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产城一体 促进富民强县
近年来,思南县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突破和城镇带动战略,积极探索以“园”兴“城”,以“城”促“园”的产城一体化发展模式,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本文就思南县积极探索“产城一体化”发展情况及工作建议提出自己的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对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探索
(一)立足产城一体,科学制定发展规划
立足于加快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思路,思南县进一步树立了“建园”即“建城”的理念,把城镇扩容与园区建设结合起来,强化园区建设与城镇化互动发展。
1.紧紧围绕“撤县建市”、建设优秀滨江山水旅游城市的目标和“一城两翼”“两城五镇同城化”的发展战略和产业园区、园区城镇化、产城一体化发展战略,高标准、大手笔地按“一区三园”规划了“思南县工业园区”,依托城镇发展园区,借力园区发展城镇。“一城两翼”即以思南县城为核心,以塘头镇和许家坝镇为两翼,分别规划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和农民创业园;“两城五镇同城化”即以思南县城为中心,以思南县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县城、思南县城—塘头镇、思南县城—鹦鹉溪镇为轴线,实施思南县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城以及鹦鹉溪镇、凉水井镇、孙家坝镇、邵家桥镇、塘头镇“两城五镇”同城化发展;“一区三园”即思南县工业园区和下辖的三个产业园,总规划面积38.16平方千米,三个产业园为双塘产业园、灯油坝产业园、关中坝产业园。目前,园区规划已通过省级评审,其中,灯油坝产业园辐射的塘头镇邵家桥镇已被列为“省级扩权强镇改革试点乡镇”。
2.紧紧围绕城市发展和产业集聚需要,将园区的产业布局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规划等融为一体,准确定位产业园功能。将双塘产业园定位为绿色轻工和制造加工业聚集区,主要布局发展农副产品加工、轻工业制造、医药保健、高新技术和商贸物流等产业;将关中坝产业园定位为船舶制造工业聚集区,主要发展船舶制造、水运、物流、航运等产业;将灯油坝产业园区定位为化工及建材、装饰石材工业集聚区,主要发展化工、建材、石材产业等,充分利用城镇公共设施、生活服务设施,使产业发展与交通运输、商贸物流相配套,把园区建成产业聚集的新高地。
(二)强化统筹抓配套,不断完善要素保障
近年来,思南县按照“基础先行,整体配套”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快推进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幅提升园区、城镇综合服务功能。
1.抓基础,加快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以来,思南县共完成产城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近15亿元。其中,市政基础设施投入9.6亿元,连接思南县城与灯油坝产业园的乌江二桥建成通车,连接思南县城与双塘产业园的小岩关隧道以及连接双塘产业园与关中坝产业园的中华路、延安路建设加快推进,乌江三桥、行政服务中心、双塘大道、塘头输变电工程、大同岩输变电工程、邵家桥变电站扩建工程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园区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加快,累计完成投资5.43亿元,完成土地收储6415.5亩,完成农户搬迁1435户,建成标准厂房近5万平方米,为加快产业集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随着“两高一江”大交通骨架网的加快形成,引领产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将得到进一步夯实。
2.抓要素,加强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的运行调度,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增强发展能力。2011年以来,共争取工业用地指标7500多亩,建设用地需求得到有效保障。积极开展银行与企业的合作和项目对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达到48.8亿元,同比增长20%,最大限度地缓解了企业融资难题。健全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取消了3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为企业发展营造“无障碍”服务环境。实施了重点项目挂牌督办制,几大班子领导带头深入项目建设地现场办公,着力解决职责不明、责任缺失、效能低下、执行不力,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进一步优化了全县投资创业环境。
3.抓服务,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公共服务功能,强化文化、教育、卫生的立体互动,纵深推进城镇化、工业化“两化”互动进程。城镇配套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总投资6894万元的乌江思林电站库区提水工程已经投入使用,关中坝中学、梵净山中学、乌江文化健康产业园、黔东北物流产业园等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进一步为园区提供成熟的生活和商业配套,着力建设产业新城。
(三)做强现代产业,提供城市发展支撑
