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贵州壮族概况
在贵州的九万大山里,居住着一个古老、善良、淳朴的民族——壮族。壮族是贵州的世居少数民族,分布在从江、黎平、榕江、荔波、独山、都匀、贵阳以及兴义等县市。其中居住在从江县内的壮族,占贵州壮族人口的大多数,主要分布在从江县西南部的秀塘、宰便、刚边、翠里、加榜等壮族集中的乡镇,多与苗族、瑶族、侗族杂居。地邻广西,乡境相连。从江的壮乡大多毗邻接壤,境内的山峰高耸入云,沟壑交错纵横,山高路险,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境内主要高山有培奥山、帮富山、双摘坡、高武老山、尖山、五石岭等,同属于广西九万大山之列。境内多处山槽河谷,宰便河、平正河、雍里河、西山河等都柳江支流流经此地,使得两岸依山傍水,高山与河谷形成近一千米的落差,造成低暖高寒的独特山间气候,壮族人民聚族而居。当地壮族人民用这样的歌谣描述着山里独特的气候:“上山入云间,下山至河边,两山可对话,见面要半天,高处寒凉低处暖,山中十里不同天。”正是由于壮族生活的地方闷热且多雨、地面容易潮湿、瘴气笼罩,为适应这样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他们修建的民居多为干栏式。也由于从江的壮族与侗族杂居,所以干栏式建筑的外观基本与当地侗族民居相似。干栏式建筑房屋,多选择修建在依山傍水临近田土的缓坡或坝子上,这样做既可方便到田土里干活,又不怕下大雨时水淹,还能防止野兽对人和家畜的攻击。而且这种建筑比较通风,能保持房屋内干燥,住在里面凉爽舒适,在壮族地区安全适用。
贵州的壮族都自称“布雅衣”,据贵州地方志书记载和壮族的民间传说,壮族系古百越的一支,西瓯、骆越之后裔,迁入贵州始于元明之际,主要来自广西的南丹、环江、融水、三江等地,定居在黔桂边界的九万大山地区。(明嘉靖)《贵州通志》记载:“西山阳洞(今从江地区)接近广西地界,苗有生熟苗及僮家之异 [1] ”。在贵州建省以前,原属广西的荔波县就有壮族居住,《明实录·太祖洪武实录》记载:“自洪武十七年(1384)诏置县治,其地界于云南,因蛮寇作乱,焚毁学舍,其后大军克服,虽已重建,然生员皆苗蛮、瑶、僮,鴃舌之徒,教养无成,不堪选贡,徒费民供,无益国家,乞罢其学” [2] 。《黎平府志》(清光绪)记载:“下江苗三种:洞苗住平坡及河上;高坡苗住山上;僮苗系由广西迁来,耕种为主。” [3] 《贵州通志》(民国)记载:“僮家者乃西山阳洞之土人,即广西溪洞僮蛮也。其语言饮食与柳州夷同。”又记:“水、佯、伶、侗、徭、僮六种,杂居荔波县。” [4] 民间传说叙述,壮人先从广西来到加勉、加牙一带,因不适应,又往古州、九朝九洞的侗乡苗寨迁移。另一支由广西的拉雷(今石牌)到尾另(今归林)、江麻(今高麻)、拉津(今平正)、挽亭(今板田)等地。他们与当地的苗族按苗族传统的“埋岩”立誓盟约:一是划定各自的地方、范围,定居就业;二是遵守苗族款约,不得违反;三是按各自习惯生活生产;四是和睦共处,不互相侵犯。因当时这两个民族均无文字,故立约只是口头发誓,埋石头为证。
贵州省内各地壮族,主要有莫、韦、梁、黄、潘、欧、蒙、覃、卢、廖、石、罗、何、姚等姓,其中以莫、韦、梁、黄为大姓。各大姓用壮音方块字——“土俗字”记载和口头流传其世代相传的《祖先入乡歌》,也叫《祖公歌》或《迁徙歌》,内容主要叙述的是其祖先迁徙进入贵州的历程。如从江壮族大姓莫家祖传的“入乡歌”——《比侯旁》生动具体地叙述了其祖先从南丹州开始迁徙,途经荔波—茂兰—月亮山,最终到达从江西南部苗族地区的艰辛历史。据史料记载南丹州始建于宋元丰三年(1080),元朝时被废弃,明洪武元年(1386)又恢复南丹州,于民国七年(1918)改为南丹县。明永乐十一年(1413)贵州正式建省,这样算来壮族迁入贵州至少有600年的历史了。
[1] 李平凡、颜勇主编:《贵州世居民族迁徙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
[2] 李平凡、颜勇主编:《贵州世居民族迁徙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
[3] 李平凡、颜勇主编:《贵州世居民族迁徙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
[4] 李平凡、颜勇主编:《贵州世居民族迁徙史》,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