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毛南族猴鼓舞研究
所属图书:《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 出版日期:2018-04-01 文章字数:10352字

二 贵州毛南族猴鼓舞研究

(一)毛南族猴鼓舞的历史演变与形式内容

1.猴鼓舞的历史渊源及其演变

猴鼓舞,毛南语称为“怼觥鞔”,是流传在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的一种用于丧葬活动、由祭师表演的传统舞蹈形式。是毛南族人民最为喜爱的,也最具该民族特色的代表性舞蹈。猴鼓舞发源于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抵翁大寨,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现今所知道的最早会跳猴鼓舞的老人,名叫石友华,他将猴鼓舞传给石光群,石光群传给石其义、石治洪,石其义传给石瑞周等人。猴鼓舞已于1997年登上了上海“中华民族大观园”的舞台,深受海内外人士的赞誉。2002年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被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命名为“猴鼓舞艺术之乡”。

关于猴鼓舞的由来。相传,毛南族山寨有一位寡妇与三个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后山上。一日寡妇拿了三样工具,叫三个儿子去采青杠籽。老三拿的是一节竹筒,在采籽的过程中,他一个不小心摔了一跤,把竹筒底撞破了,但他没有察觉,仍将青杠籽装入竹筒,到天黑了,竹筒还是没有装满。他接着又在密林中采摘,不知过了多久,老三想回家时已找不到出林子的路,他喊哑了嗓子,哭干了眼泪,也无济于事。一连数天,母亲不见老三回家,急忙出门寻找,她爬过了九十九座山,穿过九十九个树林,淌过了九十九条河流,终于在最后一座大山的密林中发现了老三。但老三浑身长满了细毛且已不会说话,他痛苦地向母亲比画说:“儿这副模样不能再归家了,就让儿在山上以岩石作床,蕨芭叶作被过活吧!请母亲多多保重。”说完就跑进了深山老林。母亲归家后,由于思念老三,不久就过世了。老大老二悲痛万分,将母亲遗体埋在对面坡上,日夜在家敲打铜鼓,哀悼母亲。老三闻知母亲为他而死,痛不欲生,来到母亲坟上,伏地跪拜大哭。屋中的铜鼓声启发了老三,他砍下树木,猎来兽皮,制成一个皮鼓,模仿铜鼓的节奏敲击起来,边击边舞。皮鼓声日夜不停,惊动了乡亲们,他们偷偷来到密林旁,模仿着老三击鼓的舞姿跳起来。后来,毛南族为了纪念死去的亲人,就用兽皮做成皮鼓,把这一传说中的民族舞蹈形式传承下来,流传到后来就成为毛南族的文化经典——猴鼓舞。

而今,毛南族在去世的老人出葬时,除要用铜鼓来祭祀之外,还要跳猴鼓舞来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丧葬习俗的场面颇为壮观。毛南族跳猴鼓舞的奇异风俗,为“黔南是研究中国葬俗的博物馆”增添了丰富的内容和神秘的内涵。

卡蒲毛南族聚居区,民风淳朴,传统厚重,祖先崇拜的想法根深蒂固,祭祀仪式多种多样,跳猴鼓舞亦是祭祀仪式的一种表现,既期盼亡魂能平安进入极乐世界,又祈求亡魂保佑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村寨安宁。生命的演变和生存的艰难,对毛南族人民而言,仍然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艺术题材。凡老人去世,都要严格地举行“开丧超度”祭祀仪式,以“祭鬼祈福”。“开丧超度”一般在道场举行,其法事程序包括引丧、赶场、送丧三部分。猴鼓舞表演主要集中在赶场部分。赶场也叫作场,是开丧中最隆重的仪式,把整个祭祀仪式活动推向高潮。