围绕“一区三园”的发展定位和目标,坚持以园区扩张促进产业聚集,以产业集聚强化城镇支撑,大力发展船舶制造业及装备配套基地、石材产业、高新技术、商贸物流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为城镇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1.着力招大引强。围绕优势资源,瞄准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实行产业承接转移,主动对接,通过各种活动积极推介,创新招商方式,开展专业招商,成功引进了黔东北石材城、福安石材加工基地、乌江温泉旅游综合开发项目、黔东北物流产业园、乌江文化健康产业园、中伟中央广场、乌江大酒店等一批重大项目。2011年,全县共实现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13个,协议资金203.3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24.02亿元,同比增长120.66%,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2.加快项目建设。按照“签约项目抓进场、在建项目抓进度、建成项目抓投产”的思路,切实落实好县级领导联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制度,着力推动乌江酒业制造基地、福安石材加工基地、闽昌化工、金氏食品、强力电杆厂、打火机厂、皮具厂等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快推进黔东北石材城、湖南工业园及棕榈、油菜、红豆杉基地建设等重大项目实施。
3.推动产业集聚。把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入驻企业、扩充经济总量作为园区建设的关键任务,按照“一区三园”的产业布局规划,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推动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资源和配套要素向园区集中,尽可能地吸引同类项目入驻园区,让园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涌动起来,让园区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为产业集聚发展打好基础。2011年,工业园区成功引进项目30个,正式落户企业24家,建成投产企业7家,实现产值5.85亿元。
二、下一步工作方向
目前,我县在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整体成效还不够明显,特别是产业对城市的支撑力还不够,城市对产业发展的助推作用还不强,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下一步工作中,我们将加大探索创新和实践力度,努力在产城一体化发展上取得新的突破。
(一)进一步做强产业支撑
按照“一个产业园区,发展一个产业新城”的理念,围绕主导产业定位,以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高辐射力的产业项目为核心,以培育和构建上、下游产业链为支撑,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经济和社会效益好、资源配置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到2015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以上,建成铜仁西部领先的产业园区;到2020年,成为年销售收入500亿的产业集群,建成省内一流的复合型产业基地。
(二)进一步夯实城镇载体
按照“完善功能,改善环境,提高品位,降低人口密度,保持城市中心职能”的原则,加强城市与自然、人文、历史的融合发展,特别是重要地段的开发建设要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地域特征,形成与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建筑风格和景观形象,全面提升城镇建设的品位和内涵,力争用5~10年时间,将思南县城建成集儒佛文化、土司文化、古郡文化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优秀滨江山水旅游城市。
(三)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
围绕我县构筑特色产业、生态宜居、自主创新“三个高地”的目标,结合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按照产业新城的形象定位,稳步推进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与生态绿化建设,大力实施园区道路、公共区域绿化,注重建筑与环境的统筹协调,将园区作为城市景观来建设,使产业园区与城市定位有机衔接、与城市形象相得益彰,力争思南县城镇化率每年提高2个以上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40%左右,到2020年达到50%以上。到2015年,全县城镇总人口达到28万人左右,县城人口达到或超过15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16.8平方千米,县城规划区面积达到50平方千米。
(四)进一步完善市场化机制
充分挖掘和整合当地资源,探索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运作”的开发建设模式,既有效缓解政府在基础设施及城市开发建设上的压力,又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激发民间资金在推进产城一体化发展中的活力,实现资源利用的效益最大化。积极探索“政企合作、市场化运作”的方式,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投资、统一开发、统一招商、统一管理”等“六统一”模式实施产业新城开发建设,最大限度调动民间资金参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进一步改善发展环境、吸引企业入驻、降低建设成本、提升发展效益提供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