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黔东北安氏土司考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5-09-01 文章字数:7952字

黔东北安氏土司考

一、黔东北土司的历史概况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治理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政治制度,它是“羁縻”制度的继承和发展,尤其在贵州较为典型。这是元明清时期中央政权与地方各民族统治者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一种统治方略,是中央对少数民族边疆地区进行管理的一种特殊方式。

史书记载:“西南夷来归者,即用原官授之。” [1]

地方的土司长官掌握着地方军事、政治、经济等大权,在服从中央皇权的前提下,土司辖下的所有土地和人民都归土司世袭所有,土司各自形成一个个势力范围。

“贵州地小易治,虽有苗人亦无他事,但以文武和睦,安静不生事为要。” [2]

明代是贵州历史发展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设置贵州布政使司,贵州正式成为省一级的行政单位。早期的土司是中央王朝委派的,如思南和思州的田氏土司,其先祖于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从中原陕西来到贵州,为中央平息叛乱,从此世代治理该地。田姓土司的统治一直延续到明永乐年间,田琛、田宗鼎分治思州、思南,但相互仇杀、纷争不息,百姓不得安宁。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朝廷命令顾成带兵五万,将其押送京师革职查办,废掉土司,改设流官治理,设贵州布政使司,下辖思南、镇远、铜仁、乌罗、思州、新化、黎平、石阡八府。这就是全国最早的一次改土归流。改土归流,是指将世袭的土司改为由朝廷任免的流官,所谓流官,是指任职者来来去去、不断交流的意思。但明朝时期贵州的改土归流并不彻底,仍然保留了大量土司,思南府、石阡府、镇远府是流官治理,其下还有许多土司。直到清朝结束,土司制度也没有完全消失,只是把土司完全纳入王朝统一的职官组织系统之内,管理更加规范和严格。

“土司皆系边方世职,与在内有司官不同,不必照流官考成按分数处分。” [3]

据《明史·地理志》记载,明朝时期贵州有宣慰司一个,即贵州宣慰司;长官司七十六个,包括蛮夷长官司二十一个。其中,思南府下辖的有十七长官司。

本文探讨的黔东安氏土司,始于宋末,终于清晚期。

二、黔东北安氏土司溯源

黔东北安氏土司,与水西安氏土司族源完全不同。水西安氏,乃是明英宗所赐之姓;而黔东北安氏,是北宋时期入黔平叛的安崇诚的后裔,两者没有任何族源关系。

“宋,安仲用,陕西咸阳县人,率兵征三十六洞诸苗,授义阳元帅府元帅,留守兹土。元时,(安)世兴克服三十六洞九十九寨苗夷,授沿边溪洞军民万户总管。明洪武五年(1372年)安辉以地归附,改授蛮夷司正长官。” [4]

《贵州通志》引《新元史》说:“宋蛮酋安崇诚。”贵州巡抚郭子章在《黔记》中称安怀信为“土人”:“土人安怀信内附,率所部蛮兵绝伪夏(四川称帝的明玉珍国号)粮道,升镇远府土同知。”

据安氏族谱记载,安崇诚字仲用,生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四月二十三日,陕西咸阳县双凤里义阳村人。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安崇诚在京都开封武试夺魁。北宋大观元年至四年(1107~1110年),贵州任则天叛乱,安崇诚率四子安文、安武、安用、安赞和张怀远、杨勇、冉光豹、邵武周、李桢、何飞龙、谢天虎、钱宣、竺武等将领入黔平叛,此即思南民间广为流传的十大姓进贵州的传说(一说“张杨安邵李,何阮谢朱覃”,其中“朱、覃、阮”不详)。

据载,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二月,安崇诚命长子安文、次子安武各统兵一万为前锋,三子安用、四子安赞各统兵一万为后队,杨勇、邵武周各统兵一万为左队,何飞龙、冉光豹各统兵一万为右队,张怀远为先锋,国公杨铭、田祐恭、彭彩龙、冉兴等为参谋,石基宣解运粮饷,李桢、谢天虎为侍卫,安崇诚亲自统兵数万为中队,由蜀(今属重庆)入黔。

