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民族文化
仫佬族在长期的形成过程中,和他民族接触较多,一些较为久远的文化特征已不存在,现能追溯到的各种民俗文化大都形成于清代中晚期,有着较为明显的汉文化痕迹。这是因为随着清中期“改土归流”的不断深入,大量汉人进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婚姻等方式,大量汉人融入少数民族中,汉人先进的农耕技术及封建文化也因此进入少数民族群众中,又与他们自身的传统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习俗。
(一)婚丧习俗
1.婚姻
仫佬族历史上实行族内婚并严格遵循同姓不婚、同宗不婚及结拜弟兄后代也不婚的通婚原则。清末以后才开始与周边汉、苗、畲等其他民族通婚。
仫佬族的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需三媒六聘才能完成。婚姻缔结一般要经过说亲、定亲、结婚等程序。这显然受到汉文化的一定影响。
说亲:男方父母物色好某家姑娘,或者青年男女恋爱后,得到男方父母的同意,男方家请媒人到女方家说亲。一般说亲要三次,女方父母同意后,男家择日去插香,需要带酒一壶、公鸡一只、猪肉一块、香、纸以及鞭炮等礼物供奉女家祖宗,由其房族长辈主持,说一些吉利的话语,并当着祖宗的面许下这门亲事,女方家要邀来房族叔伯同吃“插香酒”,并燃放鞭炮,告知乡里许定亲事。
定亲:仫佬人定亲要经过“讨八字”才算数。“讨八字”的仪式,男家到女家的人要单数,返回时女方的“八字”算一人,就合双数了。女方家经过定亲后,很少有毁婚的。定亲后,一至五年不等,男家根据双方年龄,选择良辰吉日,写好“期书”,用红封装着,连同雄鸡一只、米酒一壶、重量在5斤以上的猪肉和点心等,请人送到女方家定下结婚日子。
结婚:婚礼一般于秋后或正月举行。礼仪较多,仪式复杂。结婚前,男方要打糍粑,要准备新娘的新衣(数量不限,但必须为双数)、首饰(多为银质)等物品,裤子由女方家置办。新婚之夜,新娘、新郎不能同宿,而是要与宾客在堂屋宴饮、唱歌。此后,男家设宴三天,招待送亲客。新娘则要随送亲客返回娘家居住,春社前夕,再由新郎的弟妹接回,此后新婚夫妇才开始共同生活。而夫家房族也须宴请新娘后,新娘方可在村寨中串户入门、走访人家,成为夫方家族成员。待生小孩后,夫家请满月酒,娘家则要送礼庆贺,礼物多是小孩的背带、衣物等。
仫佬族婚姻中,鳏、寡皆可再婚。寡妇再嫁,不得走正门,只许从侧门出去,若无侧门,便在侧面拆开板壁走出。兄死嫂可转婚于弟,但弟亡弟媳不得转嫁于兄。
2.丧葬
仫佬族丧葬活动较为讲究,人死后木棺土葬。老人临终时要由儿子抱着送终,多子者,一般由长子抱。老人嘴里要含一块银圆,或拿一些银饰放在其手中,入殓时取下。死者牙齿齐全的必须敲掉一颗。
近代仫佬族治丧,一般要经过报丧、沐浴、小殓、入棺、祭祀、开路、出殡、安葬、复山、居丧等过程。
报丧:老人落气,即刻鸣炮以示报丧。鸣炮用鸟枪或铁炮,现在多用鞭炮。炮声一响,寨子里知道老人寿终了,纷纷前来帮忙。即刻组织一伙人分别到各地去通知死者的亲朋好友前来吊丧。亡者若是女性,必须提前通知舅家,舅家人到后,才可以安排丧事,舅舅不到,不得安葬。在凯里的大风洞、炉山一带,去亲朋好友家报丧的人,进家时要先到水缸边舀一瓢水喝后才可以说话。
沐浴:人死后要用柏枝和茶叶煮水擦洗身体,男性要剃头、修面。女性要修指甲、梳妆。
