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满族的三处石雕艺术作品考析
所属图书:《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 出版日期:2018-04-01 文章字数:5449字

四 贵州满族的三处石雕艺术作品考析

(一)大方县黄泥乡满族墓葬群和倪永珍花坟石雕艺术

大方县黄泥乡的满族,于清初随军入黔,落户于此。清廷给予“策马扬鞭、圈地占田”的特殊照顾,让其在这里聚居,休养生息,并营建了这片墓群。虽然清王朝覆灭后,慑于民族歧视,当地满族自隐其族,改称“禄人”“六人”等。但在墓葬上,他们一直保持着满族的风格,其墓葬群,都是石雕建筑。墓碑上端通常刻有一“旨”字或“谥”字,以示清皇族之墓;而正碑当中,又多挖有花瓶形的空洞。这是其他民族墓碑上所没有的。

槽门村距离黄泥乡政府4千米,是黄泥乡满族集中居住的行政村,全村852户2943人,57%为满族,蒙古族20余户,满族人口中以游、周、付、熊、刘为大姓。深居山凹之中的槽门村宁静祥和,各民族和睦相处,村旁屋侧多百年甚至千年古树,毛椿、杉树等不同时期栽种的树木枝繁叶茂。村民对古树的保护意识强烈,如今上百年的古树都挂牌管理,千年古树见证了各民族团结的精神。槽门村周边的山坡之上共聚集了周、刘、付等四处满族墓葬群。笔者在周家墓葬群考察时发现,沿耕地而上的缓坡处有数十座古墓散落其间,周遭灌木丛生。墓皆由条石垒砌而成,碑、柱、基座、滴水檐都是石材精雕造型,沿坡地并排的五座古墓造型一致,较坡上墓地略为简陋,墓碑上字迹模糊难辨,推测应为最初定居此处的满族先辈之墓。而缓坡之上的石墓造型灵巧精致,虽有破损,但做工精细。此处墓葬群占地数十亩,基本为周姓满族成员的坟墓。

其中一座小墓为文林郎周其昌之墓。石碑铭刻“仙逝业师文林郎周君讳其昌大人之墓”,楷书字迹苍劲有力,落款为咸丰二年二月吉日。文林郎在清代为正七品文散官,其墓为其学生所立,因而墓不大,但墓碑与墓柱楹联雕工上乘,颇有大家之风,墓柱有对联“昭雨春风最耐恩,泰山北斗尤垂象”。墓碑左右上角浮雕双鱼,与笔者考证的多座满族墓碑所刻双鱼造型相似。墓碑檐已遗失。墓围石均采用大石雕凿齐整,气势浑然。

周家群墓葬中,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周文模墓尤为大气。该墓修建年代相对较近,气势雄伟,牌坊式墓碑高大雄浑。该墓为三碑四柱,主碑高约4米,山形碑帽下的石匾镌刻“万古佳域”四字,下饰花草图纹,再下石匾镌刻“克昌厥后”,再下为透雕二龙戏珠,墓碑刻:皇清待赠外祖考周公讳文模老大人之墓。该墓正面由山形头、碑檐、五层棱、匾和墓主碑、碑脚构建而成,碑面开阔,墓堆高大。

周家墓葬群几十座坟墓皆以石碑、围石构建,围石坚固浑厚,古朴自然,或大或小皆精雕细琢,颇费人力财力。墓碑左右上角多刻有双鱼浮雕,与周围其他民族的石墓有着明显区别,是满族石墓的特殊符号。

在黄泥乡到槽门的道路旁有三座葫芦碑坟(当地人称之为葫芦坟,笔者认为并不贴切,应称为葫芦碑坟),据当地村民周朝柱介绍,在刘家墓葬群中也有数座葫芦碑坟。笔者考察了三座葫芦碑坟,葫芦碑皆为双层墓碑,内碑镌刻墓主姓名、立碑者和立碑日期,外碑与内碑同大,中部镂空成葫芦状。三座坟皆为满族先辈墓葬,而周边各民族都没有这种墓碑造型,葫芦碑坟应是定居黄泥乡的满族普遍采用的一种墓葬形式。透过镂空的葫芦查看墓碑文字,文字不能完整显示,不知此种碑形是否另有隐情。

