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民族文化断层的重要途径
纵观历史,凡天下太平盛世,国富民安时,便是思想进步、文化发展繁荣的时期,凡“焚书坑儒”“文字狱”“酱缸文化”时期,便是思想禁锢、民不聊生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为江口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吹来了春风,一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爱国、诚信、友爱、奉献”的辉煌时代已经来临,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发〔2012〕2号文件,弘扬土家族文化,现就江口县土家族文化如何走进校园,解决民族文化断层问题做一些探讨。
一、江口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
江口的土家族、苗族、侗族、仡佬族、羌族等民族的文化底蕴深厚、独具特色。虽然各少数民族文化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失传的很多,但至今仍然保留着自己独有的特点,需要进一步挖掘、传承并发扬光大。民族文化对江口县的发展繁荣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各具特色的民族村寨为江口增添了无穷魅力
江口县居住着土家族等多个民族,有许多各具特色的民族村寨。如云舍土家族村、寨沙侗寨、漆树坪羌寨。拟建设的有梭家苗寨。民族文化村寨为江口增添了无穷魅力。
(二)民族歌舞为促进江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辉添彩
江口县有许多独特的民族歌曲和舞蹈。如土家山歌、盘歌、孝歌、侗歌等。
舞蹈有土家族的毛古斯舞、摆手舞、金钱杆舞、花灯、蚌壳灯,羌族的莎朗舞等。闵家场的土家族金钱杆舞两次被选拔到贵阳参加会演,土家族金钱杆舞也两次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播放。
(三)江口民族民间传承下来的傩技、傩艺、傩戏闪耀着民族文化的光辉
江口傩戏中的“上刀山、下火海、仙人合竹、定鸡、冲傩还愿、祭龙”等,有着千百年的悠久历史,传承至今。2002年曾赴日本演出,受到国际友人的称赞,是江口县灿烂民族文化的一枝奇葩。江口县的傩戏从远古时代诞生以来,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性和技巧性,展示了民族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和感染力。
(四)土家族打击乐是江口民族音乐的瑰宝
土家锣鼓在全省民族乐器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土家锣鼓的曲目很多,分别用于不同的场合。有薅草锣鼓、打镏子、傩戏锣鼓、龙灯锣鼓、丧葬锣鼓等。划龙舟、扭秧歌也离不开锣鼓。
江口县的民族乐器还有唢呐、牛角、木叶。唢呐是一种民间喜闻乐见的木管吹奏乐器,凡是建房娶亲都要吹奏唢呐以烘托喜庆热闹的气氛。
二、江口县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
“越是民族的东西就越有生命力。”2002年,贵州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规定了贵州省教育、民族事务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方面的任务。同年,贵州省教育厅和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把各级各类学校作为培养民族文艺人才的场所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阵地”,江口县打出了“扬民族文化、重现代教育”的旗帜,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用先进文化教育人,把民族文化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从娃娃抓起”,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了素质教育和学校办学水平,而且保护、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解决了民族民间文化断层断代的问题,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10年来,江口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人变化。
江口县有各级各类中小学121所,有师生4万多人,2002年开始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最初的几年中,学校在配合此工作时认识上有一定的差距,认为“民族文化进校园”会影响教学活动,影响学生的课程学习,所以一些学校重视,一些学校不太重视,甚至出现政府拿钱给学校,学校才抓一下“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现象,发展很不平衡,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随着梵净山旅游开发的升温,中共江口县委、江口县人民政府提出了“一业带三化”经济发展战略,提出要挖掘、发扬传承江口民族民间文化,以民族文化促进梵净山的旅游生态文化发展,给“民族文化进校园”注入了新的生机。2006年江口县陆续举办了原生态土家山歌大赛、茶灯大赛、龙灯大赛、万人土家族金钱杆大赛、土家锣鼓大赛、摆手舞大赛等,还有每年一度的龙舟大赛,这些重大活动对推进江口的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使江口人大开眼界,进一步认识到民族文化的灿烂辉煌之处,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由于得到了中共江口县委、江口县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从2006年起,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就在全县逐渐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推广。江口县成立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各中小学也成立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实施方案,培训专门的师资队伍负责此项工作。现在各学校不仅将传统的踢毽子、打陀螺、跳皮筋、跳圈、打棍、高脚马等较简单的民族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而且土家族山歌、土家摆手舞、土家金钱杆舞等大型活动也得到有序推广。现各乡(镇)所在地中小学、县城中小学都有“山歌”“摆手舞”“金钱杆”表演队。闵孝镇、德旺乡、太平乡等还举办了各级中小学民族体育和民族歌舞比赛活动。江口县民族中学还举办了千人金钱杆表演和班级竞赛活动。县教育局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和全县中小学生运动会结合起来,在运动会的开幕式上向社会各界展示了民族歌舞和民族体育项目。闵孝中学编写了“民族文化进校园”配套乡土教材。以江口第一完全小学、第二完全小学为主的部分学校还把书法、剪纸、刺绣等民族民间艺术列为教学内容,增强了趣味性、知识性,提升了学校的素质教育。现在全县各级各类中小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基本上做到了“四个落实”,即教育内容落实、班级落实、课时落实、教师落实。
