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苗歌的类别及其特点
所属图书:《梵净山苗族纪事》 出版日期:2011-06-01 文章字数:5523字

苗歌的类别及其特点

苗歌(sead xongb),泛指ngheub sead pud dut。ngheub sead是指唱歌,pud dut是指一种带韵律的话语,也就是吟诗。Ngheub sead pud dut是梵净山苗语区中最典型的两种语言艺术形式。苗族对两者的要求主要是ngheub sead janx shob janx xinb,pud dut janx had janx loul(“唱歌要成声成调,说话要有章有法”)。

一、Pud dut

Pud dut(“铺都”),从字面理解是“说话”之意。但是当这个词与ngheub sead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变成了“吟诵古诗古歌”的意思,已经不再是生理上的简单发音问题,而是思想上的道德礼仪和语言上的音律节奏问题。Pud dut在形式上以说为主,以唱为辅,是苗族古歌中的经典,也是苗语地区最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艺术形式之一,演唱者必须经过专门训练。Pud dut又可分为dut ghuenb、dut ghaot、dut qub dut lanl三个系列。

(一)Dut ghunb

Dut ghunb(“都棍”)直译为“话鬼”,也可意译为“语神”,主要由巫词、祭词和咒词构成,全部是用古苗语表述。沈从文先生曾经肯定地说,梵净山苗语区的dut ghunb属于古代“楚音”的一种。楚俗尚巫而信鬼,故“楚音”又称“巫音”。Dut ghunb由职业祭司“巴兑熊”(bax deib xongb)祭祀时吟唱,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祖先神鬼的回忆、祭奠、赞颂和祈求。演唱时,以“信冬”(祭司的一种乐器)和轻铃伴奏,唱腔的调式调性和风格特点对其他类型的苗歌有很大的影响。现存于梵净山苗语区的dut ghunb主要有nongx niex(椎牛祭祖词)、pot ghot(送猪祭词)、reax rongx(接龙词)、liot nongt(赎粮魂词)、chat ngas(招魂词)、pud dut sob(祀雷词)等,主要分布在松桃、凤凰、花垣、吉首四个县市的苗族聚居区,是这片区域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由于dut ghunb的内容介于阴阳人鬼之间,演唱方式很严肃,因此日常生活中并不是随便都能听到。Dut ghunb演唱以keit ghunb(请神)开始,以jid ghos ghunb(送神)结束。各村寨“巴兑熊”(bax deib xongb)的演唱情形大抵一致,均用衬词托腔,韵律婉转抑扬,并配有击掌和吆喝声,艺术感染力非常强。

(二)Dut ghot

Dut ghot(“都果”),即古歌。它集叙事、抒情、怀古于一体,时吟时颂,既是诗,又是史,既有神,亦有人,充分表现了苗族人的艺术思维和美学理念,是苗族古代文化光辉的结晶。Dut ghot主要由“巴兑熊”(bax deib xongb)或者礼郎(jangs dut)与歌手在重要礼仪场合吟唱。腊尔山区会说dut ghot的人有两种:一是“巴兑熊”(bax deib xongb),二是“礼郎”(jangs dut)与歌手。礼郎(jangs dut)比歌手还要高出一个档次。Dut ghot主要适用于男婚女嫁、“打三朝”、立屋建房、祝寿祝福、调解纠纷、发誓诅咒等场合,词句典雅,韵律清晰,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美文美言,感染性非常强。

其中,《开天辟地歌》、《迁徙歌》、《分宗分房定居歌》等是dut ghot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内容和传唱风格在整个腊尔山区大同小异。《开天辟地歌》和《射日月歌》都是叙述古代社会天昏地暗,没有白天黑夜,不分春夏秋冬,空气稀薄,气候炎热,人类难以生存。祖先盘古和南火才来开天辟地,铸造日月星辰,重创世界,繁衍人类。《分宗分房定居歌》反映的是由于战争的创伤,为了生存和发展,大部分先民沿着武水而上,分宗分房在四面八方定居下来,刀耕火种,开山辟土,使很多坝子成了田园,山谷冒起了炊烟。《迁徙歌》记述先民向黄河流域和长江中下游扩张,然后又节节退守的历史事件。歌里叙述第一次扩张或退守是“沿河而下,驾钢船铁船,行为缓慢;别人划木船,行走快速,好地方别人占了;他们到达‘寅河寅尾’(Yinx Hob Yinx Weib)和‘厚吾厚西’(Houb Wus Houb Xid)地方,别人已经立城筑碉,住满了人。只好拨船后退,打马回程”。他们又“沿河而上,沿路而走,沿着‘务撬稀务撬萨’(Wub Nqod Xid Wub Nqod Seat)上来,一路人马,男女相跟,老少相从,跋山涉水,克服了重重障碍和困难,来到了‘占楚占菩’(Zanl Ncoud Zanl Soud)地方”。他们在这里开发创业,白手起家,“用茅草盖房,拿树皮盖屋”。年长日久,“粮食堆积如山,生活越来越好;女的披金戴银,男的穿绸穿缎;牛马遍山坡,猪羊满圈”。因为生活逐步宽裕,他们便“选定好日子,择定好时辰,制鼓集会,人山人海,笙歌悠悠,兴高采烈”。在鼓社鼓会(Chud mianx chud nhol)一片欢乐之时,“加嘎”(jad gax)、“加狞”(jad nis)钻进村寨来骚扰,“九坪九岭男人,吃得只剩一坪一岭;九谷九冲女子,啃得只剩一谷一冲。”殊死搏斗之后,剩下的男男女女又集合在一起,离开了“占楚占菩”(Zanl Ncoud Zanl Soud),沿着大河小河,顺着大山小山,朝着太阳落山的地方走去。从“务滚务嚷”(Wub Ghunx Ub Nieas)、“务流务泡”(Wub Ngueul Ub Nbot)、“洞务洞党”(Dongs Ub Dongs Dangb)、“洞焦洞湾”(Dongs Job Dongs Nguanl)上来,走到一处开发一方,历尽起落和兴衰,历尽欺侮和灾难。

