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印江民族陈列馆的建与展
所属图书:《梵净山苗族纪事》 出版日期:2011-06-01 文章字数:3053字

印江民族陈列馆的建与展

当你进入印江县城,穿过解放路中段,走近县委会左侧,可见到一栋与众不同的建筑物。它就是由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廖汉生题写匾额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民族陈列馆(以下简称陈列馆)。

陈列馆于1985年破土动工,1987年1月20日大厦落成,同年11月正式开馆。迄今为止,先后接待了省内外各级领导、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数万人次。从参观人员留言可以看出,其展出内容,受到好评。

陈列馆主体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框架结构,两楼一底;坐南朝北,面对正街,背靠田园,地接图书馆。一楼正面,大门上壁,悬“民族陈列馆”匾额,黑底黄字,金光闪闪。前面有四根方形廊柱,横立正中,顶阳台,负重托。阳台两边,各有水泥梯子相傍,人可沿梯而登。身临台子,举目而视,心旷神怡。台子上壁墙身,有“加强民族团结,振兴印江经济”12个红色大字。大字之上的墙壁,安一整排玻璃窗,晶莹透亮,引人注目。屋脊,盖琉璃瓦,四角上翘。檐下,有挑首,悬挑出1.5米。整个形象,独具民族特色,可以说,是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标志性建筑。中间一间,方方正正,一平如镜。上壁,挂民族人物画1幅,共13个人像,神采各异。他们就像是代表印江各族人民,热烈欢迎来自四面八方的参观者。上方,有梵净山蘑菇石模型一座,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其左右两壁,无装饰,洁白如玉。整个室内,庄重典雅。左右各间,左为接待室,右为休息室。壁上有萧克、张平化、段苏权等领导人的题字题词,还贴有数幅字画。二楼,是第一展厅,展出的内容是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未来的发展规划。有实物、图片、资料、数据、模型等,可使人们观后,回顾以往,有成绩显著;展望未来,前程似锦之感。三楼是第二展厅,展出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古代部分,总题目为“源远流长”,小标题为“古朴的民族”、“灿烂的文化”、“纯真的风情”、“坎坷的道路”;二是现代部分,总题目为“今日印江”,小标题为“思邛故地展新颜”、“双手浇开幸福花”、“民族愿望实现了”、“和衷共济展宏图”。

陈列馆两厢与正厅相匹配,也是框架结构,两楼一底。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现民族宗教事务局)的办公室、会议室、接待室等,都在这里。

陈列馆于1992年始设陈列室,专门陈列印江的文物。现简介如下:

1.傩文化。印江,在近代,傩文化随处可见,民国时代更甚;自然,其艺人亦多。当时的木黄乡地茶坝(现在的木黄镇地茶村)有个叫做张老冬的人就是其中之一。此人,当年50岁左右,其手下有两个弟子。他们常应民众之邀,到主家“冲傩”、“还愿”、“团魂”。笔者的老家,叫百鸟坝(今松桃苗族自治县石梁乡百鸟村),与地茶坝毗邻。笔者少年时代,看过他们表演的“傩戏”,有3个角色出场,演出持续3天时间。该室陈列的傩文化文物,有在傩戏表演中用过的“东山圣公”、“南山圣母”、“唐氏太婆”、“先锋小姐”等面具40个;有在“冲傩”中用过的“令牌”、“卦子”、“牛角”等道具41件;还有《剧本》51部,画案62幅。

2.书法。印江,在近代被誉为“书法之乡”。据历史记载,明代有书法家周冕出现,其人“门生较多,书艺精湛”。清朝,又出现王道行、严寅亮、周以湘等名书法家。严寅亮应征书写“颐和园”匾名,被慈禧太后看中,竟被邀“宸赏”,蓬山留翰,海内名扬。周以湘的字驰名两广,当地有“没有周的字的人家,不算书香门第”之说。民国时期,魏氏书法家,人才辈出,有魏祖镛、魏宇平、魏经略等。室内展出的书法作品有:严寅亮书的草书条幅5幅,行书对联1幅,《剩庵墨试》1本,以及所书的“颐和园”字样;魏宇平写的行草书5幅,对联1幅,《行草唐诗六十首》帖1本;王峙苍书的隶书《黄河碑林》1幅,《北宋皇林碑》1幅,《安龙十八先生成仁处》1幅;周以湘行书条幅1幅。陈列室还有1件特殊而又珍贵的书法作品,即《寿庆条幅》12幅,系清光绪年间,云贵总督署云南巡抚岑毓英等28人,为诰封恭顺夫人印江坪兴寨黄老伯母80荣寿所题寿文,由进士翰林院编修宋延春撰文,翰林院编修、国史馆协修李瑞芬书写,全文1320字,立排、楷书、红底、黑字。编修作文,字字珠玑,句句锦绣,读起来朗朗上口。国史馆协修书写,字体厚重,笔力遒劲,格外引人入胜。此外,陈列室还陈列与书法艺术有关的几件文物——木匾,它们是:“蜀滇慈母”(时维,嘉庆十九年)、“涂山望族”(印江书法家王道行书)、“黔山第一”(严寅亮书)等,共计11块,其字形,神态各异,各有千秋。