倪永珍花坟是满族花坟中雕刻技艺的突出代表之一。倪永珍花坟位于大方黄泥乡至金沙安洛乡道左侧耕地之中,距离道路仅十余米,无山势依托,黄土田地之中仅倪永珍和倪永泰两墓屹立。因无有效保护,已日趋破损,特别是珍贵墓围石雕已被黄泥掩埋过半,甚为可惜。

倪永珍墓墓碑高2米,宽1米,重檐歇山亭式石碑,石帽檐下为镂空花纹,透雕凤赶麒麟图案,神鸟神兽凸显尊贵,雕刻细腻传神。扇形匾额书“辛山乙向”四字,以回旋纹饰边。碑檐碑檩碑框均为花鸟虫鱼之类的民族图案的高浮雕,檐下有一镂空花纹,为甲马、骑士和花鸟。滴水檐雕细腻纹饰,基座石无纹饰,但古朴雄浑。墓围石浮雕精美异常,40多块石雕山水、鸟兽、人物、静动相间,繁简得当,且三层石雕以卷草、回旋、云纹饰边框,不难看出其构思之巧,造型之妙,技巧之精。

倪永珍花坟四柱三碑,立于清道光甲辰(1844)年,碑刻:清故仙逝显靠倪公(讳)永珍老大人之墓,右文:皇上道光甲辰年丁丑月癸巳朔日。碑柱楷体雕刻楹联:斯封应许蒸尝永,叶吉惟期科甲联。

墓呈圆形,直径2米有余,高1.3米,墓石分5层,墓基座石无花,檐口石似瓦当,中间3层,雕刻精致。大小相等的40余块料石,各为不同图案,有人物、山水、鸟兽、斗牛、牧马、狩猎等画面,写实生动。从下往上,逐层看去,每层有若干石块,每块围石上有一幅图案。每幅图案均有二方连续花纹镶边。第一层镶边的是云勾纹;第二层用回旋纹镶边;第三层镶边的是卷草纹。第五层为瓦檐盖顶,沟头、滴水均由云纹装饰。各层的图案花纹均为高浮雕,计分为花草、禽兽、房屋、人物活动等四大类,大多以典故构图,具体分为山羊斗角、水牛哺乳、双狮戏宝、青竹吐翠、金菊盛开、牡丹怒放、双鱼喷珠、鹭鸶闹莲、宝马嘶鸣、鲤鱼钻草、猛虎逐鹿、凤穿牡丹、象鼻搅水、龙飞凤舞、鸾凤和鸣、鱼龙互戏、喜鹊闹梅、独占鳌头、福禄寿喜、夜鹿撞金钟、孙悟空摘蟠桃等。图案与图案间既有差异却又能看出勾连,栩栩如生。花纹精雕细琢,造型多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我们选取了部分图案研究。游鱼图——鱼摇动尾鳍,形象夸张,尽现鱼游水草间的悠闲活泼,水草雕刻生动细腻,鱼儿翻滚身体,嘴衔水草,鱼鳞尽可数,而水草柔软,展现自然和谐之美。仙草双鹤——图案简洁,寥寥数笔,两只闪翼腾爪的仙鹤活灵活现,仙草夸张巨大,而双鹤回头凝视仙草,欲相争斗,整幅图案生动有趣,活灵活现。麒麟下凡则将麒麟威严勇猛的仙界神物气势一展无遗,云蒸霞蔚衬托下的麒麟威而不能近。

倪永珍花坟图案以动植物为主,笔画简洁,取法自然之趣,鲜有人物及活动场景(笔者未能见到掩埋在黄土下的一多半图案)。看得出雕琢手法技巧不以精雕细刻为工,注重整体构图,流畅自然是雕刻者追求的技法,古拙生趣,留白较多,动物涉及有羊、牛、马等家畜,也有鱼、象、鹤等野生动物,而麒麟、龙、凤等神话动物也多有展现。

数步之外是倪永泰墓,整体构造略同,虽气势不逊于倪永珍墓,尤其是四柱三碑的墓脸更胜于后者,但其所铭刻文字远不如倪永珍墓的大气豪迈。且墓围石未见雕刻,终为一憾。倪永珍墓建于道光甲辰年(道光二十四年),而倪永泰墓为道光十三年所建。

