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贵州瑶族舞蹈的特点与功能
(一)贵州瑶族舞蹈的特点
1.古朴性。瑶族传统舞蹈一般动作古朴,风格粗犷,开朗豪放,气氛异常热烈。如猴鼓舞的表演,一般都以各自的表演性动作和程式性动作互相连贯为一体,构成别具一格的表演程式,由木鼓手敲击木鼓发出的鼓点统一舞步,舞姿以扣胸屈膝蹲颤、实踏、来回跳动击鼓,及伴以模仿猴子的各种姿态神情为基本特点。舞蹈动作柔中有刚,轻重分明,节奏感强,表现出瑶族人民英武的形象。
2.群众性。过去,瑶族民间舞蹈的表演者是由专门从事祭祀的神职人员师公扮演,或以师公为主,加上歌娘、歌师、奏乐的艺人组成。随着社会的发展,瑶族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越来越好,人们在农闲或喜庆的时候,跳起优美的舞蹈,达到自娱的目的。这些舞蹈逐步发展成为全民共同参加的群众性舞蹈,从而使瑶族舞蹈表演者的群众性特点表现得更为充分。
3.民俗性。瑶族舞蹈内容多表现建房、制鼓、开山、挖地、舂米等劳动生活,还模仿禽兽动作等,舞蹈生动形象,无论从舞蹈形式,还是舞蹈内容,都再现出瑶族人民的生活情景,同时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豪放、勤劳质朴、勇敢坚毅的性格特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瑶族舞蹈与民族活动相结合,如瑶族人民在“过新年”、农历十月十六“耍歌堂”等传统节日或婚庆、贺丰收等场合,都会载歌载舞,共叙欢乐之情,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风格迥异的艺术文化,它丰富的内涵,浓郁的民俗性,成为传承瑶族民俗文化的载体。
(二)贵州瑶族舞蹈的功能
1.文化传承。瑶族舞蹈是瑶族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瑶族很多的民族传统文化都依赖舞蹈而得以流传和保存,其舞蹈文化是融合了瑶族民族服饰、民族乐器、民族信仰、民族精神、传说故事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文化。通过瑶族舞蹈的表现形式,使丰富多彩的瑶族文化得以保存和展现,并通过舞蹈的表演而世代传承,是瑶族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
2.经济发展。瑶族由于居住的地理环境相对闭塞,受到外界因素影响较小,舞蹈较好地保持了古朴性、民俗性等特点。因此,可将瑶族舞蹈同当地相关的旅游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开发成旅游文化产品,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以此产生经济效益。随着乡村旅游的开发,游客到瑶族地区旅游,不仅想领略瑶寨优美的自然风光,还希望了解到瑶族悠久的历史与灿烂的文化。农民在此背景下,也由单纯的劳作者演变成民族风情文化的演绎者和服务行业的主体,多重角色的融合将给当地瑶族带来更多的经济收入,以文化带动的方式有效促进瑶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研究价值。瑶族舞蹈从产生之日起,就与瑶族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相融合,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通过对瑶族舞蹈的研究,可以了解瑶族的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农业生产、历史渊源等诸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