2.猴鼓舞的形式及其内容

毛南族猴鼓舞的演出不需要讲究的舞台和布景,只要有一块平地就可以,表演形式为男子独舞和双人舞两种。猴鼓舞的表演,根据表演者的情绪可长可短,一般约十分钟。舞者双手各握一根短棍,在铜鼓和皮鼓鼓点的伴奏下,像从遥远的原始森林里走来,发出猿猴般的吼叫声,并模仿猴子的动作,时而跃到桌面,时而跳到地上。口中念念有词地用毛南语念唱,内容主要是驱邪、讲史、祝福。舞者的基本舞姿是双脚呈正步半蹲,舞步双起双落蹲跳行进,并伴以双棍相击,舞蹈动作以跪地、翻滚等动作为主。不仅有单一的肢体动作,还有变化的旋转和跳跃,这些动作均由全身各部位协调配合来完成,因此产生了该舞独特的律动特征。如基本动作中的“栽秧棍”“蹲转击棍”“雪花盖顶”等,随着双棍有力的舞动,形成了上身的仰俯拧转,胸部的内含外挺,肩部的前送后收,手臂的交替屈伸,头部的抬低点探这五个部位运动的协调配合,构成了猴鼓舞拧屈中的伸展、柔韧中的刚健这一独特动律,并贯穿于所有动作之中。有以韧为主的韧与刚的相融,有以屈为主的屈与伸的相融,还有以刚为主的刚与柔的相融,以拧为主的拧与直的相融,使人在柔韧中感到一种内在的力量,从拧屈中显现出一种伸展的神韵。柔韧拧屈体现了毛南族内向含蓄的心理素质,伸展和力量表达了毛南族悍勇顽强的民族性格,两者融为一体,体现了猴鼓舞粗犷古朴的舞蹈风格和毛南族人团结勇敢的品质。

猴鼓舞共分三段:猴王出世、猴子敲桩、猴火引路。第一段“猴王出世”——主要表现毛南族的起源。第二段“猴子敲桩”——表现毛南人顽强勇敢、精诚团结、努力创业、繁荣壮大的情景。第三段猴火引路——表现出毛南人不忘祖先遗愿,继承先人遗志,踏着先人足迹奋勇前进的精神。舞步刚健、有力、灵活,场面动人。

(二)毛南族猴鼓舞的文化内涵与功能价值

1.猴鼓舞的文化内涵及表现特征

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晋书·艺术传序》云:“艺术之兴,由来尚矣。先王以是决定犹豫,定吉凶,审存亡,省祸福。”这句话道出了舞蹈是反映生活,表现思想感情的艺术。从对猴鼓舞艺术特征的考察分析来看,它不仅真实反映了毛南族的现实生活,表现了毛南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和快乐人生的执着追求,而且通过淳朴古老的艺术手段,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猴鼓舞的审美价值,从开始出现时就存在,尽管猴鼓舞最初是出于功利目的,但客观上不等于不存在审美因素,只是根据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人们思想认识与观念的不断更新,才在艺术功利与审美的程度上有所侧重。猴鼓舞之所以有娱乐价值,是因为它具有艺术审美功能的三个基本特征:形象性、情感性、愉悦性。其娱乐价值源于其美学价值,它又具有造型美、情韵美、真实美三个审美特征。

(1)造型美。指和人体动作相结合即动静结合的造型美。猴鼓舞无论是动态造型,还是相对固定的静态造型,都能给人以美的联想、享受,显示出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猴鼓舞的多个动作,是武术造型与舞蹈造型相结合的典型,其和谐一致的击打、灵巧的舞步正是猴鼓舞造型美的体现。将生活作熔炼提精,艺术再现,不仅具有现实主义传统,且具浪漫主义色彩,极大地提高了猴鼓舞的表现力,有着较高的美学价值、美学研究和借鉴价值。