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二月初,任则天于思南府境内的四野屯双扇门岩兵败战死,黔中平定。安崇诚安抚百姓,班师回朝,告老还乡。朝廷论功赏爵,敕封安崇诚承袭其父亲所任五侯职,十大姓也均有升迁。

三年后的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黔中再次生乱。安崇诚被任命为“八蛮都统大元帅”,再次率次子安武与十大将军带兵入黔。数年后,在斩将岩平息叛乱。安崇诚班师回朝后,又随次子安武回归思南,在三阳溪(今属凤冈)隐居,安享晚年。

“入黔始祖安崇诚,陕西西安府咸阳县人氏……北宋绍兴元年(1131年)同国公杨铭、田祐恭、彭彩总兵官龙再星奉敕带领兵百万,往剿草寇任则天……授八蛮都元帅府世爵。功赏思州、义阳、土井、三碗种、敲木鼓、龙泉坪、糠坝、赵坝、岩头河、上马石、落喉水、马家庄、黑铅溪、暖塘、中夥、偏桥、磨溪、葛彰、葛坝等处地方,以报其劳。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妖僧任三阿作乱,征拿解京,钦赠武威英信烈侯。” [5]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冬,安崇诚卒于三阳溪,享年74岁,葬于凤冈县桐油坝,后世子孙立祠祭祀。四个儿子守孝三年后,长子安文封荣禄大夫,三子安用转回关中,四子安赞前往云南。次子安武则世袭思唐宣慰领府事。安武之子安如山,最初担任六营总兵,承袭父亲安武的思唐宣慰领府事一职。宋朝灭亡,元朝一统。元世祖七次招抚,但安如山尽忠大宋,拒不出仕,于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9年)被罢职。安如山从此率子隐居,后来在一次反元复宋战斗中阵亡,葬于思南县香坝乡群星村木摇桑(此墓于1999年2月18日由思南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安如山生下太钧、太彪、太龙、太凤、太盘、太电、太成七子,其后裔聚居于贵州凤冈、思南、石阡、德江、沿河、印江和湖北、四川、云南等地。

安如山长子安太钧,先是随父隐居,其父阵亡后,外逃避诛,元末参与扶明灭元战争。明朝建立后,又承袭府职,授五府锦衣卫给事中,死后葬在思南县香坝乡木摇桑中寨后山(今群星村中寨组),生有世源、世英、世杰、世贞四子。次子安太彪,元末也参与扶明灭元的战争,生有世良、世兴、世显三子。明朝建立后,任军民总管执事。其中,安世兴战功卓著,史志屡有记述。

三、黔东北安氏五土司辖地与承袭概述

安如山的后裔在元朝饱经磨难,后在辅助朱元璋的战事中屡立功勋。特别是安世兴,战功卓著,官授沿边溪洞军民万户总管。因此,明朝建立后,安如山的后裔分别受封龙泉长官司、葛彰长官司、石阡长官司、蛮夷长官司、偏桥长官司等五个土司衙门的正长官,世代承袭。

“安氏由陕入黔,历宋元明,载在省志,自六世怀德祖昆仲五人,世守边疆,屡著勤劳,分封五土长官,长怀仁授龙泉长官司,次怀义授葛彰司长官,三怀礼授石阡司长官,四怀智授蛮夷司长官,五怀信授偏桥司长官。” [6]

土司制度明确把土司分为文武两类。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长官司为武职,在朝廷内隶属于兵部,在省内隶属于都司;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为文职,在朝廷内隶属于吏部,在省内隶属于布政司。关于长官司与蛮夷长官司的区别,据《明史·湖广土司列传》载,明宣德二年(1427年)规定“以四百户以上者设长官司,四百户以下者,设蛮夷长官司”。其官职等次为,宣慰司宣慰使从三品;宣抚司宣抚使从四品;安抚司安抚使从五品;招讨司招讨使从五品;长官司和蛮夷长官司长官正六品,副长官从七品。因此可以推知,安氏土司官职为正六品,是职位相对较低的土司。