小殓:为死者沐浴完毕,就换上寿衣、寿裤、寿祙、寿鞋。仫佬族男女的寿衣均为长衫,但只能穿单数,一般为三件、五件、七件,极少有十一件的。
入棺:将棺木停放在堂屋的正中,由仫佬族“鬼师”择时辰入棺。死者有几个儿子,就要在棺底垫上几张白布,称为兜单布,然后将尸体移入棺内,死者头靠神龛,脚朝大门。
上祭:仫佬族丧葬中的上祭与当地的汉族相差不大,特别是麻江地区仫佬族仪式还相当隆重。上祭分为家祭和客祭。家祭是死者的儿子、媳妇、女儿以及孙辈、重孙辈对死者进行祭祀的仪式,荤、素祭品各一桌,先由亲族中一人唱读悼词(内容以歌功颂德为主),再由司人喊唱指挥祭拜者上香行三叩九拜之礼。客祭形式与家祭一样,祭品由客人带来。客祭先从女婿家开始,女婿需要拿一头宰杀并剐好毛的猪和一只羊来上祭。女婿上祭完后,其素供品会被其他客人哄抢而去。
开路:做完上祭的当晚,巫师用仫佬话进行“开光”(很多地方都已不会说仫佬话,改用汉语)。开路词的内容很多,主要是引导死者寻找到归宗之路,一部开路词念完需要八九个小时。
出殡:时间一般是在拂晓前,孝子孝女以及至亲身着缟素到棺前瞻仰,再次为死者整理遗容,然后盖紧棺盖,亲人痛哭,称之为“清棺”。出殡时灵柩忌碰着门枋和门槛。
安葬:灵柩落土前要先择地择时打井,在井中烧纸钱以及女婿家的悼布,撒雄黄和米称为“燃井”或“垫龙”,用公鸡跳井后置棺入井,孝男用衣服兜泥土依次从棺上走过或跪在棺盖上,呼喊亡人三声,然后挖几锄泥土盖在棺上,众人才挖土掩埋。巫师用猪头、鸡、鸭等牺牲招龙谢土,在墓东、西、南、北四方埋石灰、鸡蛋、酒曲栽界,在墓旁挖小坑烧钱纸,谓之“金银库”。安毕,孝子用衣服兜坟上少许泥土(称兜魂),抱跳井鸡引亡灵回家,请“鬼师”安放灵位于神龛。
复山:安葬后第三天,孝子孝女以及至亲好友各备饭菜、酒、糖果等到坟前祭祀,修整坟墓。
居丧:复山后,孝子居丧“七七”(四十九天),每一个第七天都要祭祀,以“五七”最为隆重,至亲都要来祭祀。待房族宴请后孝子方可理发、洗浴、串户。服丧三年,请“鬼师”到坟上谢土满社。服丧期间,第一年除夕贴绿对联,第二年贴黄对联,第三年满社后方可贴红对联。
(二)节日习俗
仫佬族作为典型的农耕民族,其节日安排都与农时和农事的物事相关。由于受汉文化影响较大,汉族的大部分节日,仫佬族都过。较有本民族特色的节日主要有仫佬年、打口舌、跳屯与撵社、牛寿节、做保家等。
仫佬年: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卯对应的是十二生肖中的兔,是过仫佬年的日子。这天被称为大年,而春节称为小年。过大年比春节更为隆重,仫佬族很重视这个节日。相传这个节日有两个意思:一是相传仫佬族祖先是用兔子在兔日定亲的,兔子也象征着洁白、美好,这天过大年,象征着后世子孙也会像兔子那样洁净,不会做有违道德的事。二是此时秋收已过,过节具有喜庆丰收、感谢仫佬族祖先庇佑之意。
打口舌:在每年农历正月初进行,意为新的一年开始了,外出与社会交往要在春节后进行,祈求祖先神灵保佑不与别人发生口角纠纷,不惹是非,一家人平安无事。举行这一仪式多用猪蹄一只,请仫佬“鬼师”烧香点烛并用仫佬话念祷一番了事。
