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贵州瑶族舞蹈的历史渊源与发展
(一)打猎舞
1.打猎舞的历史渊源
打猎舞,瑶语称“熟玖”,是“青瑶”最喜爱的舞蹈。打猎舞的历史渊源主要来源于两个优美动听的民间传说:
第一个传说:打猎舞是创造天地万物的母亲娲略铎女神传授的。传说娲略铎会造林建屋、驱赶凶禽猛兽,是个多能的人才,并与果略铎结婚,生有三个女儿。随着时间推移,这三个女儿已长大成人,娲略铎便让她们各自外出谋生。其中,大女儿扛着犁耙到平原去犁地耙田,种植庄稼,成了现在的汉族;二女儿挑了一担书去读书,勤奋好学,成了现在的布依族;三女儿则拿着母亲给她的一升小米,到山里去开荒田土,开始种地。当小米发芽了,野猫就来吃;当小米分叶了,山羊就来啃;当小米成熟了,麻雀、野猪就来吃。三女儿种植的庄稼,全部被吃光了,一无所获,她很无奈,不知道怎么办,垂头丧气回去找母亲问解决的办法。娲略铎对三女儿说:“你拿铜鼓去敲一敲,拿着木棍去赶一赶,定会有收成!”三女儿高高兴兴地回去了,按照母亲的要求试了试,结果野猫不来了,野兽逃跑了,鸟雀飞走了,小米收成了。三女儿将小米放在舂臼里,用木棍舂,用簸箕筛选,去壳而食,开始在山里安居乐业,过上幸福的生活。有一天,娲略铎非常想念自己的三女儿,便进山去看一看女儿。当母亲来到山野时,遇见了三女儿,三女儿为了感谢母亲的指教,便拿起木棍,请母亲在一旁敲击铜鼓,自己则跳起驱赶野兽、获得丰收、舂米取食、安居乐业的舞蹈,久而久之,打猎舞就这样产生和流传下来了。因为三女儿住在山里长久,就成了现在的瑶族,所以打猎舞也成了“青瑶”的传统舞蹈。
第二个传说:打猎舞主要是由瑶族狩猎生活演变而来的。瑶族是一个保持原始社会制度时间较长的民族,其生产生活方式一直保留着以狩猎为主的形式,有时为追捕一只野兽,往往要集合几十人甚至上百人,花上几天时间追赶几百里,与野兽进行搏斗,在斗争中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狩猎经验。如每年霜降过后,狗熊往往钻石洞、卧树穴冬眠,当瑶家猎手发现熊洞时,他们并不急于猎取,而是用木棍伸入洞内慢慢挑逗懒熊,让熊苏醒发怒,使熊胆逐步膨胀增大,然后引熊出洞而猎之,以得到珍贵的药材。久而久之,这种以木棍逗熊的动作便发展成打熊舞蹈,后又产生其他的打羊、打猴、打野猪等舞蹈,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打猎舞。
2.打猎舞的表演形式
打猎舞为组舞,全舞共分为“打熊”、“打羊”、“打猴”、“打野猪”和“生产舞”5个组成部分,每个舞的组成部分均相对独立,而且表演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可长可短。表演时,按倒叙的方式进行,首先展示人们定居农耕生产生活时播种、收获以及粮食加工舂碓的“生产舞”,然后才逐一追忆过去的各种狩猎生活的场景。从“打猪舞”中我们可以窥视到瑶族人民勤劳勇敢、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生产舞:舞蹈起势时,表演者分为人数相等的两个队,手握荆棍分别从皮鼓手的左右两侧,以棍左右击地鱼贯交叉进入表演场地,进行表演。然后表演者们加速奔跑追逐,围成一个大圆圈,随鼓点的节奏,又向反方向击地小跑追逐。随后,伴随着皮鼓节奏的突然变化,演员们迅速双手紧握棍棒,往前跳跃数步,一边以棍棒互相敲击,一边绕着圈子旋转,棍棒的互击声、舞者口中发出的“嗨嗨!”