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瑶族舞蹈的变迁与传承
所属图书:《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 出版日期:2018-04-01 文章字数:1826字

四 贵州瑶族舞蹈的变迁与传承

(一)贵州瑶族舞蹈的变迁

舞蹈产生于原始时代人们的信仰祭祀活动,与初民的生产劳动关系极为密切,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观点。瑶族先民自中原南下后,一路向南迁徙,是公认的山居游耕民族。在他们长期的游耕生活中,狩猎是一项重要的生计活动。每当狩猎满载而归时,人们都要相聚狂欢,模仿捕捉野兽的动作再现整个狩猎过程,从而形成最初的舞蹈动作。正如普列汗诺夫所说:“模仿动物的动作,是狩猎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当狩猎者有了想把狩猎时使用力气所得到的快乐再度体验一番的冲动,他就会再度模仿动物的动作,创造自己独特的狩猎舞。” [1] 于是产生了这类反映早期狩猎内容,模仿动物的形体形态,表现动物的习性以及表现狩猎场面的舞蹈。据有关文献记载和民族学资料显示,最初的瑶族民间舞蹈具有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多服务于各种宗教活动仪式。这是因为在远古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受万物有灵观念的影响,人们相信世间万事万物都有灵魂,认为狩猎是否能有收获,与大自然有很大的关系,于是人们在每次狩猎前,都要举行祭祀性活动,祈求神灵保护,确保狩猎成功,这些祭祀性活动,便成了祭祀性舞蹈萌芽的因素。由于远古时期瑶族舞蹈多与宗教活动有关,所以具有很强的娱神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瑶族舞蹈中的宗教色彩因素逐步减弱,娱神成分也被逐步削弱,娱人成分则逐步增多,成为群众参与性较强的民间舞蹈。一般来说,靠近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瑶族人民,表演的舞蹈大部分是群众参与性强的娱乐舞蹈,而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区的瑶族人民,表演的舞蹈大部分与原始的宗教仪式结合在一起。导致瑶族舞蹈文化变迁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内部的,由瑶族社会内部的变化而引起;一个是外部的,由自然环境的变化及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引起,如与其他民族的接触、政治文明的熏陶等引起。当环境发生变化,社会运行机制及其社会成员以新的方式做出调适反应时,文化便开始发生变迁,而这种方式能够被本民族的大多数人所接受,并成为它的特点。瑶族舞蹈文化的变迁也是如此。

(二)贵州瑶族舞蹈的传承与保护

1.在保护的基础上有效合理地开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和外来文化的渗透,加之瑶族青年男女多外出打工,瑶族舞蹈正面临失传、消亡的威胁,因此抢救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除了组建文化工作组,加大对瑶族舞蹈动作、音乐、造型、服装、道具等进行科学调查和多媒体记录,建立较完备的信息档案外,我们还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有效合理地开发瑶族舞蹈文化资源,发展瑶族文化产业,使之成为瑶族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瑶族舞蹈的传承与弘扬,应在保持其民族性的基础上,抓住国家推进原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的大好时机,整合瑶族药浴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统筹规划,突出特点,打造具有瑶话文化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品牌。

2.加大宣传力度。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瑶族舞蹈文化的重要性,加大宣传力度,培养当地瑶族人民群众保护本民族舞蹈文化的自觉意识,使本民族舞蹈文化的保护成为全社会的一致要求,鼓励人们积极保护和开发瑶族舞蹈文化资源,让更多人参与到保护、传承和开发瑶族舞蹈文化上来。积极借助中央、省、州和海外媒体开展对外宣传,充分调动和发挥本民族干部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全面推介瑶族舞蹈。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瑶族节日和农闲季节,并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物质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不同形式的瑶族民俗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进一步加大对瑶族舞蹈的宣传。

3.积极培养瑶族舞蹈的传承人。瑶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人才,可将全国部分高校作为瑶族舞蹈人才培养的基地,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学科门类全、人员素质高、科研力量雄厚的优势,以不同形式培养瑶族舞蹈人才;将瑶族舞蹈列入学校的教学活动中,根据实际情况,在瑶族集中居住的乡镇学校,开办瑶族舞蹈班,安排一定的课时教授瑶族舞蹈,或作为学生的课间操。这样的教学设置既不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又锻炼了学生的体能,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对瑶族舞蹈文化的兴趣,为瑶族舞蹈在青少年一代中的传承发展提供保障,逐步缓解后继无人的难题。积极邀请瑶族专家、学者,开办各种短期培训班、学习班,有计划地培养一批瑶族舞蹈教师,进一步加强瑶族舞蹈人才队伍建设。

4.让瑶族舞蹈走上舞台。邀请熟悉瑶族文化编剧组,深入到瑶族地区采风,编写瑶族歌舞剧,将瑶族舞蹈搬上舞台、荧屏,一定会让其大放异彩并发挥光大。


[1] 玉时阶:《瑶族文化变迁》,民族出版社,2005年。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