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白族建筑的流变
建筑文化的演变历史是人类文明史的一部分。贵州白族建筑文化与中原建筑文化的发展历史一脉相承,但又不失自身的艺术特色。白族建筑的形成、发展分为三个时期:唐宋时期;元、明至清朝前期;清朝中后期至近代。
1.唐宋时期。唐宋时期即南诏、大理国时期(738-1253)。这一时期白族许多上层人士主动学习汉文化,通行汉文,对白族的本土文化、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极大的冲击,在不断交融中,白族文化发生面向中原文化的转变。作为文化表征的建筑,也受中原文化影响从而产生了被称为“汉”式的白族传统民居建筑。最典型的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
南诏、大理国时期,白族建筑已有严格的等级之分,民众大多居垛木房和土墙房,士大夫居“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房屋。宗教和民居建筑也有了鲜明区分。这段历史是白族建筑的形成阶段。
2.元、明至清朝前期。蒙古军征服南方民族的过程中,把许多穆斯林编入“探马赤军”,伊斯兰建筑的风格及形式由此传入西南。
3.清朝中后期到近代。这一时期是白族建筑发展的成熟时期,以门、窗为标志。
第一,门主要包括有“三滴水”门楼和格扇门。“三滴水”门楼是依据“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院落而建成的门楼形式。“三滴水”门楼根据门头所用构件材料的不同又被分为出阁式、平头式和混合式三种。“一滴水”屋面除一般性的雕饰外,上部分三层雕花,自上而下呈台梯式逐步往后收缩,装饰多为动植物,明清时期发展为五抹头或六抹头。这时,格扇门的形制逐渐由宋代宽而矮的造型转为窄而高的形式。
第二,明清白族地区的窗主要以槛窗、支摘窗、横披窗为主,还发展了固定的圆形、方形权花窗以及三角券窗和漏窗,装饰内容丰富。
明清时期,白族地区工匠辈出,有“龙家善石工”的记载。清朝末期,社会长期动荡不安,经济发展缓慢,阻碍了文化艺术的发展。这种状况导致白族建筑发展缓慢。如在色彩装饰中,这一时期多把宗教色彩融合在建筑门窗中,多用彩绘,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材质的美感。这一时期由于开采工艺的进步,大理石在白族门楼中得到广泛运用,使色彩有浓淡的对比。因外来文化不断融入本地,门窗的造型不限于格扇门,有无厦门楼形式出现,有的吸收了小乘佛教寺院的装饰和东南亚家具雕饰的特点,异国情调浓郁,没有固定模式。民国时期,白族建筑沿袭清末传统,没有大的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进步,推进了白族建筑的发展。如今白族建筑的雕刻更加精细,同时也更加繁冗,有五层透漏雕的雕刻技法,而且将东阳木雕、金漆木雕等多种雕刻技艺融于一身。白族地区还出现了民营的石材、木材建筑加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