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壮族歌谣文化的现状及出路
所属图书:《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 出版日期:2018-04-01 文章字数:3438字

五 贵州壮族歌谣文化的现状及出路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世界的“变小”,陌生的文化近在咫尺,现代生活中本民族文化和他民族文化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来的密切,也使壮族歌谣生存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目前看来,歌谣似乎是一个离现代人越来越远的文化因素,似乎是现代生活中的“古董”。然而,当我们在现代生活中感到孤独、寂寞、空虚、惆怅的时候,我们总想像我们的祖辈那样一展歌喉,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愫。传统的歌谣这时就开始体现了它的生命力。所以壮族歌谣走出大山,被社会认同也将成为必然之势。

(一)壮族歌谣文化的现状

歌谣学虽然是民俗学运动的发端,但现在却是最薄弱的环节,多停留在资料收集和分类阶段,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加强理论的分析阐释,制定细致而系统的研究规划。目前将歌谣文本研究复原到演唱的现场中去、保存其口语的魅力、结合日常生活和相关仪式进行立体研究方面做得很不够,因此要汇集各方的力量共同推进研究。要将壮族歌谣放在壮族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这些文化之网中,融入壮族文化系统中加以审视,这为我们正确理解壮族歌谣的历史文化价值,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数。

壮族歌谣与歌节随着壮乡中市场经济的发展将迎来自身新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一波波浪潮中,歌谣与歌圩在当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提升中的作用,为各级政府部门越来越认同和重视,他们纷纷行动起来,通过政策上的倾斜,经济上加大投入,大力扶持各地的歌节,使壮乡这种古老的民俗又增添了新的活力。

壮族人民历来喜爱唱歌,他们唱山歌、听山歌、赶歌圩的习俗历史悠久。广大壮族人民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山歌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谈情说爱的情歌、农耕活动天文地理的节令歌、吉日庆典的仪式歌、时事政治的时政歌等,几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成为壮族山歌的好材料。歌会、歌圩和由其发展而来的各种集体民族文化活动,已由单纯的以歌择偶发展成为一个既对歌娱乐,又有各民间娱乐及体育竞赛、商业贸易等综合性的大型文体活动。它不仅为壮族人民所喜爱,而且也能吸引其他民族共同参与活动。

“山歌节”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地方的传统节日之一,节日期间多为男女情歌对唱,也有歌唱生活的,其语言通俗易懂,生动传神,流畅自然,富有浓郁的乡土生活气息。从江县举办的几次“三月三”山歌节,就吸引了本地的民间山歌手与远道而来的民间山歌爱好者参加。他们齐聚一堂,向众人展示了优美动人的歌喉。演唱的民族山歌内容健康、生动活泼,歌颂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精彩的演唱赢得了观众们阵阵热烈的掌声。山歌节不仅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有效地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以山歌为载体,以歌节为舞台,用现代的意识和理念来办歌节,把歌节作为文化产业来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培育。在对传统的民族文化进行现代包装,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推动经济发展,丰富和深化歌圩活动的同时,更应该注意保留其民族文化的内涵和精髓。

(二)贵州壮族歌谣文化的发展之路

贵州作为一个民族大省,民族文化浓郁。各民族都在时代的变迁中发展着自己民族独特的文化,壮族也不例外。壮族人民不仅大都喜欢山歌,而且还学唱山歌,这个能歌善唱的民族,从歌谣中了解到本民族生存、发展、变迁的历史,增强了斗争意识和学习了生存智慧,他们把自己的生命活动当作一段美好的旅程,善于体验和享受生命的快乐,拥有着强大的生存意志,渴望着美好的情感。事物都是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发展的,壮族歌谣的根始终深植在深厚的民族文化的土壤里,在壮族人民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做斗争的过程中发展壮大,因此壮族歌谣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必然表现出一种朴实自然的“真”。壮族歌谣在历尽沧桑后,也将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重新定位自己,寻求新的生命力的勃发。

壮族歌谣来于民众,表达直接,大胆粗放,大多是在山上对唱而得名,是一种原生态的歌曲,有固定的调子,要唱的时候就往里填词,只要押韵,意思表达完整就行。形式主要有边舞边唱、集体对唱和单独对唱。在单独对唱中,有的还嘴含树叶吹出动听的曲调。以前每逢过年过节,男女青年聚在两个对立的山头,你一句我一段,唱着欢快的歌儿,歌词随着对方的变化而变化,现编现唱。现今只能在有重大活动时才能看到男男女女在坝子里唱山歌,外面围一圈又一圈的人。随着外出务工青年的增多,慢慢地,山歌的气氛就没那么浓烈了。如今,很难见到那个满山遍野歌声飞扬的场景,再也难见那些淳朴而又智慧的男女青年,这或许是一种悲哀。而民族的传统的东西如何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必须注重壮族民歌的现代转型。

