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试论德江县傩文化的价值体系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5-09-01 文章字数:6491字

试论德江县傩文化的价值体系

一、德江傩文化的历史概况

德江古为“蛮夷”之地,春秋战国属巴国南境,秦属巴陵郡,汉属巴郡涪陵县,隋属黔州,唐属费州,宋、元属思州,明为水德江长官司,隶属思南宣慰司,明万历三十三年(1625年)改司设县为安化县,为思南府附廓,清光绪八年(1882年)移安化县治所于今县城(原名大堡,现名青龙镇),民国2年(1913年)改安化县为德江县。自清光绪八年(1882年)县治从思南移至今天的德江县城,迄今才130多年。在此前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德江一直没有建治,为“蛮夷”之地,所属变更频繁,土司统治时间长,为历代中央统治薄弱、鞭长莫及的地域。也正由于这样,才成为历代主流文化冲击甚微的地区,为傩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创造了客观条件。世代生息繁衍在德江境内的各族人民,是傩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他们身处“蛮荒”之地,对各种先进文化知之甚少,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对一些灾异现象缺乏科学解释,便祈求神灵的庇护,傩仪活动以及由此发展而来的傩戏,就有了存在的价值和必要。从事傩仪和傩戏的土老师则充当了人与神沟通的桥梁,把人们的愿望通过傩仪转达给神灵,又把神灵的“庇护”转达给人们,从而构成了祭祀性的酬神内涵。另一方面,傩仪从歌舞活动中逐渐发展出了傩戏,并逐步加以完善,注入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加上惊心动魄的傩技表演,构成了傩戏娱人的内涵。酬神与娱人二者有机地结合,前者满足了人们求助神灵的愿望,后者满足了人们的文化生活需求。由此,傩戏就有了存在的价值。

二、德江傩文化的现状及发展轨迹

据有关史料记载,德江县在明代中期便已有傩的活动,到现在有600多年的历史。但是真正的发掘和推广是在1980年后。全国傩文化的发掘是从德江开始的,是德江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在民族识别工作中发现并整理出来的。由于当时对傩文化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缺乏充分的研究和了解,加上在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下,人们对傩戏的认识仍然停留在“牛鬼蛇神”和“搞迷信活动”的误区中。随着对傩文化资料的不断收集和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傩文化不是简单的跳傩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是我国非常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于是,在德江县民族事务委员会的倡导下,多家单位共同参与,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对德江傩文化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发掘、整理。就是在这一时期,他们做了让中外学术界瞩目的四件事:一是出版了《德江县土家族文艺资料集》,第一次记录了近12万字的傩堂戏原始资料;二是在贵阳举行了贵州省第一次傩文化学术讨论会及傩戏汇报演出;三是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傩戏论文集;四是在北京举办了贵州省民族民间傩面具展览。这四个“第一”产生了强烈的傩文化“冲击波”,从此全国及国外多个地方的傩文化研究热潮迅速掀起。

1980年,德江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全县开展民族识别工作,发现了傩戏,并且开始收集这一方面的资料,并且把这一文化现象上报省、市及国家民委,引起上级领导的高度重视。1983年,罗星耀到德江对傩堂戏的留存及其文化价值展开了调查,后来他与余开荧合作撰写了一篇论文介绍宣传德江傩堂戏,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1985年,铜仁地区民委、文化局在思南举行全区傩堂戏调演活动,德江县参演的剧目有《甘生赶考》《秦童》《大王斩先锋》《安安送米》等。同年,德江县民族事务委员会举办了全县87坛傩戏班子参加的傩堂戏大会演。1986年初,以李华林(德江县第一任民委主任)为组长的德江县土家族民间文艺资料搜集整理领导小组成立,对全县傩堂戏的文字资料和实物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搜集和整理。在此期间,贵州民族学院的庹修明、潘朝霖、顾朴光、何琳以及中央民族学院的陶立璠等一批专家、学者先后来到德江县搜集傩堂戏资料,拍摄了有关照片和录像。在此基础上,德江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于当年9月合作编辑出版了《德江县土家族文艺资料集》。

