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贵州白族简介
(一)人口分布、社会状况
贵州白族人口的分布,呈大杂居、小聚居,同时显现出大范围的共同区域特征。从志史记载看,元、明、清三代,省内遵义、毕节、六盘水、安顺、黔西南、黔南、贵阳等地州市均有“僰人”“白儿子”、民家或“七姓民”分布。(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说,普安州有僰人,诸部落语言不相通,常以僰人为“通事”译之。清中晚期的大方县百纳、鸡场、理化、马场、坡脚、双山、响水、达溪、瓢井、长石,织金县八步、以那架,纳雍县龙场、维新、治昆,毕节县朱昌、鸭池,金沙县安乐等地均有龙家分布。 [1] 《安顺府志》说,普定十二营有龙家,分黑、白两种。据1954年统计,毕节地区的龙家(南京)有34682人,到1982年人口普查时,有75563人。威宁、赫章、水城的白族(七姓民)初来时定居今草海一带,至今还相传“张家住火星塘,苏家住宰羊坡,赵家住小北屯,李家住海子边和三关庙。明末清初,威宁白族由草海周围陆续迁移下乡,‘领致化里毛拖倮等处地方’,主体部分聚居于小海镇至羊街镇之间的半凉山地带,称‘罗举迷’,意为‘七姓民梁子’”。 [2] 少部分迁到今威宁属金钟、龙场、盐仓和赫章属窝皯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族人口不断增加,经过“返本归原”的“认同”和民族识别,据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省白族人口122166人,其中毕节地区89419人,六盘水市23883人,安顺市6663人,贵阳市1476人,黔南州179人,黔东南州130人。
白族大都散居在海拔1400米~2200米之间的黔西北山区,该区域包括贵州乌江上游的三岔河、六圭河等支流沿岸,为云贵高原的突出地带。这里山峦重叠,沟谷纵横,山地、丘陵、盆地、洼地交错分布,具有复杂地形地貌和立体气候,水草丰足,森林繁茂。境内农林牧经济并举,物产丰富,盛产稻谷、玉米、洋芋、荞麦、油菜、豆类、烟叶和各种果类。地下资源有金、银、铜、铁、铅、锌、锰、锑、煤、硫、磷、大理石等,尤以煤、铁、铜等藏量盛名。
历史上贵州白族地区的社会生产因长期受汉等其他民族的影响,与云南大理等地的白族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显得相对落后。省内各地白族也存在着区域性差异,发展不平衡。元明以来,因受“屯田”影响,白族地区的农业经济有相当的发展。随之,社会经济形态的封建化过程日益加快。同汉族人民往来密切的毕节、黔西、盘县、纳雍、大方等县白族,基本上与当地汉族同步封建化,地主经济相当发达。在近代,因生产力的发展和受商品经济的影响,又有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威宁和赫章白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受着彝族奴隶制残余和封建领主制社会形态的牵制,长期封闭,停滞不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期,仍以封建经济为主,同时有浓厚的奴隶制人身占有残余形态。 [3] 无论何地,白族人民都深受本族和外族地主的压迫和剥削,灾荒之年,往往不能维持生计。据查有关资料,土地改革时,赫章县有白族208户1196人,其中地主14户77人,占地69.4公顷,年产粮122340斤,有耕牛18头,人均占地0.9公顷,人均有粮1588斤,户均有牛1.5头;富农5户29人,占地6.14公顷,年产粮15020斤,有耕牛12头,人均有地0.21公顷,人均有粮358斤,户均有牛2头;中、贫农178户736人,占地60.8公顷,年产粮132180斤,有耕牛81头,人均有地0.08公顷,人均有粮180斤,户均有牛不到半头;雇农3户9人,无地、无耕牛,更无大农具。 [4] 黔西县中坝区花溪大队土改时,有白族115户451人,占地84公顷,其中地主5户19人,占地达27.3公顷,年产粮164000斤,人均有地近1.5公顷,人均有粮8631斤。 [5] 但白族的地主富农经济剥削仍次于当地汉族地主,如安顺市跳灯乡讨兑寨白族地主谢槐安每年收入150多石,同寨汉族地主张士民每年地租有300余石。
