红花寨;麻氏生子龙先、龙飞、龙天、龙云,先迁松桃县大塘汛,龙飞徙松桃县康金,龙天到松桃县陈麻广冲,龙云居松桃县盘信镇的上潮、下潮;石氏育一子,于明末率众回沅州;张氏无出,抱滕氏子月明为嗣,徙居乾州所里(今吉首市)。这20人之后裔在松桃境内的,由于年代久远,有的清楚,有的无从考察,仅以自报为据。
随着年代的推移,龙贵甫的裔孙,向湘、黔、川边区各地迁徙与发展。在明清两代,统治者为了巩固既得的政权,在松桃和湘西苗族地区,派兵镇压苗族人民。龙贵甫之裔孙同苗族的其他姓氏一道,遭遇到了无情的镇压,许多人流离失所,躲进深山,隐姓埋名。松桃县太平乡的龙氏族谱在记到云天、云地的后裔时,就只能用“未详”、“接后未详”等字样来表述。但有的还比较清楚,如松桃县太平乡和正大乡喇叭洞保存的族谱均记载:“祖籍豫章不计念,流落三楚在湖南;镇竿城内住几春,吃粮当兵数十年。后走黔地正大营,城街市上坐几春;搬入乡下自安家,地名叫做喇叭洞……”上述十分清楚地说明了龙贵甫裔孙的迁徙梗概。
根据调查,龙贵甫的裔孙大都聚居松桃县的正大、大兴、牛郎、盘信和沙坝等乡镇。在其他地方,也有部分后裔散居。具体的迁徙与分布情况如下:
1.喇叭洞支。自称系龙贵甫的吴氏裔孙。先民从武陵县到沅州,再到麻阳,依次到凤凰县五寨司,松桃县红花寨、正大营(今正大乡正光村)街上,后来到松桃县正大乡喇叭洞村的各自然村寨。
2.茶园婆硐支,自称是龙贵甫吴氏婆裔孙。传说,始迁时有兄弟三人,为了日后识别亲族,将香炉分成三块,各执一份。一块带到松桃县盘信镇的铅厂与老屋场;另一块携到松桃县大兴镇的茶园、婆硐,精心保存。来到茶园的兄弟,据说到此之初,又有兄弟三人,一个落脚禾梨坪,一个到茶园,一个去岩那。迁到茶园婆垌的子孙,人口不断发展,又逐步向裁缝坡、龙塘、银岩寨,盘信镇的江口与大河,正大乡的喇叭洞,牛郎镇的关门洞下寨,铜仁市川硐镇的白水等村寨迁徙。迁到裁缝坡的裔孙,又分别向正大乡的空桐(有的由此迁往喇叭洞村的石家寨),大兴镇的杨三寨(有的从此迁去牛郎镇的关门洞)、银岩寨、野猪塘、白岩村老屋场和新桥寨,牛郎镇的飞蛾洞,盘信镇的团寨桃湾、斩龙坳,沙坝乡的长冲等处。吴氏婆的另一裔孙,留居河界营大院子和龙二坪,有的则分别迁往大兴镇的上毛溪、下毛溪、瓦窑坪、大桑坪,沙坝乡的云坳。住大桑坪的龙氏,后来有的迁去沙坝乡半河定居。
3.铅厂、老屋场、大告支。从五寨司红花寨来到盘信镇的裔孙,同正大乡包家龙姓一样,也有各执一块香炉的故事,只是有些不同罢了。传说从五寨司迁出时,有兄弟四人,为了日后辨识宗族,将香炉分成四块,各执一份。去大告的两兄弟各携一块,去铅厂、老屋场的兄弟各带一份。他们定居后,从这些村寨迁去盘信镇的其他村寨落业,有的迁往其他地方。迁到团寨塘湾和老营的裔孙,随着人口的增多,有的徙往沙坝乡的半河村落业。在清顺治年间,龙老朝遵照上宪诣意,从盘信镇大告带领四个儿子来到牛郎镇矮红村,维持当地治安,后来长子龙老统住矮红,次子龙老催分居矮红村吉那坡,三子龙老田迁杨柳,四子龙老苏往住牛郎镇的松江村的鹭鸶岩,成为这里龙姓的始祖。然后再向这一带的其他村寨迁居与发展。后来也有其他的龙氏族胞来此定居,有的又从这里的老屋场迁到大兴镇银岩的六贯冲落业。
