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充分挖掘土家族文化 促进铜仁文化产业发展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5-09-01 文章字数:6053字

充分挖掘土家族文化 促进铜仁文化产业发展

铜仁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东与湖南省的怀化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西与我省的遵义市相连,南与我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交界,北与重庆直辖市的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毗邻,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全市土地面积约1.8万平方千米,人口421万,其中土家族人口近140万。

土家族是铜仁市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土家族人民,不仅创造了悠久的历史,而且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铜仁市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发展文化产业的良好基础,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供了基本条件。

一、铜仁市发展土家族文化产业的优势分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如下:文化产业就是按照工业标准,生产、再生产、储存以及分配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一系列活动。

国内有学者定义为:文化产业是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营销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

国家统计局将以下8类列为“文化产业”的范围:(1)新闻服务;(2)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3)广播、电视、电影服务;(4)文化艺术服务;(5)网络文化服务;(6)文化休闲娱乐服务;(7)其他文化服务;(8)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服务。

文化产业是为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而产生的一种产业。它的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的文化消费需求,是提高人们的精神生活质量。发展文化产业,最终目的、最大的宗旨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和社会的文化消费需求。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由于历史、地理和生活习惯等原因,铜仁市的土家族一般是环绕梵净山而居住,围绕乌江、锦江河两岸而生存,这里有神奇的山、秀美的水、温和的气候、充沛的雨量,峰峦交错,溪河纵横,气候垂直地带性明显,动植物种类繁多。这里的空气无工业污染,绿色植被覆盖率达70%以上,有大片的次原始森林、纵横交错的大小河流、无公害绿色食品,还有国家规定保护的珍稀濒危动植物。

(二)独特的饮食文化

铜仁市土家族的饮食有崇尚俭朴的特点,十分讲究节日的饮食,不同的时节,饮食品种和方式具有不同的特色,渐演成俗,十分重视饮食习惯与养生保健的关系。

(三)优美的民族歌舞

土家族人民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族歌舞。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沿河自治县)是我国4个单一土家族自治县之一,2011年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土家山歌之乡”。高腔山歌、船工号子、哭嫁歌、薅草锣鼓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土家族山歌。土家族歌舞不仅音乐美、语言美、舞姿美,而且不论是歌或是舞均有故事情节,其本身就是一段优美的故事,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四)古老的傩戏

傩戏是在民间祭祀仪式基础上吸取民间戏曲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是历史、民俗、民间宗教和原始戏剧的综合体,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诸多文化信息。铜仁市土家族傩戏仍保持着古朴、粗犷的原始风貌,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态度和消费观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追求自然美、讲究环境质量、欣赏地方特色已成为人们,特别是长期居住在城里的人们的最新时尚。

把铜仁静态的优美环境、动态的土家族歌舞、生态的绿色食品,进行有声有色的商业包装和产业开发,就是铜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

二、土家族文化与铜仁市文化产业发展结合的特色模式

铜仁市举办过八次梵净山旅游节,2009年举行了“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大型文艺演出,“魅力梵净山·桃源铜仁美”大型情景歌舞文艺演出;2010年举行了“多彩贵州·桃源铜仁——为祖国喝彩”大型文艺演出;2011年举行了“万人红歌会”活动并在商贸活动中举行土家族文艺表演等。这些文化活动为塑造铜仁市的形象和扩大旅游宣传牵线搭桥,目前正逐步形成文化品牌。

把土家族文化同文化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在铜仁市已有成功的模式。

(一)同旅游景点结合开展乡村旅游

把土家族文化与旅游业、饮食业结合在一起,发展乡村旅游,使之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提高了地方财政与土家族人民的经济收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化。目前铜仁市开展乡村旅游的有沿河自治县沙子镇南庄村,德江县合兴乡旋厂铺村(扶阳古城遗址所在地),思南县郝家湾村,江口县太平乡云舍村、大河、寨抱村、麻立湾、湾角,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印江自治县)团龙、芙蓉坝、张家坝、甘川,碧江区云阳仙境、落鹅、恶滩、六龙山。

在这些乡村旅游,既能欣赏土家族歌舞表演,又能品尝到土家族特色美食,还能观赏自然风光。

江口县太平乡云舍村,全村共有1900人,近400户。村内有清澈见底的神龙潭,有土家族古法造纸作坊。近几年来,有15户,近100人,搞起乡村旅游,经营以餐饮、休闲为主的农家乐。还有200人专门表演土家族拦门酒、哭嫁歌、抬花轿等土家族民俗活动。2010年以来,这里平均每天接待游客800人次,旅游年收入500万元,人均年收入达3950元,是铜仁市发展乡村旅游的典型村。

