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河打造土家山歌文化品牌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我们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遵照“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一精神,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沿河自治县)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推介土家族文化的工作。特别是挖掘、整理、推介、提升了土家山歌这一文化品牌,信心十足地把土家山歌这个文化品牌作为繁荣发展土家族文化的重中之重来抓。
沿河自治县是全国四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也是贵州省唯一的单一土家族自治县,土家族文化资源富集,底蕴深厚,异彩纷呈。沿河自治县撷取其中最具土家族文化特色的土家山歌作为文化品牌来打造,万众一心,有的放矢地全方位打造。2010年沿河自治县先后获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的“中国土家山歌之乡”称号和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为这一独具魅力的文化品牌奠定坚实的基础。
沿河土家族山歌涉及的内容广泛,几乎覆盖了当地生产、生活的所有方面,衣食住行、喜怒哀乐皆可入歌,内涵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叙事又有抒情。山歌的格式基本是七言四句,多用衬词调节韵律;山歌曲调千变万化,有的高亢豪放,有的低沉细腻,有的清新明快;山歌唱法灵活多样,有独唱、对唱、多人组合、一领众合等,歌唱时多运用“滑”“倚”“颤”等技巧;山歌歌词朴实感人,直抒胸臆,有的歌词是代代相传的,已成固定的框架和格式,多数是歌唱时临场发挥,现编现唱,故有“到哪个坡,唱哪样歌”之说。流行于沿河的土家族山歌,主要分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调剂型山歌。土家族在农忙时节,习惯于相互帮忙,集体劳动,边唱歌边劳作,目的是劳逸结合、振作精神,调动和激发劳动积极性。歌者根据具体情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直抒胸臆,唱词纳方言土语于其中,简洁朴实,颇具幽默、诙谐意味。最流行的有《薅草歌》《栽秧歌》《薅秧歌》等。如《栽秧歌》:“大田栽秧行对行,一对秧鸡来歇凉。秧鸡跟着秧鸡走,情妹跟着少年郎。天上落雨地下稀,打湿情哥白衬衣。心想脱给情哥换,情哥不穿女人衣。”
第二,自娱型山歌。自娱型山歌类似自言自语,不一定要有听众,目的是消遣自娱。最典型的有《扯谎歌》,其歌词内容都是反常理的,但诙谐有趣,比兴巧妙,令人回味。如:“太阳去了坡背坡,黑来唱首扯谎歌。万丈深塘老虎吼,青冈林头鲤鱼梭。太阳去了坡背坡,黑来唱首扯谎歌。鸡长牙齿蛇生脚,石头开花马生角。”
第三,调笑型山歌。调笑型山歌大多是对异性的调侃、挑逗,有较浓的生活气息,大都表现土家族男女青年对爱情的真诚和执着的追求,歌词含蓄,情真意切,自然淳朴,一般是男子唱。最典型的有《这山没得那山高》,其曲调欢快,唱腔高亢,独具抒情韵味,歌词以调侃逗趣为主,语言朴实大方、饶有风趣。如:“这山没得那山高,那山妹子捡柴烧。哪年哪月同到我,柴不弄来水不挑。这山没得那山高,那山娇妹把草薅。六月太阳当把火,你来歇哈我来薅。”
第四,对唱型山歌。对唱型山歌又叫问答歌、盘歌,一问一答,讲究“说得赢问得输”。这类山歌的突出特征是将谜语融入歌中,故土家族有“盘根生”之说,即刨根问底的意思。歌词因人、因事、因时即兴创作,任意发挥,不断创新,层出不穷。有以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如问:“哪个十二为丞相,哪个十岁坐朝廷?”答:“甘罗十二为丞相,解晋十岁坐朝廷。”多数以日常生活中的食物、用具为题材,问题常常让人产生联想,通过唱答揭开谜底,妙趣横生。如问:“哪样生来一撮毛,哪样生来光条条,哪样生来圆蛋蛋,哪样生来两块瓢?”答:“苞谷生来一撮毛,黄瓜生来光条条,南瓜生来圆蛋蛋,葫芦生来两块瓢。”
沿河土家山歌,除以上几种,还有咏景型、劝诫型以及情歌调子等,各级领导和各地学者来沿河,都曾对土家山歌高度评价,赞不绝口,均认为沿河是土家山歌的“海洋”,提出要充分利用土家山歌这一宝贵资源发展旅游经济。
沿河自治县高度重视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保护、推广工作,连续举办了“乌江之声”“多彩土家·魅力沿河”等主题山歌大赛,连续举办七届“乌江山峡·百里画廊旅游文化节”、七届“激情乌江”社区群众文化展演,以《雄关漫道》大型电视连续剧在沿河开机为契机,成功推出了千人民歌大联唱,积极参加“多彩贵州”歌唱大赛,发现乡土音乐人才,挖掘民间音乐素材,成立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申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保护、抢救与申报工作的制度与规范措施,申报了省级、市级和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同时积极鼓励和组织文化工作者挖掘、整理土家山歌,制定完善了文艺工作奖励办法,对民族民间文艺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进行奖励。精选了18首土家山歌曲目,制作成沿河土家族山歌音乐专辑《大雨落来细雨飘》并公开出版发行。第二张山歌音乐专辑中的曲目《这山望去那山高》已公开发行。编印出版《沿河土家山歌》一书,使保护与抢救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通过一系列积极的工作,促进了土家族山歌的保护、传承和推广,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已形成良好的氛围。总结起来,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对土家族山歌进行了摸底盘查。了解土家族山歌的存量和流传情况,摸清家底,做到了心中有数。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挖掘和整理,并编印成册,为土家族文化的保护、研究、构建文化产业提供了翔实的依据。1987年以来的20多年,沿河先后组织人员深入到各村寨采风,编印了《沿河土家族歌谣选》《沿河土家族民歌集成》《沿河土家山歌》《沿河土家族》等书籍,通过系统地分类梳理,共整理山歌2000多首,进一步完善了土家族山歌资料档案,包括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和民间艺人档案。