(2)情韵美。指这一综合艺术诸种手段之运用而体现出来的抒情风格。从某种角度讲,情韵是猴鼓舞的灵魂。失去了情韵,观者不知所云,味同嚼蜡,猴鼓舞也就失去了生命。“物有其容,情似物迁”,猴鼓舞将情感神韵贯注于动作造型中,将节奏、音乐诸种手段运用于舞蹈之中,使舞蹈语言化为诗的语言,使人感到情韵美的艺术感染力。猴鼓舞的情韵美大致有阴柔美与阳刚美二种。其轻松明快的节奏,舒展优美的动作造型,和谐清新的场面,飘然若仙的轻盈跳动,这是阴柔之美;而那威武雄壮的场面,强烈急速的节奏,气贯长虹的呐喊,惊天动地的撞击,粗犷豪放的动作,构成了雄浑壮阔的气势,这是阳刚之美。实际上,猴鼓舞通常是刚柔兼济,阴阳并蓄的。

(3)真实美。造型美、情韵美是指形式美。而真实美是指通过舞蹈的艺术造型、情韵、内涵等形式所反映的内容美。猴鼓舞是通过娱人的方式进行娱神的行为,这种形式下的舞蹈不仅能够唤起具有真实价值的宗教情感,也能唤起人本身的情感,它不仅是一种宗教文化行为,更是一种真实的娱乐形式,一种真实的艺术。猴鼓舞的内容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这些本是生活的现实、常见的事项,之所以美,不仅是通过猴鼓舞赋予了艺术的形式,而是“人的本质力量”支配下的产物,或者是人化的自然、神化的体现,因而是真实的,所以才具有审美价值和美学价值。

(4)傩文化特征。“傩”乃人避其难之谓,意为“惊驱疫疠之鬼”。傩的生命张扬,主要体现在傩祭仪式中借助神灵的威力,驱除自然灾害(如旱、涝、火、虫等)和人体灾害(如瘟疫疾病等)。祈求人丁兴旺是傩祭仪式的重要目的,保护孩子是傩礼的重点。祈祷农业丰收是傩祭仪式的另一个重要目的,又扩展到祈福、纳吉、求财、兴旺等多种内容。总之,傩戏寄形于“冲傩”“还愿”的驱邪、祈禳、纳吉文化和民间信仰。由于民间信仰的宽容,傩戏表层目的是驱鬼逐疫、除灾求祥,而内涵则是希望通过各种仪式活动达到阴阳调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寿年丰、国富民强和天下太平的目的。

傩文化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它曾经在世界各民族的童年时期广泛流传。今天,傩文化在发达国家几乎消失殆尽,然而在非洲、东北亚、南亚、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至今尚有部分遗存。在中国,傩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不但保留着相当完整的傩文化生态环境,而且傩文化品种繁多,风貌各异。在中国的五类傩中,除宫廷傩和官府傩已为历史遗迹外,寺院傩、军傩、民间傩现在还以活的形态传承着,其覆盖面相当广阔。在中国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仍活跃着傩戏、傩文化的潜流,范围涉及十多个省市区。