黔东北安氏五土司辖地分布与世袭情况如下。

(一)蛮夷长官司,司署位于思南境内

按照安氏族谱记载,其土司世袭情况为:明洪武五年(1372年),安怀义之子安德辉授职(待考,《思南府志》记载为明洪武十年即1377年);明永乐五年(1407年),安德辉之子安永承袭;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安永之子安逸承袭(其三子安康,功名卓著,因此安逸被敕赠为奉直大夫,南京户部员外郎)。明景泰六年(1456年),安逸之长子安洛承袭,明成化元年(1470年)加封昭信校尉。明成化七年(1471年),安洛之子安方承袭;明弘治三年(1490年),安方之子安牧承袭;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安牧之子安宇承袭;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安宇之子安继爵承袭;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安继爵之子安岳承袭;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安岳之子安国臣承袭;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安国臣之子安尧封承袭(其子安澜,乙酉科举人,辞承袭,授兵部方司主事);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安澜之子安于磐承袭;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安于磐之子安修敬承袭;清雍正五年(1727年),安修敬之子安守仁承袭;清乾隆六年(1741年),安守仁之子安炬承袭;清乾隆四十八年(1781年),安炬之子安宏承袭;其后,安宏之子安恒泰承袭,中拔贡后赴四川任职,蛮夷长官司职务由其堂叔安统绪代理。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蛮夷长官司被废除。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到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安氏任职时间当为469年。

(二)偏桥长官司,司署位于施秉县境内

“偏桥长官司在府城西六十里。宋时长官为安崇诚。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授安德可为偏桥长官司长官。传至安显祖,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归附仍准世袭。左副长官杨通圣,右副长官杨毓秀均同。” [7]

明洪武三年(1370年),安怀信长子安德可任偏桥司正长官;其后,因安德可无子,其弟安德芳接任。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居于官寨尧上的安德芳之子安永镒承袭;明永乐四年(1406年),安永镒之子安衡承袭;明永乐十四年(1406年),安衡之子安洪承袭;明成化十六年(1480年),安洪之子安俭承袭;明弘治十年(1497年),安俭之子安民承袭;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安民之子安国承袭;明嘉靖四年(1525年),安国之子安国所承袭;明嘉靖三十九年(1550年),安国所之子安正云承袭;明隆庆元年(1567年),安正云之子安应龙承袭;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安应龙之弟安应忠承袭;其后,安应忠之子安藩、安藩的房叔安应武先后承袭;明崇祯五年(1632年),安应武之房弟安应瑞承袭;明崇祯六年(1633年),安崇熙接任。其后承袭的还有安联芳、安显祖、安宏治、安锡爵、安居易、安远定等。

(三)石阡长官司,司署位于石阡县安家坝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安怀礼之子安德勇任职。其后,安德勇之长子安绍惠承袭;明洪武五年(1372),安德勇之弟安景文承袭;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安景文之子安让景承袭;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安让景之子安平承袭;明宣德二年(1427年),安平之子安然承袭;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安然之子安抚承袭;明成化十年(1474年),安抚之子安显承袭;明正德元年(1506年),安显之子安处善承袭;其后,安处善之子安文胤承袭;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安文胤之子安燕翼承袭;明崇祯二年(1629年),安燕翼之子安敬承承袭;明崇祯十八年(1645年),安敬承之子安际中承袭;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安弘运承袭。到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止,土司官共14任。

(四)龙泉长官司,司署位于凤冈县境,原属石阡府

明洪武初年(1368年),安怀义之子安德源任职;明永乐元年(1403年),安怀信之子安德麟原任葛彰司副长官,是年提任龙泉司正长官。明永乐九年(1419年),安德麟之子安永和承袭;其后,安永和之子安克俭、安纪,安纪之子安演,安演之子安宝,安宝之子安廷爵,安廷爵之子安潘,安潘之子安民志先后承袭。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播州(遵义)杨应龙突犯攻城,后堡破,龙泉土司改设为县。

(五)葛彰长官司,司署位于石阡县河坝乡

安太凤之子安世显,先任思州军民万户总管,后任葛彰司正长官(因记载阙如,任职年代不详)。其后依次承袭的有安世显之子安怀礼、安怀智之子安德彰、安德彰之子安永祯、安永祯之子安克明、安克明之子安敬克、安敬克之子安全、安克明之子安枝、安枝之子安勇、安勇之子安贵、安贵之子安守邦、安守邦之子安维潘、安维潘之子安其位、安其位之子安洪业、安洪业之子安治、安治之子安新运、安新运之胞侄安如盤。清雍正八年(1730年),因安如盤不理司事,族人安溥于上交司印,葛彰长官司终结。