(三)Dut qub dut lanl

Dut qub dut lanl(“都曲都兰”),即婚姻礼词。主要是在求亲、定亲、分亲、接亲、结婚时演唱,既有祝颂之意亦有叮嘱之情,既追溯历史又展望未来,是研究和了解苗族婚姻史的重要文献。20世纪70年代后期,笔者一位堂姐出嫁时,笔者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太平营乡红岩村第一次听到礼郎(jangs dut)龙根兴演唱分亲词,如空谷足音,绵绵渺渺,全村人听得如痴如醉,泣泪交加。20世纪90年代初期,笔者与松桃苗族自治县八龙小学的龙培茂老师到长坪乡柳瓦村接亲,再一次听到了该村礼郎(jangs dut)吟诵婚姻礼词,字字珠玑,美轮美奂。婚姻礼词中,很多赞美性的比喻经常把人与家禽家畜、游鱼飞鸟、竹木花草等融合在一起,人与动植物之间并无贵贱之分,把人比作某种动物或植物也无贬损之意,与现在很多人的认识相去甚远。

此外,pud dut还有一种民间新兴的形式叫“书句子”(Shud jib zit),表现形式半文半白,半苗半汉,既不完全是苗语,也不完全是汉语。严格来说,它是苗歌文化中的一个苗汉混合体。但是,这种形式结构工整,韵脚分明,一环扣一环,吟诵速度很快。时常为男女二人对答或男女群体对答,既说古又说今,既说情又说事,语句活泼,气氛热烈,很能烘托氛围,也很考验演唱者的应变能力,因此颇受欢迎。在许多对歌场合中,很多歌手经过通宵达旦反复盘唱仍然难分胜负之后,都喜欢选择以“书句子”(Shud jib zit)见输赢。

二、Ngheub sead

Ngheub sead(“够莎”)就是唱歌。在苗语地区能ghob sead的人很多,但是要真正成为优秀歌手却并不容易,因为很多优秀歌手并不完全是学出来的。他们中很多人从小就在山上砍柴、放牛,经常由这边山唱到那边山,在山与山之间唱和,有时直线距离相距1000米以上都能相互听清楚对方的歌词。这种过程,不仅有效地训练了青少年男女嘹亮的嗓音和聪颖的听觉,也培养了他们成为歌手最基本的自信。当他们坐在山顶上自由地放开歌喉的时候,很多人都自信自己的歌声足以传到月亮上去。当他们有机会来到县城,手握麦克风站在广场的台阶上高歌的时候,常常使很多市民耳膜感到一阵又一阵的发痛。

从结构和韵律上分,苗歌主要有两角架、三角架、sead khad(“莎卡”)三种类型,两角架、三角架的结构与律诗大体相近,以七言押韵为常见,主要流行在松桃苗族自治县“坡东、坡西”一带。两角架两句为一组,两组为一合,一合以上为一首。三角架三句为一组,一组为一合,三合以上为一首。两角架每首第一段的两个韵,是整首歌的基韵,随歌发展,黏附到底。三角架的前两句是完整的结构,可以独立存在,第三句一般是给前两句以强调和补充。三角架韵脚和两角架一样,首段的基韵贯穿整首歌的始终,基本规律是每段前两句的韵既要相押,又要押前一段中前两句的韵,第三句不能重复第一、二句的韵,必须押前段第三句的韵。Sead khad(“莎卡”)的体例与上述两者略有区别,sead khad三句为一段,每段中的三个句子可以互相不押韵,而段与段之间严格押韵。这种体例主要流行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县的山江镇、腊尔山镇、禾库镇、落潮井乡和花垣县的雅酉乡以及贵州省铜仁地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的正大乡等地。苗歌演唱,一般都有两翻以上的唱法,反复吟唱。唱第二翻时,两角架的第二句、三角架的第三句必须改韵,直到把思想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为止。

从内容上,苗歌主要分deb sead(“黛莎”)和minl sead(“名莎”)两个大类。Deb sead是在野外唱的歌,minl sead是在室内唱的歌。野外唱的歌除了歌唱生产劳动,赞叹自然风光外,绝大部分是情歌。室内唱的歌内容多半以历史、古人、赞颂、时事等为主。室内唱夜歌时,下半夜也唱deb sead,主要是通过唱deb sead,祝福和祝贺主人幸福安康。

