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苗族服饰的变迁与一般制作工艺
所属图书:《梵净山苗族纪事》 出版日期:2011-06-01 文章字数:6131字

苗族服饰的变迁与一般制作工艺

一、对色彩的眷念

从古至今,苗族都喜欢用丰富的色彩来装饰自己的生活。东汉应劭《风俗通》中记述盘瓠的传说时说,盘瓠子孙“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衣服褊裢”。晋代干宝《搜神记》和南朝范晔《后汉书·南蛮传》的记载与应劭的记载大同小异,唯有范晔《后汉书·南蛮传》把“衣服褊裢”改成“衣裳斑斓”。《隋书·地理志》记载:“诸蛮本其所出,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唐朝时期,诗人杜甫曾留下“五溪衣裳共云天”的诗句。《宋史·蛮夷传上》记载苗族“衣服斒斓”。这些记载说明,从秦汉至唐宋时代,苗族就一直喜欢穿色彩艳丽的衣裳,喜爱有颜色和花纹的服饰,尤其是妇女更为突出。

到明清时期,有关苗族服饰的记载更加丰富,对色彩的强调也更加具体。明成化年间沈瓒的《五溪蛮图志》记载:“昔以楮木皮为之布,今皆用丝、麻染成五色,织花绸、花布,裁制服之。”清康熙年间《红苗归流图》“挑丝纺织”图记载:“苗妇亦知纺织之事。抽茧、采草木、取汁、染色,机织成锦文,皆龙凤方胜花卉。联四幅为卧具,长仅覆膝。又绩苎为巾帨,亦绣其两端,颇为适用。纺棉苎为布以供衣裳。其机甚矮,坐地而织。”“贸易蚕种”图记载,苗族妇女赶集贸易时,“必盛其服饰……领缘襟袖皆饰以斑斓,缀以银钮花片角铃。裳用苗锦为之……青红相间,亦杂以花片点缀其上,光彩陆离,各相夸示”。清康熙年间陆次云《峒溪纤志》记载:“苗部所衣各别以色。”清康熙年间黄元《黔中杂记》记载:“饮食起居,诸苗亦相若,惟衣裳颜色则各从其类。”清乾隆初年《永顺府志》记载:“苗民性喜彩衣,能织纫,有苗巾、苗锦之属。”清雍正年间乾州同知王玮《夏日郊外即事》诗中有“垂发僰童皆负来,插花蛮女自携壶”之句。清乾隆年间《百苗图》“红苗”载,铜仁府属“红苗”,“衣服喜用斑丝,女工以此为务”。永绥、乾州等处苗族“男蓄发去须,衣缀锡片,领带俱尚红,故名红苗。出入必佩刀。妇髻插银梳,衣短衫,系绣裙”。松桃境内苗族“其在坡东坡西 [1] 者,地连黔楚蜀三省,山深箐密,俱系生苗,向以劫掠为患。自剿抚后,亦俱欣载矣。苗有石、麻、田、龙等姓,衣用自织斑丝。男椎髻,约以红帛;女戴紫笠,短衣绛裙,系以锦,垂带如佩”。清道光《乾州厅志》记载:“苗人……上衣短马褂,下不著衷衣。惟衣长裙,青红相间,自成文采,亦有绣花卉者,上衣下裙,以层数多者为美。”《松桃厅志》记载:“不举盛饰时,用斑丝,常服惟青布。近则少壮妇女多用浅蓝,亦名月蓝。”《黔南职方纪略》记载,红苗“衣用彩丝”。清光绪《湖南通志·杂志》记载:“寒暑系五色锦裙,乃其自织。衣被诸花样,有梅花十二度、三串柳、回文格、云驭花等名,斑斓陆离,文采溢目。考汉法,蛮人输賨布。又《西南夷传》称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知苗俗习勤,由来久矣。”

上述记载可以看出,清朝中期以前,苗族妇女的服饰,上衣多为绣有花纹的窄袖、大领、左右衽、大领对襟短衫,下身穿长短不一的百褶裙。图案花纹虽然不尽一致,但制作方法大体相同,多刺绣、挑花、织锦、蜡染等装饰工艺。用料多为棉、麻织物。颜色主要是红、黑、白、黄、蓝五种,基本保持了“好五色衣”、“衣裳斑斓”的传统。清代中期以后,随着朝廷“剃发易服”的影响,妇女上穿圆领大襟短衣,下着宽脚裤,服装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对花纹图案的追求并未随服装的变化而变化,衣之环肩、襟边、袖口及裤脚边缘皆镶绣花边,以绚丽多彩为主调。在色彩搭配、制作工艺、图案造型等方面仍然演绎着“性喜彩衣”的审美追求。

