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对印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所属图书:《土家族研究》 出版日期:2015-09-01 文章字数:3251字

对印江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印江自治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梵净山西麓,面积1969平方千米,辖17个乡镇,总人口43.2万人,拥有“中国书法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等称号,是红色革命老区。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中,印江自治县各族群众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共同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形成了极为丰富、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一、印江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印江民族文化的特点

一是民族风情浓郁。印江自治县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俗活动,如土家族的过赶年、祭风神、嫁毛虫节,苗族的苗年、牛王节等,人们在这些民族传统节日中,以歌言志,以舞抒情,以酒会友,气氛热烈,风情浓郁,充分展示了各族人民生机勃勃、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是民族民间文化多姿多彩。最典型的有书法文化、古法造纸艺术、土家族花灯、土家族摆手舞、板凳舞、高腔山歌,还有独特的民族服饰和饮食文化,别具一格的婚丧习俗等。印江自治县至今仍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歌谣、音乐、舞蹈、戏剧,还保留着许多节庆礼俗、传统工艺、古建碑碣等,土家族和苗族用大鼓响锣、长号唢呐和花灯、板凳舞等来叙事传情。人人都会歌会舞,会唱会跳,“歌舞养心,饭菜养身”。这些独特的民族民间文化充分展示了印江自治县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深厚文化底蕴。

三是民族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印江自治县境内有梵净山金顶古庙、梵净山护国禅寺、文昌阁、朗溪蛮夷长官司旧址、峨岭严氏宗祠、依仁书院旧址等,其建筑特色颇具地方性、民族性,十分吸引人。目前,全县发现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共计152处,大都具有极其珍贵的研究和鉴赏价值。

四是红色文化资源厚重。全县现有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贺龙旧居,黔东独立师师部旧址,太阳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文化景点28处。其中,红二、六军团旧址和红二、六军团木黄会师纪念碑已列入重点红色旅游线路(与遵义会议会址相连)。充分开发利用好这些红色文化资源,能使游人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史,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更好地促进全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五是人文景观和自然生态景观相得益彰。印江自治县地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全国著名佛教文化圣地——梵净山西麓,拥有梵净山自然景观、合水造纸生态博物馆、木黄将军山景区、紫薇园、大圣墩景区等。这些景区、景观位于少数民族地区,渗入了民族文化元素,与民族村寨、民俗节日等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二)印江近年来民族文化产业工作的做法及成效

近年来,印江自治县采取加大投入、办节办会、挖掘整理资源等多种措施,综合保护、发展民族民间文化,加快推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一是举办一系列民族节庆、民族文化活动。近年来,印江自治县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梵净山佛教文化研讨会、中国梵净山庙会、印江民族文化旅游节、“乡村大世界——印江印象”大型综艺节目、中国梵净山印江严寅亮书法艺术节和梵净山杜鹃花节等文化活动。还开展了一些带有民族特色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成功举办了民族歌舞调演、民族服饰展演及茶艺表演、民间小吃大赛、旅游风光摄影赛、旅游商品展销会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是整理、出版一批民族文化专著。加强了对全县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搜集整理力度,编辑出版了《印江土家风情》系列丛书和《印江土家族常用语手册》《印江旅游画册》《印江文化辞典》等。举行了“颐和园”特种邮票首发式暨“书法之乡——中国印江”严寅亮书法艺术研讨会,弘扬印江书法艺术,宣传推介了“茗茶飘香·书法印江”文化品牌。

三是挖掘、打造一批民族文化精品。印江自治县以印江籍中国书法大师严寅亮为题材的剧本《严寅亮》,被列为贵州省重点剧目之一。先后创作了《这片心驰神往的土地》《我心中的梵净山》等推介印江的歌曲。精心编排的土家花灯健身操参加贵州省第六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获表演银奖。举办了“与奥运同行·印江梵净山全国千人百团桥牌大赛”,来自全国各地的50支桥牌队参加角逐,借赛事活动宣传推介印江文化。同时,一批书法、绘画、文学、舞蹈等文化艺术作品获得各级大奖。进行了各种民间绝技的挖掘、整理和加工。这些都对传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抓好一批民族民俗文化村及传统文化项目建设。近年来,印江自治县在招商引进工业、农业等方面项目的同时,精心包装并推出了一批民族文化招商引资项目,全县每年引进的项目中,民族文化产业项目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印江自治县已成功兴建了民族体育运动场等一大批文化项目,打造了团龙、甘川等民族文化村,成功推出土家印染、紫袍玉带石加工、线耳草鞋、红纸伞等民族文化产业,为全县文化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还加大挖掘、整理力度,申报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8件,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有花灯戏、焰火架等6件。还申报了峨岭村等15个村为首批民俗文化村寨,刘安定等26位艺人为第一批民间艺术传承人,成功申报了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木黄镇等。

二、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抓好全县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

要加强红色文化遗址、自然遗产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文化艺术之乡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编制《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文物保护和利用总体规划》,并将其纳入全县城乡建设规划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同时争取更多更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省级和国家级保护名录。积极保护和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加大对紫袍玉带石、红纸伞、印染、古法造纸等民族传统文化产业开发利用力度,努力将印江自治县传统文化产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二)加紧文化产业“一园区六基地”建设力度

要把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建设和培育,围绕地方民族文化、书法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佛教文化、茶文化等六大文化板块,整合各类文化资源,加紧建设“一园区六基地”。“一园区”即在县城区新建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引进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和印刷复制企业,组建一家文化传媒集团,大力发展文化创意、动漫影视、软件开发等产业项目。“六基地”,一是以县城为中心,借助长号唢呐之乡、书法之乡等文化品牌,整合全县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摆手舞、傩戏、长号唢呐、花灯等),形成多姿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基地;二是以县城为中心,依托中洲新城和甲山古建筑群,建造一座书法文化博物馆,修建一个书法文化休闲广场,设置2~3处碑林苑、景观亭,形成幽雅的书法文化氛围;三是以木黄为中心,五甲为依托,规划建设红色文化历史名镇及红军文化主题公园,形成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四是依托梵净山,围绕环山路打造景观点,规划建设梵净山西线原生态养生休闲度假区,建成生态文化旅游基地;五是围绕梵净山金顶和万米睡佛核心景区景点,以天庆寺、护国寺为依托,打造主题为“朝圣之旅·心灵家园”的佛教文化基地;六是以县城为中心,以全县24万亩茶叶产业带为依托,规划建设好茶博城、茶叶交易市场,凭借“茗茶飘香·书法印江”“梵净山翠峰茶”等著名文化品牌,打造武陵山区独具魅力的茶产业基地。

(三)强化文化产业宣传推介工作

重点策划好、包装好、宣传好独特的民族文化和丰富的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每年邀请一些省内外专家、学者、艺术家、新闻记者来考察、研究、采风,以此提高印江知名度,吸引更多的客商来印江自治县投资兴业,促进印江经济社会后发赶超。

(四)打造一批民族文化艺术团体

要逐步采取政府扶持、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的方式,通过体制创新、形式创新、内容创新、服务创新,充分发挥好印江自治县现有文化艺术团体的作用。同时,发展一批多种形式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表演团队,培养一大批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艺术的优秀人才。

总之,我们要抓住全县民族文化诸多优势和特点,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包装、打造和推介,要让印江自治县民族文化产业走上繁荣、发展之路,争取使文化产业成为印江自治县的朝阳产业、支柱产业。

土家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