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贵州毛南族和毛南族文化概况
(一)贵州毛南族概况
毛南族是中国南方极具民族特色、传统文化丰富的少数民族。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传统文化对毛南族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贯穿始终。长期以来,毛南族和布依、水、壮、汉、瑶、苗、侗、仫佬等兄弟民族毗邻而居或杂居,互相学习,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创造祖国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做出了贡献。
毛南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共有毛南族101192人,占全国人口的0.0076%,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河池市的环江、金城江、南丹、宜山、都安等县(自治县)区市,有约6万人在广西环江境内。在贵州省南部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平塘、独山、惠水等县的卡蒲毛南族乡、者密镇、大塘镇、羊凤乡、高镇镇、和平镇等乡(镇)也分布着毛南族。据2012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各族人口统计,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毛南族共36634人,其中,平塘县32385人、惠水县1905人、独山县1737人、都匀市365人、荔波县115人,其余的127人分散居住在其他7个县(市)。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是目前全国唯一的毛南族乡,1991年建立,全乡总人口13311人,其中毛南族人口13031人,占全乡总人口的97.9%。毛南族人口的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
贵州毛南族,历史上被称为“佯僙人”,始见于元代。“佯僙”在史书的记载中有多种多样的写法,“羊獚”“佯犷”“杨荒”“黄”“
獚”“羊
”“杨黄”等,都是“佯僙”的同音异译。“佯僙”是周边的汉族对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称呼。佯僙人的自称情况也十分复杂,“佯僙人的土语自称,则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等原因,聚居区腹地和边沿地区以及散居外地的佯僙人之间在语音上稍有差异,但内容基本上是一致的。聚居区腹地的卡蒲、河中和者密部分地区自称为‘印绕’或‘哎绕’;聚居区边沿的甲青自称‘印吞’,惠水姚哨公社一带自称‘哎吞’”。“佯僙人会说汉语以来一直自称‘佯僙’”。
[1]
尽管“佯僙”这一他称,因何而得名,有何种含义,现已无从知晓,但这种称呼从元代开始,一直沿用到1990年。
根据“名从主人”的原则,学界认为佯僙人与毛南族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同源词最接近,认定佯僙人的族称为“毛南族”。1990年,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佯僙人正式被确定为毛南族。
贵州毛南族的前身为佯僙人,元代时分布于今贵州的很多地区。此前,自远古至秦汉的漫长历史阶段,百越(又称“百濮”)是贵州地区的远古居民。魏晋之际,他们又被统称为“僚”。唐宋以后,僚人分化,形成一些单一民族。
元代湖广行省的八番顺元宣慰司下设顺元宣抚司、新添葛蛮安抚司等机构,在其辖地内很多地方都有杨黄(即佯僙)人。大德五年(1301),雍真葛蛮土官宋隆济反叛。“六月,隆济构(勾)木娄等族作乱,其侄腊月、宗六、分靳斤等告也里千,使为备。也里千遂避于底窝杨黄寨。明日,隆济率腊月弟不奴部家童农解、洛中、段刺答、洛忙中等五百人攻杨黄寨,烧雍真总管厮舍,腊月奴都保葛海又来报,隆济以一仇二天与阿昔长官为号,纠其同叛,又有紫江贼助兵四千破杨黄寨。” [2] 《新元史·成宗纪》中也有相同的记载,大德五年六月“丙戌,宋隆济陷杨黄寨。雍真总管府达鲁花赤也里千遁。” [3]
黔东北地区也有佯僙人分布。黔东北的思州“蛮有佯广、仡佬、木徭、苗质数种”。思州,元代辖地包括“今黔东北的务川、德江往南抵黔东南的榕江、从江一带”。 [4]
这些史料说明、元代贵州省的西部、中部、南部、东北部地区都有佯僙人的活动。“当时自黔东北抵黔东南地带都有‘佯僙’人口杂居于侗、仡佬、苗族之中。” [5]
明代,佯僙人的分布范围发生了变化,在今天贵州省境内东部从北到南的许多地方都有佯僙人居住。
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当时思南府、镇远府有佯僙人。嘉靖年间(1522—1566),佯僙人的分布范围向东扩张。嘉靖间成书的《炎檄纪闻》卷四说:“佯僙,一曰杨黄,其种亦夥。石阡、施秉、龙里、龙泉、提溪、万山之界,往往有之。”万历二十八年(1600),郭子章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之后,作《黔记》,其中卷九十五《诸夷》对佯僙人的记载十分详细:“犭羊獚,一曰杨黄,其种亦夥。都云
