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江县傩文化发展如何“破局”的思考
“德江傩”,作为一种古老的地域文化,是古傩的一种,它源于古时傩仪。明代中期,德江傩堂戏已发育成熟,在民间占有了生存空间和价值。德江傩文化原始古朴,源远流长,除傩艺人口传历史外,有明洪武年间的傩艺人墓志碑记,有流传数百年的师传名单《师坛图》和代传《金谱》。自古以来,德江为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使德江傩堂戏不仅源远流长,而且保存得十分完整,具有历史学、民俗学、宗教学、戏剧学等多学科学术研究价值,对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
一、德江县傩文化的优势及现状
(一)德江傩戏的实力
“世界傩戏在中国,中国傩戏在贵州,贵州傩戏在德江”,这是1986年11月,德江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贵州民族学院民研所在贵阳共同举办“傩堂戏学术研讨会”期间,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著名戏剧理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研究室主任曲六乙先生观看演出后发出的赞叹。“天涯携手访傩乡,傩歌傩舞处处扬。仿佛苍天新世界,桃源即此不迷航!”台湾大学教授曾永义先生考察德江傩堂戏后写道。《人民中国》杂志1988年第三期以“贵州·德江”为题专门报道了德江傩堂戏。同年7月,文化部又专程来到德江摄制《德江傩堂戏》专题纪录片,同时,由日本专家学者组成的考察团分别于1987年、1990年先后两次慕名前来德江考察傩堂戏。日本学习院大学考察团和广岛大学考察团在考察结束时,赠给德江“傩戏之乡”锦旗一面。德江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还编辑出版了《傩韵》《傩魂》,为研究德江傩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从此,德江傩堂戏不仅走出了山门、走出了贵州、走进了京城,而且还在海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二)德江傩面具的魅力
1987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贵州省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德江提供的107面古旧面具占展出面具总数的一半左右。展览期间,德江傩面具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世界各国观众的交口称赞。北京30多家报刊报道了这一消息。近年来,德江傩面具不断创新,在国内外博览会上获得了很多荣誉,擦亮了德江傩文化这块牌子。
(三)德江傩文化的感染力
《中国建设》1987年第三期,以英文、法文、德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葡萄牙文等7种文字向世界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宣传了德江傩堂戏。2003年,中共德江县委、德江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傩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得到了中共铜仁地委、行署和中国傩戏学研究会及相关部门的大力帮助,成功举办了“中国梵净山傩文化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韩国、德国、委内瑞拉等国家及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地区和大陆13个省(市)的专家110余人就“保护、开发与利用德江傩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专题研讨。2004年日本考察团一行12人慕名前来德江考察德江傩文化。新疆电视台《魅力贵州》栏目采访组、浙江电视台《亚妮专访》栏目组、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组、贵州电视台国际部摄制组等有重要影响的媒体先后前往德江拍摄专题片,并在中央电视台1频道、4频道,浙江电视台,新疆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滚动播出。德江傩文化已走向了世界,成为全世界人民关注的文化焦点,在国内国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傩文化保护开发和利用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尽管“德江傩堂戏”在漫长岁月中发展异常缓慢,但在非常艰难的“文革”时期仍然得以保留下来,可见其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使这一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地开发利用,服务经济社会建设,就必须找准保护与开发、保护与利用的结合点。
(一)强宣传,促进文化交流
德江傩堂戏是一种独具民族特色的民间戏剧,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要保护和开发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必须建立在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基础上,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让其他民族和世界各国了解傩堂戏的瑰丽和神奇,借以促进文化交流,拉动经济发展。一方面,尽快出台并制定保护傩堂戏文化资源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借鉴外地经验,举办“中国土家族傩文化艺术节暨德江招商引资洽谈会”“土家族地区傩堂戏传承与发展恳谈会”和“国际傩文化艺术节暨乌江旅游开发招商引资洽谈会”或“推介会”。同时在全县组织几次大规模的傩堂戏会演,借此选拔组建几支素质优良、技艺高超的傩堂戏队伍。另一方面,2003年傩文化学术研讨会期间,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稻畑耕一郎先生就说过:“中国的傩面具很有特色,应该加大开发力度,加大宣传力度。”因此,德江要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和“中国傩戏之乡”称号。
(二)建傩村,营造保护载体
为使德江傩堂戏得以保护和传承,务必落实文化部关于“对传统文化生态保存比较完整的地区,要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对一些濒于灭绝的民族民间绝技、绝活等文化遗产,要抓紧抢救和保护”和“在搞好西部再造山川秀美工程的同时,要重视西部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做到自然生态环境和文化生态环境并举”的规定要求。建议政府在交通便利、信息快捷、水质优良、电源有保障、环境优美,集山、水、洞为一体的笔架山下大龙矸创建一个“民族文化村”或“傩文化村”,既是保护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交流的载体,又是实现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旅游优势的有效途径。
(三)打品牌,突出开发重心
为使傩堂戏发扬光大,繁荣升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必须在打造文化品牌、突出开发重点的原则指导下,坚持“产业文化化与文化产业化”的发展战略。抢抓“大乌江—梵净山生态旅游扶贫项目”实施的机遇,把傩堂戏演出、傩面具展览与乌江的绝壁纤道、三层天险、绞滩奇观和明代文豪田秋先生“黔中砥柱”石刻等自然风光融合,使之成为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把居住条件恶劣、生活困难的掌坛师、傩戏艺人举家搬到民族文化村或各旅游景点居住,借以发挥他们的一技之长,改善和提高他们的生产生活水平。
(四)创新路,文化旅游一体
在民族文化村中建立集展览、演出、传承、研究为一体的傩堂戏博物馆,使之成为一道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与新一轮的扶贫相结合,要求各帮扶部门在实施扶贫工作中,选择民族乡村从事傩面具雕刻的艺人以及其他从事根雕、木雕、竹雕和传统工艺品制作加工的极贫户作为帮扶对象,开展扶贫济困工作。发掘和扶持民族民间各类艺术人才,既能生产出更精更美更为丰富的旅游纪念品,又能达到“扶持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村”的扶贫效果,从而使民族特色文化得到充分体现,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真正走上一条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经济的“联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