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梦庚事略
贺梦庚(1868~1937),名增龄,号梦庚,苗族,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城郊乜道村(现称文山村,苗语叫Jib Dongb)人。幼年时到松桃厅城(今松桃县城)读私塾,先就读于洪先生处,后就读于李先生处。文山距松桃县城3公里,他每日早出晚归,无论天晴下雨,从不缺课。不久,听到铜仁府名师喻竹君在盘市营(今松桃苗族自治县盘信镇)设馆,心中向往。文山距盘信近30公里山路,其中要翻越一座名叫七星坡的大山,为求真才实学,他不顾路途遥远,前去受业。他敏而好学,孜孜不倦,还常常把自己的学习作业,向松桃厅教谕谌德波和李松岩请教,从而获得专人名师指点。
贺梦庚14岁参加童生试(简称童试,又称小考),20岁考取秀才。为考秀才,因要连年到铜仁赶考,他深感到科举不易,为表达少年力争上进的决心,在考取秀才的这一年,写就七言绝句一首:
凭着才智,不久,贺梦庚通过考试补上廪生(又称廪膳生),充当县试考生保荐人。然后,通过岁考和科考两次考试,皆以名列前茅的成绩得到贵州省乡试(考举人)资格。为得功名,实现愿望,在先生和乡亲的鼓励与资助下,他积极参加乡试。1894年,他奔赴省城贵阳参加乡试。乡试每三年一届,每届考一科,每科连考三场,合计三天三夜,于中秋节放榜。每届乡试,考生必须于农历七月底准时入闱。松桃距贵阳近千里,交通不便,贺梦庚从松桃启程奔赴贵阳,时值盛暑季节,翻山越岭,连赶13天路程,疲惫不堪,加上他体质孱弱,进考场时,已精疲力竭,未能坚持考完,退出考场,结果没有考取。落榜后,经过三年准备,1897年,贺梦庚又赴贵阳考试,也是同样的原因,没有考完而退出。此后,又经过三年的苦学,1900年,贺梦庚再次赴贵阳考试,到第三场时,病又复发,但他咬紧牙关,带病坚持完卷,中秋放榜,终于考取。庚子(1900)科乡试,因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各省乡试推迟到辛丑(1901)举行,因此,贺梦庚考取的这一科,称为庚子辛丑科举人。因为松桃置治较晚,到清朝末年,松桃的苗族乡村,延师课子的人家,实在是凤毛麟角,贺梦庚是松桃苗族有史以来的第一个举人。
贺梦庚中举的消息一传出,苗寨一片欢腾,由铜仁回松桃的路上,沿途苗寨鸣炮接送,湘黔边区腊尔山的数百个苗寨,纷纷前往道贺。当年,鉴临贵州巡府部院邓维送匾赠贺增龄(梦庚)为“文魁”(此匾,2005年寄存于湖南省凤凰县苗族博物馆)。
贺梦庚中举后,即作参加会试(考进士)准备。当时赴考所需的费用,是按照清廷对云贵两省举子发给“火牌”的规定,由沿途州县按实代付。赴考举子还可在车船上插“奉旨会试”的小旗,不受沿途关卡干涉。辛丑年(1901)例行的会试春闱,由于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的影响,已不能正常举行,推迟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河南开封举行。为赴考,贺梦庚由松桃乘船顺流直达湖南常德,转经湖南澧州,湖北荆州、襄阳,河南南阳,直抵河南开封。这次会试宣布废除八股文,改用新法试题。贺梦庚只精于汉儒文化经典,未接触过欧美科学,骤然临场应试,结果落榜。