1986年11月下旬,由德江县民委和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共同举办的“傩堂戏学术讨论会”在贵阳召开,这是贵州省第一次举办傩堂戏学术讨论会。德江选派14名傩艺师组队参加了傩堂戏汇报演出,得到了与会领导、专家、学者的好评和赞赏。同时,贵州科学院录像组还为演出的14个剧目摄制了录像带。会议期间,与会学者观看了德江傩堂戏汇报演出后,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著名戏剧理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主任曲六乙先生说:“德江的傩堂戏太好了,给我们民族保留了一份珍贵的遗产。整个演出幽默、风趣、诙谐、逗乐,语言美极了,反映了土家族人民丰富多彩的文化。”他还就建立傩戏学、深入开展傩戏研究等问题做了重要发言。贵州电视台、贵阳电视台、《贵州日报》都及时对这次会议作了报道。会后,《中国建设》《光明日报》等十余家报刊登载了有关德江傩堂戏的文章和图片。1987年10月,贵州民族出版社出版了由德江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贵州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合编的《傩戏论文选》,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傩戏论文选集。书中收集的17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对傩戏的历史源流、思想内容、面具艺术、音乐舞蹈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在学术界获得广泛好评。

1987年11月26日至12月6日,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贵州民族学院在北京中国美术馆联合举办了“贵州省民族民间傩戏面具展览”。德江县民委作为参展单位之一,为展览会提供了107面古旧面具,占展出面具总数的一半。这次展览在首都学术界、艺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曹禺、钟敬文、王朝闻、冯其庸、华君武、黄永玉、吕骥、吴晓邦、曲六乙等知名人士参观展览之后,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曹禺把傩戏及其面具比喻为“可以同长城相媲美”的奇迹,并发出了“中国戏剧史应当重新改写”的感叹。中国民俗学会会长钟敬文说:“过去日本人认为他们的假面具第一,其实,中国的面具也很丰富,至少可以和日本相比……”中国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说:“这些面具都是可贵的艺术珍品,不仅有文物价值,而且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冯其庸说:“近年来考古上发现很多奇迹,贵州傩戏和面具是古老文化的重大发现,那么集中、那么完整、那么系统地保留着特殊的古老文化,这是很难得的,可以和近年来的重大考古发现媲美。”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华君武在题词中写道:“贵州傩戏面具是伟大的民间艺术,看后深感民间艺人非凡的创造力。”这次展览同样受到外国专家、学者的好评,来自美国、英国、法国、日本、德国、加拿大、印度、挪威、埃及等国的观众参观了展览,无不交口称赞。德国柏林文化交流中心的白蒂娜女士边看展览边说:“太好了!太好了!太美了!”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詹森博士看后用中国话说:“这个展览太厉害了!”日本青年民俗学家金丸良子和中原律子专程从东京赶来观展,当她们看到德江县的开山面具时,高兴得跳起来说:“太好了,日本也有类似的面具。”展览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日报》英文版、《北京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香港《大公报》、《中国戏剧报》、《贵州日报》等媒体,对展览做了详细报道。展览之后,《戏剧》、《民俗》、《美术研究》、《美术史论》、《人民中国》、《中国艺术》、《中央民族学院学报》、《民间文学论坛》、《民族文学研究》、《舞蹈论丛》、《民族艺术》、《中国美术报》、《中南民族学院学报》、《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贵州民族学院学报》、《贵州文史丛刊》、《南风》等几十家报刊,相继发表了介绍贵州德江傩堂戏和面具的文章和图片,使德江傩堂戏蜚声海内外。