2010年铜仁市旅游总收入60.2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总收入6亿元,只占10%。根据《关于加快2011—2015年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铜党发〔2011〕5号),到2015年,铜仁市旅游总收入将达240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收入将达60亿,力争达到140亿元。

根据这个实施意见,铜仁市还需要增加10倍以上的乡村旅游点。在铜仁市,风景优美且适合发展乡村旅游的土家族村寨不胜枚举。(1)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村镇:江口县的省溪司,思南县思唐镇的安化城;(2)具有古建筑保护意义的村镇:铜仁市东山明清建筑群,瓦屋乡的刘氏祠堂,德江县楠杆村,碧江区滑石乡的新营垴村,沿河自治县的土地湾,德江县的枫香溪镇等;(3)具有宗教保护意义的村镇:碧江区的马家村;(4)具有风景特色的村镇:思南县的四野屯村、尧上村,印江自治县的木黄镇,合水乡的兴旺村、金厂村、芙蓉村,沿河自治县的洪渡镇、王坨村等等。

上述村镇可通过政府投资、集体融资、个人承包等形式,围绕土家族文化打造旅游景点,推动铜仁市乡村旅游的发展。

2010年铜仁市生产总值为239.62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是32.3:26.3:41.4。按照《关于加快2011—2015年乡村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如果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增加到60亿元,那么比重为26.8:21.8:51.4。如果增加到140个亿,则比重为21.9:17.8:60.3,这样就会彻底改变铜仁市农业地区的面貌,步入社会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从而改变铜仁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

铜仁市已经初步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湘黔铁路、渝怀铁路、株六复线铁路过境铜仁。铜仁凤凰机场先后开通了至贵阳、广州、上海、北京的航班。乌江水运连接长江,500吨货船可直达东海。随着沪昆快速铁路、渝怀铁路二线、铜仁至玉屏快速铁路、杭瑞高速公路、迓驾至大龙高速公路、思南至剑河高速公路的相继建成,“十二五”末期铜仁市将实现县县通高速,融入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成渝经济圈,形成外快内畅的立体综合交通体系,为进一步发展以土家族文化为中心特色的乡村旅游提供条件。

(二)同移民安置结合建设土家族文化风情集中展示区

铜仁市沿河自治县、思南县等因修建电站水位上升淹没两岸而开展了移民安置。在贵州省土家学研究会的指导下,利用沿河自治县和平镇坝坨村移民安置的契机,按照土家族文化建筑规划,把移民集中安置点建成集土家族建筑、土家族歌舞表演、土家族特色餐饮为一体,融休闲度假游、乡村游为一炉的土家族文化风情集中展示区。目前主体工程、外立面装饰均已结束,还需要文化部门精心打造,引入市场管理机制,尽快投入营业。

目前正是铜仁市开展移民工作、旧房改造工作、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新时期,沿河自治县的思渠、淇滩等乡镇均在开展小城镇建设,如果能够统一规划,打造成土家族文化旅游区,这不仅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更为重要的是带动广大农村市场繁荣,拉动内需,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三、土家族文化与铜仁市文化产业发展结合的品牌创新

(一)发展特色种植业,创绿色品牌

2011年8月12日,在以“生态贵州·绿色产品”为主题的“2011中国·贵阳特色农产品交易会”上,沿河自治县麻阳河食品有限公司的豆腐干在开幕式上就销售一空;铜仁市江口县的藤椅及竹制品制作精良,购买者络绎不绝;铜仁市芳跃食品有限公司的原味花生、红苕粉丝等产品,在交易会上销售4.68万元……

随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已经结束了短缺时期,实现供求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越来越重要,安全、优质、营养、特色的食品生产已成为全球农业发展的主流。所以,发展生产绿色食品,实现菜篮子无公害,是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是保护消费者利益的重大举措,也是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举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而铜仁市土家族地区正具备了这种条件。但目前铜仁市的土家族绿色食品产业存在着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包装简单、对外宣传少、未形成文化特色品牌等问题。

铜仁市旅游商品产业发展规划中要求,发展梵净山奇石、佛茶、苔茶、德江傩戏面具,加大商品外观和包装设计制作力度,加强知识产权的申报和保护,支持申报“梵净山”商标注册。

截至2010年,铜仁市土家族地区已完成注册的著名商标有: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天然富硒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的“天赋”、贵州省松桃梵净山生态茶叶有限公司的“净山牌”、铜仁市百年商行的“百年珍珠花生米”、贵州华力玉醇酒业有限公司的“黔玉”、思南绿色食品开发加工厂的“绿净”、江口县昭凤食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昭凤”、黔东梵净山野生绿色食品厂的“梵岳”、贵州省思南县凉水井综合制品厂的“凉山鼎”、贵州省油研种业有限公司的“油研”。