傩文化的载体是傩戏。余秋雨先生在《贵池傩》中这样写道:“傩,一个奇奇怪怪的字,许多文化程度不低的人也不认识它。它早已进入生僻字的行列,说不定什么时候,还会从现代青年知识词典中完全消失。” [1] 傩戏孕育于原始宗教文化的土壤之中,直接脱胎于傩祭仪式,形成于唐宋时期(傩戏舞),是多种宗教文化互相渗透、混合的产物。各地傩戏,明显地受到巫、道、儒、释宗教思想的影响。就毛南族的猴鼓舞而言,受道教的影响最深,但它不是道教的分支,因为猴鼓舞与巫傩一样是自发的信仰,是艺术化了的原始宗教的表现仪式。宗教艺术形式是宗教的重要存在方式,离开了物态化的宗教信物、氛围,将会大大降低仪式的感染力。象征,是用有形的事物表达某些抽象意念的一种手法,也是民俗事象中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民间信仰约定俗成的传承惯例,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具有信仰色彩的物象和事象之中,形成影响人们精神生活的力量。猴鼓舞亦是毛南族人民的一种象征,满足了广大毛南族人民的心理需求。长期以来,猴鼓舞的手法、表现形式和传承惯例融入习俗之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毛南族人民,并且以传统文化的形态存留于民间,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毛南族的猴鼓舞,从其表现含义、渊源及其演变、表演形式及其内容上来考察,可看出保留着原始巫傩向傩戏雏形过渡的本来面目。虽然仅仅是发展期的傩戏,但是却具备了界定为傩戏的某些特征,表演时虽然面部没有戴面具,但要身着孝服,舞者(巫者)是作为神灵出现的。搬上舞台的猴鼓舞,舞者还身披猴装,而其傩祭仪式,已有了“戏”质的变化,形成准傩戏。可见,贵州毛南族的猴鼓舞就是中国傩文化中的一种活的形态。我们顺着毛南族猴鼓舞源流找寻,可以看见远古的先民以石相击作为节拍伴奏,打扮成各种神灵异兽驱逐邪祟的原始舞蹈,这种具有神秘的原始宗教意识的舞蹈就是傩的源头。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曾说,傩不仅仅是迷人的,更有它深刻而广泛的多方面的认识价值和研究价值。傩包含着民间的信仰、传说、戏剧、音乐、舞蹈、美术和风俗,几乎包括了民间文化的全部,所以它兼有民俗学、民族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各方面的相当宽广的学术意义。当今学界经过艰苦的努力已经将傩文化学术化,转化为一门新的学科——傩学,并初步建立起“傩学”的架构。但是应该承认,面对着广阔而缤纷的傩的世界,我们仍有无数未知的盲点,这是因为,我们对大地上傩的遗存并没有彻底理清。贵州毛南族的猴鼓舞就是充满着勃勃生机的傩的遗存。

斯大林曾指出:“每一个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它自己的根本特性,都有那种只能为他所有而为其他所无的特色,这些特色乃是每一个民族带到共同的世界文化宝库中使之充实及丰富起来的贡献。”猴鼓舞正是如此,在全球化、现代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整个民间文化,包括舞蹈文化正在急速地衰减与消退。到田野抢救性地把猴鼓舞以音像、文字等各种手段记录下来,并认真、系统地研究,不仅有助于推动猴鼓舞的传承与发展,促进舞蹈文化的深入研究,而且有助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探讨中国各民族的传统文化与文化变迁。这对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促进各民族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换,为中华民族的团结进步和中外文化交流服务,具有深远意义。

2.猴鼓舞的功能及其价值

猴鼓舞作为一种活的形态的民间人体艺术活动,它渗透在毛南族的生活领域中,具有强大的社会势力,因此它具有舞蹈的一般共性:社会功利性与审美价值,而且这种双重性,互为依存、互相充实,但猴鼓舞的内容、表演过程及扮相与其他舞蹈有明显区别,特别是内容更为丰富,具有强烈的地方文化、历史、宗教的印迹,它又有自己的特殊性。猴鼓舞外观多样而又诡异,舞蹈内涵丰富而又复杂,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

(1)寄托了美好的愿望。作为体现观念形态的民间舞蹈,猴鼓舞是毛南族人民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反映。贵州毛南族地区在历史上生产落后、交通闭塞,以农业为本的毛南族人民对大自然的认识中依然残存着许多万物有灵论的原始思想意识。故而原始宗教活动在毛南族生活中所占比重极大,所以他们向神献舞,求神保佑亡魂能平安进入极乐世界,又祈求亡魂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子孙发达、消灾祛病、纳吉降福……这种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民族意识,表现得漫无边际、虚幻空想的娱神舞蹈,寄托着毛南族人民渴望健康、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也是猴鼓舞直接的社会功利目的。

(2)反映了真实的生活。艺术源于生活,同时又反映生活,这是一条简单而又朴素的道理。优美的艺术作品常常被人们誉为生活的镜子,是因为它能够真实而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帮助人们认识社会生活。恩格斯在谈到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时候,称赞“他在《人间喜剧》里给我们提供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2] 丧葬仪式是毛南族群众最自然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猴鼓舞就直接地反映了毛南族举行丧事的现实生活,描述了毛南族群众对逝者的祝福和对生者的安慰。由于它反映的正是人们自己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的事,因而猴鼓舞获得了毛南族群众的赞赏、喜爱,并代代相传。

