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黔东北地区苗族傩坛木偶——傩头的文化特质
所属图书:《梵净山苗族纪事》 出版日期:2011-06-01 文章字数:4869字

黔东北地区苗族傩坛木偶——傩头的文化特质

傩头就是傩坛上傩公和傩婆的木雕头部偶像,由于它们是傩戏演出活动中各面具所代表神灵的头领,梵净山地区的人民群众就把它们统称为“傩头”。

傩头是傩公和傩婆的面具,和其他面具一样用柳木或白杨雕成。所不同的是在演出时其他面具戴在表演者的脸上,而傩头只安放在神台上,所以,它们是一种特殊的面具。

傩头虽然是单个的头部偶像,但在黔东北地区,各个民族根据自己的宗教信仰、生活习俗、历史变革和审美情趣,在造型、装束、安放以及祭祀程序、供品种类等方面,都赋予傩头丰富的民族文化特质。本文旨在对这一特质中丰富而厚重的文化因子进行粗浅的解析,以笔者掌握的梵净山地区民俗、历史、神话、传说资料为契机,探讨傩头——这一特殊面具,在民族历史文化中的产生和演化过程,以及对民族祭祀活动,尤其是傩活动的影响。

一、傩头的民族祭祀文化特质

傩头和其他面具一样,是作为某位神灵的具体的替代符号留存在傩坛上的,是傩活动中祭祀的对象,同时也是祭祀的工具。一方面,傩头在巫师和信民心目中等同于信仰中的傩公傩婆受到虔诚的膜拜;另一方面,傩头在形体上是木雕偶像,是可以供巫师收藏、观赏、携带和外出给信民搭台还愿、冲傩的一种“法器”。一句话,是“神灵”和“器物”合二为一的宗教信物。为了便于探讨,笔者在此对梵净山地区傩戏班子坛台上的傩头的存在形式作粗略描述:

(一)供奉傩头的祭祀活动种类

梵净山地区历史上曾是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和苗巫文化交相影响的地域,这三种文化其实质都有“好祀”的一面。至今,这一带的广大乡村,仍盛行着各种各样名目的祭祀活动,其中的傩活动独显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根据铜仁地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统计数据,梵净山地区有500多个傩戏班子、5000多职员(演员)。有很多的傩戏班子立坛时间久远,根据有些傩戏班子历代掌坛师的辈分排列,有的班子可上溯到60多代人以前。

笔者认为,凡是供奉傩神(傩头)的娱神娱人活动都是傩活动。如果按这一标准划定范围,梵净山地区的苗族所进行的傩戏活动可包括如下数种:还愿、冲傩(追大魂)、打洞(求洞)等。其中,还愿又分为“五谷愿”(祈求五谷丰登)、“平头愿”(平息争讼由“人头愿”演化而来)、“子嗣愿”(祈赐儿女)、“长寿愿”(求长寿)、“过关愿”(儿童避关煞)、“平安愿”(祈病人康复)等多种;冲傩又分为“急救傩”(为病情严重者抢魂)和“太平傩”(又称“耍傩”)。“熬舍”和“颇果”是苗族特有的傩活动,只供奉傩婆的一新尊神。

(二)“洞”中的傩头

还愿、冲傩、打洞等傩活动都安搭“神台”(又称扎坛)。“神台”主要由“桃源洞”和一张八仙桌组成。“桃源洞”是专门安置傩头的地方,用竹竿、竹片搭架子并用大量的彩色剪纸图案装饰而成。桃源洞和傩头的安置情况分为“五洞桃源”或“三洞桃源”。苗族在举行“颇果”和“熬舍”两项祭祀活动时,不用剪纸图案扎“桃源洞”,而是用树枝、竹片、树皮搭成山洞的形状,傩婆偶像安放在洞内。

傩头无论是安置在“桃源洞”内,还是在树枝、树皮搭成的山洞内,其头部以下部位都是用竹竿来充当,“站傩”用长竹竿(1.2米),“坐傩”用短竹竿(0.5米)。四肢用小竹片扎成,外面穿上一套本民族传统样式的服装。

(三)傩头的制作和有关传说

傩头和其他面具一样,是用柳木或白杨木雕刻而成。雕刻者必须是手艺精湛而且妻子儿女聪慧、家庭和顺的工匠。一般来说,傩公的脸型就是以雕刻者的脸型为样子雕刻的,但要涂成赤红色,而且眼球要外凸,并戴上显得威严的黑须。傩婆的脸型也是按雕刻者脸型来塑造的,但要涂成白色,目秀、眉细,显得端庄。雕成后的傩头,尚不算真正的傩神,还需经过当地有名的巫师来开光、封赠,然后才能入坛受祭。