3.服饰。印江,在历史上,是土家族苗族聚居之地。苗族是印江的世居民族,历史悠久,人所共知。陈列室陈列有苗族服饰:男子生活装(对襟衣、布纽扣)多件;妇女穿的上下装多套;戴的银质首饰,如压领、项圈、银针、簪子、梳针、斗篷花等共10余样。

4.文体。有“刀梯”1架,其结构是1根约6米长的整木,两边各安装5把锋利的钢刀,刀口朝天。表演时,人打赤脚,踩上踩下,有惊无险。

5.书籍。有《征蛮实录》1份,记载着与苗族有关的大量史实。

6.土司。有《承袭文书》2份:一是《贵州思南府朗溪司正长官应袭田应朝顶代宗枝图册》,长33厘米,宽36厘米,共5页,约1200字,字迹楷书,立排直行,纸质印江白皮纸,页缝盖有方印。其内容,是正长官田茂能任职的原因:“……田茂能于明洪武五年,随征治古、答意有功,受朗溪正长官承直郎,六品职衔,颁发印信号子,管辖苗民……”(标点系本文作者加)。二是《朗溪司土司承袭文书》,长60厘米,宽43厘米,系印江白皮纸书成,用粗白线装钉,扉页书有“朗溪司正长官田应朝承袭亲供暨邻司户,彝民应甘各结”字样,诉有承袭原因,署有具甘结人姓名,盖有蛮夷正长官司安家声、知府莫超宗私章。除了官方盖章以外,就上一任土司离任的原因,应袭者承袭身份,俱有近邻、俚人的证明,谓之曰“具结”。这样的程序,有5次、10人之多。时为清咸丰十一年(1861)二月。土司印章6枚,它们是:“朗溪司行营印关防”一枚,汉文篆书,金属,长方形,高7.7厘米,宽4.9厘米,印背面刻有“顺治元年”字样;“朗溪司行营印关防”一枚,汉文篆书,木质,高7.4厘米,宽4.4厘米,长方形;“贵州思南府朗溪正长官司之钤记”一枚,汉文真书,石质,长方形,高7.4厘米,宽4.5厘米,印背面刻有“顺治元年”字样;“思南府朗溪副长官司之关防”一枚,汉文篆书,金属,长方形,高9厘米,宽5.9厘米;“贵州思南府朗溪副长官之钤记”一枚,汉文真书,石质,长方形,高7.4厘米,宽4.5厘米,印背面刻有“顺治元年”字样;“思南府朗溪副长官司之关防”一枚,汉文篆书,金属,长方形,高9厘米,宽5.9厘米;“贵州思南府朗溪副长官之钤记”一枚,汉文真书,石质,长方形,高7.7厘米,宽4.6厘米,印背面刻有“顺治元年”字样。

综上所述,印江民族陈列室,内容丰富多彩,很有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那么,印江民族陈列馆,是怎样修建的呢?是在印江民族识别工作告一段落,在民族识别贵州中搜集到的土司《承袭文书》、“土司印章”、土官用过“印盒”、《征蛮实录》等民族文物的基础上,笔者以民族识别办公室主任的名义、主持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工作的身份,以保护民族文物为理由,在一次有县建设局派人参加的会议上所提出来的,并得到与会人员支持。随后,笔者又向县委、县人民政府写专题报告,得到县领导的同意。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同意下,县有关部门划定地址后(原是水田),笔者又亲自办理征地手续,与红光村(承包户名叫杨素娥)签订合同等。在此基础上,制图、修建、竣工、展出。

梵净山苗族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