(3)渗透着整体的精神。任何民族、任何地域的舞蹈,都不同程度地体现着本地区本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风貌。猴鼓舞所反映的习俗风情和思想是多角度、多层次的。猴鼓舞中肃穆的气氛、虔诚的躬拜,表示了对神灵、祖先的怀念与尊敬,又深刻地揭示了毛南族人英勇顽强、威武不屈的精神……猴鼓舞所渗透着的民族意识,是毛南族精神的整体,有着巨大的凝聚力。强烈的团结意愿,不屈的斗争性格,就是这些可贵的民族精神,使贵州毛南族人民世世代代热爱家乡,不怕困难,艰苦奋斗,不断开拓新的生活,可以说这正是猴鼓舞潜移默化的艺术功能,也是猴鼓舞流传不衰的内在动力、社会功利性的基本内涵。

(4)追求着生命的执着。热爱生命、赞美人生,追求生命、享受人生,这是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不断张扬的主题。毛南族崇尚自然、热爱生命,追求平安、健康的人生。猴鼓舞以其特有的民族风格,把人们追求平安、追求生命、追求理想的精神,表现得栩栩如生、淋漓尽致。法国作家乔治·桑说:“艺术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研究,而是对于理想的真实的追求。” [3] 从某种意义上讲,猴鼓舞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猴鼓舞不仅具有强烈的感情宣泄和感官愉悦的功能,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时再现了一个充满活力、乐观自信的民族文化形象,使人真切地感受到毛南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哲学和生存智慧,体验到鲜活的生命张力和蓬勃的力量——逝者走了,要走得热闹;生者活着,要活得洒脱。

(5)激发审美娱乐需求。猴鼓舞不仅有着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且有着鲜明的娱乐属性,它丰富的内容、独特的形式、多彩的表演、深邃的内涵,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各族人民,激发着各族人民对艺术的爱好,满足了多层次的审美情趣和需求。每一次猴鼓舞表演,都是一次盛会,观赏者蜂拥而至,表演者也竭力献艺,丧者家人更是自豪和满足。此时表演者似乎忘却了功利目的,他们让内心蕴含的灵秀,让平时积聚的才华,一次次迸发出火花,一次次闪耀出光华,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进行自娱。而观赏者和丧者家人也似乎忘却了丧事的悲哀、平时的烦恼,沉浸在美的享受之中,这正是猴鼓舞潜移默化的自娱作用,也正是其娱乐价值的具体表现。

(三)毛南族猴鼓舞的传承保护与当代发展

毛南族猴鼓舞是广泛流行于毛南族民间的艺术形式,在保留传统的固有形式与风格的基础上,随着时代的变迁,有新的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而猴鼓舞的基础与活动基地是在毛南族民间,因此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在猴鼓舞走向现代化的同时,既要回归生命的本源,与时代同步前进,又要延续历史的传统,开创新的篇章。

1.猴鼓舞的传承保护

毛南族猴鼓舞的本源是毛南族的社会生活、文化意识与表演者原生心态的真实状态。这也是民族民间音乐舞蹈的一个美学特征。通过猴鼓舞可以再现毛南族人民的生活情趣和独有的艺术风采,使观众产生美好的联想,并能了解毛南族的文化艺术风韵。