呐喊声,皮鼓敲打出“咚嗒!咚嗒!嗒!嗒!”、“咚嗒!咚嗒!嗒!嗒!”的猛烈雄壮的鼓声,组成了一曲曲雄浑的山之魂、田之韵的舞蹈动律,扣人心弦。让人仿佛看到过去瑶族人,手握木棍,在喀斯特荒山野地里椎地点播小米,集体劳动的生产耕作场景,又好像窥视到秋后瑶族人民围绕着石臼舂击小米粑,庆祝丰收的欢乐场面。铜鼓和皮鼓伴奏声和人们口中发出的呐喊声,是瑶族人民为征服大自然,迸发出的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激励一代代瑶族人民奋勇前进。
打猪舞:生产舞结束后,随着鼓点“咚”一声,舞蹈迅速发生变化,表演者反向绕着圈子,以棍棒对打的双方,脚步加快,围着圈子,猛然加快击地的节奏,棍棒的击地声、互击声与皮鼓的敲击声混合交响,众人时而根据鼓手指挥,发出打野猪“嗨嗨!”、“嗨嗨!”的呐喊声,时而全神贯注,时而做出跨度大、力度强的驱逐野猪的动作,非常优美。
打熊舞:随着指挥者鼓点的变化,舞蹈又发生变化,进入打熊舞舞段。此时演员整齐、成双成对地排成两排,对视双方紧握荆棍,先分别向左右互击棍棒两次,然后再向右上方抬头,并交叉打击棍棒两次,再次齐整发出“咚咚!嗒嗒!”、“咚咚!嗒嗒!”的互击声,并组成可容两人穿梭的棍洞,待列队规整之后,靠前排的演员,并肩俯身以棍击地,穿梭于人棍组成的“洞穴”之中。这时,鼓声、棍棒的互击声、击地声和队员的呐喊声,交织成了昂扬激越、优美动听的韵律,场面十分壮观,艺术地再现了远古时代瑶族人赶山狩猎的生活风貌。舞蹈中,俯身棍棒击地就是瑶族人在秋收后,欲猎取野熊时,先以棍棒于石洞或树穴之中挑逗,使熊胆膨大再猎取的引诱挑逗之动作,老熊的憨态可掬,瑶族人的剽悍机智,在这些动作的诠释下,呈现在观众的眼前,让人印象深刻。
打羊舞:打熊舞结束,随着鼓点“咚!”的变化,舞蹈再一次改变节奏,舞者含胸屈膝,以荆棍猛烈击地后,迅速变换成成双成对地轮流交叉击打,奔跑跳跃,动作十分激烈。伴随着“咚嗒!咚嗒!嗒!嗒!”的鼓声、棍棒互击声和舞者的“哎嗨!”“哎嗨!”的呼喊声,表演者前俯后仰,左倾右蹲,将舞蹈推向高潮。舞蹈形象地再现了手持荆棍的瑶族人群体围攻山羊,山羊惊慌失措,奋力向高山峻岭中奔跑,而瑶族人随后追赶围猎的矫健身影。
打猴舞:打羊舞结束,伴随着指挥者的变化,舞蹈再一次改变节奏,演员们突然间以最快的速度原地旋转,全力击地,身置圈内的表演者,则半蹲着,绕着圆圈,以荆棍快速而猛烈地击地,伴随着表演者口中不停地发出“嚯哟”“嚯哟”的高声呼喊以及全体演员有序地飞速旋转,棍棒翻飞,鼓声阵阵,使人们仿佛看见一群群野猴被瑶族人从田角地边,从深山老林中驱赶而出的围猎场景。
3.打猎舞的表演特点
(1)模仿打猎动作进行表演。舞蹈以狩猎为主要内容,用于丧葬祭祀活动中的“熟玖”男子群舞,表演人数不限,但需偶数。表演时,舞者要手握荆棍,依据铜鼓、皮鼓鼓点的变化,随时变换动作。由于鼓点是根据不同野兽的习性和特点设计的,所以有着多种不同的节奏和不同强弱的声响,这也使“熟玖”舞呈现出节奏紧凑激烈,强弱对比鲜明,舞蹈动作有蓄有发,张弛自如的特点。在各种不同的节奏中,表演者含胸屈膝,以急剧的棒棍敲击之声为乐,以兴奋呐喊呼号为歌,做出各种力度强、跨度大、粗犷剽悍的“打熊”、“舂地”、“侧舂”“跳跃击棍”“上下击棍”“打猴”“打羊”等跳、跃、转蹲、跑动作,舞姿雄劲剽悍,舞步勇猛洒脱,队形变化复杂有序——时而一人在内,时而一人在外,众人围成圆圈单人轮打;时而形成两层圆圈或双排对打;时而形成多层圆圈的轮流交叉击打;时而形成人棍组成的“洞穴”,两人俯身击地来往穿梭棍洞之中。当舞蹈进入高潮时,节奏猛烈加快,此时铿锵的铜鼓声、清脆的皮鼓声及荆棍相击声、舂地的回声、舞者“嗨!嗨!”的呐喊声,汇成了一曲气势磅礡、雄浑的山韵,扣人心弦,场面十分壮观。