“安崇诚后裔历任蛮夷司长官19任,约480年(或为469年——笔者注);龙泉司正长官9任,约232年;葛彰司正长官16任,约360年;石阡司正长官14任,约430年;偏桥司正长官15任,约440年。” [8]

由上可知,安氏五个土司辖地不同,承袭时间长短不一,其中时间最长的是葛彰长官司和蛮夷长官司。

四、思南所属蛮夷长官司概况

按现行行政区域划分,安氏五土司中,如今只有蛮夷长官司辖地位于思南县境,治所始建于府城之西。

“蛮夷长官司在府城西。” [9]

“治在府西。中五楹为治厅,后三楹为后厅;厅之东西为厢房,凡六楹;治厅左右为六房,后为监房,中前为仪门,又前为大门;匾云:‘正己。’门之内有廊房,凡六间,明正德七年(1512年),废于水。门之外为榜房。治北为正长官宅,凡三间,后宅亦三间,厢房六间,宅门杀之。治东为副长官宅,后宅、厢房、宅门各三间。吏舍凡六间,列于治内。司墙高七尺,围于治外。先后修建者,长官安逸、安洛、安方、安宇、李林、李承祖也。” [10]

据明嘉靖《思南府志》记载,蛮夷司司署于明永乐年间始建,由时任正长官的安逸主持修建。明正统十四年(1499年)发生叛乱,攻陷府治,司署亦毁于大火。独存司署一块题为“忠爱”的匾坊,到明朝成化年间,正长官安方重新修葺。明正德五年(1510年)、明正德十年(1515年)、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明嘉靖五年(1526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整修,形成后来的规模。

据道光《思南府续志》载,蛮夷长官司的土司衙署进行了搬迁,迁到府城之南。“蛮夷正长官司署在南门外”。

其具体位置为原思南府附郭的城南,即今思南县思唐镇思唐小学校址内。到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安氏族人安治昌将此蛮夷长官司司署售与法国人创建天主堂,前后历时400多年。

蛮夷长官司的所辖之地,隋唐宋时为羁縻州地,元为思州军民宣慰司地,明洪武十年(1377年)分水德江长官地置蛮夷长官司,管理的人口有4811人。

“府属蛮夷司:人户五百二户,男妇四千八百一十一口。” [11]

数百年间,由于安氏土司重视文化教育,地方文化得到较大发展,安氏土司族人也先后有多人中举。

安康,字汝锡,明朝进士,历任工部都水郎中、云南澄江府知府等,著有《青鸾集》。其《香炉滩》诗云:“两岸参差烟树老,群峰环叠洞云浮。风和游客扁舟过,日落渔人晚钓收。”格律谐和、意境优美,安康才华横溢,是明朝时期思南著名诗人。

安澜,明乙酉科举人,任职兵部方司主事。

安修德,号慎先,清雍正甲辰科进士(1724年)。任职工部主事,升江南道监察御史,史载其下笔千言,才华出众,可惜42岁便英年早逝,未尽其才。

安依仁,清乾隆丙辰科进士(1736年),曾任湖北襄阳县知县。

土司制度结束后,安氏后裔依然聚居于黔东北,其在思南境内(不含外县)聚居状况如下。

原蛮夷司后裔,主要聚居在思南县城,香坝乡瓦窑、白滩、牌坊、樊家湾、牛角岩,塘头镇街子村安家寨、芭蕉村龙山,文家店镇安家坨、姚家湾,瓮溪镇丝栗沟、大河坝白岩村、盐丰村石窖湾等地。

原偏桥司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大坝场镇官寨、窑上,天桥乡南山、梅子堡,邵家桥镇镇江阁、安家寨、凤鸣场,兴隆场乡兴隆、群英、跃进、马鬃岭、天山、长岗、关坪、陈家坪、山羊岩等村寨。

原石阡司的后裔,主要聚居在三道水乡徐家坳、三丘田、坨田、老房子、安家寨,瓮溪镇司都坝、大塘村桐子林、杉树坡,汤家坝村黄桶坝、大土,三星、竹山、上坝田,青杠坡镇水田坝上坝及瓦房沟等地。