笔者考察了周边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石墓,明显区别在于百余年前的墓碑,因当年浅雕,基本上字迹湮灭,石质材料风化严重,而满族大部分有百余年历史的石墓字迹尚清晰可辨,图案也保存完好。看得出一方面用材上乘,另一方面雕刻工艺精进。同时从碑刻内容上显示,满族石墓很多刻有“皇上”“皇清”及“待赠”“待诏”字样,同时其他民族没有。而满族围石遍雕图案的花坟也是其他民族所不见的。

清代贵州满族文化较为发达,故其墓葬之碑刻和包坟石之花纹能集中华各民族文化之大成于一体,美观大方,生动形象,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是研究满族历史和传统绘画的石刻工艺珍品。

(二)宋氏花坟石雕艺术

宋氏花坟坐落在海拔1308米的附廓水库边的坡地之上,处于附源村上下寨道路侧。造型古朴,石雕工艺精湛,是贵州满族花坟中石雕艺术价值较高的一座花坟。整座坟墓因处于交通要道,四周无杂草灌木遮掩,墓围石雕保护较好。从墓基座到墓围石到盖檐全部精雕细琢各种花草、人物图案,场景动静结合,人物栩栩如生。其雕刻图案与倪永珍花坟雕刻图案区别在于宋氏花坟图案以故事场景取胜,少有单独的景物描绘。

宋氏花坟建于清咸丰年间,距今百余年。坟墓占地50余平方米,墓体呈正圆形,墓顶凸起,为土垒,上生少许杂草,滴水石盖檐突出墓围。墓围为整齐条形石垒砌而成,每块条石长约1米,宽为0.42米,墓周长12.5米,以“三才”之理均分为三层,每层条石12块,共36块条石,每块条石上浮雕图案两幅,共72幅图案。图案涉猎题材广泛,既有静态花草,也有动感十足的动物和生动的故事场景;有来源于神话传说的嫦娥奔月、后羿射日、二郎担山,也有取自历史题材的月下追萧何、渡江招亲、草船借箭等;还有表现民间技艺的杂耍表演、吹奏芦笙、地戏锣鼓、耍龙舞狮等。当然图案中也展示了满族的历史和生活图景,如展现满族富裕家庭院落的小桥流水、楼阁亭台,浓缩农家田园生活的儿童嬉戏、瓜果丰收的场景,也有满族知识分子家庭观书赏月、庭院对弈。部分象征吉祥的凤凰朝阳、喜鹊闹梅、二龙抢宝等既有汉族传统文化底蕴又夹杂着部分满族传统文化。而展示官宦生活、商贸、竞技的热闹画面反映着清朝前期统治阶层的富足悠闲生活。附源村的宋慎锡老人说,1984年举办农民运动会,国家体育总局派人拓下了图案中有关体育竞技的内容并在国家体育馆展出,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也对相关内容进行了播放。

宋家花坟是贵州满族石雕工艺的杰出代表,也蕴含了丰富的满族历史文化信息。根据宋氏家谱记载,花坟内埋葬者是当时宋家沟有名的富裕人家家长宋应琦。宋应琦是咸丰年间秀才,膝下无子仅有一女,嫁与付耀燮为妻。宋氏为当地满族大户,清嘉庆末,黔西州学政就赠其“厚德凝庥”的匾牌,其影响力颇大。而付耀燮是贵州满族知名人士付德洋的祖父,亦为当地大户。宋应琦死后,女儿女婿继承了财产,邀请阴阳先生选择在背山面水的附廓水库山坡之上修建花坟。据金坡乡政府工作人员介绍,墓前曾镌刻“沙环水绕、虎卧龙藏”“集千山拥护、启一方文明”等楹联。墓前有高大石碑,为三碑四柱之式,四个石柱都雕龙画凤,柱上联文及碑上匾额为镏金阳文,同时碑前两侧立有石人、石狮、石马、石羊等,其场面壮观、堂皇,据说碑文详细记载了死者生平事迹和主持修墓的工匠和建墓日期等。老人们尚能回忆其中部分文字,如“碧水映堂前,佳城永固,虽遭劫而兴益;达道通天外,远志不灭,当经磨而兴旺”等。这些详细反映了满族文化和风俗的碑、柱、文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石碑被千锤击碎,不留遗迹,成为考证、研究满族花坟和贵州满族文化的遗憾。

