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羌族建筑
所属图书:《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 出版日期:2018-04-01 文章字数:3794字

三 羌族建筑

羌族的主体部分生活在靠近青藏高原东部地域,那里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羌语的“邛笼”就是碉楼的意思。《后汉书》载羌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室,高者至十余丈。可见羌族很早就有了垒石建筑房屋的传统,这种房屋应该就是现在碉楼的雏形。羌族选择在山腰建筑民居和碉楼,民居和碉楼依山势层层分布,栉比鳞次、错落有序。在我国西部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中,羌族建筑独具特色。

羌族生活的地区山峦重重,地势陡峭。而羌寨一般又修建在半山之上,故而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高海拔的特殊地理条件,造就了羌寨独特的建筑文化。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和山体滑坡等灾害,羌族建筑以碉楼、石砌房为主。

贵州世居羌族的居住环境,大多数也在海拔上千米的高山或半山腰。江口县漆树坪香炉山是该乡最高海拔点,达1200米,羌族聚居的寨子海拔在1030米的地方,漆树坪羌寨距离该乡最高峰仅几百米。石阡县的羌族居住在海拔1800多米的佛顶山附近。由此可以看出贵州羌族定居点也沿袭了川西羌族的选址特点。

石材在羌族生活中有重要地位和象征意义。在羌族的自然崇拜中,白色的石头被作为神来供奉和崇拜,所谓“白石莹莹象征神”。羌族人一般都在石碉房和碉楼顶上供奉着5块白石,象征天神、地神、山神、山神娘娘和树神。在自然界中,天、地、山、树与羌民的生产、生活至为密切,所以便成为崇拜对象。另一方面,石头在羌族生活中作用突出,建筑、早期的武器、生活器具等很多都是以石头为原料加工而来,因此,石头被当作自然崇拜对象就不足为奇了。

羌族人对碉楼非常重视。过去汶川县羌峰村还有这样一种约定俗成的习惯,谁家若生了男孩就必须建一座家碉,男孩每长一岁,就要增修一层碉楼,孩子长到18岁,碉楼才封顶。如果谁家没有家碉,那儿子连媳妇都娶不到。

从严格意义上区分,碉楼是羌族人用来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与现在主要作为生活场所的羌族石砌民居尚有一定区别。碉楼根据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功用,通常分为家碉、寨碉、阻击碉、烽火碉4种。家碉最为普遍,多修在住宅的房前屋后并与住房紧密相连,一旦战事爆发,即可发挥堡垒的作用。寨碉楼多建于村寨中心,作为村寨办公的场所,也发挥家族议事或祭祀功能。寨碉一般高大雄伟,高度在10至30米之间,碉楼以四角碉楼为普遍,也有三角、五角、六角、八角等碉楼。虽然形式多样,各具特点,但整体上却井然有序。墙基都在1米以上,相对墙体更厚;内侧整体水平,外侧下厚上薄,保持墙身从下往上逐渐内收,起到加固的作用。

阻击碉一般建在寨子的要隘处,起到“一碉当关,万人莫开”的作用。烽火碉多在高处,是寨与寨之间传递信号用的,同时也能用于联合作战。一个寨子中,各个碉楼组成碉群,互为犄角,构成完整防御体系,一旦有事,附近各户老幼妇孺均可入内躲避。在四川羌族集中居住的地区还残留部分阻击碉和烽火碉,最常见的还是家碉和寨碉。有的专家将碉楼按照功能分为居住碉楼、瞭望碉楼、防卫碉楼、风水碉楼等,也有一个碉楼兼具多种功能的情况。

羌族人的居住碉楼在西南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中尤为突出。房屋多依山势层层排列,高低错落,沿坡而上或下,房屋鳞次栉比、错落有序。碉房形式多样,选址地点也不一,有些碉楼建筑在半山腰,与山脚有小路相通,主要用于战时避乱。在四川羌族聚居区,很多老碉楼,一楼的门槛高出地面一两米,进楼需借助木梯。这种现象是在战争年代的遗存。碉楼坚固,门少且高,窗户又小,在冷兵器时代,如果拆除楼梯,固守其上,来犯之敌很难攻进碉楼。

羌族民居多为以石头砌成(后逐渐演变为多种材料混合使用,如黄泥、木材等)的平顶房,呈方形,多数为3层,每层高约3米。住房以三层为最多,也有二层、四层的。房屋大门朝南,多挂羊头。有的人家用最高一层作经堂,每层均铺有地板,由木板梯或独木梯上下。各层留有两三个尺许见方的窗洞,内大外小,用石板或木板镶成,不加窗格。室内无厕所。以三层屋为例,一般底层作牛、羊、猪、鸡厩,堆草沤粪。中层住人,分堂屋、卧室和厨房。堂屋供奉祖宗、家神、财神等。房顶平台的最下面是木板或石板,伸出墙外成屋檐。木板或石板上密覆树丫或竹枝,再压盖黄土夯实,厚约0.35米,有洞槽引水,不至于积水压塌。现在羌族民居的房顶多被当作是脱粒、晒粮、做针线活及孩子老人游戏休歇的场地,这是因为依山而建的石头民居,地面空间一则狭小,二则坡度大,房顶就成了日常生活、休闲的重要场所。

羌族民居与贵州部分布依族石板房有类似之处——整座房屋以石质材料垒砌,房屋窗口狭小;不同之处在于,羌族民居为平顶,布依族石板房为坡顶,羌族民居至少有两层,而布依族石板房多为一层。