[6]
、石阡、施秉、龙泉、提溪、黎平、潭溪、新化、欧阳、中林、亮寨、湖耳、龙里、万山之界往往有之。”也就是说,佯僙人广泛分布于今贵州东部从南到北的遵义市东部、都匀东北部、铜仁地区、黔东南地区等。《读史方舆纪要》也有类似记载:“都匀河,司治南,即邦水河也。自府城西南流经此,曰都匀江。《志》云,司南有马尾河、独山、平州,往来所经也,即都匀河矣。又司境有羊诸苗,多濒都匀河而居。”
[7]
这反映了从弘治、嘉靖到万历前期的几十年中,佯僙人势力发展的迅速。
清朝,佯僙人在贵州的分布范围逐渐缩小。
康熙朝《贵州通志》卷三十《蛮僚》:“佯僙,一名杨黄,其种亦夥。都云、石阡、施秉、龙泉、提溪、黎平、潭溪、新化、欧阳、中林、亮寨、湖耳、龙里、万山之中皆有之。”道光朝《贵阳府志》则记载:“佯僙,惟定番州有之,居太平诸寨,有杨、龙、张、石、欧五姓。”徐家干在《苗疆闻见录》中说:都云府的“羊皇苗大都濒河以居”。河,指都匀河,在都匀府的南部。清朝中后期以后,佯僙人居住地区归都匀府管辖,被称为“府属南乡大七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佯僙人“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即平塘县的卡蒲、河中、六硐、者密、甲青;惠水县的赤土、姚哨、惠明;独山县羊凤乡的一些村寨。聚居于平塘、独山两县相连地区”。 [8] 佯僙人现已经被认定为毛南族。
(二)贵州毛南族文化概述
贵州毛南族称自己的语言为“颂绕”“颂吞”,贵州毛南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各地的毛南语有土语的差异,语言学家将其分为三种土语:河东土语、河西土语和姚哨土语。毛南族群众一般都懂汉语,也有不少人懂布依语。聚居在平塘县卡蒲、河中、者密、甲青、六硐等地的毛南族,日常主要使用本民族语言,散居在其他地方的毛南族,只有为数不多的老年人懂毛南语,毛南语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濒危语言。
毛南族文化是毛南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毛南族文化的显著特点是多元的、多样的,而且由于人口较少,居住高山深谷,又显得古老而神秘、独特而奇异。
1.独特的社会组织文化
毛南族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存在着“榔规”“议榔”“寨老”制等社会制度,在毛南族的社会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毛南族人民的政治经济都得到了发展,享受着民族平等的权利,并不断发展和进步。毛南族的“议榔”已经失去了它存在的社会基础,但是有些积极的、有益的“榔规”仍以乡规民约的形式保存下来,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断被赋予新的精神和内容,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仍然不同程度地起着作用。“寨老”制度作为一种政治制度也已不存在了。但是,老人管寨的风俗犹存,如组织村寨的公益事业,调解村寨内各种人事、家庭纠纷,协调村寨之间的各项事务等,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潜能,为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落实得更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使毛南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既符合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又能体现毛南族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古老的口头文学
毛南族有自己的语言,而无文字。毛南族民间流传着丰富的口头文学,反映了毛南族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多姿多彩的生产、生活和斗争,能给人以智慧、知识、勇气和乐趣。关于天地万物及民族起源的神话史诗有《盘古歌》,关于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自然风物的传说有《火把节的由来》《水牛的上牙是笑落的》《猴鼓舞的传说》《耍火龙的来历》等,关于爱情生活故事的歌谣有《婚姻不自由歌》《玩表不自由歌》等,关于礼俗的有《拦门歌》等,关于伦理道德的故事有《卖香猪》《秧鸡》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民族特色。
3.传统节日文化
毛南族节日丰富多彩,富有稻作文化特色。独特的有“火把节”“迎春节”“桥节”“过小年”(冬年)“过端午”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火把节”,每年除夕之夜各家自备火把,吹牛角、敲铜鼓为号,全寨男女老幼挨家挨户上门祝福,每到一户都以鞭炮迎接。排成长蛇形的人流,香烟缭绕,火光熊熊,场面十分壮观。有趣的是人们还会高举火把到附近山上与邻寨进行“对骂”比赛,各方暗中派出青壮年潜入对方阵营,“捕捉”对方成员,并“押回”寨中,以好酒好肉相待,直至大醉方休。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民族间的相互交往、融合,汉族的春节、清明节、七月半、中秋节、重阳节等都已成为毛南族的重要节日,并被赋予了毛南族文化的特色。