付耀燮和宋氏为宋应琦修建花坟,赢得了村民的赞扬,建成后官员为表彰其孝义之举赐赠门匾“门高行义”,落款为:钦命提督贵州全省学政翰林院编修加五级傅为旌表节孝付宋氏立。匾额距今140余年,保存完好。

花坟前有一株两人合围的翠柏(习称银松),四季葱茏。坟前乃附廓水库湖区,对岸青山倒映湖中,景色宜人。

(三)高家花坟石雕艺术

高家花坟位于金沙县安洛苗族彝族满族乡安洛河村松林堡村民组,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安洛乡地处金沙县西南边陲,东、南邻黔西县重新镇、定新乡,西接大方县的黄泥乡,北连本县的大田乡、新化乡,为三县的交界之地。326国道穿境而过,乡政府所在地阴河村距县城约28公里。境内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岩溶发育,地貌多样,峰山、谷地、山间坝子相间,由于地表水下渗较多,无农灌之利,以致旱地多,稻田少。高家花坟处于缓坡带,周围种植玉米、烤烟、油菜等。墓周围人家大多是高姓人家,系墓主后人。周围建筑大多以当地传统民居为主。

与位于道路或村落旁边的倪永珍花坟和宋家沟花坟相比较,通往高家花坟的道路崎岖难行,前来考察者寥寥。笔者实地考察后,认为高家花坟是贵州满族花坟中石雕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花坟,由于地处偏僻,该花坟保存较好。但另一座位于宋家坟山的高家花坟却明显遭到盗墓份子挖掘,破坏了部分石雕。

高家坟建于道光十七年(1837),占地100平方米。茔地石墁,围马蹄形墙垣,置石阶数级出入。墓圆形,坐北向南,石裙土封,裙高1.85米,冢前立三碑四柱三楼牌楼式墓碑,通高3.8米,饰浅出檐翼鱼翘顶。碑柱上刻楹联二对。落款下镌满、汉文兼备的印章二枚。墓裙石及墓碑上雕刻有动植物及吉祥物60余幅,雕工非常细腻。石裙所有料石均有雕刻,在黔西北实属少见。高家花坟是第三批县级保护文物,虽然保存相对较好,但长时间受生物破坏等自然因素影响,加上人为盗掘和破坏,墓刻也受到局部损毁。

墓檐整体浑厚,立体感强,以莲花造型为主,大气豪放。墓基座分三层,中、下层圆幅形,浅雕花纹。墓墙雕刻以动物和花草图案为主,雕工细腻,注重构图的整体性和协调形,图案往往飘逸多变。

其中一幅公鸡鲜花图,构成元素多,雕刻精致,公鸡昂首立于画面正中,羽翼丰满,特别是尾羽上翘,构图夸张。鸡冠、脚抓刻画细腻,回首凝视一株鲜花,花株绮丽多姿,雕刻层次突出、主次分明。三棵竹子斜倚左侧,竹节错落,增强视觉冲击。天空中骄阳高悬,与公鸡辉映凸显雄壮之气。画面正前下方石山嶙峋,使得整幅雕刻留白甚少,与满族其他墓刻有较大区别。

中国石雕石刻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无论南北东西、无论民间宫廷,石雕既是一种手工工艺也是一门高雅艺术。从旧石器时代的简单凿刻,到封建王朝皇室陵墓的精雕细琢,石雕石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墓碑上的文字、花纹已经成为民间最为普遍和常见的一种雕刻。在贵州的山水之间,到处可以看到雕刻花草图案、人物故事的石缸、井台、廊柱,大型摩崖石刻也不罕见。贵州作为一个多民族居住的省份,各民族石雕艺术也是精彩纷呈,各有千秋。在贵州生活近400年的满族虽然是目前人口较少的世居民族,但在贵州石雕历史上,满族仍以其独特的墓石雕刻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些石雕石刻或零散分布或集中体现,距今虽不久远,但保存基本完好。尤为重要的是这些墓石雕刻技艺糅合了满族、汉族和其他民族的艺术风格,反映了满族当时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为研究满族在贵州的历史提供了翔实的立体资料。由于笔者在石雕艺术领域学识粗浅,尚不能深入其中,文中错漏之处尚望读者指正。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