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贵州回族简介
贵州回族主要分布在毕节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市、六盘水市,其次分布在贵阳市、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遵义市、铜仁市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也有散居。贵州几乎县县有回民,其中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最多,分布着全省半数以上回族,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市有回族聚居区。全省回族分布明显地表现出“大杂居”和“小集中”的特点。从全省回族的分布方位来看,大部分在西部,其次为西南部及地处中心的贵阳市,再次为东部、南部及北部。贵州回族的分布格局,与回族源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回族移居到贵州,有几个历史阶段。在南宋宝祐元年(1253)时,元朝宪宗蒙哥命其弟忽必烈率领十万大军,由宁夏经甘肃、四川进攻云南丽江、大理等地。第二年忽必烈东征,留大将兀良合台继续征讨云南诸部,并调来一些回回将领,带领一些回回军进入云南。待平定云南后,驻守各地的军队中,既有蒙古军人,也有寸僰军和“探马赤军”(回回军)。 [1]
元时,今贵州分属云南、四川、湖广诸行省,今贵州毕节市威宁、赫章两县,六盘水和黔西南州、安顺市部分地区属云南行省管辖范围。元世祖忽必烈时期的至元十三年(1276),设乌撒路,至元十五年(1278)时改设乌撒军民总管府,至元二十四年(1287)时,升为乌撒乌蒙宣慰司。乌撒路、乌撒军民总管府、乌撒乌蒙宣慰司中心在今威宁,辖区涉及今云南昭通市、宣威市,贵州毕节市、六盘水市,大致包括滇黔边区的乌蒙山区大部,政治、军事地位极为重要。据载,元朝派出统治乌撒的官员有:成宗时(1295-1307)蒙古歹任乌撒乌蒙宣慰使兼管万户;大德元年(1297)时,孛罗欢任乌撒乌蒙宣慰使;至顺二年(1330年)月鲁的任乌撒乌蒙宣慰使。当年在乌撒驻扎的军队中,就有回回军士,是回回人进入贵州省境之最早线索。据元军入黔路线推断,当时的于矢部地区(今兴仁、普安、盘县等地)当有回回人活动。 [2]
明初,朱元璋为了统一全国,于洪武十四年(1381)秋,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副将军,率兵30万征云南。明军直趋云南之际,傅友德又分兵数万由永宁趋乌撒。明军到达云南后,又回师乌撒与傅友德会合,扎根于乌撒,同时修建城墙和乌撒卫城。当时卫城南门就有回回人居住。
明军占领云南后,即建立卫所制度治理各地,大兴屯垦,以资军饷,控制局势。当时,在乌撒境共开四十八屯,参加屯垦的军士中,有许多就是回族。这些回族后裔后来转为民户,长期依附着土地,从事农业和牧业生产,同时经商。今天,当年开垦的四十八屯中的尚官屯、卯官屯、杨旺屯、海子屯、马家屯等以地名命名的地方,已成为回族聚居区,说明在明初,又有回回人进入今威宁一带,而且人数不少。 [3]
清代初期,清王朝在明代“废土设流”的基础上,在黔西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在鄂尔泰部署下,直隶河间人回族哈元生,于雍正三年(l725)任中军游击,在贵州威宁和云南昭阳、永善一带“改流”,其部下有不少回族军士。他升任提督驻扎安顺时,随来的回族将士较多。战争结束,回回军士大多落户在今威宁、赫章、西秀、平坝等地。在交通得到进一步畅通,农业、商业、手工业相应得到进一步发展后,省外商人前来做生意的更多了,有的回族商人纷纷进入贵州,所以,明末清初又是回族人迁入贵州的一个重要时期。当时回族留居的地方除贵阳、遵义、安顺三地外,还有镇远、威宁、盘县、普安、兴仁等地。 [4]
民国时期特别是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有许多回族和其他民族从东北、中原等地区逃难来到贵州,集中在贵阳,使贵阳的回族人数从数十人突增至3000多人。清镇、平坝、安顺等公路沿线和县城,也有回民移入。
总体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几百年中,回族大致分几个时段移入贵州,人数虽不多,但流动性大,直到1949年11月贵州解放时,全省回族人数约5万人,约占全省总人口l700多万人的千分之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许多回族人从祖国各地迁来贵州,有的是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来的,而多数是随工厂迁移来贵州的。他们分散到全省各地,致使有些原来没有回族人口的县、市、区,现在也有了回族。而今全省回族人口数比贵州解放初期增加3倍多。
回族到哪里,哪里就有伊斯兰教。贵州回族的迁入史,即是伊斯兰教在贵州的传播史。在贵州回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伊斯兰教起了十分重要的纽带和决定作用。
[1] 何仲仁主编:《贵州通史》(第一卷),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
[2] 李平凡,颜勇主编:《贵州世居民族迁徙史》(下),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
[3]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志》,贵州民族出版社,1997年。
[4] 贵州省地方志编务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宗教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