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蒙古族农业的经济类型
所属图书:《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 出版日期:2018-04-01 文章字数:3559字

五、贵州蒙古族农业的经济类型

贵州没有平原,只有山区和极少的坝子、河谷,因此贵州的农业文化属山地文化,贵州的农业也基本属山地农业,以旱地为主,稻作比例小。贵州蒙古族的农业经济,以种植业为主。蒙古族经过长期的演化,主要是受其所居住地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影响,社会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已与他们祖先原住地完全不同,农业生产不再以养殖业为主,而是根据所居当地自然条件改为种植业,而且种植的主要农产品,也因为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居住在黔西北大方、织金等县地的世居蒙古族以旱地农业为主,并兼有稻耕。居住在铜仁市的世居蒙古族,因自然条件情况的变化,则以稻作农业为主,经营旱地农业。世居贵州的蒙古族社会经济形态是以自给自足的种植业为主,因所居地自然条件不同,分为旱地农业和稻耕农业。

1.种植业

蒙古族的农业生产以牛耕为主,锄耕为辅。种植农作物的品种,因居住地自然条件不同而有所区别。居住在毕节市的蒙古族,主要的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洋芋、荞麦、大豆为主,一年一季。居住在铜仁市的蒙古族,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麦、薯类为主,低山区一年可耕作两季。其他地区也以水稻、玉米、小麦、豆类为主,只不过因地理环境和气候差异而农作物品种的种植数量比例有所区别。

经济作物主要有茶叶、油菜、花生、烟草、药材、麻类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农作物品种都以当地长期培养的老的地方品系为主,习用农家肥,并以嫩树枝叶、茅草、蕨叶等有机肥为补充肥源。主要粮食作物水稻亩产量100公斤左右,玉米亩产150公斤左右。经济作物的种植是为满足自身需要为主,极少量用于集市交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推广优质品种,农作物种类不断增加,并改变传统的种植习惯,在种植手段上采用合理密植、平衡施肥、温室两段育秧等先进技术,使单位产量有大幅度提高,从而使蒙古族地区的粮食产量逐年上升,商品粮有增无减。据对大方、黔西等县调查,除自然土壤条件较为恶劣的地方以外,玉米亩产量基本达到250公斤以上,石阡、思南等县农作物中的水稻亩产量已达400公斤左右,烟草、油菜成为大多数蒙古族农户的重要经济收入。生产工具除传统的牛、犁、锄、耙外,大部分坝区已实现了机械耕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贵州蒙古族粮食生产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蒙古族在全省分布较广,其居住地的自然条件、区域环境千差万别,农业生产因此相差较大。大方县的凤山彝族蒙古族乡,水田受土壤条件影响,属于中低产田,至今亩产在300公斤以下。而石阡、思南等县的蒙古族所居地是传统精耕细作地区,土质较好,水源充足,水稻有亩产逾500公斤以上的高产田。其他的农作物产品的产量因地域环境不同差异也较大。

2.养殖业

元代,贵州蒙古族地区是全国有名的14个大牧场之一,以今大方、黔西县为中心,称“亦溪不薜”牧场。明朝,封建王朝在贵州蒙古族地区购马,一次就购上千匹,其中水西马、乌撒马最为出名。但至清代中晚期,随着地主经济的发展,土地兼并的情况加剧,蒙古族地区的畜牧业已衰落。民国时期,军阀、官僚、地主、大商人掠夺土地,加重剥削,绝大部分牲畜为统治阶级所占有,农民占有量少。而农民辛勤劳动所获的牲口,还要向地主缴纳“羊租”“猪租”以至“鸡租”,无力交地租或偿还债务者,也要被地主强行拉马撵羊牵牛提鸡抵补。农民是“骟牛壮马不敢喂”,怕“地主红眼生是非”,但实际上地主总要巧取豪夺。加之各种苛捐杂税,土匪抢劫,畜疫流行等天灾人祸交相袭击,农民无心也无力利用草场发展更多牲畜,畜牧业更进一步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对群众发展畜牧业给予经济扶持,使畜牧业得到了恢复,蒙古族地区的畜禽品种牛、马、猪、羊、鸡俱全,基本畜禽量大,体质比较结实,耐粗料且适应性强,大都为贵州省畜禽品种中的优良品种。

