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概述
所属图书:《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 出版日期:2018-04-01 文章字数:4283字

一 概述

(一)贵州瑶族概况

瑶族是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他们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共同推动了贵州的社会历史演进,对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瑶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与苗族同源。先秦时期,他们居住在长江中游的江汉地区,泛称为“南蛮”。秦、汉至魏晋,逐步向西迁至湖南的资江、湘江、沅江流域,史称“长沙蛮”、“武陵蛮”或“五溪蛮”。大约在南北朝时期,苗、瑶开始分开,故《梁书·张缵传》和《隋书·地理志》有“莫徭”记载。隋唐时期,瑶族先民主要分布在今天湖南大部分地区、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山区,主要以砍山农业为生,过着“今日是此山,明年又别岭”的游耕生活。瑶族这种分布,开始形成了“岭南无山不有瑶”的山居民族特点。五代至唐末,湖南资江中下游以及湘、黔之间的五溪地区,仍是瑶族人口集中分布之区域。宋代,瑶族先民以湖南为重心区域,除了据有湘、粤、桂之毗连地区外,部分人口已开始向两广腹地深入。元代,瑶族南迁,大量进入两广地区。封建统治阶级为了推行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把“徭”字改为带犬字旁的“猺”,出现“叛猺”“蛮猺”“猺人”等带有侮辱性的称谓,在明清时期仍沿用“猺”字,史称“猺”、“猺民”“猺蛮”等,这些称谓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政策,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平等政策,根据瑶族人民的意愿,统一使用了“瑶族”的称谓。

瑶族是一个跨国民族,明朝中叶,部分瑶族人口由广西、云南两省(区)迁徙进入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一带,成为他国居民。20世纪70年代,受印支战争的影响,东南亚国家的部分瑶族人口成为难民,四处逃难,分别迁往美国、法国、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国居住,使瑶族发展成为国际性的民族。

我国瑶族主要散居在南方数省,是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长期以来,瑶族迁徙频繁,与其他民族交往甚多,且大部分居住在高山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形成了不同的语支(方言)。瑶族大体分成四大支系:操勉语的盘瑶支系,也称瑶语支系;操苗瑶语族苗语支的布努瑶支系,包括布努瑶、白裤瑶、花蓝瑶、花瑶和部分红瑶,也称苗语支系;操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茶山瑶和那溪瑶支系,也称侗水语支支系;操汉语的散居瑶族支系,或称汉语方言支系。由于贵州瑶族分布较广,自称和他称十分复杂,很有特点。其自称有土尤、不努、勉、金门等28种。他称比自称更多,达100多种,且每一种他称都有一定含义,比如与服饰有关的:白裤瑶、青裤瑶、红瑶等;与崇拜信仰盘瓠有关的:还愿瑶、盘瑶、盘古瑶等;与生产有关的:过山瑶、茶山瑶、山子瑶等。这些自称和他称,反映了瑶族先民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与其他民族相互交往而出现的不同变化,但“瑶”始终是其民族的共称。

瑶族进入贵州始于何年,史无明文,据《宋史》等书记载,“五溪”地区靖、辰、沅诸州颇多瑶族,此三州皆与贵州接壤,至少在这一时期有部分瑶族进入贵州。《明史·广西土司传》记载:“永乐二年,荔波县民覃真保上言:县至洪武至今,人民安乐,惟八十二峒瑶民,未隶编籍。今闻朝廷加恩抚绥,咸愿为民,无由自达,迄遣使招抚。” [1] 显然,明代初年,瑶族已经布满荔波各地,由此可见,瑶族进入贵州时间必在明代以前,只是各支系瑶族进入贵州的时间有早有晚。