生产力水平基本处在自然经济状态,有自然分工而没有社会分工,以农业为根本,兼营畜牧业和家庭小手工业,没有专业商品生产。传统商品为牛、马、羊、猪、鸡等牲畜和各种农作物。集市是一种以十二属相日为命名并以此为赶集日的乡村野坝场,虽有场,但市场萧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白族的社会经济状况才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人民生活才得到日益提高。改革开放以来,白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农村面貌日新月异,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提速。
(二)多源合流
关于白族族源,学界众说纷纭,迄今尚未定论。
土著说认为白族是云南的土著民族,源于汉代洱海区域的“昆明人”,与两汉史籍所称的“巂”“昆明”和三国两晋以后“叟”“爨”及唐宋史籍所称的“白蛮”“河蛮”有渊源关系。
氐羌说认为白族为氐羌的一支,由西北迁来,与洱海地区的土著融合,又掺和部分汉族,在南诏时期开始形成白族,大理国时期得到巩固发展。
汉裔说认为白族是古代楚、蜀两个区域的汉人迁入洱海地区后混合而形成的族群。
多元说认为白族为多元民族,是由洱海地区的“昆明”“哀牢”“白蛮”等不同的族系和不同时期进入云贵的汉族,逐渐融合而成。 [6]
据考古发掘和史志记载,秦统一中国后所开的五尺道和汉时的南夷道,皆穿过今天的云南、贵州和四川三省交界区域,其沿线即今云南昭通、会泽、东川,今贵州威宁、水城一带,已有僰人散居。
魏晋时期,今天贵州西北部的僰人分布,北起今遵义市,西北至今威宁、赫章,西南抵达今安顺、关岭、兴仁和盘县等地,人数多,分布广。另据民族学资料,当时的僰人大多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平坝和交通要冲,已发展成为贵州西部地区的先进族群之一。
唐宋之际,大理国的统治区域“三十七部”,包括今贵州西部绝大部分白族地区,大理的不少僰人官员,携带妻室儿女,长途进军贵州西部一带屯驻,故贵州白族中有一部分是南宋大理国时期从大理迁来的。威宁、赫章、水城、盘县等地的白族张、苏、李、赵、许、钱、杨等姓氏均属当时进入黔西北地区的僰人将士后裔。 [7]
忽必烈于南宋宝祐元年(1253)率军南下,灭大理政权,白族部分军人受蒙军重用,组织统领“爨僰军”,向滇东和黔西北征讨,并留居今水城、威宁、遵义、大方、黔西等地,东至湘西一带。这些“爨僰军”“取夷女为妻”,繁衍后代。元代白族主要聚居于大理路和鹤庆路,此外中庆路、威楚路、元江路、永昌府、腾冲府、建昌路及乌撒(今威宁)等地都有白族的小块聚居或杂居地。自唐宋以来,随着南诏大理国政治势力和军事屯驻以及云贵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许多白族迁到上述各地,并逐渐定居下来。《云南通志》载,元代屯田于乌撒(今威宁、赫章、水城)的爨白军就有114户。明代初年,善于作战的“僰人士军”,受王朝之命,又进入今黔西南、六盘水、毕节和遵义等地镇守,少数段、李、张、王、尚等姓氏曾做过明王朝在贵州的官员,身穿汉服,俗从汉礼,吸收的汉文化逐渐丰富起来。随着明末清初“改土归流”政策的深化,白族受汉官排挤,几经迁移,最后落脚今之大方、纳雍等地,与当地僰人遗裔发展成为今天的段、尚等姓白族。为避免歧视,白族人民攀附祖籍,痛改族称为汉族或彝族,并从城镇周围迁到交通闭塞、便于防守的荒凉地区落居从业。
贵州白族中的南龙人,是明初入黔的“南京人”和贵州的“龙家”经过长期的融合认定形成的族群。 [8] “龙家”是贵州的古老民族之一,支系较多,诸如大头龙家、小头龙家、马镫龙家、曾竹龙家等。明代以前,主要分布在贵阳、安顺、黔南、毕节等地。《元史·地理志·云南行中书省》载:“……至是,言招罗甸国扎哇并龙家、宋家、仡佬、苗人诸种蛮夷四万六千六百户。”明代《贵州图经新志》卷一载:“贵州宣慰司……白龙家,皆以白布为衣,亦用汉人文字,以七月七日祭先茔,甚敬。”“安顺州,民皆龙家夷类,多张、刘、赵、谢四姓,通汉语,识文字。”
