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贵州羌族源流
所属图书:《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 出版日期:2018-04-01 文章字数:2252字

一 贵州羌族源流

羌族是历史悠久的一个民族,是贵州17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羌族自称“尔玛”或“尔咩”,意为本地人。远古时代的羌族是一个以畜牧为主兼营农耕的庞大族群,大致活动在现今甘肃、青海等一带。公元前5世纪以前,羌人逐水草而向东、西、南三面迁徙。中原地区姜姓为古羌人往东迁徙的部分,西迁的羌人则和藏族渊源深厚,南迁的羌人称为越嶲羌、广汉羌和武都羌,分布在以今天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今天贵州的羌族即由当时迁到川西北的一支羌人发展而来,四川的羌族是古代羌族支系中保留羌族族称以及传统文化较为完整的一支,成为现代羌族的主体部分。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国羌族人口有306072人,主要分布于四川岷江上游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县、理县和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除此之外全国仅陕西、甘肃、贵州和云南有羌族聚居区。贵州省羌族人口共1431人,主要聚居在铜仁市的石阡、江口两县,约1200人,其余200余名羌族同胞散居全省各地。贵州的羌族约在明末清初由四川或湖南迁移而来,距今约300年左右。

居住在铜仁的羌族由于有300多年山地生活的经历,其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农业生产成为居住在铜仁的羌族同胞主要的生计方式。江口漆树坪羌族村寨的羌族群众根据生产环境,在300年间逐渐适应了农耕种植。江口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全年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生物的多样性特点突出,水稻作为主要农作物被广泛种植,小麦、玉米、薯类、油菜、烤烟、花生以及白菜、豇豆等蔬菜则根据不同地势种植。

石阡县汤山镇来楼村是石阡县羌族的主要聚居区。由于地处县城侧畔,农业土地面积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断减少,从事农业生产不再是当地羌族主要的生计方式,依托靠近县城的区位优势,这里的羌族同胞或从事商品贸易,或就近打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由于统治阶级的民族歧视政策,羌族同胞被迫隐瞒自己的民族成分,大部分羌族群众说自己是汉族。1986年民族识别后,经省政府批准,江口、石阡两县的羌族同胞恢复了自己的民族成分。江口县漆树坪的200多名胡姓村民的民族成分,就是在1986年由汉族恢复为羌族的。2012年,全村298人,羌族人口达225人,占到76%。

贵州羌族源于四川岷江上游,但究竟何时进入我省,史籍中无明确记载。石阡县汤山镇的羌族夏熙铭说:“我们祖先夏正大大约在明末由四川迁到石阡摩罗,已十一代人以上。”聚凤乡姜氏说:“姜姓原在甘肃天水郡,后迁四川,因官家征调,由川入黔,到聚凤已十二代人。”石阡县的羌族包氏历代相传:“先祖从福建省汀州府上杭县卢丰乡迁来,至今已三十代人。”包家的迁徙史在铜仁羌族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例子。

江口县漆树坪胡氏羌族(胡云高等)口述史说:“我祖胡仁朝九个儿子,九子之一的胡宗礼是我们的直系先祖,胡宗礼之儿胡云才从四川茂汶(今茂县、汶川两县)迁湘西,又从湘西迁到铜仁,再迁江口桃映乡瓮稿沟龙家屯胡家坡,住了数代才由胡家坡迁到漆树坪。我们字辈是胜、云、政、国、再、帮、通、仕、昌、应、秀十一个字。从胡云才开始入黔,到我是十二代人,下面还有两代,共十四代人。约是明末清初的事。”据胡氏家谱记载:“胡氏之源,出于安定,文德武功,代有伟人。始祖迁辰以来,流离转徙,不可胜道,殆圣朝鼎新,涵濡优渥,迄今六百余年,人繁脉固,骏骚乎有椒聊繁衍之事,故近而辰源永靖,远而川陕西粤,渐以分疆异地……”

胡家老房子雕花窗上的羊头图案和厢房门外挡家禽家畜进入的半高门——腰门等实物,是1986年民族识别工作中的重要识别资料;过去漆树坪羌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的“过小年”,现在已改为“过羌年”。2012年11月14日(农历十月初一),漆树坪羌寨家家户户杀猪宰羊、载歌载舞喜迎新羌年。从穿着上看妇女都是传统羌族服装,按羌族传统给客人献红色哈达,男女老少围在一起跳羌族沙郎舞、唱山歌,喝咂酒,争抢年糕。远在沿海打工的很多羌族村民也赶回来过羌年,整个寨子办了近80桌宴席庆祝。漆树坪羌寨羌年的形式与四川羌族聚居区的羌年基本一致。而散居贵州其他地方的羌族,都未能保留过羌年的习俗。

根据各家族的口碑历史推测,生活在铜仁市石阡、江口两县羌族同胞的祖先大部分是明末清初由四川辗转迁徙而来,距今已300余年,也有个别是从其他地方迁徙而来。同时贵州也是羌族向东迁徙的一个中转站,位于湖北省恩施州咸丰县黄金洞乡麻柳溪村的羌寨,就声称自己的祖先是清朝末年从贵州迁徙而来的。 [1]

贵州羌族,虽然人口数量在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中最少,但他们也拥有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艺术,有自己的口头文学、乐器演奏、工艺美术、传统服饰和独特的民居建筑风格。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为“祭山会”和“羌年节”,分别于春、秋两季举行,目前已成为羌族聚居地的重要节庆活动和民族风俗。漆树坪《欢乐的沙朗》《醉了金秋》《锅庄舞》等舞蹈,屡次在各种大型活动上演出,颇受好评。

羌族定居贵州的历史虽然不长,但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无不烙上羌族悠久的民族和历史印记,在民族文化逐渐融合、民族文化传统特征日渐消失的现代社会,保持民族文化传统特色是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工作,这些历经岁月沧桑积淀的优秀文化,必然有其可行性、实用性。贵州是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羌族的服饰和建筑是民族灿烂花园中的两朵奇葩,也是羌族文化史中别具一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研究这两方面内容对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历史和现实意义。


[1] 杨敏、陈大增、李维君:《麻柳溪村:昔日羌族部落 今朝“香格里拉”》,载《武陵都市报》,2012年06月27日。

贵州世居少数民族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