4.中寨、开门洞支。牛郎镇的中寨、开门洞统称生屯沟。开门洞原名关门洞。中寨龙姓自称先祖从麻阳县石龙溪迁来,属龙贵甫杨氏婆裔孙。开门洞龙姓亦自称属龙贵甫杨氏婆后裔。随着人口的发展,来到生屯沟后逐步向四处迁徙与发展。有的迁往中寨村的兴隆寨、大湾寨、兔田,有的迁去牛郎镇大茶园、大河沙村的田家和格老溪,有的从格老溪迁到毛豆坪开发落户,也有少数迁到倒马坎、正大的岩动和中寨村的老屋场。到倒马坎定居后的龙氏族胞,有的向沙坝乡半河发展落户。开门村龙氏称先民是从麻阳石龙溪迁来。其上寨族胞来时有兄弟三人,长兄迁到格老溪,次兄仍居开门洞,小弟去盘信镇的三角庄创业,后又返回开门洞落脚。下寨龙氏除一户从大兴镇婆动迁来外,其余都是石龙溪来的先民裔孙。上述龙氏(含中寨村关马坡)虽称先民由石龙溪来,又属龙贵甫杨氏婆后裔,但都各有具体的迁徙历程。格老溪的部分龙姓先民,从五寨司出发,先迁到牛郎镇龙家坡定居,后才来到格老溪,再由此迁往燕子坪、大兴镇的大毛屯等地,又从此徙去他处安家落户。
5.岩那支。居住在大兴镇岩那的龙氏族胞,属龙贵甫吴氏婆后裔。先民从五寨司来到茶园,徙到岩拉坡安家落户后,开辟这片荒原。随着人口的发展,有的迁到牛郎镇的飞蛾洞,有的徙往牛郎镇的四茶园,有的迁往其他地方。
6.上潮支。据龙氏古谱记载,龙贵甫之妻麻氏婆的第四子龙云后裔,分居盘信镇上潮、下潮。但当地龙氏自称,是从仝(铜)仁迁来,那里还有自己的宗祠。迁此之后,随着人口的增多,逐步开发附近的山地,建立自己的村寨。后来有的徙往沙坝乡的半河村和天星村;有的则从盘信镇的安塘山出发,远去他乡。
7.盘塘支。正大乡盘塘等村寨的龙氏先民,来到盘塘有着一段惊险的历程。传说,祖先住在湖南时,被仇家杀光,只剩下一个幼儿,得到亲友的保护,装入土罐隐藏,背着逃往贵州。所经关卡津隘,都骗过了仇人的搜查,才得以生存下来。后来定居盘塘,长大成人,成为该寨的始祖。随着人口的增加,裔孙逐步向他乡异地发展落业。
除了三大支脉以外,在新中国成立后,也还有其他支脉的少数龙氏族胞来到松桃,同这里的居民一道,开发建设这块沃土。
五、迁徙因由
来到松桃的龙氏族胞,同其他姓氏一样,都有明显的原因。据古谱记载和古歌传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1.被镇压驱赶。芈姓本在中原,由于蚩尤公在涿鹿战败、被杀后,其部落联盟只得向长江中下游撤退。“三苗”时期,又再次被尧舜战败,由长江中下游迁移到武陵“五溪”地方,直到形成今天的分布局面。
2.随职落业。在历史上,龙姓先民中有少数智者能人,或是中榜,或是被信任而得到上级的差遣委派,到外地他乡任职为官,或执行给予的任务。他们多数人落业任所,成为那里的居民。如,但高落业湖南,西仲随职居住江西,龙智来到武陵等等。他们以任所为家,并向四周扩散。
3.创业发展。松桃龙姓同其他姓氏一样,是具有不避艰险、吃苦耐劳精神的家族,到哪里就能开拓哪里,就能把那里建设成自己美丽的家园。随着年代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又不断地分发出去,开拓新的天地。所以,龙姓布满松桃各地,成为松桃的大姓。
4.逃避纠纷与迫害。有少数龙姓族胞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继续在原居所生活,只得远徙他乡,以避免迫害而求得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