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贵州清真寺历史与简介
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场所,是回族的代表性建筑和伊斯兰教的标志性建筑,凡有回民的村落和回民相对聚居的城镇,都建有清真寺。
1.威宁县下坝清真寺。威宁县下坝清真寺,位于威宁城西北郊。据记载始建于明初,是明洪武年间由宁夏固原迁往威宁的回民所建,后经战乱,清真寺被毁。现开放的清真寺建于民国,经维修,焕然一新。大殿建筑面积200平方米,全寺建筑面积320平方米。
2.威宁县马坡清真寺。威宁县马坡清真寺,始建于明初,位于威宁县城中部马坡,是清咸丰、同治年间回民聚居地,几经损毁。1984年6月,由贵州省政府拨款12万元进行修复,至1985年2月竣工。礼拜大殿上铺绿色琉璃瓦,画栋雕梁,内装各式灯具,为典型中国古典建筑。大殿前面是新式四层大楼,绿色圆顶,具有伊斯兰教特有的建筑风格。该寺2000年被评为“全国模范清真寺”。
3.威宁县杨湾桥清真寺。杨湾桥清真寺,位于威宁县草海镇杨湾桥水库内孤岛上,四面环水,风光旖旎,距县城15公里。始建于明万历二年(1574),后被火烧。该寺几经复修,现占地1000多平方米。
4.普安县青山清真寺。普安县青山清真寺,是贵州省影响较大的清真寺之一,几任“热伊斯”在其中居住达40余年。明永乐前,普安青山就有回族瓦钦、常智及其子孙来此活动,但他们身为卫所军人,宗教生活受营规所限。清初,这里形成了一个回回小村,先后出现了几处小规模的清真寺。咸丰、同治年间因回民起义失败,清真寺又屡遭毁坏。
光绪十八年(1892),青山已有回民240余户。1906年,在张子光倡议下,当地商贾保云鹤、张万和、张兴福等资助白银430两,购地6亩许,动工建寺,于1909年2月建成“青山清真寺”,占地2.7亩,至今使用。该寺四周围修青色料石,白灰勾缝围墙,布局呈两个四合院、两幅地铺正方形青石板天井,内设礼拜大殿、阿訇住宅、教室、浴室、殡仪室、客厅等,总建筑面积为778平方米,其中礼拜大殿为悬山式建筑风格,建筑面积206平方米。前廊左右壁画有麦加天房和耶路撒冷清真大寺。
清宣统二年(1910),“热伊斯”金品高倡导组织清真寺董事会,设董事长1人,董事4人,分管教务、教育、财政、庶务。董事会积极支持开展经堂教育,除教授《古兰经》《圣训》外,还教授《姆罕迈斯》《买多字海》等阿文典籍。民国初,经堂学员多时达101人,威宁等地学员也都到该寺就读。
1928年该寺设“回光小学”,1935年改名为“崇真小学”,聘请贵州省政府挂冠归里的“上校副官”金千澄任校长,开设国文、阿文、算术、史地、体操、穆斯林初级礼法等课程。1952年,该校与青山中心小学合并为“青山小学”,终止阿文及宗教礼法课程。
1949年初,纳星斋“热伊斯”东迁平坝县,普安青山清真寺的影响力逐渐减弱。1966年,该寺被迫关闭,寺藏阿文典籍、史料、名人题赠的匾额棚联、名贵花木、精雕木石等,均被毁坏殆尽。1980年以后,黔西南州及普安县先后拨款5.49万元,作赔偿及修缮用款,青山清真寺基本恢复昔日风貌,当地穆斯林过上了正常的宗教生活。1985年,州政府将其定为“黔西南州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青山清真寺有阿訇2人,学董7人,藏有阿文经卷73卷、波斯文经卷6卷。
5.西秀区清真寺。西秀区清真寺位于安顺市太平桥畔,旧称“郡城清真寺”。于清康熙年间创建,初址簧学坝,有房屋数间。乾隆年间,于太平桥畔另建新寺,至道光年间又重修。
6.盘县大木桥清真寺。盘县大木桥清真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咸丰八年(1858)张凌翔领导的回民起义失败后该寺被毁。同治四年(1865),哲赫林耶导师马光烈赴贵州游视教务时,号召集资重修并几度扩建。本坊为贵州后期回民起义中心地带,张日天曾任张凌翔副帅,后出任主帅,领导义军坚持到底。1979年清真寺重新开放后,聘宁夏阿訇王居智主持教务,承办经学堂并选拔6人赴宁夏学习。1990年翻修扩建。如今该寺为中国传统建筑,又有阿拉伯风格。礼拜大殿两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厅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144平方米。全寺占地93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40平方米。
