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蒙古族的分布
所属图书:《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 出版日期:2018-04-01 文章字数:2673字

一、贵州蒙古族的分布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甘肃省、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等省区的蒙古族自治州、县;其余散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河北省、四川省、北京市、云南省、贵州省等省(区)。人口近600万,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贵州省的蒙古族大部分居住在毕节市的大方、黔西、金沙、纳雍等县,铜仁市的思南、石阡等县,遵义市的遵义、仁怀、凤冈、湄潭等县,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施秉、镇远、岑巩等县。全省的87个县(市)中有68个县居住有蒙古族。

至今,在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等地,不分族群,只要说是“人未余”(不是本姓余),而且有家谱记为蒙古人的(奇吾温胡人),又会讲“铁改余”,均视为一家人。其先祖为蒙古族中的余姓,他们共同流传着一个内容大致相同的“铁改金,金改余”的传说故事。在明清之际,余姓由四川省辗转迁入贵州省的大方、黔西等县和思南、石阡等县,落籍为业。如大方县六龙镇燕坪的余姓和理化乡余姓,于明末迁来贵州省遵义市,辗转迁居黔西县沙窝镇,后又迁居大方县九里箐乡,然后分居六龙、理化;达溪镇的余姓,系由四川省永宁府东荣里抄手岩,迁至大方达溪镇的坝子和新寨一带居住;达溪镇的烂田湾和瓢井镇中洞的余姓,系由四川省内江市、成都市、宜宾市辗转迁至叙永,然后迁到大方县;达溪镇的雨沙、堡朵、余家寨的余姓,系由四川省到遵义市迁石笋、白岩脚居住;高枧、瓢井镇下寨的余姓于明崇祯二年(1629)八月,因盗贼四起,由古蔺县举家迁往大方县余家塘定居,然后散居;八堡乡甘沟余姓,系由四川省重庆市来黔经商,在毕节市海子街小坝被盗,流落小坝后到八堡乡甘沟定居;兴隆乡的石板二合岩余姓,乾隆三十五年(1770)由四川省嘉定府迁到遵义市绥阳桑木坝,然后迁至大方县。 [1] 铜仁市余姓蒙古族最多的是思南、石阡两县,传说在明末清初(1644),其祖先由江西省经四川省辗转而来,祖先为三兄弟,即余朝德、余朝拨、余朝三,先定居思南县塘头镇,后又历经辗转,分布在今思南县的大河坝、英武溪、张家寨、许家坝、大坝场、塘头等地,石阡县的孙家坪、龙洞、坪地、中魁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因工业交通建设的需要,通过招工、招生和国家直接调配干部到贵州省的几十万人中,就有蒙古族。从1969年到1982年,在国防建设重点投入时期迁入贵州省的“三线”企业中也有蒙古族员工。

历史上,贵州省的蒙古族人口,没有准确的统计数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60余年间,人口统计数据有很大的变化。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贵州省蒙古族仅有26人;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也只有719人;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至24025人;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人口骤增至47531人。这不是人口自然增长的结果,而是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逐步落实,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陆续体现的结果。贵州蒙古族渐渐消除了历史上民族歧视的疑虑,逐渐恢复民族成分,归本还原,回到了贵州省世居民族之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贵州省大方县大批当时仍为汉族的余姓居民,据其家谱要求恢复蒙古族族属。从1983年开始,大方县人民政府组织专人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广泛调查研究,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务院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公安部、国家民委有关文件精神,于1985年7月20日批准了大方县余姓返本归原为蒙古族的申请,确认余姓系蒙古族铁氏后裔,自此大方县余姓群众统统返本归原为蒙古族。继后,石阡县、思南县、黔西县的余姓居民,根据他们所拥有的《余氏家谱》,统统改族属为蒙古族。大方、思南、石阡3个县的蒙古族人口占全省蒙古族总人口的77%,仅大方县的余姓蒙古族就占全省蒙古族总人口的46%。余姓蒙古族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80%以上。

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蒙古族人口中,贵州省居第九位。全省9个市、州的蒙古族人口分别为:贵阳市990人、六盘水市2732人、遵义市192人、铜仁市15902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922人、毕节市25371人、安顺市834人、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316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272人。蒙古族人口在50人以上的县(市)有大方县10949人,思南县4069人,石阡县3583人,兴义市312人,织金县302人,盘县291人,六盘水市钟山区211人,水城县211人,毕节七星关区193人,贵阳市南明区157人,贵阳市云岩区145人,贵阳市乌当区72人,贵阳市花溪区68人,贵阳市白云区53人,清镇市126人,安顺市西秀区85人,铜仁市碧江区82人,安龙县70人,赫章县68人,遵义市汇川区62人。蒙古族城镇人口10937人,乡村人口36594人。

历史上贵州蒙古族地区基本确立了封建地主经济制度,其社会成员分为剥削阶级与被剥削阶级,被剥削阶级同时受本民族统治者和聚居地主体民族统治阶级的制约与压迫。蒙古族内部,以家庭—房族—家族构成封建宗法体系,按家谱供奉祖先,这是其宗法体系中最基本的纽带。由长房或长辈老人担任族长,族长处理本家族和房族的内部纠纷,维护宗法体系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在蒙古族最集中的大方县、思南县、石阡县等地,蒙古族与当地主体民族汉族、彝族、土家族等杂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经过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加上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的贯彻,蒙古族享有民族平等、民主与自由的权利,与其他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发展、进步。在蒙古族聚居的村寨,一般都有蒙古族的领导干部,以体现聚居区主体民族的地位。1992年在蒙古族聚居的大方县凤山乡,建立了贵州省第一个蒙古族与彝族联合的民族乡—凤山彝族蒙古族乡。乡政府所在地凤山村,距县城20公里。全乡总面积84.20平方公里,辖凤山、谢都、白鸡、联新、羊岩、石坪、店子、杉坪、营川、渣泥10个村,64个村民组。据2010年统计全乡总人口19814人,居住有汉、彝、蒙古、苗、仡佬等十多个民族。平均海拔1740米,平均降雨量为1180~1185毫米。境内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春秋相连,土壤类别多样,适宜发展农牧业。耕地面积16050亩,其中稻田2490亩,旱地13560亩,粮食作物以玉米、小麦、大豆、杂豆、马铃薯为主。有草山草场和林地6237亩,猪、牛、羊、马、禽品种齐全。地下矿产资源有煤炭、硫铁矿、硅矿、黏土、高岭土等10多种,尤以煤炭资源最为丰富。此外,硫铁矿储量达3541万吨,已建成硫黄冶炼基地。当地民族文化丰富,形成各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民情。 [2]


[1] 据大方县六龙镇《余氏家谱》。

[2] 杨继红:《贵州省毕节地区民族乡概览》,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