现在很多新建的碉楼在旅游景点矗立。高达十余层的碉楼在外形上保持下大上小的传统,一层不开窗。每层面积都比传统碉楼大,用于经营餐饮、旅游商品甚至作为特色民族客房。笔者就曾经看到一座十层的现代碉楼,顶层四周外围建有延伸木质走廊,游客可在上面喝茶、聊天、观赏风景。多数碉楼会在修建时于顶层顶部或顶层下部放置放射状木方,木方粗大结实。如在顶层顶部安置,则可以搭建房檐;如在顶层下部安置,则可在外围搭建走廊、围廊。

羌族垒石为屋的传统据说来源于新石器时代,经过5000余年的发展传承,在吸收了其他民族的民居建筑特点后,才形成如今的碉楼建筑。他们最早垒起的房子,只能叫石头垒的窝,再而后又由修筑石窝而逐渐形成最早的老房子——碉楼。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氏族扩大,寨群逐渐形成,才逐渐从简陋的石砌民居发展为邛笼群体并向四周扩散。

在岷江上游羌族聚居区,成片的具有古老历史的碉楼遗迹和现代羌族碉楼民居交相辉映,规模宏大,深刻地反映了羌族碉楼的风格特色和延续变迁。碉房建造时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不用绘图、吊线,全凭高超的技艺和经验。碉房形式多样,层次分明,结构严密,棱角整齐,不仅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充分展现了羌族人独特精湛的建筑艺术。

羌族有聚族而居的特点,村寨很少居住其他民族的村民。历经战争洗礼的民族,安全是其选址建房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要兼顾耕种、放牧以及水源等生活条件的便利。在很长时期内,羌族碉楼承担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防御:小窗、厚墙、高楼,依山而建、易守难攻。这种为适应当时的生存环境而修造的军事防御设施,现在在四川省的茂县、汶川、理县等地还能看到明清时期的遗存。

羌族碉楼的布局总会事先有个中心点,要依据这个中心规划以后房屋修建的布局,这也是很多羌寨现在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而不混杂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是以最高大、作用最突出的碉楼为中心,或者是以重要的生产、生活水源为中心,或者是以街道、广场为中心,总之后来的建筑都需要按照这个中心或呈放射状、或呈梯田状分布,从而构成了类型多样富于变化的空间组合。

羌族碉楼外表形状大体差异不大,修建方式也基本一致。在清朝以后,碉楼主要以生活起居为主要功能,外表略有改变,30米以上的碉楼少了,三四层碉楼较为普遍,窗户明显变大,内部空间组合与分割形式更为多样。有的如下沉式窑洞,有的为四合院格局,羌族民居家家不同,构成了内部空间形式多样化的民居大观。

碉楼的坚固在汶川地震中充分展现出来。桃平羌寨是羌族村寨的典型代表。位于岷江上游杂古脑河畔的阿坝州理县桃坪乡,距离成都163公里,距离县城41公里,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唯一保存完好的羌寨。全寨共有98户人家,至今保存着原始羌寨建筑文化艺术“活化石”,被人们誉为“神秘的东方古堡”。这里的建筑历经了千百年风雪,在8级的特大地震,上千次余震的破坏下,没有一幢民房发生整体坍塌,全都完好无损。

碉楼的建筑材料以石、土、木为主。选材容易、经济实用。羌族碉楼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坚固耐用,雄伟壮观。羌族聚居地的碉楼很多都在10米以上,20米高的也很普遍,最高者甚至达到50米。这种高度在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民居中很少见,单靠人工力量修建如此高的建筑,足见手工技艺相当高超。二是碉楼面积大,可居住面积宽敞。碉楼层数较多,以3~4层为主,既有圈养牲畜的底层,又有家庭聚会、活动的中间层,也有居住的高层。三是实用性强。现代碉楼主要是生活居住的场所,但战乱年代其防御功能突出。碉楼相互连接,石质外墙坚固,窗户小,由内向外观察、射击都很理想。同时在高寒山区的碉楼御寒效果好。

江口县桃映乡匀都村漆树坪坐落于一片高山茂林之中,山高谷深,自然风光秀美,且药用资源丰富,羌寨被当地人称作“神秘的梵净尔玛堡寨”,全寨居民都是羌族。这个梵净山脚下古朴神秘的羌族村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羌族文化,是贵州100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之一,至今仍保持古朴独特的民族习俗。漆树坪羌寨的房子依山而建,民居多坐北朝南、向阳背风,在其两侧离房屋一尺外筑有围墙,团团围住了房屋院坝,只有大门出入,墙上还有许多小洞,便于观察和自卫。老人们介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房屋还保持了羌族一些建筑的特点,建筑工艺精湛,构思独特。后来房屋修建材料多为木质,分两层构造,一楼住人,二楼存储农具、粮食。现在富裕家庭多修建砖混结构的楼房或平房。从石阡县羌族现在还流传的民谣“家住汶川半山腰,碉房结实耐火烧,爹打野猪娘弄菜,日子过得热闹闹”,可以看出迁徙到贵州的羌族先祖在房屋建筑上还是继承了碉房的部分特点。特别是现在村寨中的老人还习惯在房屋檐顶四角或一角垒放一块白色石头,看得出定居贵州300年的羌族人还在延续“尔玛”人供奉白石神的习俗。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