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 加快贵州土家族文化产业发展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5-09-01 文章字数:6427字

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 加快贵州土家族文化产业发展

2012年1月12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即国发〔2012〕2号文件。文件明确指出:“(贵州要)大力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依托贵州多民族文化资源,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文化产业群。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做大做强以‘多彩贵州’为代表的民族歌舞、工艺美术、节庆会展、戏剧、影视、动漫等文化品牌,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实力、有竞争力的文化骨干企业,积极引进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文件为贵州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机遇,土家族地区应该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利用产业手段、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根据经济法则和市场规律,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将多姿多彩的土家族文化资源统筹规划、整合开发,走出一条切合土家族地区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实现土家族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这是贵州143.7万土家族人的时代课题。

土家族是贵州省17个世居少数民族中的一员,主要分布在黔东北地区。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贵州土家族有143.7万余人,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11.58%,占全国土家族人口的17.2%,在贵州少数民族人口数量中居第三位。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土家族形成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如八幅罗裙、虎头鞋等民族服饰,吊脚楼、风雨桥等民族建筑,甜酒水、油茶汤、鼎罐饭等民族风味小吃,情歌调、花灯调、茶灯调等民族音乐,傩舞、摆手舞、肉莲花、花灯等民间歌舞,傩戏、高台戏等传统戏剧,过赶年、牛王节等民族节日,白虎崇拜、祖先崇拜等民间信仰,哭嫁、跳丧、薅草锣鼓等民族习俗等。这些独特的文化反映了土家族的历史渊源、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和审美观念等,是土家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土家族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近些年,贵州土家族地区围绕大力弘扬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土家族文化产业做了大量工作,形成了发展文化产业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有关市、县均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文化产业办公室,落实编制及工作经费。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确立把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制定详细发展规划,用规划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建立考核机制,把发展文化产业工作纳入对各县(市、特区)和地直相关部门的年度目标考核。

第一,举办了一系列土家族节庆文化活动。自2000年以来,贵州省土家族地区成功举办了七届梵净山旅游文化节暨经贸洽谈会、两届思南花灯艺术节、铜仁龙舟文化节、沿河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旅游节。土家族地区各县都开展了一些带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节庆文化活动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10年,铜仁市与中央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和单位联合举办了“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魅力梵净山·桃源铜仁美”、“桃源铜仁·龙腾锦江”中国贵州铜仁国际龙舟文化艺术节,以及“为祖国喝彩”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大型活动,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铜仁及梵净山的知名度大幅度提升,仅2010年1月至10月,到铜仁梵净山旅游的就达到597.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2.24亿元,同比增长97%和128%。

第二,挖掘、打造了一批民族文化精品。近年来,先后挖掘、推出了《情姐下河洗衣裳》等经典曲目。2006年,大型方言话剧《乌江汉·土家妹》获第三届全省民族文化会演表演金奖。2007年,沿河土家族肉莲花舞曾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表演金奖,赴苏州参加了“中国第八届全国民族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晚会演出,并登上当年中央电视台七频道春节联欢晚会。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围绕“中国土家山歌之乡”这一文化品牌,深入开展土家山歌的收集、整理,建立了沿河山歌档案库。借助梵净山文化旅游节、《民歌·中国》节目录制等活动,沿河土家山歌多次登上央视荧屏。沿河连续举办了“乌江之声”“多彩土家·魅力沿河”等主题山歌大赛。思南县举办了展示土家花灯魅力、提升思南文化品位的“中国·思南土家花灯艺术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梵净山奇石工艺厂、梵净山旅游产品开发公司生产的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紫袍玉带石雕工艺品等,参加省内外的各种展销会,荣获了金奖等荣誉。

第三,整理、出版了一批土家族文化专著。加强了对土家族地区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通过课题设立、资助出版、文艺调演、歌舞大赛、学术研讨等多种方式,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展开对土家族地区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曲艺及各种民间绝技的挖掘、整理,先后出版了傩戏资料系列、土家族民间神话故事系列等。

第四,抓好了一批民族民俗文化村、生态文明示范村建设。近几年来,土家族地区通过学习借鉴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在招商引进工业、农业、能源等项目的同时,精心包装并推出了一批民族文化招商引资项目。自2005年起,通过集资、融资等办法开发了江口云舍土家族村、思南郝家湾土家族石头村等民族文化村,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