4.传统歌舞文化
毛南族人民能歌善舞,那古朴粗犷的风姿,令人陶醉。古老的毛南族民歌属中国民间音乐同宫系统五声调式的征调式,旋律平整,节奏刚健有力,词曲结构严谨,每个乐句的句尾音符都在重音上,有的情歌则属于民族小调音乐,角调式,旋律优美含蓄,曲调流畅,独特的拦门歌、桥歌悠扬婉转,自然朴实。毛南族舞蹈形式多样,种类丰富,猴鼓舞、火把舞、拦门舞、蓑衣舞、织布舞淳朴活泼、动作潇洒。这些歌舞以特有的铜鼓、皮鼓、牛角、唢呐、二弦胡等伴奏乐器,既生动地反映了毛南族文化艺术的古朴风貌,又能带你进入毛南族如梦如幻般的歌舞圣境。
5.传统体育文化
毛南族传统体育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毛南族传统体育有耍火龙、打棉球、斗地轱牛、赛马、打秋千、射弩等。其主要源于毛南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战争、宗教祭祀,并与艺术相融,与节日相连,与文化相系,是毛南族人民力与美、刚与柔的展示,也是其技艺与智慧的显现。如耍火龙,它具有悠久的历史,每年大年三十夜,毛南族人都用这个传统体育活动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逢凶化吉。耍火龙除了具有耍其他龙的全部过程和艺术特征外,更以它的古朴、神秘而著称。做龙要四十九天,每次裱糊要九天。火龙衣,由族老挑选老、中、青三个毛南族妇女用少女织的土布缝制。龙须用红麻丝扎挂。火龙灯用桐油浇灌的蜡烛点亮。浇灌蜡烛时,还要由毛南族八旬以上的健康老人专门举行仪式——“上咒语”。耍火龙过程中,请水、舞龙、放水灯的环节不可缺少。
6.传统饮食文化
毛南族饮食文化颇具特色。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嗜好糯食,喜庆节日、待客酬宾、祭祀酬神都离不开糯米饭、糯米粑。还嗜好吃稀饭,特别是用猪血、狗血和山羊头精心细熬的稀饭,属待客佳肴。菜肴有血灌肠、火锅、酸菜、酸辣椒等,这些食品鲜美可口,有促进消化的作用。毛南族人还喜吃狗肉,贵客到来或欢度节日时,一桌丰盛的狗肉宴是必不可少的,而且狗肉有滋补作用,是祛风湿、强身体的美味佳肴。当你来到毛南族人家,性格豪爽、热情好客、注重礼仪的毛南族人会出门迎接你,邀请你去家中做客,并尽力款待,即使没有佳肴,也必以酒相待,毛南族家家能酿酒、户户会采曲,素有“菜数不讲究,以酒为大”“无酒不成礼仪”的规矩。待客时会唱起热情洋溢而富有浓郁情趣的酒歌,劝你尝一下他们亲手酿造的醇香的糯米酒、杨梅酒,让你陶醉,让你饱尝其乐。
7.婚恋习俗文化
毛南族奇特的婚姻恋爱习俗,充满浓郁的民族情趣。毛南族对唱情歌只是一种欢乐的形式,实际上起不到择偶的作用。男女青年的婚配全由父母做主,请媒人说合,然后经过定亲、讨“八字”、送报书、接亲等仪式。婚俗的独特之处有新娘要在午夜吉时出嫁,且须“哭嫁”——哭诉父母的抚育之恩和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新郎不自己来迎娶,但却亲自接老外婆、送老外婆、接老外公;还有拦门习俗等。毛南族在各种活动中特别器重外家,至今仍保持着许多母权制时代的遗迹。
8.丧葬习俗文化
丧葬习俗是人生礼仪习俗中最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毛南族社会中受到极大的重视。毛南族的葬法是木棺土葬,丧俗也很奇异、神秘,“曰胜”(开丧)、“曰皆”(赶场)、“纳架”(砍盐巴)、“个尾”(敲牛)等风俗习惯沿袭着历代史籍所载的“陪其牛马祭”“焚其衣服”等传统的民族特点。丧葬仪式中要敲响铜鼓、皮鼓,吹起唢呐、大号,鸣放铁炮,跳起精彩的猴鼓舞,场面颇为壮观,为黔南这个“研究中国葬俗的博物馆”增添了丰富的内容、神秘的内涵和奇异的风格。
9.建筑与雕刻文化
毛南族乡森林覆盖面大,气候宜人,环境优美。住地在依山傍水的河谷山腰,房屋为平房,以三间六格为一套,形式上一底一楼,底高楼矮,底层住人,楼上存放粮食和堆放杂物。朝向多为坐北朝南,具有早、晚避阳光直射,夏、冬又避酷暑严寒的特点。这种平房结构紧密、造型工整、美观大方、经济实用。毛南族世世代代生活在群山环抱之中,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的住房,屋基和山墙是整齐的石块,由院子进入房内的台阶是石条,甚至门槛、晒台、牛栏、猪栏、桌子、凳子、水缸、水盆都是由石料垒砌或雕凿而成的。在房檐下每排柱头加上一个吊脚瓜,雕有美丽的图案,窗户的窗页也雕有龙凤、花草的图案,每户火塘边必摆的春凳、神龛脚必设的供桌,以及作为嫁妆的脸架、衣柜等都雕有各种奇花异草、飞禽走兽,而且栩栩如生,形象逼真。这样的建筑体现了毛南族精湛的石雕和木雕工艺。而更能体现其石雕艺术的是他们的石坟、墓碑。石坟呈圆形,全用经过刻制的大块料石砌成。碑前为石柱,有巨龙盘绕。碑上除文字外,还雕琢有一幅幅古松、水仙、梅花鹿、猴子等浮雕,碑阁上层雕琢有龙、鱼、水波纹、太阳纹等图像。整个碑由数块巨石雕琢而成,非常精美壮观,一座座石墓就是一件件艺术杰作。
10.纺织与服饰文化
