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边胞支队
所属图书:《梵净山苗族纪事》 出版日期:2011-06-01 文章字数:1700字

边胞支队

1946年夏末,川东地下党组织,为了配合川东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牵制国民党的兵力,支援解放战争,动员在重庆求学的苗族进步青年滕久荣返回家乡松桃,进行革命活动。

1948年,松桃师范附小的苗族教员参加了地下党组织工作活动。接受任务后,即在苗族地区积极开展活动,发展组织,争取到前任平茶乡长石锦成(苗族)、盘石乡长麻春荣(苗族)、长坪乡保国民学校教员龙万川(苗族)等人。经过4个多月的时间就在平茶、盘石、长坪3个乡建立了有60人枪的3个武装据点。是年冬,地下党领导人宋至平在石良乡主持召开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吴恩楠(苗族)、吴正林(苗族)、田家乐(苗族)、宋至平、张春涛、董啸眉、周知群、滕久荣(苗族)等。会议根据当时的形势,确定基本方针是“积极组织群众,发动武装起义,牵制国民党兵力,策应大军过江”,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黔东纵队”,下编5个支队。把苗族地区的武装编为黔东纵队第九支队(又称边胞支队),石锦成为支队长,田家乐为副支队长,董啸眉为政委。

一九四九年正月三日,董啸眉在松桃县盘石乡大红岩村召开苗族地区地下工作会议,确定以乡为单位成立3个大队。平茶乡大队由石锦成、田家乐负责,盘石乡大队由麻春荣、唐金五负责,长坪乡大队由龙万川、吴昌文负责。至此,全部由苗族群众组成的“边胞支队”,成为拥有1000余人枪的武装力量。

正月,地下党组织传达起义命令和计划,确定正月十二日为起义时间,由张嗣麟(苗族)、白凤山(苗族)组成的第七支队,首先攻击驻在南区的保警队,吸引县城的保警队出援,边胞支队即乘虚攻城。冷水乡方面的一、三支队向东推进,策应边胞支队。具体布置是由平茶乡、盘石乡和湖南省花垣县的武装负责攻城,长坪乡的武装负责攻击镇守铜、松交通要隘驻防在凉亭坳的保警队,并防堵铜仁增援之敌。由于领导人宋至平接到组织通知去重庆接受新任务,因此未能如期举行武装起义。

正月二十七日,保警队突然袭击冷水乡根据地,将滕久荣、滕从戎等人的村寨洗劫一空,地下党组织向四川省(今重庆市)秀山县转移。不久,花垣县人民围攻县城,松桃县受到极大震动,县长郑直中甚为惊慌。根据这一有利形势,边胞支队及时提出“控制农村,开展骚扰活动,搅乱反动统治秩序”的方针;大肆宣传“抗粮抗兵”,大造“打进松桃城,活捉郑直中”的攻城舆论。郑直中日夜不安,乘夜逃出松桃。

郑直中潜逃后,贵州省主席谷正伦派杨化育接任松桃县长,并把在省保安司令部任视察员的松桃苗族龙运鹏请回松桃,利用其在松桃的影响力拉拢地方势力,以巩固其统治。

边胞支队为了麻痹敌人和避免与地方势力的直接对抗,暂时隐蔽,社会呈现比较缓和的局面。杨化育为了显示他的威风,便派保警队下乡征粮,被地下党工作人员田儒成(苗族)、滕树清(苗族)等人在沙塘山击毙3人,打伤2人,其余全部缴械。事后,边胞支队即在盘石乡一带集结武装,大张声势。杨化育对苗族地区的行动有所胆怯,于是改变策略,派便衣特务队到处捕杀地下党工作人员。

三月下旬,边胞支队200余人向湘西转移。四月二十九日,滕久荣(苗族)在秀山县梅江乡被便衣特务突然袭击,英勇牺牲。滕久光、滕从戎、张嗣麟、陈鹏等往湘西转移。

边胞支队在董啸眉、田家乐率领下进入湘西时,正值“三·二湘西事变”,以陈渠珍为首组织“湘鄂川黔边区人民自卫军”,在古文、泸溪一带阻击国民党刘笃恭部由沅陵北上的队伍。边胞支队即要求开赴前线,在沅陵的清水平、乌宿一带同刘笃恭部战斗七昼夜,后撤退,在凤凰县境内集中。

辰溪解放后,原松桃西区的地下武装第五支队的滕久光、滕从戎及边胞支队的董啸眉、田家乐等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取得联系,随大军向贵州挺进。

十一月十二日,松桃解放。次日继续前进,先后解放了印江、思南、德江等县。后经第十军首长许梦侠决定,将思南、德江等县地下游击队编为“黔东北纵队”。十二月下旬,奉遵义军分区指示,集中整编,撤销黔东北纵队,下辖张嗣麟、龙世成(苗族)两个中队返回松桃,改为县大队,县长滕久光(苗族)兼任大队长,田家乐(苗族)任副大队长。

1950年秋,县大队撤销,改编为一三七团少数民族连,龙世成任连长,在剿匪反霸,建立人民政权的革命斗争中做出重大的贡献。

梵净山苗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