贵州蒙古族地区,主要饲养役用黄牛,以威宁黄牛为代表。威宁黄牛体格较小,耐劳性强,6小时可耕地1.5亩,役牛年龄为2~12岁,母牛3岁后可配种,两年一产,幼仔成活率在90%以上,骟牛体重可达300公斤,一般成年牛在200~270公斤之间。蒙古族地区的马腿长腰短,四肢有力,耐劳性强,耐粗饲料,性温顺,易喂养。成年公马平均体重190公斤左右,母马180公斤左右,一般驮重75公斤,日行30~40千米,短距离驮重可超过其体重的二分之一。黔西马主要分布在毕节、威宁、大方、黔西、金沙和纳雍等地。绵羊主要分布在盘县、水城、赫章、威宁等地,以威宁、盘县等地的绵羊为代表,威宁高峰、大方马干山绵羊最出名。山羊繁殖能力强,耐粗饲,疾病少,适应性强,无论高山河谷都宜喂养,主要分布在水城、大方、纳雍、毕节、威宁和赫章等地。威宁黑山羊,以其羊皮板幅中等,板质细密,弹性较强而著称。蒙古族地区的猪,以赫章的“可乐猪”最为出名,其特点是体质结实,耐粗耐寒,可全年牧养,由于奔走觅食,腿部肌肉发达,肥肉少瘦肉多,是生产火腿的好原料。

蒙古族地区天然草场很多,成片草场有118万多亩,以威宁的百草坪草场、麻窝山草场、斗母胸草场和赫章韭菜坪、大方马干山为代表。草场中牧草种类多、所含营养物质多,标本达250种之多。但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族地区草场减少,草场牧草退化,畜牧业日趋萎缩。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解决蒙古族地区的草场退化问题,1980年代初,政府在威宁的灼甫、马踏、马摆大山、百草坪等数片草场进行飞播,面积共8.5万亩。并积极在贵州蒙古族地区建立人工草场,大力种草、种树。畜牧业条件较好的威宁自治县,为鼓励建立人工草场,政府规定退耕还林,200公顷以下的荒山草坡,均可划给农民,从而激发群众建立人工草场的积极性。仅1981年,威宁种草面积即达3335公顷,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保障。1980年代在威宁建立了牧草品种观察实验地,搞品比实验,选择适合于生产的牧草品种,在新合林场建立了牧草种子的繁殖基地,每年采收草种1500公斤,满足了当地草种的需要,为实现科学养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大方县凤山彝族蒙古族乡马干山片区,在草种改良试验方面,为蒙古族地区的畜牧业发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牲畜的杂交优势,是畜种除劣取优,提高畜产品产量和商品率的一项重要措施。贵州蒙古族地区有很多优良畜禽品种,但这些畜禽具有典型的山区生态环境中的畜种特点,身架小、个头矮和商品率不高。为了改良畜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曾先后引进了考利贷、高加索、新疆细毛羊、沙伦羊等良种公羊,黑白花牛、辛地红、西门塔尔爱沙尼亚红、搞旱王、海福特、摩拉等良种公牛,巴克夏、约克夏、苏白、丹麦、杜洛克等良种猪在蒙古族居住地区对地方良种进行畜种的杂交改良。为了推广良种,还在威宁、赫章、黔西、纳雍等地设配种站或配种点,并在毕节建了液氮站,用于保存良种冻精。经过改良,在蒙古族居住人口最多的毕节市,育肥猪中有50%的杂交猪;细毛羊、半细毛羊等改良羊已占绵羊总数的60%。六盘水市的畜种改良已取得较大的成绩。牛种的改良,以威宁自治县和大方县凤山彝族蒙古族乡的成绩最突出,其杂交改良牛为全省之冠。

畜疫是发展畜牧业的大敌。1952年,国家就在威宁、赫章等地建立畜牧兽医站,以后逐渐形成了地区、县、乡畜牧兽医防疫体系,并积极开展家畜防疫、兽医检疫、疫病普查和防治,全面贯彻“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为蒙古族聚居地区的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3.林业

贵州蒙古族地区,农业中的林业,就其资源而言,与种植业和养殖业不能截然分割。除部分岩山、陡坡外,可种植粮食和可放牧的平地、缓坡和高山,均可发展林业,所谓“农林牧不分家”即指的是这种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蒙古族是以传统农业种植经济为主,几乎没有以林业种植为主要的社会经济,经济林木中果树的种植也仅属于庭院经济,用于满足自身的需要。因此,蒙古族地区的林业,多属自然林,蒙民认为树木仅满足于生活燃料和居住建材的需要即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近几年,农业综合开发,各地蒙古族在当地政府干预和本身经济发展需要下,根据不同的地域条件,种植用材林和经济林,林业有大的发展,石阡、大方、黔西、盘县等地蒙古族聚集区都有成片的人工种植林和飞播林。用材林以杉树和松树为主,经济林以油桐、漆树、果树为主。

4.家庭手工业

蒙古族的手工业是从属于农业的家庭手工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手工业主要为满足家庭生产与生活需要,从事的是纺纱织布、造纸搓绳、打草鞋、编斗笠等家庭副业,也有少部分从单纯的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的匠人从事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皮革加工和粮食加工,但主要也是为了社区的社会生产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蒙古族手工业从属农业生产的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只是近几年商品经济发展,在蒙古族中涌现出一批以从事手工业为主的个体户和专业户。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