(一)Deb sead

Deb sead(“黛莎”),实质上就是情歌。在苗语地区,男女谈情说爱,以及家庭、婚姻的组成,多数是以唱歌为媒介,从互不相识逐步到相亲相爱,然后组成家庭。在这个过程中,一切浪漫的色彩和美好的回忆,都是依赖于歌的胶着与融会,所有情意的表达都是借助于歌来完成。所以,不会唱歌的小伙子往往找不到理想的对象,不会唱歌的女孩亦多数难以找到如意的伴侣。为了结成美好的姻缘,青年男女的情歌总是唱不完。Deb sead(“黛莎”)的主要内容:一是表达爱慕,二是表达相思,三是表达对爱情的坚定不移,四是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展望。再细一点又大致可分为初会歌(包括问姓歌、讨糖讨粑粑歌、结伴歌、约会歌)、赞美歌、求爱歌、送别歌、思念歌、盟誓歌、私奔歌、恩爱歌等等。

初会歌,是青年男女初相会时所唱的歌。一般是在赶场或做客的路上,男方主动以各种借口与姑娘搭话,比如讨糖果、讨粑粑、讨水果等。开始对歌的时候,由于双方还陌生,歌词一般比较委婉,有羞怯或调侃的痕迹。但是慢慢地,随着认识的逐步加深,双方都有心结交,就会唱问姓歌。如是异姓,便继续说唱下去;如是同姓,则找借口,委婉地分别。

赞美歌,是青年男女互相赞美和表示愿意谈情说爱的歌。比如赞美对方长得美丽或英俊,歌唱得好,聪明灵巧,打扮得漂亮,等等。语言特点基本上是dut xanb dut njoud,dut jangl dut nhous,即有盐、有油的话,有糖、有蜜的话。

思念歌,是双方有了感情,日复一日,依依不可分离,表达思念日益加剧的歌。这类歌情感真挚,柔肠百转,催人落泪。

此外,还有三种特别的苗歌。第一种叫Zhanx sead(“莎主连”),这种歌词是把男方或女方的魂魄扣留、关押、锁住,在男女对唱之中,一方唱出后,另一方必须到集市或商场购买钥匙来开锁,否则将魂不归家,到处漂泊,无处着落。所以,歌手在外唱歌,必须学会这种歌。第二种叫sead plad(“莎飘”),以男女之间相互挑逗、调情、勾摄为主,超过了一般谈情说爱的范畴,唱于野外或路途之中。Sead plad,又分ded plad(“代飘”)和minl plad(“名飘”)两种,在日常生活中,ded plad的演唱所受的限制要宽松一些,minl plad一般不让唱,因为这种歌可以摧毁对方的心灵,促使对方离婚或私奔。一旦唱了,就要有心和对方结成夫妇。没有心,就不要唱,这是祖歌师交代过的,也是一个人的良心所在。第三种叫sead cud(“莎粗”),歌词内容以描述性爱或性器官为主,唱于野外,不仅不能登大雅之堂,在村寨中一般也不许学不许唱,否则,轻则被骂,重则被打,或者被赶出村寨。

(二)Minl sead

大致说来,适合在公众场合演唱的歌都可以称为minl sead(“名莎”)。Minl sead(“名莎”)主要在夜间,比如立屋建房、接亲嫁女、祝寿、“打三朝”等喜庆之夜,通宵达旦地唱。有时甚至唱几天几夜,唱的人难解难分,听的人如痴如醉。歌词内容以赞美、祝贺、叙事、解释、回忆、感谢等为主,个别场合也有适当程度的挑逗性和趣味性内容。有独唱,也有对唱,一般以对唱为主。对唱有一男一女对唱,有两男两女对唱,很少有男人与男人或女人与女人对唱。有时或因姓氏原因,或水平不对等,或辈分不恰当,等等,男女难以正常搭配的时候,也有由某位资深的男歌手在侧边教某位女歌手与另一男歌手对唱的情况。

Deb sead(“黛莎”)是情感与智慧的融和,minl sead(“名莎”)是知识与智慧的融和,两者各有千秋,也各得其所。很多deb sead(“黛莎”)高手是以minl sead(“名莎”)为基础,但是生命的火花又多数是在deb sead(“黛莎”)中得到表现。这种情况有点类似于汉文化中的四书五经和诗词歌赋的关系,四书五经是诗词歌赋的基础,而诗词歌赋又是四书五经生命力得以伸展的载体。在汉文化中,青年人喜欢诗词歌赋,中老年人喜欢四书五经;在苗族地区,青年人喜欢deb sead(“黛莎”),中老年人喜欢minl sead(“名莎”),道理如出一辙。

此外,还有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新民歌,比如诉苦歌、起义歌、节日歌、红军歌、时政歌等等,数量亦很庞大,但不是苗歌的主体,或多或少都有一点媚政之嫌,真正喜欢的人并不多。

梵净山苗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