跳屯与撵社:跳屯是仫佬族未婚者的社交娱乐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春社结束。在每一个仫佬族集中的寨子都有一块特殊的坪地,叫“屯上”,是仫佬族青年男女用歌舞交际的场所。跳屯采取轮流的方式进行,即从一个寨子跳到另一个寨子,每寨历时两三天。饭食由所到村寨凑资招待,正餐须劝酒劝肉,歌舞助兴,非正餐主人一方须不停地向客人碗里盛饭,饭后既在屯上吹笙击鼓起舞,对歌娱乐。跳屯耗资大,时间长,后来逐渐被“撵社”取代。“撵社”即是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戌日为春社,这时各户均用俗称“棉花菜”的一种植物做成棉花菜糯米饭或棉花粑,称社饭。现在许多地方也用蒿菜来做。这一天,青年男女以及部分老人携带棉花饭或棉花粑做午饭去爬“撵社坡”,对歌娱乐。春社后,仫佬族的一切娱乐活动停止,开始春耕生产。仫佬族的山歌即云:“铁打锄头重五斤,玩到五戌要收心;要想当年庄稼好,春社过了闹春耕。”
牛寿节:农历“四月八”过牛寿节,相传这天是牛的生日,不能让牛耕地,要将牛清洗干净,家家做花糯米饭为牛祝寿,糯米饭要先让牛吃,然后人才能与之分享。仫佬族人爱牛如命,一般不自己杀牛,遇人杀牛,必双脚立正,两手反剪或闭目反脸,以示自己被缚或没看见,无法营救。
做保家:顾名思义,做保家即是保护家庭平安无事之意,仫佬族做保家分大、小两种。大保家在秋冬季做,其意为当年的五谷已收进家,米王菩萨也进了家,为了使以后几年都五谷丰登、人畜兴旺,所以做保家,以敬祀祖宗和米王菩萨。届时,做大保家的家庭要宰杀一头猪,刮整干净后放在堂屋中间并用大小不一的12个竹圈套在猪身上,请鬼师做法,仪式要进行两天一夜,亲友要前来祝贺,这个仪式通常3到4年做一次,也不是每户必做,视经济情况而定。做小保家规模相对较小,每户人家几乎年年都做,其时间在春节之后,也是请鬼师用稻谷、小米、玉米、纸旗、木刀放在堂屋中间,焚烧香烛祈祷,祈求祖先及神灵保佑当年生产顺利、五谷丰收。通常是做完小保家之后,才能动土春耕。近代以来仫佬族做小保家已改为请道士做“谢土”,内容与做小保家一样,只是人们认为做谢土一次可管几年,不用每年都做。
从这些较有特色的节日中可以看出,仫佬族在日常生活中极为重视平安与避祸。
(三)语言文学与服饰
1.语言文学
仫佬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与毛南语、侗语、水语接近,但贵州的仫佬语与广西的仫佬语差别较大。贵州仫佬族现在绝大多数人已不会讲本民族语言。
1980年至1981年间,贵州省民族识别工作队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对仫佬语进行调查,共收集了常用词汇3000多个。语言的消失有多种原因,仫佬族在宋元之后由于人口繁衍曾在省内有过小规模、长时间的迁移,全省各地都留下了大量以仫佬语命名的地名,然而在明清以后,由于中央政府权力的不断深入以及大量汉族人口的进入,仫佬族人又逐渐回到原来的迁出地,以聚集族人力量,形成了延续至今的居住地域。在这个过程中,仫佬人与汉人相互融合,汉文化也大量地渗入仫佬族群众中,明清以来仫汉婚姻的形成,产生了广泛的社会亲戚关系,他们之间的互访及家庭生活的需要,直接导致汉语进入仫佬族的生活中。清代以来,儒学在仫佬族地区的大量兴起,也使得汉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此外,仫佬人所处的地域在清末以来有大量的汉族人口经商,在交往过程中,仫佬人大量使用汉话,这些都是仫佬话逐渐消失的原因。当然,最为重要的因素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对各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直接导致近代以来仫佬语迅速消失。