自此以后,国内外学者先后慕名前来德江考察傩堂戏。1990年9月,日本学习院大学、广岛大学、东京大学组成的傩堂戏考察团来德江考察傩堂戏,回国前赠送德江县民委“傩戏之乡”锦旗一面。2001年,铜仁地区组织民间文艺团赴深圳民俗文化村演出,德江傩堂戏演员张毓福、安维朝、安国如等上台表演了傩戏中的“开红山”(头顶插刀)、“上刀梯”等绝技,李鹏总理亲切接见他们,并与他们一一握手,祝贺演出成功。2002年6月,应日本“亚洲新潟文化艺术交流会”的邀请,德江傩堂戏演员在铜仁地区文物管理所喻邦林主任的带领下前往日本演出,傩艺师张毓福以他精湛的艺术表演赢得了台下观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2003年10月,德江成功举办“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同时修订出版了《傩韵——贵州德江傩堂戏》(上下册)、《傩魂》(论文集)、《傩苑——中国梵净山傩文化研讨会论文集》。2003年,德江傩堂戏被纳入亚洲太平洋民族民间文化数据库。2004年,中央电视台2频道《艺术品投资》栏目、新疆电视台“魅力贵州”异地采访组、浙江电视台《亚妮专访》栏目、中央电视台1频道《夕阳红》栏目及贵州电视台国际部等媒体分别以《傩韵》、《魅力贵州》、《我与傩艺师的七十二小时对话》、《傩艺师的烦恼》、《发现贵州》为题,从不同的角度拍摄德江傩堂戏专题片,并在中央电视台1、2、4频道,浙江电视台,新疆电视台,贵州电视台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滚动播出。2005年11月、12月,日本、韩国考察团分别到德江考察傩堂戏。2006年2月,德江首次独立组团,应日本民间艺能协会邀请,参加在日本冲绳、东京举办的国际艺能节表演。2006年5月,德江傩堂戏被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中共德江县委、德江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傩堂戏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开办了傩堂戏培训班,同年成功注册了“中国傩城”这一专属域名。2008年,文化部授予德江“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傩戏之乡”称号。2009年,傩面具雕刻师王国华被推荐参加贵州省文化厅举办的首届民族民间艺术展会活动。2010年,德江县傩戏表演协会成立,张月福任傩戏协会会长。同年,德江傩面具雕刻师王国华被推荐参加法国民族民间艺术展会活动。2011年8月,在德江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的支持下,德江县首个傩文化面具雕刻公司成立(德江县傩缘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同年,该公司开发的傩文化旅游系列产品获得贵州省“多彩贵州”设计大赛铜仁市赛区特等奖、贵州省名创奖。2012年4月,中央电视台4频道《中国文艺》栏目组导演景欣、著名节目主持人孟盛楠一行到德江县,深入稳坪、龙泉、枫香溪等乡镇拍摄傩戏专题纪录片《傩韵》,面向全世界播出。同年9月,傩缘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作品“傩魂小挂件”获得全省“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三等奖,并获“贵州名创”称号。同年,德江民族中学结合校园实际,在专家们的指导下把傩戏舞蹈和音乐改编制作成“傩韵操”在校园推广,并接受中央电视台《中国文艺》栏目孟盛楠一行人的采访,并于6月12日、17日在央视播出,反响强烈,备受关注。2013年2月,德江傩堂戏受邀到台湾演出,参加“欢乐春节·醉美多彩贵州 第三届海峡两岸春节民俗庙会”活动。同年5月28日至6月1日,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摄制组先后到稳坪镇、枫香溪镇及德江傩缘旅游文化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对德江傩堂戏、傩戏绝技绝活、傩面具雕刻艺术进行了拍摄采访。同年,德江县人民政府在德江人民公园注入大量的傩文化元素建设项目,第一次用静态的方式展示德江傩文化艺术。据德江县民族和宗教事务局统计,全县有傩堂戏班103坛,掌坛师103人,土老师530人,保存完好的清朝时期傩戏面具200多面。