2010年铜仁市成功注册5项著名商标和7项延续著名商标,共计12件,有关土家族地区绿色食品的就占了9件。由此可见绿色食品是重中之重。

沿河自治县的空心李自从加大文化宣传、注重品牌建设后,从原来的每千克2元,到现在网上最多卖到每千克20元,每年有约3万千克空心李成熟,平均按10元1千克算就有30万元。近几年,在中共铜仁市委、铜仁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加快发展力度,在沙子镇周围又新栽植18000亩空心李。

铜仁市的名优产品还有碧江区的珍珠花生米、开天铺大蒜、白水大米,印江自治县的雨伞、印江梨,万山特区的枣子,沿河自治县的苦荞酒,江口县的豆腐干、牛肉干,德江县的牛肉干,石阡县的皮蛋、果脯,以及碧江区、玉屏侗族自治县、万山区、松桃苗族自治县、沿河自治县、印江自治县、德江县等地的各类名茶等等。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集中投入资金、科技管理,紧盯住“绿色”“生态”,注入土家族文化,扩大规模,开发市场,形成特色品牌,以土家族文化催生品牌,以品牌效应扩大土家族文化对外宣传。

(二)发展特色养殖业,创生态品牌

气候温和、阳光充足、水草丰美是发展畜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养殖业,改变“养牛为耕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挣几个油盐钱”的旧观念。

在中共铜仁市委、铜仁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土家族集中居住区现已发展起了特色养殖,如江口县、印江自治县的养三文鱼、中华鲟、萝卜猪,碧江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的养竹鼠、野猪,思南县养小黄牛,沿河自治县养白山羊,梵净山养娃娃鱼等等,而且正在形成规模。目前,铜仁市的许多土家族农产品虽有品质优势,但规模太小,缺乏吸引力,市场占有率不高。

因此有必要建一个武陵山区专业化土家族农牧产品商贸城,增强无公害产品保鲜冷冻仓储能力,引进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按照“建设基地化、饲养规模化、品种优良化、效益丰厚化”的思路,逐步实现由传统养殖向特色养殖、由散户养殖向基地养殖、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由粗放型向效益型的转变。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小区(场)+养殖大户”的模式,在政策、资金、技术方面给予支持,促进畜牧业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产品能否顺利走向市场,关键在于农业产业化程度的高低,还在于是否有一个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促进产、供、销一条龙发展。

(三)打造土家族歌舞剧,创文化品牌

根据铜仁市统计局资料,2009年铜仁市文化产业单位共有1472个,收入33.08亿元,占铜仁市生产总值的1.35%,在这33.08亿元中,来自网吧、文化休闲娱乐服务的收入占57.19%,广播电视电影、文化艺术等只占42.81%。

铜仁市是以土家族为主体民族的“经济欠发达、资源欠开发”地区,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在中共铜仁市委、铜仁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打造“梵天净土·桃源铜仁”文化品牌,重点推出沿河自治县的土家山歌之乡、德江县的傩戏之乡、思南县的花灯之乡、印江自治县的书法之乡。

20世纪80年代,铜仁市文工团推出了一大批富有民族特色、充满时代气息的精品力作,下乡演出,出现万人空巷的盛况,得到文化部的表彰,后又因话剧《小桥流水》的演出再次在全国产生较大影响。

近几年在“多彩贵州”系列活动的推动下,铜仁市不论是舞蹈、音乐还是戏剧、小品都获得较大收获,舞蹈《乌江船工号子》,歌曲《这山没得那山高》《我的家乡梵净山》,小品《母亲的心愿》等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由梵净山民族歌舞团和铜仁学院联合排演的大型土家族歌舞《四季花儿开》获得贵州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二等奖,由铜仁市打造的大型歌舞剧《同人·铜仁》深受好评,一批饱含土家族文化特色的优秀作品让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响彻云贵高原,为宣传铜仁、介绍铜仁,推动铜仁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也让更多的人通过歌舞等艺术形式了解铜仁的新发展、新变化。

五、结束语

贵州土家族文化同铜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结合,不仅传承和弘扬了土家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土家族建筑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歌舞文化得到充分展示,铜仁市也因土家族文化同文化产业的结合而鲜活,人们在铜仁市旅游观光的同时,也了解了土家族文化,“赏了美景,富了口袋,饱了口福”。如果铜仁市土家族地区的所有重要景区都能将土家族文化同文化产业紧密结合在一起,打造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发展土家族生态农牧业,那么铜仁市的土家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将会事半功倍,文化产业就会真正成为铜仁市经济的一大支柱。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