毛南族猴鼓舞曾有被歧视、禁止上演的历史阶段。从国家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发展以来,毛南族猴鼓舞才得以发展兴旺,民间艺人的社会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并得到政府的重视与相应的保护。但是,随着猴鼓舞传承人年龄的增长,猴鼓舞逐渐呈现出传承危机,虽然猴鼓舞上了中央电视台、到了上海演出,也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传承人的收入仍然很微薄,跳猴鼓舞难以维持生计,随着生存环境由封闭走向开放,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谋求发展,学习猴鼓舞难以为继,且因猴鼓舞动作复杂、难度较大,不易掌握,加之专业培训人员、培训经费等条件的限制,猴鼓舞渐呈后继乏人之势。为此,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给予了足够重视,安排经费培训猴鼓舞指导老师,加强对猴鼓舞爱好者的培养,适时创造条件如在大型文娱活动、民俗活动中提供表演平台,展示猴鼓舞。并且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将猴鼓舞的传承“从娃娃抓起”。如在卡蒲小学,将跳猴鼓舞与体育课相结合,让学生了解学习猴鼓舞,通过学生自愿报名和学校逐层筛选,组建了由100名学生组成的猴鼓舞表演团队。在猴鼓舞的重要流传地卡蒲毛南族乡甲坝村,甲翁小学则是组建了一支可以熟练表演猴鼓舞的学生表演队,队伍多次到乡、县及外地表演。这些来自毛南族村寨的学生,义务进行表演,主动传承猴鼓舞,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学习了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保护传承毛南族猴鼓舞重要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这也是催生毛南族猴鼓舞群众性和生命力的重要因素。同时,政府也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继承优秀的猴鼓舞文化,挖掘整理,保存借鉴,从而不断创新与发展猴鼓舞。

目前毛南族猴鼓舞通过民族宗教部门的民族研究工作者、古籍工作者、文化系统的音乐舞蹈工作者和学校的教师及社会上的有识之士进行挖掘、整理、保存、继承与发展的方法加以保护,这是一种很好的机制。然而这种做法还不能真正起到对原汁原味的原生态民间遗产的保护作用。比如,有的编导为了创作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加大了变异的力度,在借鉴中盲目地套用外来的音乐舞蹈形式,而忽略了毛南族猴鼓舞的民族性、群众性和个性特征。那么,这种做法必然导致原生态质朴的毛南族猴鼓舞失去光彩。

我们保护文化艺术遗产的目的,是把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舞蹈原原本本、有形有声地记录下来并妥善保存以示后代。保存文化艺术遗产,是为了促进发展与创新,但发展与创新必须坚持万变不离其宗的原则。我们并不反对在继承中有借鉴,在发展中有创新,这是时代所需,但作为一种历史上的珍贵遗产,我们必须知道,毛南族祖先所缔造的传统而又优美的猴鼓舞,就是毛南族的历史与文化,是毛南族人民的智慧结晶,一旦变异了、流失了、消亡了就再也无法找回来了。因此应加大力度保护猴鼓舞这一文化艺术遗产。一是要组织人员通过摄影、录像、录音等多种方式将毛南族猴鼓舞记录下来,并陆续将其制作成光盘或编辑成图书。二是用多种方式将毛南族猴鼓舞激活,诸如与娱乐业、与旅游业协调发展,保护猴鼓舞文化及猴鼓舞的传承人,通过传统节日强化集体记忆,运用市场机制使传统的猴鼓舞得到传承与保护,赋予猴鼓舞新的生命力。三是毛南族猴鼓舞的历史就是一部猴鼓舞的发展史,唯有发展才是最好的保护与传承,所以我们要积极促进猴鼓舞的发展进步,将保护与推陈出新相结合。四是猴鼓舞是直观艺术,是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的动态形象。文字、图表、录像是保存的一个重要举措,但还不能进行立体动态的展示,它还需要影视来进行传承,那么就需要人来展示,让人切身体验,认真传承,并加以推广与普及,没有群众的参与,这样的保护和继承也是不完善的。我们在更好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护毛南族猴鼓舞的同时,还必须以人为本,在群众中进行有效传承。要将科学保护与人文传承相结合,同时注重普及与提高同步进行,要强调毛南族猴鼓舞个性的延伸,避免丧失个性。但只有个性而没有多样性同样不可能形成丰富多彩的毛南族民间舞蹈。因此,风格各异、多姿多彩的毛南族猴鼓舞文化,应该是百花齐放而不是一花独开,这样才能在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占有一席之地。