三、德江傩文化的研究价值

颜子悦先生主编的《主流》一书的封面上有这样一句话“谁将打赢全球文化战争”。书中介绍,主流是由多数人共同享有的一种思维方式,主流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也是流行文化。在德江延续了几百年来的傩文化早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是不是土家族的一种主流文化呢?土家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几百年的历史就浓缩在傩文化中,通过研究傩,我们了解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戏剧、宗教、民俗、绘画、雕刻、音乐、医药、科技、教育、军事、地理等等的发展和变迁,为一些重大的发明和发现找到了依据,这在周大鸣先生编写的《民族考古学实践》一书中有深入的阐述。李岚教授写过一本关于傩文化的著作《信仰的再创造——人类学视野中的傩》,她在德江县稳坪镇深溪村做田野调查,与傩艺师同吃同住整整一年,而后花了5年时间完成了该书。她在绪言中有这样的描述:“面对一个宗教信仰仪式,社会人类学家感兴趣的,并不仅仅是这个仪式本身的特征,诸如仪式的起源、定义、分类、传播与发展、表现形式等等,而是隐藏在这一仪式背后真实的社会事实以及该仪式与这些社会事实之间的有机联系。通过这些联系,社会人类学家试图发现人们发明并且不断创造一个信仰仪式的原因是什么,从而找到人类社会文化活动的规律,因此人类学家回答的问题,不是一个仪式是什么样的,而是为什么一个仪式是这样的。作为中国民间信仰的一种形式,傩仪式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吸引了大批专家学者和公众的兴趣,有关傩的展览、表演、文章、书籍、研讨会、电视节目、文化节日等,使傩走出偏僻的山乡,享誉世界。然而,本书的侧重点,并不在于描述傩仪式本身,而是试图揭示傩与它赖以生存的社会现实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这一联系对傩自身再创造的深刻影响,从而发现中国信仰体系的发展变化规律。”

四、德江傩文化产业经济的价值

文化产业结构不仅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而且深刻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程度。文化产业在一个国家和地区发育的成熟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市场发育成熟程度的重要标志。德江发展傩文化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首先是厚重的傩文化历史条件。二是德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现在的德江交通条件良好,拥有“三高五铁一港口”,还规划了机场,被贵州省政府定位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和铁路交通枢纽城市”。除此之外,德江已经同时启动了以青龙镇大龙阡“世界傩都”景区为主的几个景区的开发项目,预计在2016年全部投入使用。它们分别为:青龙镇大龙阡世界傩都景区、青龙镇大龙阡乌江奇石文化园景区、高山洋山河五彩水景区、泉口万亩石林景区、合兴扶阳古城景区、枫香溪会址红色旅游景区以及堰唐乡农业观光园景区。以文化旅游带动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现代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文化产业可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综合的联动效应,文化产业是一种有利于实施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就业,德江发展傩文化产业的条件已经成熟。

目前,德江有傩面具雕刻公司两家,王国华傩面具雕刻公司和德江县傩缘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两家公司每年产出均达100万元,产品供不应求。但德江傩文化产业经济远不只是傩面具雕刻,它的外延很广泛,德江县傩缘旅游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正在开发的“傩”系列产品包括傩神酒、傩牌洗衣粉、傩牌蚊香、傩牌洗碗剂等实用产品。除此之外,傩文化影视作品、书籍、精品傩戏剧作,除了可带来宣传效应外还暗藏商机。傩文化最大的卖点是可观性强、可购性强、可体验性强,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向往平安、吉祥、富有的精神追求,随着德江经济的快速发展,德江打造傩文化品牌正当时。

五、德江傩文化产业经济发展建议

德江发展傩文化产业经济,政府当务之急应该做些什么工作,根据德江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建议一,成立傩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专抓文化产业发展,以傩文化产业发展带动其他文化产业发展。建议二,建立傩文化产业发展长效机制,有计划地长抓不懈,文化产业的发展不能只是停留在看热闹上,应该搞实体经济,切实地带动人民致富。建议三,每年划拨傩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保障相关活动开展。建议四,定期举办傩文化绝技绝活、傩戏表演、雕刻等培训,举办各种民族民间传统艺术比赛,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其中,有方法、有计划地传承。建议五,根据德江良好的区位优势和经济快速发展优势,结合青龙镇大龙阡世界傩都景区建设,修建国际傩文化交流中心、国际傩戏面具交易中心。建议六,尽快出台信贷金融机制协助文化产业资金运作。建议七,尽快出台文化公司和文化人扶持奖励机制,通过“请进来”与“走出去”的方式,扶“智”、扶“贫”双拳并进,引领德江文化公司和文化人产出更多文化精品,进入国际市场。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