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旅游风情小镇建设为突破口打造武陵山“梵天净土”文化旅游创新区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贵州应“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探索特色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子”,“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做大做强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戏剧、影视、动漫等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开发蜡染、服饰、银饰、苗绣、漆器、紫袍玉带石雕等特色旅游商品”,“建设黄果树、荔波、梵净山、雷公山等精品景区,培育‘爽爽贵阳’、‘梵天净土’、‘水墨金州’、‘凉都六盘水’等一批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意见》提出了贵州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即将贵州打造成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意见》明确了“梵天净土”这个品牌,也确立了梵净山景区的旅游定位,更是对武陵山这个土家族聚居区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作为武陵山区的土家族人,如何建设好自己的家乡,打造“梵天净土”文化旅游创新区,是贯彻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梵净山发展文化旅游的必要性
进入旅游“质量时代”,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含量已成为迫切要求。目前,梵净山旅游还处于“重外延、轻内涵”的“小、散、薄”状态,大部分旅游产品还属于较浅层次的资源性的初级产品,与“梵天净土”旅游文化资源的独特性还不相称。尽管近两年接待游客人次平均增幅达40%,但游客平均逗留时间只有1天,与形成文化旅游大产业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提升旅游产品文化含量已成为适应旅游者需求、打造旅游目的地、延伸旅游产业链的迫切要求。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通过旅游去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如何打造旅游产品的唯一性,除了物态形式的不同,更主要体现在内涵文化形态的差异性。一方面要赋予自然景观以文化内涵,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人文景观的文化内涵,为旅游者提供富含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使旅游者以文化审美、文化鉴赏的心理去从事旅游活动,获得更有意义的旅游经历,从而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提升旅游质量。发展文化旅游,是梵净山旅游发展提速出彩的时代选择。
二、“梵天净土”文化旅游产业创新区的基本构架
梵净山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全国唯一的紫袍玉带石产地,而且有自明代以来一直兴盛的佛教文化,还有各具特色的土家族、苗族、侗族、羌族等民族民俗文化,以及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为代表的十余种民间文化。可以说,“梵天净土”这一品牌内涵丰富,外延宽广,前景广阔。另外,梵净山的人文历史也源远流长。这些,为打造“梵天净土”文化旅游创新区提供了丰富的、独特的资源基础。
2008年,铜仁提出打造以梵净山为龙头的文化旅游经济圈,决定整合全区旅游资源,投资7.98亿元修建梵净山环线公路,2009年11月正式开工,2011年8月29日,梵净山环线公路通过交工验收。梵净山环线公路将黑湾河景区、冷家坝、团龙民族文化村、护国寺、江口县城、云舍民族文化村等景点连成一条线,极大地拓展了梵净山旅游空间。
景区景点应赋予文化内涵,要定位准确,形式多样,手法灵活,健康高雅。文化是现代旅游的灵魂。笔者认为,要打造“梵天净土”文化旅游创新区,就必须依托梵净山独特的文化资源,围绕环线做足文章。一是加快建设“梵净江口·佛光之城”,结合县城三狮拜象、三星拜月等景点,把江口县城建设成为具有盆景般风格的旅游城镇,把江口建成宜居、宜游、宜业的风情小镇,形成品牌。二是打造以佛教文化苑、龙泉寺等众多寺庙为代表的佛教体验游风情小镇,把佛教文化的展示与素食、诵经、祈福等相结合,带动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三是打造以云舍土家族第一村、寨沙侗寨、梭家苗寨、团龙民族文化村为代表的民俗文化体验游风情小镇,每一个村寨建成一个旅游风情小镇,结合民风民俗特点,注重游客参与性文化活动,并配套以旅游六要素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乡村旅游集群。四是打造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代表的傩文化风情小镇,挖掘特色,促进游客参与,生产相关产品,形成配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游。五是建设营养健康养生休闲基地,利用优越的生态条件,打造营养健康养生休闲品牌。六是打造以神龙升天为代表的龙文化苑,把现代元素融入中华特色文化之中,使中华龙在梵净山成为一个别致的风景。七是打造紫袍玉带石旅游风情小镇,集紫袍玉带石的加工、观赏、鉴定和销售为一体,拓宽紫袍玉带石经营空间,放大紫袍玉带石资源的经济效益,形成一个独特的风景点。八是利用奇山秀水,做足浪漫文章,把以亚木沟为代表的溪谷峡谷建设成为浪漫旅游风情小镇。九是打造以珍稀动植物为特色的高端观赏旅游风情小镇,通过高科技手段展示珍稀动植物。九个方面的旅游风情小镇相互呼应,各具特色,必定能相得益彰,为梵净山旅游增添特色,延长游客逗留时间,延长产业链,促进旅游经济的良性健康发展。
三、打造“梵天净土”文化旅游创新区的基本措施
(一)突出规划编制及执行
编制文化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总体原则是因地制宜,通过汇聚文化旅游产业界、学术界和管理界的先进创意实践,整合符合国际惯例和时代潮流的文化产业实践范例和最佳模式,为文化旅游的发展布局、功能定位、项目建设、经营策略、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的实施对策,使之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和岁月的检验。文化旅游的区域布局,应该在总体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按照特色性原则,突出特色和优势,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形成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补充的文化旅游经济的空间格局。具体到每个旅游风情小镇的设计上,要突出文化旅游高品质品牌的设计理念,既要考虑大众化的需求,也要考虑不同文化层次、不同类型旅游群体的需求;既要考虑目前的市场需求,又要研究、把握国内外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设计和打造出高品质的旅游风情小镇,让海内外游客能够零距离感受、体验人文梵净的奇特魅力,共享高品质文化套餐服务。
(二)立足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
要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做好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规划和包装,强化招商意识,健全招商机制,落实招商责任,培育招商主体,按照市场规律“多轮驱动”,大胆进行资本运作,放大资本乘数效应,千方百计拓宽投融资渠道。一是深入整合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盘活各文化单位和旅游景点的土地、品牌等潜在优势资源,做大、做活、做优、做强存量部分;二是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有实力、讲信誉的民营企业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三是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用好政府的钱,集中财力实施重点突破,重点是创新机制,创新形式,创新管理,千方百计激发群众的投资热情,激活民间资本。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三)抓好人才培养和旅游设施的规范管理
文化旅游的发展,人才是关键。要结合职业教育的发展,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与旅游学校联合,开展订单式的人才培训,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和业务水平。旅游景区、景点和宾馆饭店的管理也要逐步规范,旅游主管部门要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制定和落实统一的服务规范和要求,定期组织检查,强化监督,积极开展行业服务技能竞赛评比,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四)加强营销,牢固树立经营文化旅游的理念
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手段,加大对梵净山旅游的营销。只有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打破传统观念,真正把文化作为产业来认识、来发展,并开展有声有色的营销活动,才能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文化消费者,更好地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资本的转变,达到开发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也才能真正把“梵天净土”推向全国、推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