为了抓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江口县专门出台了《江口县“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要求上下一心,立足实干,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搞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中共江口县委、县政府下发了《江口县“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之后,县政府成立了以县委常委、县政府常务副县长秦智坤为组长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领导小组,为活动的正常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县教育局、各乡镇人民政府、各中小学根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制定了活动方案。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从相关部门抽人组建“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调研组,对“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检查、督查。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全县各中小学全面铺开,确保了活动有序开展。
(二)培训骨干,储备师资
为了打造一支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保障“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常开展,中共江口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旅游局、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把全县100多名音乐、体育教师集中到县文化馆培训成“民族文化教员”。由相关专家教授土家族金钱杆舞、摆手舞。这批学员回校后,在各乡镇学校积极组织开展了金钱杆舞、摆手舞的二级师资培训,壮大了师资队伍。目前江口县各中小学校共有200多位“民族文化教员”,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有的中小学如闵孝中学、太平中学、凯德中学、展望学校等,还聘请了本地的民间艺人或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县文化馆的专家到校指导和授课,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加强宣传组织活动
为提高“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影响力、普及率,各中小学校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利用学校黑板报、手抄报、学习园地、集合集会等宣传阵地,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宣传教育。二是发动师生深入农村、社区搜集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料,同时向村民、家长宣传保护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是在“五一”“六一”“七一”等节日开展民族歌舞、民族体育项目的展演或比赛活动,进一步扩大“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影响力。到目前为止,各学校学生已基本学会金钱杆舞、摆手舞,初步进入巩固提高阶段。
(四)加强督促,狠抓落实
为了使“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不走过场,落到实处,一是每年县人民代表大会组织县教育局、县文明办、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和土家学会深入基层农村中小学进行检查、调研、督查工作。二是县教育局将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情况作为每学期工作检查的内容,要求各学校严格按照《江口县“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方案》和县教育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的要求开展工作。三是制定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月汇报制度,要求各学校在每月下旬向县教育局书面汇报活动开展情况。
(五)加强调研,编写教材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县教育局组织闵孝中学教师编写了“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乡土教材,抽专人组成教材读本编写工作组,不分昼夜地到民间走访、查阅资料、搜集民族文化精华,使乡土教材读本兼具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为江口县中小学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六)多方筹集资金,支持“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
为了给“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排忧解难,各部门、学校积极努力解决资金困难问题。10年来,江口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共投入资金20万元给各中小学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以解决场地、培训、器械、展赛等困难。教育局划拨5000元给闵孝中学解决教材编写经费;怒溪中学出资为学生购买金钱杆;凯德片区学校制作和购买了1000余支金钱杆发给贫困学生;民和中学教师在校长的带领下,亲手制作80余根金钱杆送给贫困学生;闵孝中学募集2万多元经费用于开展全镇“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比赛活动;闵孝镇的闵家场、鱼良溪、中练、峰坝、双屯、沙河坝、长岗岭、苟脚等村都节约出部分资金资助辖区内学校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一是全县4万多名师生学会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方案规定的“唱四首民歌、跳摆手舞、打金钱杆”等,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了学校德育课渠道,凯德民族中学还专门为学生开设了民族传统道德教育课。
