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畲族人口与分布
所属图书:《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 出版日期:2018-04-01 文章字数:1176字

二 畲族人口与分布

我国现有畲族人口70万余人。主要居住在福建、浙江两省的广大山区,其余分布在江西、广东、安徽、贵州等省境内。居住环境多为江南丘陵地区,一部分居住在贵州东南部的山区。畲族是一个迁徙的民族,历史上畲族先民经过多次迁徙,大约在13、14世纪,大部分南迁来到福建北部和浙江南部的山区,史称“南畲”;一部分北迁进入赣南,被称为“西畲”。其中,“西畲”的一小部分从江西南部西迁进入贵州境内,与原畲族先民族群汇合重组形成贵州畲族。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贵州省畲族现有人口为4.49万人,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麻江县、凯里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福泉市和都匀市,其中以麻江县的畲族人口为最多,约3.8万人,占麻江县总人口的17%。

麻江的畲族,据1990年出版的《麻江县志》载:“东家散居县内12个乡(镇)的35个村,其中聚居自然寨有250多个,散居自然寨10余个。”1992年撤并建后麻江全县分为杏山、下司、宣威、碧波、贤昌、谷洞、龙山、景阳、坝芒9个乡镇,畲族人口在9个乡镇都有分布,其中以杏山镇最多,约2.3万人,主要聚居在隆昌、仙鹅、六堡、坝寨、茅坪、中山、仰古、滥坝、干河山、青山、麻喇等10个村的75个自然寨;碧波乡有偿班、新牌、白秧坪、甘溪、象塘、五寨、大堡、岩下等村寨;下司镇有长江、花桥、隆堡等村寨;龙山乡有瓮里新寨等村寨;宣威镇有黄莺、岩鹰等村寨;贤昌乡有营山村;其余乡镇多以大杂居、小聚居为主。

凯里的畲族主要居住在炉山镇的六个鸡、甘坝、角冲、木佬寨等村寨,其余散居于小龙洞、枫香坪、木柚坪等自然寨。

都匀的畲族,据《都匀文史资料》第七辑记载:“东家分布在瓮桃乡义红村,谷江乡的大江村,摆楠乡的摆洞村等5个行政村,15个自然寨,他们都是聚族而居。”现主要分布在杨柳街镇的谷江片区,沙包堡镇的摆楠片区,以及洛邦镇的义红片区等。

据一些史料和谱牒资料的记载,明朝初年畲族迁入贵州境内生活,最早落居于贵定平伐一带,历史上曾被称为“平伐苗”。在平伐的聚居地称为“哈子屯”,意为“客人”聚集和安营扎寨的地方。随后,贵州畲族逐渐散居在今贵阳、开阳、修文、长顺、贵定、清镇、龙里、都匀、福泉、荔波、麻江、凯里、施秉、镇远、石阡等10多个县。贵定县昌明地区的一支自称“嘎梦”的“东家苗”,语言、习俗上与东家人极为相似,但从民族自愿的角度出发,他们没有认同为畲族。在长期的生活和斗争中,部分畲族人融合到其他民族中,因而人口逐渐减少。贵州畲族有自己的语言和独特的风俗习惯,是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心理素质和共同文化归属感的人们共同体。畲族历史上只有盘、蓝、雷、钟四姓,迁徙到贵州后,一部分人改为其他姓氏,如今在贵州境内畲族主要有潘、赵、王、金、蓝、雷、吴、罗、杨、陶、宋、田、李、陈、陆、文、黄、江、葛等姓氏,贵州畲族中没有盘姓和钟姓。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