“文化并非是孤立存在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激烈冲撞在所难免。” [1] 壮族歌谣也逐渐引起了众多学者文人的关注,他们领悟到壮族民歌文化强大的生命力。这生命力,是壮族文化精神的坚韧力,它并非是经济发展的障碍,恰恰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与支撑力,是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与新经济形式互动的切合与促进。“唱歌莫让歌声断,喝酒莫让酒壶干”,对于壮族的歌谣,怎样让它走得更远、走得更好将是不断探索的话题。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不断发展,壮族民歌传唱免不了从口耳相传到依托现代传媒的转变。传统民歌的传唱方式是一时一地,口耳相传,具有明显的地域局限性和现场性,难以实现时空的跨越。山歌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民间艺术,如今除了是壮族的劳动阶层全方位传情达意的工具外,更是一种古老而优美的民间艺术形式。现代传媒手段的介入为壮歌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形式,体现出壮歌在一定时期内因时应势而变,以求生存和发展的活态性,使山歌拥有着与工业文明融合并存的生机和潜力,成为传承和传播传统民族民间艺术形式发展的新典范。不少壮族民歌被录音机、摄像机等录下来,通过电视台、网络等多种媒体报道,用激情和幻想加现代传媒技术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歌谣文化,使日常生活本身包括少数民族族群的日常生活呈现出另外一种意义,使传统民歌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保存了壮族歌谣的优秀文化,同时也不失传统的山歌的味道。

第二,着实解决壮族民歌发展中的传承人问题。

任何民族文化都具有既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又区别于自身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因此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化传播传承人对于一个民族文化传承传播的重要意义。传承人问题是所有的民族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壮族民歌文化作为壮族特有的精神财富,和许多文化一样面临着难以延续、后继无人的问题。歌手是民歌的主要传承者,对民歌的喜爱和对歌谣的热爱,大都表现在壮族中老年人身上,老人们成了歌圩的主角。这样的歌圩和传统形态相去甚远,已经丧失了以青年男女为主、以歌会友的功能。现在学唱山歌、会唱山歌的青年人可谓凤毛麟角。所以很多有识之士办起了民歌培训班,培养青年歌手,对传承壮族民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壮族山歌的研究视角必须多样化。

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在哲学层面就是保护了人的自由。歌谣中就洋溢着这样一种自由精神。对于壮族歌谣的研究,用文艺学的方法来解析是不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也应对壮族歌谣进行必要的挖掘、保存和开发,使之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民族文化的舞台上。不过这种舞台式、表演式的山歌传唱是否真实地表达了歌者们的心声,是否能使我们日渐消失的壮族传统民歌一代又一代地传唱下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值得进一步探讨。因为歌谣作为人民群众的一种口头创造,不仅是民众自我教育、自我娱乐的语言艺术,而且也是人类心灵的窗口,可以说是民族的百科全书,要从多侧面的角度来挖掘壮族歌谣蕴含着的丰富的人文科学价值。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仅要从文化学角度阐述壮族歌谣的文化内涵,还要从美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立体的研究。壮族歌谣的美学特征表现在既有悲戚的美,又有深沉的真实美;既有心灵美、精神美,又有韵律美、形象美、风物美。传统民歌与现代化的日常生活是相互融合的,壮族歌谣作为壮族文化系统里的一个子系统,与壮文化的其他子系统,如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其他精神文化诸层面,相互依存、渗透制约,从而构成了一个有机交融的整体。壮歌与生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唱山歌是用来抒发他们的内在情感、表达生活的,听起来十分自然,不会存在演出似的生硬或言不由衷。而如今传承的民歌越来越脱离人们的生活,成为面对摄像头的表演,这样就很难营造纯粹的人与人直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的氛围,歌谣也失去了其原有的娱乐色彩或者遮盖了其文化的真实性。这种关于民俗的真实性的问题,也是有待学者们进一步讨论研究的话题。


[1] 钟健:《神性的山歌》,载《民俗研究》,2007年第4期。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