7.贵阳清真寺。贵阳清真寺为贵阳市唯一的一座清真寺。该寺大门临夏状元街,坐北向南,与第二道门相距约30米,两道门均系牌楼式建筑。大门正中竖石碑一块,上刻“清真寺”三字,左右两侧石方柱上刻一联,曰:“清净中孚,恒系同人而集福;真诚无妄,咸歌大有以延麻。”两道门左右两侧为雕花条石砌成,中竖立石碑一块,上刻阿文《古兰经》。上述石刻均为清代文人、教长手书遗迹。据清道光《贵阳府志》记载:“清真古寺在府新城内团井巷口,雍正二年(1724)回人所建。”道光十七年(1837)重修。1934年由当时的乡老会捐募,以将清本巷房屋变卖所得款进行第二次修复。1947年由中国回教协会贵州分会再次维修并增设部分家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被列为贵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中遭严重破坏。1980年宗教政策恢复后,贵阳市政府拨款近20万元对该寺进行全面维修,1982年交付使用。原寺建筑面积370平方米,其中大殿面积110平方米。现建筑总面积扩至630平方米,礼拜大殿仍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大木起脊歇山式,覆琉璃瓦,分卷棚、正殿、窑殿3部分,共计130平方米。大殿南侧有钢混结构五层楼房1栋,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内设沐浴室、教长室、办公室、保管室,并附设招待所。
该寺原藏文物多毁于“文革”,其中有木刻“清真寺”长联、木刻版《古兰经》两部、手抄本《古兰经》一部,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立“圣德源流”匾、道光三十年(1850)立“清虚真宰”匾、咸丰元年(1851)立“正本清源”匾等珍贵文物。抗日战争时期,知名大阿訇马松亭避难于贵阳,在寺内主持教务并讲学半年。著名大阿訇王静斋也避难于贵阳,住清真寺内,归真后葬于城郊老东门清真义国,后因公共建设迁至城郊周家山回民公墓。
8.威宁县戛利清真寺。威宁县戛利清真寺,位于威宁县南部麻乍乡。戛利清真寺始建于清嘉庆八年(1803),礼拜大殿为单檐庑殿式,建筑面积210平方米,全寺占地面积约1132平方米。
9.赫章县野里清真寺。赫章县野里清真寺,位于赫章县兴发苗族彝族乡中寨村梨营组。该寺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经历过5次搬迁,6次修建。现该寺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10.贞丰县清真寺。贞丰县清真寺,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占地面积320平方米,大殿建筑面积120平方米,为砖木结构。另有叫拜楼、讲堂、沐浴室等建筑。寺内珍藏阿文匾额5块。
11.兴仁县三家寨清真寺。兴仁县三家寨清真寺,坐落于贵州省兴仁县鲁础营回族乡。清光绪十六年(1890),由哲赫林耶教派教主马元章筹建。据《兴仁县志》载,“初建时,只三间封尖墙瓦房”,人称“道堂”。清光绪十九年(1893)修成后,马元章委派杨云鹤为“热伊斯”,管理十二坊教务。
12.威宁县妈撒驿清真寺。威宁县妈撒驿清真寺,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1976年失火焚毁,1984年重建。礼拜大殿为石木结构瓦房,建筑面积95平方米。本寺对推动当地伊斯兰教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已故威宁县知名阿訇、政协副主席马学科为本坊人。
13.平坝县城关清真寺。平坝县城关清真寺,为四合院型制。该寺于光绪二十年(1894)始建。初建的礼拜大殿为中国传统形式,砖木结构,四角飞檐,前有3米宽的走廊,建筑面积100平方米。光绪二十五年(1899)增修当街房屋7间,400平方米,三十年(1904)扩建西厢房3间、厨房2间、水房2间,共约350平方米,并修有照壁、圆拱形寺门,历10余年始建成一座较为完整的清真寺。礼拜大殿为长3间瓦房,两边厢房亦为长3间瓦房。东面大门临街,院内筑有两个花台,种有桂花树。大门门顶成三角形,上有用阿拉伯文书写的“清真寺”。20世纪40年代,该清真寺为哲赫林耶派的“热伊斯”驻地,占地面积1600平方米,寺辖有若干小教坊。1984年,人民政府拨款进行修葺,并将礼拜大殿改建为两层砖混结构楼房。大殿设在楼上,面积115平方米;屋顶上有大小圆宝顶作标志;大殿门为3个金黄色瓷砖拱门;殿内装有各式吊灯和壁灯,清新宁静,为贵州省较为完整的清真寺之一。 [1]
[1] 贵州省地方志编务委员会编:《贵州省志·宗教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刘砺著:《毕节回族文化》,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