民国时期,据传教士陈心传在湘西调查时记载:“其服饰之进步,今无论苗、仡,察其男子之凡与汉族接近或居处接近者,已多与汉民同;惟僻处深山而少入城市者略异。皆喜裹青布或花布头巾,著青蓝大布满襟或大襟衣……皆少着裙者,而概改着刺有花边之绔也。其衣服亦无有再织五色花绸、花边裁制者。贫寒之家,皆系以青蓝布匹为之;富者则更有以土绸、杭绸及绫、缎、羔皮为之者。其上衫亦与汉妇之服装制同,所异者惟无风领,并稍长、稍宽与于其边缘走有线,绣有花,或滚有花边。”石启贵《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记载:“湘西苗乡女子……衣服腰大而长,袖短无领,袖口大约尺许,袖长齐过腕而已。胸前及袖口照例要滚绣花边,加栏杆花瓣于其间。还有开衩及放摆,前后两面之边缘都有刺绣及安云钩。衣全是满襟,无对襟式。”“裤子短,裤脚大,绲绣花边或数纱边。此是今日苗族妇女服装也。有礼裙,长而宽。缝成折叠,下脚边沿满绣花纹,缀花瓣,五光十色,鲜艳美观。此裙苗乡仍存,只是在吃牛、接龙盛大祭奠方穿之,故称礼裙。”

新中国成立至今,苗族的服装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喜好鲜艳的特征仍然明显存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山寨里的男子仍然是以穿对襟衣为主,布料有的是自织的青布,间有细纹;有的是到市场上购买机织的布料,请人缝制,没有明显的花饰。山寨里的女子服饰仍以“满襟”为主,胸前、袖口、裤脚都刺有花边。20世纪80年代以后,日常生活中的苗族妇女服饰与本地汉族已无多大区别。但是在特殊场合,比如集会、走亲、祭祀等场合,仍有一部分妇女喜欢穿“满襟”,包花头帕,肩部、胸前、袖口、裤脚等部位有鲜艳精美的刺绣图案。

二、色彩的组成及其工艺

喜爱艳丽的色彩是人类最古老最朴素的美学动机之一。梵净山苗族服饰的色彩主要由染色和织、挑、绣两个方面构成。染色工艺在新中国成立前比较盛行,当时还有很多染坊,有一批负责的染匠,他们大都是以技养家,以染业为生。新中国成立后,市场上的花布越来越多,染布上色的必要性越来越小,至20世纪80年代以后民间自染的情况基本绝迹。挑花、刺绣、织花带等在新中国成立前甚为普遍。20世70年代以后,多数人都是到市场购买成品,真正坚持挑花刺绣的人越来越少。

(一)染色工艺的基本流程

印染是苗族人民持续沿袭了几千年的一项传统工艺,流传到民国时期,可分为家染和匠染两大类。家染是指自己染,匠染是专业作坊的匠人染。一般数量较少,色调简单,工艺要求不高的都是自己染。数量较多,色调要求较高,就请专业作坊的染匠染。染色的主要特点是浸泡上色,染成哪种色彩取决于客户的意愿。

长期以来,梵净山地区的苗族用布都是自纺自织,自纺的纱线都是棉花的本色。染色工艺主要分染纱与染布两种,染衣染被的不是很多。纱线一般是染成青、黄、红、蓝、紫、灰等色,然后混合织成各种花纹的布面或背带。染布有三种情况:一是把自织的本色布料染成各种色彩的布料,二是把某一种已染过色的布料重新染成其他颜色的布料,三是把开始褪色的布料再染一遍,使之由旧变新,主要用于青色的头帕、绑腿、腰带、蚊帐等。

颜色用料以植物为主,矿物质为辅。用各种植物或矿物质调制成不同颜色的液体,储于大缸之内,将纱线或布匹浸泡其中,使其着色。然后再用相应的工艺使颜色不褪或者尽量褪色慢。主要原料是蓝靛、“篾橹”(bid lul)、槐花、“绍忙”(sob mangl)、“绞榴”(giot loux)、烟子、油麻秆、稻草、柳木叶、板栗球壳或皂矾、石灰、石膏、猪血、豆腐等。染色水平的高低主要表现在色彩的匀均度、色彩的保持时间、花纹的细腻度、色彩的丰富程度、对布匹的破坏程度等方面。其中几个主要色彩的用料和染法如下:

1.黄色。野生植物原料是“篾橹”(bid lul)和槐花。蓖橹染深黄色,槐花染浅黄色。将植物原料捣烂泡进水缸,溶到一定程度时,把布匹浸入染缸中。成色后,再将布放进锅中蒸熟,使色彩更加均匀渗透而且不易褪色。用圆木将布卷好,置于石马(dab mel roub)下,染匠脚踩石马,反复滚压。滚压后的布匹,正反分明,平光悦目。

2.红色。取野生植物“绍忙”(sob mangl)、“堵青”(zut qind)适当数量,劈成小块放在锅煮,汁色浓后,把布放进去浸泡,到一定程度时取出来阴干。汁色较浓,可染成深红色;汁色稍淡,便染成淡红色。

3.绿色。将野生植物“绞榴”(giot loux)削皮洗净煮于锅中,浓度适当时,把布放进锅中浸透,即可染成绿色。也可用野生植物“绿布叶”做原料,切片,在锅中煮到一定程度,将布投入锅中浸12个小时后取出,整齐晾晒。再经过冷霜浸透,色彩较深的现出绿色,较浅的为紫色。

4.灰色。所用原料为烟子、油麻秆或稻草。将烟子捣细,或将油麻秆、稻草烧成灰,放进锅中煮到一定程度,把布放进锅中浸染。如果希望布面色彩光亮,可以在煮染料时适当加一些碱或酒。

5.黑色。用柳木叶、板栗球壳或皂矾作颜料均可,将颜料在锅中煮出色后,取出渣,再把布匹放进锅中浸透。之后,将布沤入烂泥中浸泡一段时间,取出用河水清洗三四次,拌以牛皮膏硷,再煮一次,色彩润泽,经久不褪。用皂矾为颜料染布,是将皂矾粉放进锅中煮沸后,把布放进锅中浸透即可。

上述染法主要是针对某种色彩而言。如果除了上述色彩之外,还需要使布料同时形成一定的花纹,成为以某种色调为主色的花布,染制方法主要有蜡染法、浆膏染法、梅花印染法等,其花纹的颜色为白色。

1.蜡染法。取两块质地较好的木板,描画各种花纹图形后雕刻成空心花孔,制成花模。然后把布夹在两块花模之间,蒙影对准花纹图形后扣紧。接着将溶化的蜡液注入花模的空心处,冷却后取下花模,将结有薄层蜡壳的布面放进染缸中浸染。布面上未被蜡汁覆盖的地方即刻上色,被蜡液盖的花纹不受色汁侵蚀。之后,将布煮热使蜡脱落,花纹图形立即显露出来。苗族所用帐檐、被面、门帘、窗帘等多用此染法。

2.浆膏染法。将自制的白色浆如豆浆、石膏浆等灌注于预制的花型板中,使浆膏结在布面上,浸染后脱去浆膏,即现出花纹。

3.梅子印染法。用细绳将待染的布匹每间隔一定距离捆扎一个小疙瘩,然后投入染缸中浸泡上色,取出晾干,解除捆绳,布面即现出若干梅花纹迹。生活中一般喜用这种布做头帕或被面。

(二)织品和绣品的基本情况

大面积的普通色彩主要用浸染,小面积的艳丽色彩主要是编织、挑花和刺绣。染色工艺主要是男性来操作,织绣工艺主要是女性来做。苗族的女孩向来很少参加重体力劳动,过去也基本不读书。妇女的社会分工主要是抚育孩子和做饭、洗衣等家务。她们闲下来的时候,主要是以织花、挑花、绣花等自娱自乐,以所织、所绣来装扮自己的生活或赠送亲友。千百年来,苗族地区的艳丽色彩,一直是由女性来创造和维持的。

新中国成立后,女孩陆续被送进了学校,时间被书本占据,土布被花布代替,大多数女孩渐渐地与挑花、刺绣产生了距离。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片土地上的青年男女大量涌向东南沿海一带打工,传统手工艺更加生疏。现在会织花、挑花、绣花的人,大多数是40岁以上的妇女,青年一代基本不会,也不想做。于是许多人开始焦虑起来,读过书的人就不停地提提案、写建议、作规划、打报告,为苗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奔走呼号,什么招数可能有效就用什么招;赚了钱的人就开始思考用经济的理念来弥补长期以来凝聚在这个民族脑海里的色彩。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松桃、凤凰、花垣、吉首等集镇,先后办起了一些规模不等的织绣品加工厂。这些工厂买几台绣花机,招一些女孩到厂里做绣工,然后又将绣品作为商品出售给年轻的妇女。虽然这类加工厂累办累垮,但也是累垮累办,不少的人亏了本钱之后到处躲债和赖账。结果,能绣花、会绣花的人虽然越来越少,买绣品却反而越来越容易。每当有重大祭奠或庆典,如“二月二”、“四月八”、“六月六”以及祭奠、婚嫁等的时候,满坡满岭、满城满巷,仍然处处是花枝招展、环佩叮当的苗族妇女。据老一辈人说,其绣工和艳丽程度丝毫不逊于30年前。这片苗族土地上的织绣品传统工艺情况大体如下:

1.编织品。编织品主要是各种规格的花带,苗语称“西半兰甫”(xid nbanb leat bul)。这种称呼是苗语的一种特殊的语法结构,“西半兰甫”(xid nbanb leat bul)既可以理解成一个系列的织品,也可以划分为“西半”(xid nbanb)和“兰甫”(leat bul)两个小系列的织品。“西半”(xid nbanb)是一种较窄小的花带,宽3厘米左右,长1米左右,常作系带用;“兰甫”(leat bul)为“背带”,宽5厘米左右,长1~2米,多用作背带和挎包带用。“西半”(xid nbanb)因线料不同又分为棉织带和丝织带两种。棉织带用黑白两种棉线织成,又称素带;丝织带用数种彩色丝线相配织制,一般是红、黑、绿、紫等几种彩线,两两搭配,故又称彩带。“兰甫”(leat bul)用七彩丝线编制,在12线以上,不受色样的限制,质地也较“西半”(xid nbanb)厚实。织“西半兰甫”(xid nbanb leat bul)的工具是织架和骨刀。织架比织布机矮小,结构也较简单。骨刀形状如刀,长尺许,用黄牛肋骨制成,一侧保持肋骨的天然弯弧状,一侧削薄成钝刃;一端削尖,便于织带时挑丝拨线,另一端削成柄,便于手握。织带时,先布置经线。经线有单经和束经之别,单经用浅色线,束经用深色双线分成三根或五根一束。把单经和束经间隔并列排在织架上,长度根据需要而定。经线多少以花带宽窄和花纹简繁而定,通常是25束、35束、37束等几种。经线架好后,以浅色线为纬线,用骨刀织之。织成的花带花纹图形正好是两面相反,形成阴阳图案。每一条花带都由若干个单位图案组合而成,传统图案有花、鸟、虫、马鬃、马足等。另一种是织锦。织锦是介于织布和织花带之间的一种工艺。其与织布的不同,主要表现在织锦所用的经纬线全是彩色花线。织金构图精美,工艺细腻,编织速度缓慢,费时较多,一床五彩斑斓的被面要耗费许多时日。其与织花带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幅面较宽,织品厚度比花带薄。织锦主要是用做被面、床沿、围裙、披风等。过去苗族善于织锦的妇女很多。清康熙年间《红苗归流图》“挑丝纺织”图记载:“苗妇亦知纺织之事。抽茧、采草木、取汁、染色,机织成锦。文皆龙凤、方胜、花卉,联四幅为卧具,长仅覆膝。又绩苎为巾帨,亦绣其两端,颇为适用。纺棉苎为布以供衣裳。其机甚矮,坐地而织。”《红苗归流图》“贸易蚕种”图记载,苗族妇女赶集贸易时,“裳用苗锦为之”。《松桃厅志》记载,“苗妇亦娴纺织。所织斑布,精致古雅,坚韧耐用”。20世纪70年代以后,织者渐少,现在已经很少再看见,其工艺已经到了灭绝的边缘。

2.刺绣和挑花。刺绣有两种不同的工艺:一是用纸剪成自己喜欢的图案,然后将图案贴在布上比照着刺绣,二是用毛笔蘸上乳白色的汁液,把自己所喜爱的图案描绘在布上比照着刺绣。苗族姑娘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采用不同颜色的彩线搭配刺绣,创造出各种绚丽多彩、构图美观的花、鸟、鱼、虫、龙、凤等图案。刺绣品一般用于制作帐沿、枕套、围裙、手袋以及妇女衣裤上的彩色图案、披肩、鞋面、童帽等。挑花不需事先剪画图案,全凭姑娘心灵手巧,想挑什么图案随心所欲。挑花工艺品适用于床单、门帘、枕巾、手帕等。刺绣挑花工艺历来为苗家姑娘必备本领。劳作之余或闲暇时间,母教女,姐教妹,或三五成群相互学习切磋,是苗家生活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大批男女青年外出打工,在家的青年男女越来越少,刺绣挑花的人也不断减少。


[1] 历史上,坡东六汛,包括今盘石镇、长坪乡、盘信镇、正大乡、大兴镇等地;坡西八汛,包括今蓼皋镇、世昌乡、长兴镇、黄板乡、迓架镇、太平营乡、大坪镇、妙隘乡、平头乡等地。

梵净山苗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