贵州瑶族主要分布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铜仁市、安顺市等5市(州)17个县(市),东起铜仁市的石阡县、锦江区;南至黔东南州的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雷山县、剑河县、丹寨县、麻江县,黔南州的都匀市、三都县、荔波县、罗甸县,黔西南州的贞丰县、望谟县;西抵安顺市的紫云县、关岭县等。贵州瑶族,大部分居住在高山地区,呈现小聚居、大杂居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国家的民族政策,贵州瑶族先后建立了单独或与其他民族联合的民族乡共7个,即1953年3月建立的荔波县瑶山瑶族乡和瑶麓瑶族乡,1984年建立的黎平县顺化瑶族乡、望谟县油迈瑶族乡、榕江县塔石瑶族水族乡,1985年建立的黎平县雷洞瑶族水族乡,1992年建立的从江翠里瑶族壮族乡。这些民族乡的建立,有效推进了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了瑶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二)贵州瑶族物质文化概况

瑶族自迁到贵州以来,由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瑶族百姓为了生计,吃了一山又过一山,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主要租种其他民族的山林,以种植小米、苞谷等旱地作物和以狩猎、采集为生。当时瑶族人口稀少,他们也只是几家几户聚族而居,他们的房子大多用竹片串起来,编成竹墙,屋顶用茅草、杉木皮覆盖,家具也是简易的木制品或竹制品,方便迁徙带走。经过历代瑶族人民的艰苦奋斗,到清代中后期以后,瑶族人民已经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山林、坡地和水田,除了部分山林作为公共山林共同管理外,自己开垦的田、土和部分坡地作为自己家庭的私有财产,可以在瑶族内部或与其他民族之间进行买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山林田土的权属为集体公有。20世纪80年代,国家对山林田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做了明确的划分,大部分山林属于集体公有,田、土和部分山林约定一定年限由每个家庭承包和使用,田按当时家庭人口数平均分配,土和山林按户平均分配,承包期间不得变动,一直延续至今。

瑶族的居住建筑,受到气候、经济发展水平、家庭结构等方面的影响。叉叉房曾经是瑶族人民的住房,是用没有剥皮的树干做支架,四壁和屋顶都用芭茅草捆扎建成,或用竹枝编成篱笆,抵御风寒。这种屋子较小且低矮,屋内没有间隔,全家共处一室,唯有待婚少女和青年夫妇有一小间卧室,用竹篾编成的围席略加隔开。与卧室相对的是家畜的圈,通常人畜共处一室。随着社会的发展,瑶族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他们修建了干栏式的房屋,这种房屋主要以三层居多,中间一层是人们活动的主要空间,有宽大的长廊,廊前置长凳,是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走廊外搭出一个晾晒棚,用来晾晒粮食、各种副食、衣物等。厅堂设有火塘,用于冷天烤火,火塘设置在木制楼板上,周围则用石料铺成,四周高,中间略低。堂屋的两侧是睡房和厨房,堂屋后面是储藏室,放置各种腌菜、腌鱼、腌肉的坛子等。下层是关猪、牛等牲畜和堆放农具杂物的地方,还建有厕所。上层一般是客房、粮仓和储藏室,粮仓放置收获的谷物、花生、茶油籽等。粮仓建筑别具一格,建有圆仓和禾廊,圆仓外观为圆锥形,禾廊为四方形,全部建于村旁户外,无人看管,无人偷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瑶族人民生活条件极其艰苦,草窝是床,木桩是凳,树叶当碗,竹筒做酒杯,一口鼎罐、一个石磨等就是全部家当,以苞谷、大米为主食,兼食小米、高粱、红苕等,副食有猪肉、牛肉、野生禽兽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援下,瑶族人民治山治水,植树造林,拦河筑坝,凿山开洞,兴修水利,发展交通,使瑶山的经济稳定增长,汽车、摩托车进入瑶寨,瑶族地区经济社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大部分人家都有打米机、电视机、电冰箱、缝纫机等,床、橱柜、衣箱、书箱、小圆桌、小板凳、脸盆架、铁锅、铝锅、高压锅、碗、筷、热水瓶、棉被、毯子、床单、蚊帐等家具和生活用品也进入了大部分瑶族家庭。

