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文化名片开发利用研究
名片起源于交往,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身份的象征。个人有个人的名片,组织有组织的名片,地域有地域的名片,城市有城市的名片,国家有国家的名片,民族有民族的名片。一个名人、一个地方、一段历史、一栋建筑、一段爱情、一条街、一条河流等,都可能是一张名片。
一个民族的名片,代表的是这个民族的形象,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的象征。一个民族的文化名片,经过长时间的洗礼,是民族文化的沉淀。土家族作为人口排名全国第七位、人口近千万的少数民族,民族文化的符号很丰富,土家族名人、服饰、饮食、习俗、艺术、语言等等,都可作为土家族的文化名片。那么,主要聚居在武陵山地区的土家族,如何结合地方资源,利用好民族文化这张名片,打造民族的整体文化形象,进而推动整个民族的发展和进步呢?个人认为,要开发、利用好土家族文化名片,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认真挖掘整理土家族文化名片
土家族地区应以相关职能部门(如民族宗教事务局)为主导,组织各级部门人力、物力,成立专业的队伍,对相应负责的行政区域内涉及土家族文化名片或可能是文化名片的有形或无形的资源进行精细化的挖掘和梳理,去粗取精,把各地的特色文化和有影响的文化目录化,并附收录原因,包括调研情况、历史成因、影响力、开发可行性等等,进行细致的规划设计,实事求是地针对各设计项目予以可行性说明,然后汇总,编印成册。文化名片目录化,目的就是要对文化名片做到心中有数,摸清底数,不盲从。
二、确认身份,专家论证研讨土家族文化名片的价值
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都拥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独特资源,所以文化名片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不应该雷同。文化名片的产生和命名不是随心所欲的,不是想认定什么就是什么,也不是由谁说了算,更不能搞行政指令。民族文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促使我们要对民族文化的价值进行考证。一个地方灿烂多姿的文化资源不经过认真论证、研究,粗率地决定和匆匆上马,往往是事倍功半,达不到目的,要不就是撞南墙,付出惨重的代价,甚至有的项目根本就不能成立,最终的结果是劳民伤财。因此,确认是不是文化名片很关键,这就需要我们的专家和专业队伍,反复地、多次地、多方位地进行论证研究,而且不能走过场,得动真格,找到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有影响力的东西。以贵州省德江县土家舞龙、炸龙为例,假如要将德江县土家舞龙、炸龙打造为德江的文化名片,那么,就应当邀请当地熟知地方民情,熟知舞龙、炸龙文化历史的专业人员,邀请相关部门的专家、学者等等,相聚一堂,认真调研,反复论证探讨,首先判定土家舞龙、炸龙是否可以作为德江的文化名片,然后再考虑怎样规划,怎样打造。如果盲目地、自以为是地、想当然地去做,就可能导致与民俗、民情不符合的结果,使文化名片受损。
三、宁缺毋滥,文化名片要真正拿得出手
名片是身份的象征,民族文化名片代表的是民族的形象,是民族的精神和灵魂的象征。如此说来,一个地方要打造文化名片,就得拿出自己最好的东西、最有特色的东西,不能滥竽充数。文化名片要与地方的旅游文化相结合,与特色产业产品相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助推发展。土家族地区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情、风情。市、州可以考虑5~8个文化名片,县级打造2~3个文化名片即可,要打造含金量最高的最具代表性的民族文化资源,宁缺毋滥。举例说明,个人认为,贵州印江书法可以打造成文化名片。
四、民族特色是文化名片的根本和真正的原动力
一个地方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资源,不是舶来品,而是扎根于地方且有深远历史影响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形成、发展需要长时间的积淀、过滤,与地方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反映的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打上了民族特色的深深烙印。因此,追根溯源,民族特色才是名片形成的根本。怎样推动文化品牌的发展、壮大?其根本的动力在哪里?还得在本土,在民族特色上做文章。民族特色才是民族文化名片的根本和真正的原动力。土家族聚居的重庆酉阳芙蓉镇、龚滩古镇如此,湖南凤凰更是如此。如果没有土家族的风土人情,没有土家吊脚楼、山歌,这些古镇哪里能够成为享誉一方的旅游胜地,成为土家族不可多得的文化名片?
五、走文化与市场相结合的产业化道路
无论什么文化品牌或文化产业,都需要政策支持,更需要经济实力来支撑。土家族聚居的武陵山区,多数地方经济比较落后,要打造文化品牌,开发利用资源,仅凭政府政策性支持和开发,多数情况是难以实现的,所以,要开发利用文化名片,需要走市场化道路,这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多方募集资金,科学合理开发。从各地旅游文化发展情况来看,“借鸡下蛋”是绕不开的门槛。以云南西双版纳为例,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整个旅游产业的开发,是靠20世纪90年代初招商引资,浙江商人投入数十亿资金来实现的,共分三期建设,在30年的开发利用中,投资者和地方实现了共赢,西双版纳已成为享誉全国的旅游胜地,值得借鉴学习。
六、宣传推介整合及包装是打造文化名片的必然手段
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通常只存在于一定范围内,但文化名片不能只在一个地方发光,不能只是“藏在深山人不识”,必须要让外人知道,让全国人民知道,要走得出去,请得进来,有高效益的回报,这才是名片应该发挥的作用,才是我们最终的目的。文化名片的打造,需要调动强大的宣传力量,我们要利用一切宣传手段,不遗余力地、广泛地、地毯式地进行宣传。在传媒异常发达的今天,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最大限度地进行宣传推介。俗话说:“佛靠金装,人靠衣装。”不进行认真规划,包装设计,即使是“金子”,也卖不出理想的价钱,所以,包装打造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同时,在宣传推介和包装打造文化品牌的时候,尽量不搞单一化,应该多方整合资源,合纵连横,力求文化特色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以梵净山为例,可从以下几点着手。一是不惜重金,创作优秀剧本,拍摄一部影响全国的电影,一部影响全国的电视剧。二是不惜重金,激励创作能够真正唱响全国的经典歌曲,并在全国各地发行。三是不惜重金,激励创作关于梵净山的优秀文学作品,并争取获国家级文学大奖。
七、文化名片不是摆设,要有真正的实际效用
名片是身份,是最直接快捷的宣传手段和方式,作用是让对方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名片这种形式,获取利益和回报。一切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资源,既然称为资源,就是要拿来利用的,不能作为摆设,我们要想方设法加以利用,最大限度地、科学合理地利用,不能暴殄天物,不要做端着金饭碗却找不到饭吃的傻事。例如梵净山是武陵主峰,是土家族地区最好的名片,最好的名片要有最好的宣传方式,最大的利用力度,产生最大的回报,做不到这一点,就是我们的失职。无论何时何地,拿出梵净山这张名片,人人都知道它在哪里,人人都印象深刻,感觉很亲切,去了还想来,来了不想走,如果能达到这样,武陵主峰梵净山这张土家族的旅游文化名片,就起到了理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