原葛彰司的后裔,主要聚居在瓮溪镇联盟村茅草坪。

原龙泉司的后裔,主要聚居在凤冈县境内。

其余部分,散居于青冈坡镇陇水、沙坝场、侯家坡、卜格都、岩头寨、卜峰寨(王家屋基)、下寨、中寨,杨家坳乡土井、安家沟、中岑、桅杆、水口寺庙坡,许家坝镇坝竹桠、笔架、邓家,鹦鹉溪镇蜘蛛坝,孙家坝镇洞门前等。

五、安氏土司的历史贡献

统治时间长达400多年的安氏土司,对思南发展既有其历史贡献,也有其历史局限。

第一,在社会动乱频仍、民族关系错综复杂的历史时期,安氏土司对于维护地方统一、社会稳定做了较大贡献。从安崇诚到安武、安世兴等,在数百年的各种战乱中,都能从大局出发,维护地方稳定。为确保一方平安,保护老百姓安居乐业,尽忠竭力,甚至战死沙场,强化了朝廷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维护了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对建立多民族共存共荣的贵州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安氏土司对黔东北的经济文化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安氏从中原带来先进的生产耕作方式和先进文化,使刀耕火种的落后之地逐步变成鱼米之乡。同时传承中原儒家经典文化,推动地方文化建设,如安洛等几任土司就主持或增修了永祥寺、川主宫等文化建筑。

“川神庙在城南万寿桥右,祀蜀太守李冰。明正统时,长官安洛建。成化、嘉靖间,长官安继爵重修。崇祯时,关中郭内儒重修并建后楼,有记,见艺文。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参将施应隆同长官安于磐续修并增后殿、僧房、山门。久之又颓废。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郡人刘明礼倡募续修。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安化知县甘雨施捐俸接修,郡人安统绪董其事。” [12]

“安方,成化间袭,奉公守法,好礼重文;绘两庑贤像百十余位,及建左右斋房,自出己财,不劳民力。” [13]

安氏土司鼓励儒学,其后裔多人中举,注重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安康在中原文化界交游甚广,对推介思南起到积极作用。《思南府志》所载诗人安全的古风《镇江阁行》,对镇江阁纤道工程的艰难、浩繁和历史功绩,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摹与歌颂。又如《思南府志》所载的另一人“安孝忠,蛮夷司人,少好学,精诗文。登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乡荐,授宁国府通判,操守清廉,遇事不壅。后归政,杜门读书,为人纯笃谦抑,赈穷恤乏,乡人咸以忠厚目焉。” [14]

以上各项举措对于黔东北文化发展的贡献不言而喻,促进了民族地区发展,也成就了乌江流域深厚的文化积淀。

第三,安氏土司较好地实现了民族间的交流。民族间的相互通婚,生产经验的相互学习,加强了民族间的发展与团结,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在前些年进行的民族识别中,有的安氏土司后裔自我认同为土家族,有的则自我认同为汉族。

当然,土司制度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也有其弊端和历史局限性,它从产生走向发展壮大,最后走向消亡,是历史的必然。但我们应客观全面地看待土司制度的功过,承认其积极意义和历史贡献,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


[1] 《明史·土司列传》序,转引自吴永章《明代贵州土司制度》,载《贵州社会科学》1983年第6期。

[2] 《圣祖实录》卷二二三,载《〈清实录〉贵州资料辑要》,贵州人民出版社,1964年。

[3] 《圣祖实录》卷二二三,载《〈清实录〉贵州资料辑要》,贵州人民出版社,1964年。

[4] 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思南府、县志》,2002年点校本。

[5] 《偏桥司安氏宗谱》序。

[6] 《偏桥司安氏宗谱》序。

[7]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8] 《偏桥司安氏宗谱》序。

[9] 赵尔巽等:《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版。

[10] 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思南府、县志》,2002年点校本。

[11] 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思南府、县志》,2002年点校本。

[12] 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思南府、县志》,2002年点校本。

[13] 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思南府、县志》,2002年点校本。

[14] 思南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思南府、县志》,2002年点校本。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