(2)舞蹈风格粗犷剽悍、拙朴雄健。以“悍美”独树,这种风格贯穿在整支舞蹈的动律之中,十分优美,它主要以上身的前俯后仰、双膝的屈伸起伏、蹲颤为其动律特征。下蹲型的舞姿,让重心始终在中间,运步时着力点从脚下起至膝,再经腰送至肩,然后再由肩压到脚跟,牢牢地踩在地上形成下蹲、舂的姿态,配之以浑厚雄壮的呼号、感情奔放的挥臂搏击、热烈欢腾的场面,充分显示了此舞蹈粗犷剽悍、拙朴雄健的悍美风格。蹲与颤的动律来自于瑶族人民的山地劳动生活,不论是翻山越岭、负重行走、或舂米、立房,都是靠腿部的蹲与颤去保持劳动的持久性、平衡性和灵巧性,双膝屈伸起伏是劳动中的正常节奏。最有耐力的劳动者,往往是表演此舞的佼佼者。
(3)表演以铜、皮鼓及舞棍相击的声响作伴奏。皮鼓一般只有一个,铜鼓则有二面至十余面不等。演奏时,以大皮鼓为指挥乐器,击鼓者必须是族中有名望且演奏技艺精湛又熟悉整个舞蹈的人,整个舞蹈节奏的快慢、强弱及舞蹈动作队形的变换,均由他统一指挥;每面铜鼓配备一个特制的专用木桶(称瓮桶),两人配合演奏,铜鼓手站于鼓的一侧,一手用鼓槌击鼓心,一手持鼓棒击鼓腰,瓮桶手双手持木桶弯腰站于铜鼓后面,木桶口与铜鼓口相对,随鼓声起落,将木桶送入铜鼓鼓腔,有节奏地前后来回抽动,使鼓腔内的空气产生波动,发出洪亮而多变的共鸣音,铜鼓节奏与皮鼓节奏及木棍相击的节奏三位一体,并行合拍。
4.打猎舞的发展
打猎舞最初从瑶族人的祭典仪式走下神坛,走上舞台,如今又从大山走向全国,充分体现其在贵州瑶族传统舞蹈中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突出的代表性文化地位。1982年,瑶族打猎舞代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参加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表演奖;1982年9月,代表贵州省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参加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得好评;1987年,被北京电视制片厂摄入新闻纪录片;1989年,参加广州羊城博览会演出,获得好评,被摄入专题片《万紫千红》,在广州各地电视台多次播放;1989年,获贵州省首届民族民间艺术节《夜郎风采》剧组演出优秀节目奖;1990年,参加亚运会艺术展演,获得好评;1991年8月,到香港演出,受到媒体的关注;1992年,参加沈阳国际秧歌艺术节展演,获优秀奖;2003年9月,瑶麓小学把打猎舞编入乡土教材,正式进入学校课堂,成为当地“民族文化进校园”的重要教学内容;2010年,在贵州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获表演项目金奖;2011年,在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上,获表演项目二等奖,并在民族大联欢活动中闪亮登场,获得阵阵掌声和喝彩。