仫佬族的文化艺术极为丰富,民间流传着许多生动的诗歌、神话故事、传说、谚语、戏剧等,内容丰富又通俗易懂,深受人们喜爱,仫佬族人喜欢唱山歌,有劳动时唱的山歌、酒歌、情歌、孝歌等。通常是两人或四人对唱,也有多人合唱的。歌词多是七言四句结构,也有数十句以至几百句的古条歌,押韵、抒情又贴近生活且富于诗意。由于仫佬语已基本消失,现在仫佬族人唱歌都是用汉语套用老曲调唱,目前麻江、凯里、福泉一带用汉语唱的山歌和酒歌,曲调都是由过去仫佬歌的曲调演变而来。
2.服饰
民国以来,仫佬人的服饰变化较大,与邻近汉族服饰基本相同。但民国以前,仫佬族服饰有其显著特点。200年前,仫佬族“女衣尚青,前后共幅,洞其中,从头笼下,长至膝,胸背幅间以五色绣花卉于上,腰衣褶裙用青布绣花,长及膝,下脚裹青白布,亦绣花边,跣足穿草鞋,项带银圈。用青布搭头,绣红绒卉,仍旋转绕缀红绒四道”(《清平县志》采访册)。“男人挽髻于顶,女子梳歪髻,身着短裙,衣则前后二幅,绣结五彩”(《黄平州志》)。妇女服装分古装、便装二种。古装不开襟,衣长至膝,胸背缝有长宽八九寸的方形绣花“蓬猛”(仫佬语,意即“背壳”)。“蓬猛”花纹有“孔雀开屏、双凤朝阳”和各种几何图案。成年女性戴耳环、项链、手镯,胸佩银牌,腰系银链,婚后挽网髻,扎银针、别玉簪,头绕丝帕,耳垂灰环,脚着钩尖绣花鞋,仫佬族称为“扳尖鞋”,多着褶裙。近代以来,妇女服饰逐渐演变,为右衽大襟衣,蓝底镶阑干花边,均着裤。现代,多改为右襟短衣或其他简便式样,与邻近汉族妇女近似。银饰较少,只有手镯和戒指。仫佬族男子的服饰较妇女简单,变化也较快。民国前后多为长衫或对襟短衫,现一般为中山装或西装、夹克等,式样变化较多。仫佬族妇女制作的婴儿背带也是用各色丝线绣上各种花卉和飞禽走兽,精美别致,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几十年前,仫佬族多自种棉花,自己纺织、染色、缝制衣服;有的还养蚕、缫丝,做丝线绣花、织丝帕等。多数家庭有织布机和蓝靛染缸。现在,多从集市购买成品或购布自己加工制作衣服。总的来看,现在的仫佬族服饰,民族特色已消失,银器也无特点了。
(四)生产生活习俗
仫佬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要生计方式的民族,他们是较早在贵州高原生活的民族,汉族移民的到来也使得仫佬族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不断的提高,他们学会了掌握农时、制种、施肥,并能根据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摸索出因时、因地制宜的生产技能。仫佬族素以种植水稻著称,粮食作物有稻谷、玉米、红薯、芋头、小米、小麦、荞麦、高粱等;经济作物有烤烟、棉花、花生、黄豆、大麻、芝麻、油菜等。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在手工业方面,他们还学会了冶铁和打制铁农具。惠水的苗族群众是这样描述仫佬族的:“他们是一群打铁营生的人。”铁农具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仫佬族善于农耕的事实。直至现在,在黔东南州凯里舟溪、青曼和麻江县铜鼓等地的苗族人民每年春耕之前,须等当地的罗姓仫佬族动土之后,才开始耕种自家的土地。据说,仫佬族原是这片地区的拓荒者,苗族西迁过来后,他们就迁走了,但由于苗族人初来这里,掌握不好农时,也不熟悉当地的生产条件,收成不好,他们只有请回部分仫佬族人指导农事,农业获得了大丰收。于是,罗姓仫佬人受到极大的尊重,每年只有他们开始动土生产了,当地其他民族的群众才紧随其后开始生产,以表敬意,几百年来此风俗一直不变,由此还在该地区形成较为普遍的“动土”仪式。这些迹象充分说明仫佬族人是掌握了先进农耕技术的民族。