二是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利用节假日举办民族歌舞、民族体育展演和比赛活动,增进全县各族人民的互相了解,增强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提升了人们传承、弘扬、保护民族文化的决心。
三是为民族文化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活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经验。
四是传统民族民间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和弘扬。目前已有部分学校的老师和民间艺人在着手搜集整理当地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一批优质的民族民间文化成果即将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食粮。民族文化传承的断层断代问题将通过民族文化进校园得到缓解。
三、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是保护、传承、弘扬江口县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也是提升学校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这项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由于是初次尝试,工作难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主要是靠民间艺人,随着一些老艺人的逝去,民族文化正在加剧消亡。许多民族历史、民族传说、民族技艺、民族歌曲、民族舞蹈还深埋在民间,有待进一步挖掘、整理、传承,让其大放光彩,才能有效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但目前这部分工作还做得不够。
二是部分学校对“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引导不够,没有真正将民族文化融入教学中。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一代学习民族民间文化的兴趣不大,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成了“博物馆里的文化”,所以,培养民族文化专业人才、建立民族文化拯救机制已成当务之急。
三是部分学校认识不到位,民族文化自觉不强,认为“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上面硬压下来的任务,是一种形式,所以措施不力,不能真正主动自觉地开展此项工作。
四是“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内容需要进一步丰富,需要从民间挖掘大量优秀、健康、符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心特点的内容充实到学校民族文化教学中来。
五是没有建立有效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经费保障机制,致使很多学校没有经费保障,出现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四、工作建议
“民族文化进校园”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让学生唱几首民歌、跳几支民族舞蹈,要从挖掘、整理、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的角度来提高认识,要让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达到“自知”。传承民族文化,要从提高学生的素质,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民族意识的高度来提高认识,要从巩固、培养人才素质,提升民族文化资源,推进旅游兴县进程,实现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的高度来认识。“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教育部门和相关部门的互相配合,需要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的认真执行才能稳步推进,取得成效。
(一)要提高认识,加强引导
“民族文化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不要急于求成,杜绝看不见成效就泄气的错误,各学校领导班子一定要树立正确的认识,积极带头抓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要和上级出台的文件精神保持一致。实践证明,搞得好的学校往往是认识上比较正确的学校。
(二)要保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
实践证明,“民族文化进校园”离不开一定的经费投入,不要一搞活动就四处筹集经费,有经费就搞,没有就不搞,这样工作只能浮于表面,不扎实。有经费作保障,此项工作才会持久地深入开展下去,尤其是在刚起步时,经费保障显得十分重要。
(三)要有充足的教材和师资
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要编写好民族常识教育教材,充实好地方教材,培养民族文化师资,要有专、兼职教师,有教案,有完整的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同时要建设好有民族特色的校园环境。
(四)要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搭建平台
民族文化是千百年以来流传于民族民间的宝贵财富,凝聚着先辈的智慧和汗水。各地区、各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举办各类民族舞蹈、民族体育、民族摄影等活动,包括大型的游演活动,展现民族文化的风采,让年轻人认识欣赏先辈流传下来的智慧结晶和艺术瑰宝,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家长、民间艺人的积极性。
“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为解决江口县的民族文化断层断代问题走出了一条新路。抓好“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有助于解决江口县民族文化断层、断代、消亡的危险,让民族文化凝聚成各族人民自强、自信、自尊的伟大力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