(二)猴鼓舞
1.猴鼓舞的历史渊源
猴鼓舞是白裤瑶支系典型的祭祀性舞蹈,通常于丧葬祭祀场合表演。关于猴鼓舞,有一个动人的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瑶族的老祖太从广西往荔波捞村乡迁徙,途遇危险,得到一群猴子帮助而脱险,猴子们一路护送老祖太到目的地。后来瑶族人民为了纪念祖先的迁徙之苦以及猴子护送有功,就模仿先祖跋山涉水的情形和猴子攀爬跳跃护送祖先的姿态,跳起舞蹈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祭祀祖先和纪念猴子这个“朋友”的舞蹈。
2.猴鼓舞的表演形式
猴鼓舞主要分成“单人”“双人”“集体”三段式进行。
第一段:由两位青年猎手,持枪朝天鸣枪三响。然后,鼓师一人站在木鼓边,摆动着双手,擂响木鼓,此时全部铜鼓一起铿锵齐鸣。鼓师自奏自舞,此段称为“引子”。
第二段:稍过片刻,铜鼓声突然中止,鼓师双手持鼓槌,面对铜鼓手,相击三次表示拜谢,然后绕着木鼓四周,翩翩起舞。此时,一男子在鼓师身后,与鼓师一起一跳一蹲,模仿猴子攀摘取食的姿态。舞蹈粗犷敏捷而又刚颈有力,引发周围亲友发出一阵阵的呼喊声,气氛热烈。此段表演者自奏自跳,铜鼓声伴之,为双人表演。
第三段:鼓师站立于木鼓后擂鼓。7个或9个男子扛着或提着旧衣裤,披着破斗篷,背着斗笠,在鼓师的指挥下,踩着鼓点节奏,围鼓一圈。他们时而站立,时而蹲下,犹如跋山涉水一般,其余亲友则原地踏步,助兴助威,场面壮观,气氛热烈。
以上三段分别表示开路、走路,送老人之意。跳过此三段即为跳过一轮,孝子就要以竹筒斟酒敬给舞者喝。此时丧葬仪式主持人开始念念有词地呼丧家历代祖宗姓名,简述家史。然后,主持人哀声念道:“你放心去吧,无牵无挂地去吧,我们敲响铜鼓,木鼓送你去。鼓声为你开路,送你到祖先那里去安身!”此时,全体亲友伴着鼓声的节奏,躬着腰,又做出跋山涉水的模样,原地踏步,表示全体亲友护送死者的灵魂前往祖先原居住地。稍过一会,鼓师与舞者又从头开始,跳三段同样的动作,表示回来、集中、休息之意。跳过第二轮,鼓师擂木鼓五次,并大声疾呼:“后生们,亲友们,统统跟我回来!”全体亲友这时陆续直起腰杆,抬起头来。鼓师又击鼓二次,再次呼道:“掉队的灵魂快快回来!”至此,表示死者的灵魂已送到祖先那里去了,而活人的灵魂也全部回来了。当丧事主持人顺、逆时针绕棺三圈后,即对天发箭三支,同时击破手中竹筒,此时鼓师停止击鼓,并从架上倒下鼓来,收拾回家。猴鼓舞表演至此全部结束。
猴鼓舞的传承方式仍保持着族传这一形式,较完整地保留着其固有的民族特色和远古的遗风。
3.猴鼓舞的表演特点
(1)由鼓点统一舞步。舞姿以屈膝蹲颤、跺踏、来回跳动击鼓,伴以模仿猴子的各种姿态神情为基本特点,其动作有“三击鼓面”“反背”“莲花”“穿脚”等,舞蹈动作柔中有刚,刚中有柔,轻重分明,通过木鼓手敲击木鼓发出的节奏鲜明、力度感强的鼓点来统一舞步。
(2)风格古朴热烈。在表演中,其蹲颤的动作鲜明地贯穿于舞蹈动作之中,当上身前俯时,膝部有规律地上下屈伸,这种有负重感的上下起伏蹲颤的韵律风格,正是舞蹈典型的动作特征。这种动作是根据舞蹈的场合和内容来区别的,比如,在跳祭祀礼仪时,其动作比较平稳,上下蹲颤幅度均匀,节奏较慢;而在猴鼓舞中,节奏强烈,蹲颤幅度大,舞蹈生动活泼,别具韵味。
(3)舞蹈无旋律伴奏。舞蹈以木鼓手敲击木鼓和鼓槌互击的声音为伴奏,铜鼓手以敲击鼓心和鼓腰的节奏来统一舞步,木鼓和铜鼓的鼓点相同,牛角则不定时吹奏,以便加强场内氛围。