仫佬族的居住地多是山区或半山区,都是以靠山傍水的原则建寨,一个寨子多为同一姓氏的人居住。这些地区山岭绵延起伏,遍布奇峰峭壁,群山之间的坝子成为耕种的好地方,再有河流穿行而过,可灌溉良田。由于农耕的发达,对于水利设施的建设也为仫佬族所重视。在麻江县下司镇和平村有一条名叫牛鼻子的渠道即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水利设施,它兴建于清嘉庆年间,迄今已有约200年的历史,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条渠道的倡修者是和平村的仫佬组人罗文华,继修者是其儿子罗希夔。和平村位于清水江畔,分为和平、沙坝两个自然村寨,两寨只一水之隔,村寨地势平坦,有耕地100多亩,距和平村700余米有一条注入清水江的小溪流过,但因有一座大石山阻隔,导致很难引水灌溉,村民们只能旱作而无法水种,使当地的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清乾隆年间,当地人罗文华积蓄资金准备请工匠开山凿石兴修水利,但开工不久他便去世,此事未能继续下去。直到嘉庆年间,其子罗希夔继承父志修通了这条渠道,罗希夔是嘉庆己未贡生,其功绩一直被后人所牢记,罗氏家谱对此亦有记载。渠道的兴建工程十分艰巨,很多地方是靠架木枧接通的,该渠全长1500米,其中就有近1000米是沿悬崖峭壁而过,足见当年修造之不易。这样具有代表性的水利工程,说明了仫佬族人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值得一提的还有仫佬族的航运史,麻江县龙里寨是仫佬族航运业较突出的地方。龙里寨是麻江县下司区回龙乡的一个自然村寨,寨前有清水江蜿蜒而过,形若游龙,故而得名。清水江是湘黔两省的主要运输航道,而下司位于清水江上游,是湘黔两省商业物资集散地,这些来往物资要靠木船运输,每天停泊于上起青狮河、下至和平村的木船就有三四百条,多的时候有近两千条,航运业十分兴盛。龙里寨距下司约三公里,正处于这段水运的重要位置,湘黔两省的商船常停泊于此。寨中一文姓村民便倡议族人集资办航运业,他们上山砍来杉木,请工匠造船,随后又参加下司船帮,全寨大多数人家都积极参与进来。到清光绪年间,龙里寨的商船就发展到三十多条。民国年间,航运业更加发达,当时全寨有三十多户人家,户户有船,有的人家有两三条船,全寨共计商船四十多条。清水江因为滩多浪急,只适合船体小,载重量为1.5吨的木船航行。据后人调查了解,龙里寨的每只木船年纯收入有近两百个银圆,一些人家就靠航运的收入购置田产成为当地的富户。伴随航运业而来的是商品经济的发达,很多仫佬族人在从事航运的同时,也兼营一些当地土特产品,诸如药材、土漆、山货、农产品等,使得这一地区的仫佬族群众生活相对富裕,与外界的交流也较多。现在,随着其他交通方式的兴起,龙里寨的航运业渐渐衰落,但当地人还是保留了不少木船,用于赶场和生产等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