贺梦庚回到家中,在本寨文山开设私塾,周边30余名苗汉学生前来求学,连松桃城中的知名学子也转到他的名下学习。清光绪三十年(1904),贺梦庚出任松嵩书院山长。书院是公办的学校,凡未考取秀才的士子,都可以到书院读书。书院分住院和走读部分,由山长主讲并负责评改作业。由于贺梦庚名声在外,当时师生济济一堂,堪称松桃的中心学府。在教学中,贺梦庚将会试时沿途所见所闻融会在教学内容中,生动讲述,加上他知识渊博,工作和教学认真负责,深得学生和社会好评。1906年,四川(今重庆市)秀山县向松桃厅延聘评卷人员,松桃厅长官陈钰推荐贺梦庚前往担任。他在评卷中秉公裁定,受到优厚礼遇。当时秀山文化远胜松桃,身为一名苗族评卷官,到先进的大县品题考试,一时诧为奇事。
清宣统元年(1909)清廷宣布在京举行考职,凡属会试落选的举子及贡生均可参加考试,按其才能分配职务。清宣统二年(1910),贺梦庚赴京参加考试,考中后到吏部接受面试,得到第二等的分配,被委派为江苏布库大使,负责管理粮食仓储。金榜题名,精神倍增。贺梦庚即与同场录取的同乡戴雅澄在北京游园观光,赋诗唱和。然后由天津搭乘海轮,经上海到南京,游览秦淮、金陵和雨花台,凭吊古迹。因委派文件未到,暂时回家安排家务,准备上任。1911年春,贺梦庚到达南京,受到江宁布政使樊增祥的接见。上任半载,1911(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在武昌起义,推翻帝制的浪潮席卷全国,南京人心惶惶,官宦纷纷逃散,贺梦庚也偕同湘黔同乡弃职返回松桃老家。在家里,贺梦庚笔耕不息,写就《三游记》三万余字,记述他两次参加会试,一次就职,出游开封、北京、南京途中见闻,以及政局形势,名胜古迹,沿途风物及社会状况(这部游记,惜已遗失)。时年重阳,为表心迹,作《重阳》(七律)诗一首:
1912年,中华民国宣告成立,松嵩书院改为高、初两等小学校,甲午(1894)科举人戴雅澄为校长。贺梦庚担任松桃县劝学所所长,掌管全县教育经费和学产,主办督导区乡国民教育。在学校改行新学制教育章程中,他与戴雅澄采用部颁新订课本,在初小设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在高小加上理科、中国历史、地理和英语。在废除帝制建立民国的大变革中,他投身新兴潮流,在偏僻山乡传播新文化,培育新人才,积极开创新式教育。1919年,贵州省政府成立通志局,贺梦庚任松桃县文献采访组负责人。他积极组织人员,大量搜集地方文史资料,汇编成册,寄交省局编入《贵州通志》,以起存史资鉴。
1920年,松桃县政府特设“七汛” [1] 教育基金保管所,委任贺梦庚为所长,负责“七汛”苗族学校的督导和教育基金的保管与核发,同时主持举办“七汛”教师讲习班(相当于民族师范),培训苗族地区教师。讲习班的学员都是苗族中的佼佼者,有的是原来“义学”教师。贺梦庚对此格外关注,亲自讲授国文,又从松桃甲种实业学校和县立高等、初等小学校聘请教师担任有关课程教学,不仅使苗族教师水平迅速提高,又培养了大批人才。当时苗族地区的教师,多数出自贺梦庚门下。1923年,松桃县政府统一经管地方财政和教育行政,将“七汛”教育基金保管所裁并。贺梦庚辞去职务,受聘为松桃高级小学国文教员。当时他年近六旬,儿孙满堂,可在家享天伦之乐。但他为了家乡教育事业,仍热衷于教学,以垂暮之年尽瘁桑梓。为此,他深有感慨自题诗一首:
1934年,贺梦庚因过分操劳,身体不好,在家休养。时为贵州军阀廖怀忠部到松桃,先是在城里敲诈富户,然后又对县城附近苗族村寨白昼进行肆意抢劫。文山在第三次抢劫中在劫难逃,寨人纷纷躲避。贺梦庚抱病出逃,倒在路旁,被匪兵阻击威吓,枪托砸打,魂惊不少,从此卧病在床。他在病中作《捕鱼说》一文,对当时社会暴政作了深刻的揭露,文中写道:
1937年,贺梦庚在松桃家中去世,享年69岁。
[1] 汛,是清朝统治时期在松桃苗族地区划分的行政区域。全县苗族地区共划为七个汛地,每汛设苗守备或千总一名,同时将苗族地区的学田、屯租和所谓“匪产”划作教育经费,专款设置“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