(三)长鼓舞
1.长鼓舞的历史渊源
(1)史籍记载。南宋绍兴二年(1132)颁发的《十二姓瑶人过上榜文》记载:“天子殿前,国王长衫大袖,长腰木鼓,斑衣赤领,琵琶吹歌。”叙说了宫廷长衫大袖舞长鼓的情形。宋代《踏盘歌》记述:“湘水东西踏盘去,青烟云雾将军树。社中引酒不要钱,月神打起长腰舞。”诗中描写了瑶族先民在湘江祭祀盘王跳长鼓舞的情形。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一书记载:“瑶人每岁十月旦,举峒祭都贝大王于庙前,会男女之无夫家者,男女各群,联袂而舞,谓之踏瑶。”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记述:“衡人赛盘古……赛之日,以木为鼓,圆径一斗余,中空两头大,四尺长……鸣锣、击鼓、吹角。”描绘了瑶家人长鼓的形状和打长鼓的风俗。清嘉庆年间《九疑山志》有一诗:“长腰小鼓和笙簧,黄蜡梳头竹板装。虞帝祠前歌舞罢,口中犹自唱盘王。”说明瑶民跳长鼓舞的目的是为纪念盘王。清代姚柬之《连山厅瑶》写到:“连山民俗无甚至异,瑶生其间者异俗……上元日吹牛角,唱瑶歌,具金鼓。其鼓皋陶,亦以木为之,但两端圆径如一,中细如腰,然不与诸鼓同,上下皆蒙猴皮,以绳络之,横系于项。手拊之,金则一击莛,乐作且跳舞以为节。歌皆俚辞,不足道,其节奏亦莫而祥也,名‘调花鼓’。” [1] 详细地介绍了长鼓舞。从江县保存的《过山榜文》记载:“仍住青山千万秀,刀耕火种胜如田。斑衣花领常常看,长腰木鼓答家先。儿孙饮酒连唱歌,不理东西各自眠。”这是瑶族人民跳长鼓舞的真实写照。以后有关瑶族长鼓舞的记载,屡见不鲜。
(2)民间传说。南宋景定元年(1260)四月初八,大海的南岸连续三年大旱,社会动荡不安,人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为了能使本民族生存下来,“优勉”这支瑶族祖先决定渡海求生。为了能顺利渡到岸边,他们决定抛去香炉,上岸后,不再举行祭祀和宗教活动。他们分乘12艘大船渡海,行至海中遇到了大风大浪,有5艘船触礁沉没,剩余7艘船上的瑶族同胞,生怕船被海浪冲击沉没,于是开始有人祈求保佑,并承诺,上岸后要重新恢复祭祀和宗教活动。当他们祈祷结束后,大海变得风平浪静了,7艘船终于安全上岸。登岸后,人们第一件事就是为盘王还愿,从此还愿就成了瑶族“优勉”支系最重要的一项祭祖活动。还愿祭祀活动严格说来,应该叫做“还渡海愿”或“还盘王愿”,主要由各个家庭单独承办,3年一小愿,12年一大愿。大多数人家13年才举办1次,小部分人家20年举行1次,也有些家庭30年才举行1次。部分男性成年后,只操办1次还大愿活动,还愿的时间的选定十分讲究。另一项重要的祭祖活动是“度戒”。“度戒”是瑶族人民纪念“盘王开天辟地”的盛大祭祖活动,时间一般在秋后至春节这段时间举行,活动往往由家族共同操办,每人一生只要做一次“度戒”就行了,每次“度戒”少则四五人,多则50到60人不等。改革开放后,“度戒”活动主要以娱乐为主,名字被瑶族专家更名为“盘王节”,举办时间不固定。1984年,在广西南宁召开的瑶族代表座谈会上,来自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湖南的代表一致商定,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定为瑶族“盘王节”。不论是“还愿”,还是“度戒”都要在神龛前跳长鼓舞。