文化产业是以文化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盈利为目的,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土家族文化产业,就是以土家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为生产原料,加工成文化产品或服务,并从中获利。加快贵州土家族文化产业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促进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土家族文化保护、环境保护、增加就业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家族文化的开发可以推进贵州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土家族地区长期推行的小农经济已经成为该地区发展的重大障碍。小农经济的最基本特征是技术停滞,缺乏竞争和风险意识,进一步造成对新技术的抵制和阻碍。加快贵州土家族文化产业发展,能帮助土家族地区的人们更好地利用资源,促进土家族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让产品尽快走向市场,以增加收入、减少贫困,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土家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同时可以带动土家族地区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环境保护、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生活服务等行业的迅速发展,打破小农经济的束缚,从而推进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可以推动土家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

土家族文化是土家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亲和力的载体,保护土家族文化就是保护土家族的记忆和根脉。土家族文化产品的开发,有利于发掘、整理和提炼那些最具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服饰、饮食、风俗习惯、民间传说等土家族文化资源,使土家族文化的瑰宝得以保存下来。

(三)有利于环境保护

贵州土家族产品大多是原生态产品,加工环节少而简单,对生态的破坏和环境的污染都很小。而且,许多土家族产品生产还规定了一系列对生态和环境的配套补偿机制,较好地解决了开发与利用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对环境的保护。

(四)提供就业岗位

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属云贵高原的延伸部分,地貌复杂,高原、山地、盆地、丘陵等交错存在,且以山地为主。交通闭塞,信息不畅,对土家族地区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土家族文化的开发可以为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契机,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贵州经济新的增长点,调整产业结构,培养造就多方面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贵州土家族地区作为“欠开发,欠发达”地区,在土家族文化产业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尚处在起步、探索的初级阶段,面临着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

第一,缺乏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以旅游业为例,土家族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多是家庭作坊,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和宏观指导,规模较小,基础薄弱,各自为政,随意性大,致使产品难成体系,生产难以形成规模。

第二,布局分散,规模偏小,市场竞争力弱。土家族文化产业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存在着企业布局分散、规模偏小、产品集中生产度低等问题。如银饰、刺绣、织锦等产品,产品较为单一,形不成规模批量生产。土家族服饰多由个体户进行不定期不定点的分散销售,无法形成产品的规模效应,不适应市场化进程。

第三,投入不足,科技含量不高,生产力水平低。由于土家族旅游产品生产企业皆属小作坊式的家庭企业,比如土家族蜡染、木雕、石雕等企业,缺乏资金,自我改造能力不强,很难购进高科技的现代机械设备,传统工艺生产科技含量较低,很多产品多靠手工完成,产量很难提高。

第四,宣传力度不够,地方特色未能充分显现。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土家族特色产品的宣传显得较弱,对产品的宣传包装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显乏力。

第五,人才缺乏。一流的人才才干得出一流的事业。贵州土家族地区教育相对落后,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人才匮乏。土家族地区最缺乏的主要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文化企业家以及文化创意策划人才。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高科技的迅速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冉冉上升的“朝阳产业”,已成为新世纪最有前途的产业。发展土家族文化产业,就是要将土家族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成为新时期拉动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借助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的契机,变民族文化优势为产业优势,从而为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活力。如何落实国发〔2012〕2号文件,将贵州土家族地区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转变管理方式

由直接运用行政手段管理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法律手段管理和间接管理为主。合理运用经济、法律与必要的行政手段,增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能力,认真落实各项文化经济政策,把发展文化产业纳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领导和指导协调,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合作、社会共同参与的文化产业发展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完善相应政策法规

政策引导是开发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手段。制定出科学的土家族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的法律法规,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加强土家族文化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维护资源拥有者的合法利益,做到保护和开发有法可依。

(三)建立科学的人才机制

1.在人才的培养上,将土家族文化纳入乡土教材,使土家族地区的学生了解土家族文化的基本内容。一些专业职业技术学校可以将民间老艺人、老匠师请进课堂,结合文化产业的发展项目,培养大批文化传承人。紧紧围绕贵州土家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利用多种形式,使青少年了解并热爱本民族文化,培养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型人才。可以采取自主培养、委托培养、多方引进、借力发展的策略,实现人才培养的规模化。同时,要全面培养出能适应多种产业需求的文化创意人才、文化资本运营人才、媒体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等,使高校成为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的摇篮。在高校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对有志于推广民族文化的大学生进行市场拓展、营销、生产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培训。培养出一批有志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产品生产、经营的人才,使一批批具有文化创意新思维和开拓精神的人才脱颖而出,走向市场。