第二,充分发挥宣传和教育的作用,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一是对土家族山歌的重要性和保护传承的意义进行宣传,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引领正确的舆论导向,使本地干部群众了解土家族山歌的现状和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让群众明白,“魅力沿河”靠什么体现,文化产业与经济的交融着力点靠什么支撑,就是要靠丰富的土家山歌资源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一台精彩的晚会、一首经典的山歌、一张精致的光碟都能体现沿河土家族丰厚的文化底蕴,因此要注重宣传发展与升华民间音乐,使其变成品牌,变成发展文化产业的推动力。在外宣方面,多渠道邀请国内知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到沿河采风,积极协调组织参与省内外的歌唱赛事及演出,进一步使沿河土家族山歌得到社会广泛认同。二是将民族民间音乐内容纳入中小学教材,在校内开设民族民间音乐特色课堂,融入到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使学生了解和欣赏土家族山歌,以学校教育的形式传承土家族山歌,让青少年儿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从小形成自觉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确保土家族山歌得以传承。
第三,开展土家族山歌演唱比赛,以活动促进保护。通过山歌比赛的开展,经典的山歌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和重视,形成保护的共识,同时能提高民间艺人的地位。在比赛中,民间艺人拿出看家本领,有的甚至组建民间艺术表演队,以组合的形式参赛。在比赛中挖掘培养传承人,鼓励年轻人向老艺人学艺,说服老艺人收徒,使土家族山歌得到有效传播。演出的录音、录像以及文字资料将长期保存下去。
近年来,沿河土家族山歌走出大山,逐渐被外界了解。2005年,沿河自治县选送的《薅草打闹歌》在首届“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上,获铜仁市原生态唱法第一名,并代表铜仁市参加全省复赛;2006年,《喊山调》获省文化厅主办的首届“激情乌江”青年歌手大赛民间唱法三等奖;2007年,《大雨落来细雨飘》获铜仁市“梵净山”杯歌唱大赛总决赛原生态唱法第一名;在2008年“多彩贵州”歌唱大赛铜仁市选拔赛上,沿河的“土蛮子”“毕兹卡”“农二哥”组合分别演唱的《姐妹哭嫁歌》《打渔歌》《送郎下四川》均获原生态唱法二等奖,包揽原生态类三个二等奖;在2008“中天城投”杯歌唱大赛全省决赛中,“土蛮子”“毕兹卡”男女组合分别演唱《姐妹酒歌》和《这山没得那山高》,一举夺得“铜鼓奖”和“优秀奖”,创下沿河历年参加省级歌唱赛事的最好成绩;2008年5月,沿河3名土家族歌手演唱的《望牛山歌》《大雨落来细雨飘》《栽秧歌》《薅草打闹歌》等4首土家族山歌通过铜仁市选拔,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民歌·中国》栏目录制,并在央视音乐频道播出;2009年3月,《姐妹酒歌》《姐妹哭嫁歌》《乌江船工号子》《这山没得那山高》《奴幺妹》《有个大姐来赶场》《望娘歌》《石工号子》等8首地道的沿河土家族山歌通过地区选拔参加央视《民歌·中国》栏目录制,10名土家族歌手赴京演唱;2009年4月,沿河土家族山歌《这山没得那山高》被央视《欢乐中国行》栏目总导演看中,参加了2009梵净山文化旅游节大型文艺演出“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良好的反响。
从2009年起,沿河自治县每个季度都举行“唱山歌,话惠民,颂党恩”广场文艺活动,县直机关部门及乡镇轮流举办,持续不间断,还特别邀请李琼、王宏伟、马关辉、雷燕等歌手演唱土家山歌。2010年至2012年,沿河土家山歌4次走进央视,6次在大型舞台上亮相,土家族歌手黄旭获中国西部花儿(民歌)歌手邀请赛金奖,张琼珍、张美艳、张玲、任淑芳等一批土家族歌手脱颖而出,在全国产生影响,还陆续参加武陵山地区的一系列文化活动。沿河先后举办了两届“中国土家山歌研讨会”,到会专家百余人,收到论文89篇,从理论上对土家山歌进行了阐释。
将土家山歌作为沿河文化品牌来打造,无论是主观因素还是客观因素,各方面条件都趋于成熟。主观方面,一是沿河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二是土家山歌流传于沿河的村村寨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库存量大,其中不乏精品;三是沿河会唱山歌的人很多,生长、生活在农村的人从小耳濡目染,都会唱山歌,通过传习、推广,形成了干部、群众、老师、学生都会唱山歌的良好氛围。客观方面,一是国家政策鼓励和各级政府重视;二是立体交通网络格局的初步成形,带动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三是沿河土家山歌已被人们认知和喜爱,被社会广泛认同。
今后,我们要继续认真贯彻学习十八大精神,把土家山歌建设成民族文化品牌,进一步深度挖掘整理,高度提升这一品牌。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在沿河建设一座“中国土家山歌文化博物馆”或“中国土家山歌文化遗产园”。
2.整理出版一批“中国土家山歌文化丛书”,出版一批土家山歌音像资料。
3.请名家以土家山歌为素材,创作一批歌曲,唱响土家山歌品牌。
4.加大土家山歌进校园、进机关、进企业的推广力度。
5.培养一批专注于土家山歌演唱传承的人才。
6.聘请一批专家、教授研究指导土家山歌品牌建设。
7.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协调、组织全社会参与保护、宣传、传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