瑶族民间还有一个传说:上岸多年后,瑶胞迁徙至千家硐居住。不久明朝洪武皇帝登基,偏听奸臣谗言,下旨斩杀“珠瑶”。为避免惨遭杀害,在逃难过程,有的瑶民改叫“板瑶”,才幸存下来。在逃难过程中,为了日后能证明自己是瑶族,瑶民把牛角分成12节,12个姓每姓拿1节,日后能拼成同一个牛角就是瑶族。至今,瑶族在“度戒”“还愿”、婚礼仪式期间均戴角帽,角帽垫有一块木板表示“板瑶”,角帽还挂有7串珠子,这些都是对祖宗的铭记,长鼓舞通过祭祀活动或春节期间的表演一代一代传承发展。
(3)长鼓舞的表演形式。长鼓舞在表演时,鼓手左手握住鼓腰上下翻转,右手随之拍击,边舞边击。表演形式主要有群舞、单人舞、双人合舞、四人合舞等。群舞一般在春节期间跳,单人舞、四人合舞主要在祭祀活动中跳,限男性跳,多人合舞或群舞男女均可以跳。跳长鼓舞当地亦称“打长鼓”,动作主要有造屋、开荒、种地、砍树、制鼓、打鼓、祭祀等。打长鼓舞时,以唢呐、锣鼓伴奏,并唱专用的盘王大歌。
从江县瑶族“优勉”支系的长鼓舞,动作大打有72套,中打有36套,小打有24套,均是祭祀祖宗和祭祀盘王时不可缺少的表演活动。现在,每逢重大节日、喜庆丰收,瑶寨男女老少都要聚集在一起跳长鼓舞。
长鼓分为大鼓和小鼓两种,小鼓可以叫短鼓或长腰鼓,长80~100厘米,鼓腰直径为4~6厘米,两端鼓面直径为8~12厘米;大鼓可以称为盘王鼓或母鼓,长约400~500厘米,腰鼓直径约50~60厘米,两端鼓面直径100厘米,鼓腰直径50厘米。长鼓腰主要用空心树作材料,用牛皮或羊皮或青蛙皮蒙鼓面。小鼓长120厘米,中间小,两头大,将空心木木心挖空,两头蒙上牛皮或羊皮,然后用漆树浆涂在长鼓上,鼓身呈黑色,非常美观。有的在两头涂上红油漆表示吉庆。跳舞时,舞者左手握住鼓腰,右手随着音乐节拍拍鼓两端,即发出“啪啪”的声音。多人打长鼓舞时,若配牛角、芒锣、唢呐伴奏,犹如古代列队排阵厮杀,鼓角喧天,山鸣谷应,振奋人心。
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和群舞等多种类型。跳长鼓舞时要唱专门的长鼓舞歌,其舞蹈动作与歌词的大意一致,主要反映瑶族的生产、生活和长鼓的制作过程,其动作特征是粗狂、勇猛、奔放、洒脱。不管是跳、跃、蹲或旋转、翻扑、大蹦等动作,都表现了瑶族人民热情奔放、坚强勇敢的性格特征。
瑶族长鼓舞,大多数在春节跳,尤其是在“盘王节”和“还盘王愿”时最为盛行。
2.长鼓舞的表演特点
(1)突出瑶族的性格特征与气质。长鼓舞大部分反映瑶族人的生产斗争和生活习俗,反映了瑶胞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具有瑶族独特的风格。在表演形式和程式上,都充分表现瑶族的性格特征和气质。
(2)舞蹈形象生动。长鼓舞的很多动作都是模仿瑶族迁徙过程中的生产生活情景:上山越岭、过溪穿谷、开荒狩猎、长鼓制作等,使人仿佛看到瑶族历史上跋山涉水、刀耕火种的生活与生产情景,同时也能让观众洞悉瑶族同胞原始的价值观、信仰追求。
(3)歌舞结合。瑶族舞蹈几乎全是群众性、广场性的,并且都要使用一定的道器,如长鼓、铜锣、唢呐、铃铛等,通过歌舞表现瑶族人民生活,因此,长鼓舞为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流传。
[1] 汤耶碧:《广东瑶族舞蹈与音乐艺术》,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