关于这两尊傩神的来源,苗族神话《奶傩巴傩》(Ned Nnux Bad Nux)说,白脸傩头是女始祖奶傩(Ned Nux),是姐姐;红脸傩头是男始祖巴傩(Bad Nux),是弟弟。苗族神话这样叙述道:奶傩(Ned Nux)、巴傩(Bad Nux)的父亲果本(Ghot Beis)得罪了雷公,雷公便发大水来报复。天下人都淹死了,只有奶傩(Ned Nux)、巴傩(Bad Nux)姐弟俩躲入一葫芦而得以幸免。在天神的怂恿下,弟弟巴傩(Bad Nux)提出与姐姐奶傩成婚,被姐姐羞辱得面红耳赤。后来,二人相约到河里站七天七夜,如果身体被水泡烂,姐弟就成婚。结果二人头部以下的皮肉全被鱼啄食,姐姐无奈,只好答应与弟弟成婚共同繁衍人类。为这事,奶傩(Ned Nux)一直心怀不满,发誓要捕杀鱼类以泄其恨。成婚后,弟弟巴傩(Bad Nux)仍是一个不懂事的孩子,凡事都由姐姐做主。

(四)祭祀功能所体现出的文化特质

由于傩头是面具之“头”,戴着面具所进行的傩祭傩舞,其实都是围绕傩头进行的,娱神娱人是否达到祈福消灾的目的,最后也是通过向傩头叩问才能知晓。

在梵净山地区各民族的傩坛上,围绕傩头而进行的祭祀以及娱神娱人歌舞,明显存在着一种以傩婆为主、傩公为辅的具有女权中心特征的意识定式。我们调查到的资料表明,傩母在神坛上是“管全盘”的,巫师替主家许愿得向傩婆叩许。在“神傩”(追大魂)活动中,要请傩婆给病人诊断病情,替病人追回丢失的魂魄;在“求子嗣愿”时,要请主家的舅舅打着伞去傩母那里为主家接儿接女;还“长寿愿”时,要在傩母偶像前架“寿元桥”,以求主家延年益寿;在各类傩愿活动中,举行“交牲”、“上座”仪式,猪作为三牲中最重要的供品,鱼作为特殊的精美供品,均供于傩婆像前。举行“请神”、“送神”仪式,巫师以卦象判定,傩母最先来到傩堂而最后离去,则视为主家宅吉人安,祭祀活动达到目的。

由于傩头所代表的傩神在傩祭傩戏活动中有着送子的作用,有着添寿、渡人过关、赎魂等功能,它就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保护神了。是什么样的神呢?苗族神话《奶傩巴傩》(Ned Nux Bad Nux)明确地告诉我们,那就是洪水滔天之后姐弟成婚,成了繁衍人类的始祖神,是生育大神。在傩活动中,巫师要唱俚词、说丑话,跳傩舞时要象征性地做性交动作,这样才能博得傩公傩婆的欢娱,从而达到祈福消灾的目的。

二、傩头的民族历史文化特质

由于傩头是民族宗教的一个信物和祭祀工具,因而它不仅具有反映该民族一个时期宗教意识和祭祀行为的功能,而且还具有记录该民族宗教演进历程和祭祀习俗变化情况的功能。换句话说,它不仅是信物和工具,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史书”的作用,是形象的民族史诗和“古老话”。

(一)关于傩头产生和演变的断想

傩头产生于何年何代,最初形状如何,从什么时候参与傩祭傩舞活动,现在已无从考证。在梵净山地区,我们所能见到的最古老的木质面具(包括傩头)产生于清代初期,距今不到400年,而且数量极少,其原因:一是木制品易受潮被蛀,民间的防腐防蛀方法(主要是烟熏和硫烘烤)效果不佳;二是遭到人为的毁坏,如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文化大革命”那样的政治运动中。

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断言傩头存在于傩坛才300多年。从理论上讲,由于傩祭活动及其娱神娱人歌舞本身就是围绕傩头进行的,似乎可以判定,傩头的出现不会太晚,至少是与傩祭活动伴生共存的。当然,不能说傩头以产生到现在仍保持着固定的形态,制作材料的选择、面部线条及形体的构造,都会随社会文明程度的加化而越发精美。也许在傩活动产生早期,人们还没有学会用木材雕刻傩头,当时的人们祭祀的是一些取材于自然界的现存物件,如石头、木棒,较发达的地方可能烧制陶塑像。这已在考古成果中得到证实。这些取自自然界的石质、木质信物,其本身也经过了人们的信仰取舍和审美选择以符合其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然后才被纳入傩坛代表神灵备受敬奉。这些进入傩坛的自然物,便可育成是傩头的早期形态。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傩头造型日越精美,制作材料也丰富多样,草质、布质、竹质、木质、甚至金属,无论是哪一种质地和形态的傩头,都以各具特色的造型蕴含了当时的宗教、历史、民俗、艺术及人们的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内容,成了民族历史文化的一种生动载体。