“南京人”是明代因战争出逃来贵州的,主要分两批:一批是在明洪武年间到云贵征讨元朝残余势力后留驻屯守的将士,如南雄侯赵镰之子赵承鼎为毕节卫左千户所百户指挥(今存有印)。另一批是受累于建文帝的臣民及亲属逃离南京后,历尽艰辛,一部分逃入黑羊箐(贵阳),“会聚于中曹司……于息烽将三十六姓合为赵谢二姓”。现息烽县麓窝西望山上,有一巨石碑刻,上刻有“日、月”两字,并各加一个圆圈包围,其右刻有“万古丛林”四字,其左边刻有“永乐五年正月盟誓”。
明初入黔的“南京人”得到了“龙家”的友好相待,在贵阳、安顺、毕节等地隐居下来。大方县拔贡赵铿家谱载:“吾先祖至黔时,惟龙家一族心地和平,堪以为援,乃投簪改制,相倚为生,延十数世,何主何宾无能辩矣。”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南京人”与“龙家”相融合。 [9]
白族由古至今,称僰人、白尼、罗举、白人、白儿子、民家等,或是自称,或是他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白族为统一族称。白族中的七姓民和南龙人,有个较复杂的识别过程:
1.反本归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有关部门曾对威宁七姓民进行过调查,意在识别。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调查识别未得结论,造成七姓民成员在族称报法上较混乱,有的报民家族、七姓族,有的报为彝族,少数报白族或汉族。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于1981年9月成立民族识别办,开展对七姓民识别工作,并深入境内和赫章县有关区、乡开座谈会。然后,到云南省宣威、会泽、昭通、东川、大理等地走访调查。1982年毕节地区以〔毕署发〕79号文件批复威宁七姓民认定为白族。继之,赫章、水城等县的七姓民也申请报批为白族。 [10]
2.名从主人。1954年,社会学家费孝通等“对贵州西部的穿青、南京人、龙家、蔡家、卢人等人们共同体作了初步调查,认为南京人已和龙家人长期联合在一起,他们愿意做少数民族是可以承认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南京人——龙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补充调查。1984年2月19日,省民委在安顺召开的“南京人——龙家”族别问题科学讨论会,议定“南京人——龙家”族称为“南龙人”。1987年7月,贵州省民委组建“贵州省民族识别考察组”赴云南大理考察。1988年,贵州省人民政府按县为单位下文批准将“南龙人”认定为白族。 [11]
[1] (清)邹汉勋、(清)黄宅中编:《大定府志·总叙》。
[2] 李平凡:《威宁、赫章白族社会历史调查》,载贵州省民族研究的编:《贵州民族调查》卷四,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
[3] 翁家烈主编:《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
[4] 赫章县土改档案材料。
[5] 黔西县土改档案材料。
[6] 李平凡、颜勇主编:《贵州世居民族迁徙史》(下),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
[7] 翁家烈主编:《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
[8] 因民族识别的需要,1984年2月19日在安顺召开“南京人——龙家”识别问题科学讨论会,与会代表议定南京人、龙家为“南龙人”,整理相关识别材料。
[9] 翁家烈主编:《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
[10]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
[11] 翁家烈主编:《贵州省志·民族志》(下册),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