毛南族聚居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适宜棉花生长,因此毛南族妇女很早就习惯并擅长种植棉花、纺纱织布、养蚕抽丝、挑花刺绣,并会缝制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衣裤、头巾、围腰、枕套、床单、被面、帽子、鞋袜等。其花纹图案多喜用植物花卉、虫鱼鸟兽、民间传说及民俗风情为题材,美观大方又有文化内涵,色调鲜明而富有浪漫气息。精美的毛南族工艺,由母教女、姐教妹,世代传承,植根于本民族的土壤。不仅能体现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优秀的艺术传统,而且还具有华贵、瑰丽、深厚、古典的艺术效果及使用、收藏、观赏价值。毛南族妇女缝制的斜纹花椒布、土花布工艺精湛,颇负盛名。土布床单具有吸汗、透气、保暖之功效,已成为民族旅游的特色商品。毛南族古老的传统服饰别具一格,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间的交流,逐渐简化,但风采依然。青年妇女留长发扎独辫,婚后则将头发挽于脑后,用银、铜或玉簪别之,称为“挽梗绞”,搭上青色、白色头帕,称为搭“腰罗帕”。服饰以蓝色土布上衣、青色大裤脚长裤为主。上衣长至膝下,袖大一尺以上,用青布镶滚领口、衣边、衣脚、袖口、裤脚等,做成三褶大绲边,又用彩色大栏杆和小花边顺着所有绲边,镶于内侧。人人腰束绣花围口和绣花飘带的青布围腰,用银链挂在胸前。颈上还戴银项圈,脚穿夹尖绣花鞋。双手戴着银镯或玉镯,具有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
(三)贵州毛南族文化发展历程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内容。毛南族传统文化就是这一重要内容中一支绚丽的奇葩。贵州建省6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促进了毛南族文化的发展,使毛南族优秀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民族文化与民族同生共源
毛南族在本民族所居住的地域上,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中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统一的心理素质形成了共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反过来这种价值观和思维模式则指导着毛南族的发展,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维模式不断细化和完善。这种自发的能动性就像壮族歌剧《刘三姐》中的歌词“农民种田辛苦要唱歌”一样,毛南族的发展促使毛南族文化的产生。毛南族文化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优秀的传统。
2.制度和政策体系的建立促进毛南族文化的发展
毛南族的前身“佯僙人”,在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的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198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85年颁布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等法规的保障下,自主地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民族文化。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应对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社会内外环境的变化,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若干规定》《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05—2010年)》出台,2006年《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出台,2007年《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十一五”全国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字出版事业扶持力度的通知》等多项涉及或针对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法规和措施密集出台,2009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出台,2011年《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出台,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国发2号文件《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中特别提出“支持民族地区跨越发展,加大毛南族、仫佬族人口较少民族扶贫开发力度”。同时,贵州省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也相继制定了一批重要法规和文件,促进毛南族文化的发展。
3.“佯僙人”族别调查和认定工作促进毛南族文化的发展
