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试论城镇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机遇与挑战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5-09-01 文章字数:3147字

试论城镇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通道,大量少数民族年轻一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生存的需求以及现代化城市文明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冲击,造成了这一群体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民族身份感的逐渐淡薄,甚至丧失,同时也失去了代际传承的精神和环境,使少数民族文化趋向汉文化或消失。与此同时,许多地方也看到了各民族文化所蕴藏的巨大商机,加快挖掘民族文化,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城镇化率与产业结构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地处边远山区的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印江自治县)也不可避免地加入城镇化的大潮中。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县常住少数民族人口为240090人(占全县人口的84.5%),较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仅提高1.6个百分点,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5990人(占总数的23.2%),比2000年提高了9.3个百分点,其中峨岭镇上升了7.24个百分点 [1] ;全县城镇化率为29.2%,比上年增加2个百分点。

根据印江自治县人民政府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为101580万元,同比增长11.6%,其中一产增加值61285万元,同比增长4.9%;二产增加值20070万元,同比增长31%;三产增加值20225万元,同比增长17.1%,产业结构由“九五”期末的71.1:13.9:15调整为2005年的60.3:19.8:19.9 [2]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25.3亿元,比“十五”期末增长84.0%,年均增长13.0%,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由“十五”期末的55.9:12.1:32.0调整为44.4:17.4:38.2 [3] 。从经济数据中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占比持续下滑,第三产业占比稳步上升,这与农村人口减少而城镇人口不断增加相吻合,表明印江自治县正在经历城镇化的进程。

二、民族文化面临的挑战

印江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部相对封闭的偏远山区,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而历代封建统治者采用羁縻政策,实行“以夷制夷,以土归土”的土司制度,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如独具特色的传统民族建筑、神秘的傩文化、浓郁的民俗文化、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迥然不同的饮食习惯等。

然而现今,一个个经济开发区的成立,大批工矿企业的引进,正以前所未有的冲击力迅猛推进,一些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建筑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随着大量外来人口迁移到城市中来,随之而来的各种文化以无法阻挡的穿透力渗透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刚性结构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究其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民族认同弱化。在加速城镇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县城,不同的文化在此相互影响,特别是外来的相对开放、自由的现代文化,对长期受土司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影响的人们是一种很大的冲击,认为传统的民族文化是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的一种表现,从而轻视传统的民族文化,崇尚外来文化。二是民族文化保护意识不强、缺乏热情和动力。城镇化进程中,为了片面地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忽视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即使有也是零星的,未能做到全面系统的保护。如在民族建筑的保护中,仅把文昌阁、峨岭严氏宗祠等特别有代表性的建筑作为文物进行保护,而土家吊脚楼等很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有些文物,如梵净山《敕赐碑》、土家族传统服饰、傩戏面具等被收藏在印江自治县民族陈列馆加以保护。同时,每年还给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一定的经费支持其进行民间文艺创作、表演及传承,但这显然是不够的,没有一定经济利益的刺激,人们会缺乏保护民族文化的热情与动力 [4]

三、民族文化生存与发展的机遇

现代化、城市化的推进,也给民族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

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文化生活的享受,这其中蕴藏着无限的商机,特别是给那些具有绚丽多彩民族文化的地区带来了潜在的发展机遇,民族品牌的旅游市场得到空前发展。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著名的风景名胜武陵山脉主峰、佛教名山梵净山与本土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相融合,打造旅游精品线路,在城镇化的进程中推动旅游产业化,发展当地经济,使传统的民族文化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保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得以继续传承,焕发新的生机。

四、城市化进程中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扬的思考

(一)尊重民族文化,树立一个合理的民族文化观

印江自治县有土家族、苗族、汉族、布依族、仡佬族等10多个民族,各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为那些寻求文化欣赏的旅游者提供了多种选择。

因此,我们要坚持多种文化并存、交融、共同发展的态势,坚持文化平等,尊重民族文化多元化发展思路。在这种民族文化观的前提下,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自信得到加强,年轻人主动学习本民族文化,老一辈主动传授自己所掌握的民族文化知识,民族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二)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学校教育

昔日民族文化的传承是通过口耳相授或手把手地教来实现的。现今进入城镇化时代,与过去的农耕时代不同,小孩从小进入学校接受各种文化知识的熏陶,学校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文化接班人的主要场所。但课程的设置往往偏向科学文化知识,有关民族文化方面的课程少之又少。印江自治县已注意到这种情况,设立专门的民族教育经费用于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这一举措值得肯定。但民族文化课程结构单一、课程内容不适合学生。此外,从事民族文化教育的教师大都是兼职教师,他们首先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然后才有时间从事民族文化教育,专业性不强,教学经验缺乏,这样来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文化新的接班人,成效并不理想。

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建议,在课程设置方面,由学校老师、民间艺人、社区人士和课程研究人员组成开发研究队伍,开发出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的民族文化校本课程,针对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授课方式,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对学生的情感、态度、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在师资力量建设方面,聘请民间艺人来校任教,对于有兴趣的年轻教师,民间艺人要秉着“弘扬民族文化”的精神,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来培养后备的师资力量,对于民间艺人教育教学经验不足的问题,可采用校外集中学习与校内指导的方式来提高其教育教学水平,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最终形成教→学→演→收益→投入的良性循环,达到既保护、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又促进本县经济发展的目的。


[1]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统计局:《印江自治县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网址:http://10.10.16.99/servlet/com.gzdx.screens.common.TodoServlet.

[2]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网址:http://www.yinjiang.gov.cn/jsp/zwgk/browser/content.jsp?id=2520&nodeid=yj00001020&siteid=yj.

[3]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网址:http://www.yinjiang.gov.cn/jsp/zwgk/browser/content.jsp?id=10615&nodeid=yj00001020&siteid=yj.

[4] 桑圣毅,肖庆华:论物质文化民间文化的学校保护路径,载《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6期。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