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壮族歌谣的分类及特点
所属图书:《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 出版日期:2018-04-01 文章字数:3395字

三 贵州壮族歌谣的分类及特点

歌谣前后合韵有律,言简意赅,咏唱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人们记忆,而壮族自古以来只有本民族的语言却没有形成全民族统一使用的文字。因此,历代壮族人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歌以载道”,以口头诗歌的形式和讲故事的方法叙述本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表达内心深处深沉浓重的思想感情,并于口头传颂下去,一代代的壮族人民,以高度的想象力和艺术才能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魅力的壮族民族民间文学,壮族歌谣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学形式,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壮乡人民能歌善唱,不论是节日庆典,还是自娱自乐,抑或是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男女恋爱,有朋自远方来,上山劳动等等都是歌不离口,以歌传情,唱壮歌是壮族人民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壮乡因之成为歌的海洋。

(一)贵州壮族歌谣的分类

壮歌按题材分主要有神话传说、故事、诗词、歌谣、谜语、谚语等形式,各地大同小异,但内容有明显的地方色彩。神话流传较广的有《盘古开天地》《刚射太阳》《龙拓公》等;传说故事有《孝子文的故事》《龙妮和汉庞》《女娶男嫁变男娶女嫁》,壮语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跛子得美妻》等。这些神话传说、故事都用叙事体编成五言或七言长句,多采用说唱咏诵相结合的方式表达,以山歌的形式演唱。

壮歌按内容分有古歌、酒歌、情歌、叹声歌、赞歌、盘歌、勉慰歌、婚姻歌、迎送歌、孝歌、节令歌、风趣歌、老人歌、儿童歌、山歌、时事歌等。壮乡歌虽多,但绝对不能瞎唱乱唱。唱歌之时,一定要符合当时的情境和约定俗成的规矩,不然一开口就会唏嘘声一片。特别是唱仪式歌和情歌,在什么场合唱怎么唱,谁先唱等是有规矩的。仪式歌中,在祭祀、婚嫁、丧葬等场合,绝对不能颠倒乱唱,出不得半点差错,否则会酿出大祸。轻则罚酒罚钱赔礼道歉,重则引起打斗拳脚相加。就连迎接不同的客人也有不同的迎客歌。比如其他寨子的人们过年时来拜年做年客,当客人进寨后,壮族寨子的人作为主方是非常谦逊的,他们首先唱起歌来向客方致歉,会很谦虚地唱道:“我们寨子小,房屋窄,人笨拙,地方穷,招待不周,对不住嘉宾,请贵客原谅。”而来客则要唱歌夸赞说:“你们寨子大,房屋宽,人心好,男帅女靓,人聪明,能工巧匠能人多,今天应你们邀请,得到你们的盛情款待,我们多谢了。”就这样一谦一赞,将客人迎入寨子。贵州壮族歌谣叙事直白,朴实无华,歌词创作多来自日常劳作、生活和经验。其间穿插乡土歇语,不乏风趣幽默。比如一些传授知识的节令歌如“四月八,冷死老母鸭”,“九月九,离不开灶门口”,“夏天扇子用不着,四季睡觉盖棉絮”,“白天晒死黄鳝,夜里棉卷身边”。这些都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老人们用形象幽默的歌词在不经意间就传给了后代人。

壮族歌谣按时代分还有旧歌和新歌之别。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流传下来的歌谣一般称为旧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群众利用原有的腔调形式充实新内容的为新歌。群众编创以当前政治经济形式为内容的时事歌即为新歌,这是当地壮族民间文学的新发展,它反映了时代潮流和人民现实生活的动向与内容。从江是壮族人口居住相对集中的一个县,当地壮族群众素来就有唱壮歌的民族传统习俗。该县注重挖掘廉政山歌这一独特形式,通过通俗易懂的山歌形式来实现廉政教育。如“山歌来劝大家人,办事清正要廉明;吃拿卡要你莫做,和谐社会享太平”,即把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和廉政文化建设有效结合,又充分利用山歌创意独特、形式新颖、贴近生活、易于传唱这一优势,加强廉政文化宣传力度,开展以山歌演唱为载体的宣传教育,使廉政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

在壮族地区,每一个社区的歌谣都有好几个调子。其中有叙事用的平调;有抒发欢快情绪的喜调;重唱歌曲的酒歌调;歌声平稳柔美、委婉抒情的平腔调;高亢激昂的高腔调;小嗓轻唱、流畅抒情的小歌调;苍劲古朴、雄浑有力的古调歌;热情奔放、敞开歌喉高声大唱的山歌调等。有独唱,亦有伴奏,以自然的嗓音或低声清唱,缠绵细腻;或自然平和,徐缓抒情;或高亢昂扬,山鸣谷应。多样歌因演唱时每一乐段的曲调都有变化而得名,其演唱形式与多声部平腔调相似,它是壮族民间音乐艺术的结晶及难得的宝藏,其曲调多达十几种,其旋律与歌词相结合,能在听众中产生强烈的感染力。贵州壮族有“出门三步起歌声”之说,几乎人人都能出口成歌,演唱不同风格的曲子,且以善歌者为荣,编、唱皆能者被誉为“歌师”“歌首”,受人尊敬。