“文革”中受“极左”思想的干扰,党的民族政策遭到了破坏,“佯僙人”的传统文化、民间习俗、宗教信仰几近取消,这不仅大大伤害了民族情感,同时还削弱了民族文化。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佯僙人”的文化也逐渐恢复。特别是在1981年至1990年的“佯僙人”的族别调查和认定工作,促进了毛南族文化的恢复和发展。1990年在“佯僙人”认定为毛南族的庆祝活动中,毛南族文化第一次大规模地展现在世人眼前。这次活动使毛南族传统文化得到了宣传和弘扬。
4.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程的实施使毛南族文化得到及时的抢救和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并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抢救工作,如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编辑出版《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工程、少数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等,特别是2003年《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的出台。毛南族文化在这股强劲东风的吹拂下,取得了长足发展。具有代表性的有:
(1)毛南族猴鼓舞。1997年登上了上海“中华民族大观园”的舞台,深得海内外人士的赞美;2002年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被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局命名为“猴鼓舞艺术之乡”;2008年《毛南族打猴鼓舞》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现在猴鼓舞不仅登上“多彩贵州”等活动和省、州、县、乡、村内各种文艺演出的舞台,而且已经进入校园、走进课堂。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毛南族打猴鼓舞荣获表演项目综合类比赛三等奖。毛南族的其他歌舞艺术同样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的文艺活动、旅游活动中独领风骚。
(2)毛南族传统工艺。毛南族的纺纱、织布、染布、刺绣技艺精湛,是毛南族妇女世代传承的民族艺术。其工艺品——巨型绣花鞋更加体现了毛南族妇女的智慧和技艺。这只大绣花鞋长3.22米,宽1.25米,高0.9米,重约100公斤,鞋内可以同时睡下3个成年人。此鞋是按照毛南族特有的翘尖民族鞋身造型设计,鞋身所绣图案有腾飞的火龙、吉祥的凤凰,还有猴鼓舞、板凳舞等欢乐场景。这只绣花鞋曾在2006年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建州50周年庆祝大会上展示,吸引了上万人目光。当年在“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的黔南赛场上,也得到评委和众多观众的称赞。平塘县2006年投入资金6万元,在卡蒲毛南族乡河中村实施土布床单、背带、鞋垫、鞋子、帽子等毛南族工艺品加工项目,并成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艺品加工点”,仅2007年就实现纯收入4.25万元,实现项目户23户99人,人均增收430元,既解决了毛南族中老年妇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实现了民族艺术的挖掘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经过近几年的快速成长,累计销售毛南族床单3.12万床,创造产值374.45万元,效益93.61万元,其他工艺产品创造效益13.21万元。不仅远销省内外,甚至还跨出国门远销到东南亚的新加坡等地。2012年8月“毛南族特色工艺品”入选百度推广助推青年创业就业公益项目,河中村的“绣娘”代表石秀兰在贵阳接受授牌。可见,毛南族的工艺文化产业之路越走越宽。
(3)毛南族传统体育游戏。“耍火龙”不仅走出毛南族村寨,而且走向城市,走上舞台,越来越受人们的喜爱。“打耗尾”“打棉球”“斗地牯牛”“斗捺奴”等体育游戏亦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既培养了学生热爱本民族的体育活动并提高其活动水平,同时有力地改变了毛南族聚居农村学校缺少体育教育的现状。