(二)以民俗看傩头的“神”性演化

在黔东北地区,傩头留存于祭坛上的情形有两种:一是傩公傩婆并坐于“神台”上,二是只有傩婆一尊神出现。

只供奉傩婆的情况,在黔东北地区苗族人民所举行的祭祀活动中比较多见。松桃苗族自治县的苗族举行“颇果”(pot ghot)就只供傩婆。设祭时,用树枝、竹片扎成山洞形祭棚,将“果”(ghot,女始祖)偶像穿上苗族古装安坐于内。将祭“果”的猪用木棒三下或七下劈死,用火烧去毛蹄后刮削干净并去内脏,猪体被砍成小块用竹条串起,放于火上烧烤。巫师敲着“信冬”(bleid xinb,一种竹制的古老乐器),唱着祭祖神歌。参祭者一边追述祖先跋山涉水、开疆拓土的艰辛历程,一边享用烤肉。据说,住在山洞里的祖先神灵听到“信冬”声和古歌,就会出来享用祭品;用竹条串肉的意思就是将余下的肉带给住在山洞里的先祖亡灵享用。

这一祭祀习俗体现出一种古老的女始祖崇拜意识。

还愿、打洞、冲傩活动中供奉的傩神是两位,即傩公和傩婆,但仍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女权支配意识。正如前面一节已描述过的那样,许愿、冲傩、赎魂、接儿女、添寿一系列祭祀目的都要由巫师向傩婆叩求才能实现,“傩爷爷只坐在旁边喝酒”(巫师语)。在苗族神话《奶傩巴傩》(Ned Nux Bad Nux)里,弟弟巴傩(Bad Nux,傩公)被描绘成一个不知羞、无主见、不懂事的愚者和弱者;女始祖奶傩(Ned Nux)则被描绘成一个智者、强者的面目出现。这一意识观念无疑是关系氏族社会女权制的遗迹。

我们大致可以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黔东北地区各民族举行傩活动供奉傩头的习俗,是原始的傩祭傩舞的延续,其源头直接根植于人类第一个社会形态——母系氏族社会。那时先祖崇拜的只有傩婆(女始祖)而没有傩公。只是到了父权制社会阶段,男子在生育上的意义被认识到,男性地位上升,才出现了男女匹配的夫妻始祖神——傩公傩母。不过,由于女始祖在傩祭中的支配地位早已确立,后入神坛的傩公,就只能处于配角的位置,从而奠定了两个傩头共享祭祀而“凡事由傩婆做主”(巫师语)的格局。

(三)傩头安置于“洞”中祭祀和以竹为肢体的史学象征意义

黔东北地区各族人民把最值得崇敬的民族始祖神——傩神放在人为的“洞”里进行祭祀,这是一个很有文化象征意义的现象。在历史上,各个民族的先祖都经历过穴居时代。人类渐渐由蒙昧进入野蛮时代,眼光开始审视和探索人类社会自身和神的关系,创作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初民对本部落(部族)兴旺的期冀和对自然现象的恐惧,促成了酬祭祖先神灵的原始傩祭活动的出现。先古时期,先民的生活环境极为恶劣,女子生产一般都在山洞里进行,一是舒适,气温稳定;二是较安全,可避免猛兽的袭击。这一现象很容易在先民不太发达的头脑里形成一种映象:洞穴与人口增长密切相关。每当人们祈求本部落(氏族)人丁兴旺而举行傩祭傩舞时,会把祖先神安放在认为是舒适、安全的洞穴里进行祭祀,而这时的洞穴不再是自然界的山洞——“桃源洞”。这种祭祀模式一代又一代地承传下来,在承传过程中又受到巫文化的封闭型氛围的保护,使得我们今天仍能在黔东北这块土地上看到“洞穴祭”这一古老习俗的遗迹。傩头颈部以下的肢体用竹竿竹片来充当也是一个含义丰富、古老的历史文化现象。苗族神话《奶傩巴傩》(Ned Nux Bad Nux)对这一现象作出的解释,是弟弟要求与姐姐成婚,姐姐没有主张,便相约到水里站了七天七夜,结果颈部以下肢体上的皮肉全被鱼啄吃掉。这个解释非常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苗族先民早先曾在江汉平原、洞庭水乡生活的情景。一方面,广阔的水域给先民提供了丰富的水产食物;另一方面,每当洪水一来,先民常有葬身鱼腹之险。我们如果走近苗族巫师设立的傩坛,掀开罩在傩头肢体上的民族服饰,就发现里面用竹竿、竹片支撑着的情形,很像一个人被剔去皮肉之后剩下的骨架。

以上提到的现象或者是傩头这一宗教文化载体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因子。黔东北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是用这样一些载体世世代代传承本民族的历史、文学、民俗、哲学、伦理观念和审美取向。

梵净山苗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