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吴向必传略
所属图书:《梵净山苗族纪事》 出版日期:2011-06-01 文章字数:3791字

吴向必传略

吴向必(1926~1997),苗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牛郎镇大茶园人。8岁时,地方混乱,盗匪横行,他们全寨20多户人家被土匪几乎抢光烧尽。吴向必被母亲藏于厕所,幸免于难。可是,祸不单行,不久,吴向必的父亲吴和春外出时被土匪捉去。为了赎回父亲,吴向必家将所有的土地、桐林全部卖掉,并向人借贷才凑足赎金。从此,吴向必一家穷得无立锥之地,因而居无定所,四处飘移。为了养育他们兄弟姐妹,吴向必的父亲只好去牛郎街上帮人家榨油,母亲留在家中,每天带他们上山挖蕨粑、打野菜充饥。挖蕨、打野菜仍然不足以维持生计,吴向必只好赤着双脚去帮地主家看牛。不久,他的母亲在贫困交加中自缢死去。随后,小弟也因饥饿而死。吴向必长到16岁,由看牛娃转为给地主当长工。

1947年,他利用当长工之机,给中共武装黔东支队7支队长白凤山送信,开始接触革命工作。1949年冬,铜仁解放,又给解放军送信。

1951年铜仁地区进行土地改革,吴向必积极参加“土改”工作,在党的教育培养下,被选为牛郎乡四茶园村副村长,不久选为村长,同时被吸收到“土改”工作队,任组长、队长。“土改”工作结束后,任牛郎区民政干事。1952年10月,经牛郎区区长江鹏起、区组织委员南方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被升为牛郎区副区长、区委副书记、书记。吴向必没有上过学,初不识字,工作中,他刻苦学习。当区食堂炊事员时,他常借烧火之机,用木棍在地上练习写字,并不断请教他人。由于学习刻苦,他由一个不识字的人学会了识字读书。1955年,政府保送吴向必到贵州民族学院学习,从而又提高了他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政治水平。

1955年,吴向必升任铜仁县委副书记。1956年,松桃筹备建立松桃苗族自治县,经国务院批准,牛郎区的9个乡从铜仁县划入松桃苗族自治县。1957年,吴向必调任松桃苗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1964年,任县委书记、县武装部政委、县政协主席、铜仁地委委员。吴向必就职时,曾在全县有线广播上讲话。他说:“我是吴向必,长工出身,是个泥巴脑壳,在共产党的领导和关心下,当上了县委书记。过去,我是一头牛,今后我将永远是人民的老黄牛。”吴向必工作勤奋,学习努力,1964年被评为铜仁地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并出席表彰大会,接着又被评为贵州省和西南地区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其学习事迹《人民日报》曾大版推介,产生很大影响。1966年,吴向必参加西南地区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学习《毛主席著作》代表会,并作典型发言,《贵州日报》曾全文登载。是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吴向必被造反派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批斗,1967年被夺权。一次,他在批斗中被造反派打成重伤,松桃苗族群众得知后,极其愤怒,自发聚集上千人为他鸣不平,准备在松桃县城实施武力报复。为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吴向必对前来关心并质问他的群众说:“我没有被打,不要听他们乱讲。”说完,他按照同胞的要求,强忍伤痛,在自家门口走了一圈。待群众走后,他痛得倒在床上,内衣已被汗水浸透。从而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1968年,吴向必任松桃苗族自治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1970年,任松桃苗族自治县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1971年,任松桃苗族自治县县委第一书记、铜仁地区革命委员会委员。