(4)毛南族文化研究。平塘县近年编写、编印了《贵州平塘卡蒲毛南族风情文化》(石光尤主编)、《中国毛南族第一乡——卡蒲》(雷远方、聂祖贵主编)、《贵州毛南族日常用语读本》(试用本)(石光尤、周旭东主编)。平塘籍毛南族作家孟学祥所著的散文集《山中的那一个家园》获得了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人口较少民族特别奖。平塘籍学者樊敏所著的《贵州毛南族传统文化及其发展研究》是第一部全面反映贵州毛南族历史与现状的著作,获第三届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艺奖二等奖、第五届贵州省文艺奖三等奖。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邹洪涛教授和时任平塘县民宗局局长杨正举共同主编的《贵州毛南族》进一步深入、系统地描述了贵州毛南族。黔南民族师范学院还承担了省长基金课题——《毛南族历史文化研究》的工作。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民族研究所承担了贵州省社科联理论创新课题——《贵州毛南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发展研究》。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惠水县成立了贵州第一个毛南族学会,该学会致力于毛南族传统文化、社会发展等问题的探索与研究,以促进毛南族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该学会的成立,标志着贵州毛南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已步入崭新阶段。
5.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初步建成促进毛南族文化的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是毛南族文化发展的主要途径。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经历了从发展群众文化事业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转变。特别是国家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以来,毛南族聚居的乡村,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整个毛南族聚居区。这些文化机构和文化设施的建立和完善,引导和带动了毛南族文化的发展,有的村寨还成立了歌舞、体育、刺绣等形式多样的表演、展演队伍,并在各种演出和活动中得到宣传与提升。河中村的文艺队、者密镇的毛南风情艺术团等多次成功中标平塘县“幸福进万家”和“同步小康进万家”的公益演出活动。同时在2001年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成立十周年庆典上演出,在平塘山水实景剧场“玉水不夜天”、“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中国·平塘世界地质奇观旅游节”、平塘县的龙舟节、惠水县的好花红艺术节、独山县的花灯艺术节等节庆活动中展演和演出。这些节庆活动虽然不是毛南族的专题节庆活动,但是,对毛南族文化的宣传推介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年在平塘县的卡蒲毛南族乡建设了毛南族风情园,这座具有典型的毛南族建筑风格的风情园,占地20余亩。其中包括反映毛南族文化特征的神牛门,收藏了上百件毛南族清末年间生产、生活用品的毛南族文化陈列室,生动再现毛南族历史文化的风情片,大型民族文化表演场等设施。还有2011年6月独山举办了“毛南情、颂党恩”民族文化进校园专场文艺演出,演出在独具毛南族风情元素的歌舞《柳啷咧》中拉开序幕,毛南族敬酒歌、手工艺品展示、猴鼓舞、民歌对唱等节目相继闪亮登场,引起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2012年3月,首届毛南族“三月三”传统系列文化体育活动在惠水县和平镇大新村秦家寨成功举办。再有2012年“中国·平塘‘和谐天地人’旅游文化欢乐周·卡蒲毛南族人民‘庆丰收感党恩 喜迎十八大’”活动中的开幕式毛南族歌舞表演;毛南族地牯牛、打耗尾比赛;婚俗、舞火龙活动……这些文化活动向观众展示了一幅神秘久远、文化独特的毛南族历史画卷,表现出毛南族同胞在党的政策扶持下,传承发展毛南族文化的真实写照和毛南族人民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
[1] 黔南州民族识别工作组,平塘县民族识别工作组:《佯僙人族别调查资料汇编》,内部资料,1983年。
[2] 《元史二种·新元史》卷二百四十八《云南、湖广、四川等处蛮夷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3] 《元史二种·新元史》卷十四《成宗纪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
[4]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第七册,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年。
[5] 尤中:《中国西南的古代民族》(续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
[6] 即都匀,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改“都云”为“都匀”。
[7] 顾炎武:《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二十一《贵州二》。
[8] 贵州省民族研究所:《贵州少数民族》,贵州民族出版社,199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