(二)贵州壮族歌谣的特点

1.种类繁多,通俗易懂

壮族歌谣按题材分类有主要神话传说、故事、诗词、歌谣、谜语、谚语等形式;按内容分有古歌、酒歌、情歌、叹声歌、赞歌、盘歌、勉慰歌、婚姻歌、迎送歌、孝歌、节令歌、风趣歌、老人歌、儿童歌、山歌、时事歌等;按时代分还有旧歌和新歌之别。歌谣种类繁多,贴近生活,通俗易懂,为人们喜闻乐见,易于流传和传唱。

2.善用比喻、比兴手法

与西方人对情感思想的直白表达有明显的不同,比喻、比兴手法在壮歌中得以普遍运用。壮歌表达思想感情比较委婉、含蓄,这或许是壮族人民的性格特点,在他们的歌谣中都会不同程度地使用比喻和比兴手法,来丰富壮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内容。比如:“江水悠悠有情的人莫分散,仔细想来人要直来水要弯。当初我俩不嫌才结同心伴,事到如今不是青来也是蓝。有心种田,莫等秧老才起意;无意催春,枉费阳雀朝日啼。盆里栽花,只望好景千日丽;天不落雨,远水难救心里急。有心栽花,切莫无心来料理;免得花枯,叶落伤心眼泪滴。”

3.出口成章,入木三分

古人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得来一个字,拧断几根须”的佳话,也说明诗歌创作是十分艰辛的。但壮族歌手们却能随机应变出口成章、思维敏捷现编现唱,个个博古通今,更令人叫绝的是盘歌对唱,可以几天几夜而不重复,这需要多少生活和知识的积累。“莫夸财主家豪富,财主心肠比蛇毒,塘边洗手鱼也死,路过青山树也枯”,用如此形象的比喻和夸张手法痛骂当时霸权势力,真是恰如其分地将恶霸势力的嘴脸刻画得入木三分。受过旧社会苦难的人特别是广大劳动妇女,听了这些歌,无不从心底里拍手称快。对于广大贫苦乡亲来说,唱山歌鼓舞了他们的斗志,唱山歌纾解他们心情,唱山歌带给他们愉悦。

4.韵律优美,古朴自然

“民歌具有更浓厚的劳动人民的特点,更直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愿望和要求”——这是著名文艺学家何其芳对歌谣真切自然地抒写民众情感这一特点做的精到阐述。壮族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真挚动人地抒写胸臆的作品,是他们心声的自然流露,也是他们反抗封建统治压迫不吐不快的时候的产物,借以表达他们对社会生活的真切感受,吐露激荡心胸的喜怒哀乐之情。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自然而然也最容易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运用。壮族民间歌谣唱的是真情,表达的是真意,纯朴自然。它不虚情矫饰、无病呻吟,像煨酒一样,浓郁而又悠长。难怪清代闵叙说:“壮人生于深山……其歌,字皆土音,韵则天籁,译而通其意,殆亦工于词者。”壮族歌谣悦耳而动听,歌唱时韵律感十足,朗朗上口,是广大壮族民众抒发情怀的一种最直接、最实用的方式。歌谣产生的原动力,不在于什么创作愿望,而是一种来自内心抒发欲求的“我口唱我心”使歌谣率真而具有天然的韵味。活生生的语言,直率纯真的表白,朴素动人的形象,未经雕琢而浑然天成,质朴可爱。

5.讽谏意味浓郁

现实生活中,矛盾总是无处不在,假恶丑总是与真善美相互对比而证实着互相的存在,理所当然讽刺与赞颂也总是相伴而来。在封建社会时期,壮族劳动人民一直处于社会底层,他们终日辛勤劳动,巨大社会财富和灿烂的文化都由他们创造,可是他们却过着牛马般的悲惨生活,他们没有地方能诉苦,只有通过民间歌谣唱出心中的不平,控诉统治者和剥削阶级的残暴,表达内心对剥削者、统治者的深深的反抗、愤懑。“心中有了不平事,山歌如火出胸膛”,歌谣运用辛辣的讽刺手法,采取讽刺漫骂或做委婉曲折的影射,讥刺和嘲讽剥削压迫他们的事物,对其夸张暴露,突出其消极腐败的所在,达到其贬斥、否定的效果,是劳动人民向不合理社会现象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不养鸡鸭他吃肉,不种稻麦他不愁。穷人一年流血汗,到头儿女难养活。”“算你高,杀人不用刀,钱财剥削尽,满面还带笑。”语带辛辣,笔锋犀利,真实地记录了旧社会壮族人民的生活,是对他们被压迫生活的侧面反映。而作为一种集体口头的创作,要找到它的最初作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在讽刺歌谣中人们敢于讲真话而不必担心会遭到打击报复。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