1972年,吴向必同贵州省主要领导出席中央在北京召开的“批林整风”会议。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会议中正式向贵州省委主要领导宣布,吴向必同志任贵州省革命委员会委员,工作实行“三三制”,即三分之一抓松桃工作,三分之一在全省跑面,三分之一在省委工作。1973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次党代会上,吴向必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74年,升任贵州省委书记(当时贵州省委设第一书记、第二书记,他位列第三,称为书记)。197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再次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78年,当选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在任贵州省委书记期间,他在下乡行车途中,先后遭遇三次车祸住院。他矢志不改,深入基层,走访群众,走遍了贵州的山山水水与厂矿企业,为贵州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1979年,吴向必调任中央民族学院(今中央民族大学)副院长,主管后勤工作。在学校工作期间,他兴修学生宿舍楼、教授楼、开水房,维修学生食堂,在校内和教师宿舍区兴办新粮店、副食品商店,绿化和维修校园道路,使之成为北京各大学修建校园的样板。其事迹《光明日报》曾作长篇报道,在当时全国还没有重视大学建设时,引起极大反响。1981年7月,吴向必积劳成疾,突发脑血栓,全身瘫痪。在他病重期间,中央领导十分关心。国务院副总理杨静仁代表党中央和国务院,并受总书记胡耀邦的委托,前往家中看望和慰问。8月,吴向必被送到山东青岛疗养。在疗养期间,他与疾病作斗争,怀着“老有所为”和“身残志不残”的信念,用他还能活动的右手学习绘画。他开始是依着树枝投影写生,继而画猫、狗等动物及松柏和山水。由于专心致志,锲而不舍,不到一年,病情好转,并有了一定的画艺水平。这不仅为他自己找到了精神寄托,也治好了病,还为下步绘画打下了良好基础。他说:“我就是通过画画来达到回忆,增强记忆力,同时进行精神治疗。人病倒了,精神不能倒。”

1982年8月,吴向必任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同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再次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83年,当选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工作期间,他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民族部分的修改工作,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有关民族问题的法律法规的起草制定和监督工作,并撰写《光荣属于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族人民》一文,《民族团结》杂志全文登载,为中国的民族法制建设和民族工作作出了贡献。1985年,吴向必第二次患脑血栓,经医治和护理再次战胜病魔,又重新拿起画笔,刻苦作画。1986年,松桃苗族自治县成立30周年大庆时,他在松桃举办个人画展,展出书画一百余幅。

1987年,吴向必服从组织安排,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为了做到老有所为,他不顾年事已高,曾患重病,专心投入绘画,在很短的时间内,以惊人的毅力绘制了大量具有特色的美术作品,受到有关人士的好评,并先后在北京、贵阳、长沙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专家学者以及海内外知名人士的高度评价和赞赏。他被英国列入《1987~1988年第51版世界名人录》,成为英国世界名人传记协会永久会员、美国世界名人传记研究会顾问理事会顾问。对此,新华社记者作了《他的名字上了〈世界名人录〉》的专访报道,《桥》杂志社发表了《世界名人吴向必》的文章。

1988年,他冲破人们常说的“生不立传”的古训,接受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建议,同意写吴向必传记。在作者采访中,吴向必对自己的一生、家庭生活和工作作了全部叙述。他说:“人不能没有追求,离开了追求,就会失去奋斗精神。我不知道一个人如果仅仅是吃饭、穿衣、睡觉,生活将是怎样一种味道……只要奋斗,我就会觉得充实。”

1991年8月,吴向必集画成册,出版《吴向必画册》,彭冲副委员长亲自为画册题写书名。9月,吴向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吴向必画册》发行新闻发布会,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的费孝通参加发布会,北京几家新闻媒体作了报道。他不屈不挠与病魔搏斗和顽强拼搏的精神,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友人的赞誉。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赛福鼎·艾则孜、费孝通,原中共中央副主席李德生,原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杨静仁、卢嘉锡以及时任全国人大民委会副主任爱新觉罗·溥杰、时任文化部部长王蒙、时任中央民族学院副院长张养吾、中国人民的越南老朋友黄文欢等,分别先后给吴向必的画、画展及画册题词。1992年,吴向必将画册稿酬5万元全部汇给家乡的松桃民族中学,作为吴向必奖学金,奖励松桃民族中学优秀学子。1993年,吴向必应邀到新加坡、马来西亚考察参观,同年当选为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6年,由苗族作家龙岳洲撰写的吴向必文学传记《强者的脚印》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并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首发式。在首发式上,吴向必对自己的一生作了概括,他说:“我吴向必能有今天,不是我有本事。如果没有共产党,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光辉的民族政策,我将一事无成……我一生坎坷,道路曲折,然而,也锻炼了我,磨炼了我,使我不断地懂得人生应该怎样面对生活,做生活的主人。因此,无论遇到再大的苦难和不幸,我都不会悲观怨气,不在磨难和曲折中倒退一步。”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首发式作了报道。

1997年,吴向必因病医治无效,于4月3日13时4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71岁。同年7月26日,根据本人遗嘱,吴向必骨灰由北京运回家乡,安葬在松桃苗族自治县牛郎镇中寨村竹山坡,松桃苗族自治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为其树碑立传。

梵净山苗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