瑶族的服饰丰富多彩,服饰色彩以高山自然环境呈现的深蓝(靛蓝)色、苍黑色为主调,配上以红色为基调的多彩装饰。宋朝时,“瑶斑布”颇有名气,瑶族的挑花、刺绣自古有名,五色衣服、斑花衣裙,多靠挑花刺绣制成的,绣花花色繁多,装饰色彩强烈,以自然物为图案,形成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特色。每逢重大节庆活动,他们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参加活动。男子的服装简单朴素,用自制的黑色土布缝制,对襟有扣,上衣有四个无盖的口袋,下穿同色同质地的宽腿长裤。女子服装较为复杂,由长上衣、中裤、绑腿、围裙、腰带、兜肚、头带等组成,妇女还习惯佩戴耳环。服装上的刺绣图案与瑶族人民居住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有些图案来源于当地地理环境中常见的动物或植物和他们的生活中的物品。

千百年来,瑶族的祖先在其生存的大山的环境中,喜欢用山里的树藤和树叶煮水洗浴,这些树藤和树叶都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有的消炎,有的去乏,有的去风湿,有的止虫痒等等。洗药浴不仅是瑶族的生活习惯,同时也是他们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瑶族的药浴文化已经入选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三)贵州瑶族舞蹈文化简述

瑶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贵州瑶族舞蹈多姿多彩,题材十分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形式变化多样,主要反映了瑶族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经历和内心的殷切希望,舞蹈一般在节庆活动和宗教活动中表演,最能代表瑶族的舞蹈主要有打猎舞、猴鼓舞、长鼓舞。

1.打猎舞

该舞蹈主要流行于荔波县瑶麓瑶族乡的青裤瑶支系中。打猎舞当地瑶语称“熟玖”,有时也称“舂碓舞”。打猎舞的流传历史久远,文化内涵丰富,但过去该舞蹈一直只是丧葬祭祀活动中的祭典舞蹈,其表演形式为男子集体群舞。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逐渐演化为节庆、丰收、集会等多种场合表演的民间群众性的娱乐舞蹈,并且开始允许女子参与表演。打猎舞以剽悍、雄奇著称于世,并艺术地再现了古代瑶族先民在社会生活中从游耕狩猎到定居农耕生产的发展过程。打猎舞是瑶麓瑶族人民依靠口传心授世代传承的民间舞蹈,是荔波县瑶麓瑶族的民间艺术之魂,是瑶麓瑶族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2005年,瑶族打猎舞入选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猴鼓舞

该舞蹈主要流行于荔波县瑶山瑶族乡的白裤瑶支系中。猴鼓舞当地瑶语叫“玖格朗”,它是白裤瑶的民间祭祀性舞蹈,于丧葬敲铜鼓祭祀祖先的场合表演,意在调节丧葬氛围,尽子孙一份孝心和热热闹闹送老人上路。舞蹈由男子表演,鼓师(木鼓手)为该舞蹈的主要舞者,也是整个舞蹈的指挥者。猴鼓舞至今仍以族传的方式传承,较为完整地保留着其固有的民族特色和远古的遗风。2008年,瑶族猴鼓舞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长鼓舞

该舞蹈主要流传于从江县翠里瑶族壮族乡的高华等瑶族村寨,这些瑶族村寨主要位于从江县西南半山腰的深山区。长鼓舞当地瑶语叫“播工”,是瑶族人民在长期的狩猎、游耕生活中形成的一种集宗教祭祀、民间工艺和群众娱乐文化为一体的舞蹈,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是瑶族祖先独创、民族独有、相沿成习的传统民间舞蹈,至今已有900余年的历史。长鼓舞的舞蹈形式、内容变化、花样名目在瑶族舞蹈中是最多的,在瑶族传统文化艺术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9年,瑶族长鼓舞被列为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1] 史继忠、石海波:《贵州瑶族》,贵州民族出版社,1990年。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