2.在传承上,可以沿用和发扬家族传承、师徒传承等传统方式,让传统民族文化得以流传。一要保护掌握传统技艺的老艺人,为其提供传授技艺的条件,并对其掌握的技能和本人基本情况做详细记录。二要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并能够将土家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使年轻人掌握的传统技艺成为谋生手段。由于各种外因的干扰,这种方式目前难以维系,必须出台一些激励措施,否则很难完成人才的储备。

3.健全机制,优化环境,用好现有人才。完善人才选拔、交流、使用、激励和保障机制,实行灵活的人才政策,大力改善各类人才的工作、生活条件,激发现有人才的活力,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创造有利于人才充分发挥才能的环境,促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大力引进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急需的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和紧缺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

人才队伍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鼓励文化产业单位与名牌高校或研究单位合作,有计划地选派素质好、有潜力的文化产业人才到大型文化集团挂职,到高等学府学习深造,培养一批熟业务、懂经营、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专门人才。强化在职教育和在岗培训,努力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确立知识、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则,对有突出贡献的文化创作人才、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予以重奖。

(四)依托贵州土家族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发展土家族特色文化产业

一是积极开发土家族饮食文化产业。土家族喜食酸、辣、腊,比较有特色的菜肴有合菜、扣肉、酸鱼、炸广椒、霉豆腐,还有麻饼、糍粑、油茶汤、鼎罐饭等都可以制作成方便食品,把土家族的风味小吃带出山寨走向市场,形成土家族特色食品产业链。二是开发具有土家族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土家族的民间工艺品种类繁多,具有浓郁的土家族民族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织锦、挑花、蜡染、剪纸、藤编、草编、木雕、石雕、盆景等都赏心悦目、精致巧妙。然而这些工艺品在制作工具、生产规模、生产效率等方面大都处于原始的手工阶段。落后的生产能力实在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必须抓好土家族工艺产品的开发、设计,提升产品质量,改变现阶段土家族工艺产品生产经营散乱的局面,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行规模化生产,打造富有特色和优势的工艺品产业,培育土家族工艺品市场。三是打造土家族文艺演出品牌。深入挖掘土家族演艺资源,整合艺术团体,创作土家族原生态文艺作品。被誉为“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傩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形式之一。无论是傩舞还是傩戏,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可在德江、思南等地建立傩文化艺术基地,打造全新的文艺表演平台。四是在土家族节日活动开发方面,做到以传统文化为底蕴,创新性地开展各种带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习俗活动,不能一味地强调原汁原味,还要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使各种活动具有可参与性。把带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办好,办出规模,让游客对民族文化习俗有深刻的了解,同时也能更好地让游客深入到文化氛围中。

(五)进一步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报道

重点策划好、包装好、宣传好土家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每年邀请一些省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新闻工作者到土家族地区考察、研究、采风,提高土家族地区知名度,应积极组织力量对外进行宣传报道。通过拍摄风光片和电视剧、参加旅游产品说明会和展览会等形式,把贵州土家族淳朴浓厚的民族风情、精湛的民族工艺品等民族文化资源宣传出去,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比如摆手节,进一步扩大土家族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人来土家族地区投资兴业,促进土家族地区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六)改变投资方式,采取多种投资形式

尽快形成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走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土家族文化产业开发之路。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示范项目的启动和运作,同时对新兴和创新型的文化产业项目给予财政支持的低息或贴息贷款。各级商业银行应为民族文化产业手工作坊式加工项目发放小额贷款,以支持经营者改进工艺、扩大生产规模。应鼓励“股份合作制”文化企业的运作,动员政府职能部门、民间文化人或团体、资本所有者和社会群众共同集资合股发展文化产业,共谋事业发展。加强项目的包装和推介,发展民族文化产业项目,做好可行性研究论证后,建成项目库予以公布,积极向国内外招商引资,大力吸引外资投入文化产业建设。通过项目促进土家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外贸活动中加强对武陵山区民族手工艺品的推荐和介绍,打造旅游工艺产品品牌,推进旅游产品升级。在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方式中,以国有文化企业为主体,非国有文化企业多元化发展,积极引导社会投资方向,支持、鼓励私营、个体文化企业健康发展,有计划地引进外资。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