2.猴鼓舞的当代发展

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下,毛南族猴鼓舞正处于漂流状态和被改变的过程当中。然而对于毛南族,对于毛南族猴鼓舞来说是很幸运的,因为,国家加大了对毛南族的扶持,而且,在“十二五”规划中仍然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全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指出,当前要在全面实施好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的五项工作之一是“进一步加强民生工程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而且,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阔步前进。还有国发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强调要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建设市(州)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公共电子阅览室。全面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家书屋、文化资源共享、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和综合利用,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习场所等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支持建设国家生态型多梯度高原运动训练示范基地和山地户外体育旅游休闲基地。积极开发民族传统竞技活动和特色体育赛事。因此,在当前形势下,对于毛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说,毛南族猴鼓舞的发展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在现代化潮流下,在变与不变之间,在开发和保护之间,像毛南族猴鼓舞这样的少数民族文化总有其文化之根和族群精神之魂,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其根本,开发其价值,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以发展促进保护,用创新深化继承。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文化艺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捷。在东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在借鉴与吸取先进国家与民族文化艺术的经验时,毛南族猴鼓舞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已是必然,这也是毛南族猴鼓舞永保生命力之关键所在。

毛南族猴鼓舞的现代化,是以现代意识、现代的艺术技巧对当代毛南族人的生活情趣以猴鼓舞的形式给予新的体现。它的根牢植于毛南族民间。它不是毛南族风格的现代舞,而是保留有毛南族地区的民间舞蹈与生活的特色及自娱感等特征。针对目前毛南族猴鼓舞的特点要从五个方面来把握,使其科学、合理地走向现代化。一要强调动作风格的传统性,警惕猴鼓舞全盘现代化的倾向。二要强化节奏的快速与内在的张力。三要注重提高流畅感。四要多些阳刚之气,少些阴柔和中庸之风。五要集中发挥毛南族猴鼓舞中题材、形式、风格、色彩的多元化和极富特色性和观赏性的优势,从体现民族、地区人们的精神气质和生活心态过程中显现毛南族历史文化的深厚。

一些民族的民间舞蹈早已超越国界流行于世界,毛南族猴鼓舞也要走向世界。毛南族猴鼓舞丰富的宝藏让许多艺术家欣赏不已,理应成为世界人民的文化财富。毛南族应有意识地推广猴鼓舞,能否广泛流传也是检验毛南族猴鼓舞生命力是否旺盛的一个关键。目前猴鼓舞潜藏着极大的生命力,可喜的是,毛南族猴鼓舞振兴之势在毛南族地区已初见端倪。2011年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毛南族猴鼓舞代表队积极备战,第一次发展创新编排的《打猴鼓》登上了全国少数民族体坛的舞台,并获得了表演项目三等奖的好成绩。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更是一个发展创新毛南族猴鼓舞的成功典范,值得推广和发扬光大。相信今后毛南族猴鼓舞一定会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殿堂大放异彩。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猴鼓舞作为毛南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日益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毛南族猴鼓舞特有的丰富内容和深厚内涵也越来越深化,越来越厚重,并广受各族人民喜爱,并自觉融入世界文化之中,与世界文化共荣。胡锦涛同志2006年在耶鲁大学的一段讲话中说:“一个音符无法表达出优美的旋律,一种颜色难以描绘出多彩的画卷,世界是一座丰富多彩的艺术殿堂,各族人民创造的丰富的文化都是这座殿堂的瑰宝。”应该相信,民族文化一定会在自然生态中,在人文生态中自然生长、自然放歌、自然舞动、自然书写,得于自然,归于自然,共享于民间社会,服务于和谐文化建设并发扬光大。


[1] 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2年。

[2] 向智星:《湖南民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载《艺术教育》,2006年第6期。

[3] 张鹏:《“泥泥狗”作为文化符合和审美元素的解读》,载《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