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发展民族特色村寨 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同步小康
鉴于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少数民族村寨大都处于贫困山区和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较慢而且较为滞后,因此探讨民族村寨如何选择自己的发展路子,如何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小康,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课题。2009年,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财政部正式出台《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后,江口县结合实际,在太平镇云舍村等四个村寨,全面开展了以“三特”即特色民居改造、特色产业培育、特色文化传承为主要内容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树立了典型,取得了成效,民族地区社会进步和特色经济、特色文化的发展势头初步显现,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全省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引发了一些值得人们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云舍土家族村的基本概况
巍巍梵净山下,幽幽太平河畔,坐落着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自然村落,这便是被誉为“中国土家第一村”的江口县太平镇云舍村。云舍距县城7千米,距梵净山南大门23千米。全村总面积4平方千米,村民98%都是杨氏后裔,是江口土家族第一大寨。云舍村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至今仍保留着土家族的习俗和特征。以前的云舍是一个不起眼的寨子,给人的印象是矛盾多、纠纷多、困难群众多。整个寨子“大而乱,散而杂”。近年来,通过深入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以“三特”为主要内容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实现了党建与经济社会发展互动双赢。云舍村先后获省、市、县“先进基层党组织”“乡村旅游先进村”“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为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小康做了有益的探索。
二、主要做法和初步经验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和财政部正式出台《关于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以来,江口县政府深刻领会、认真贯彻,进一步加强了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的领导和规划,成立了领导小组,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纳入了绩效考核,专项经费投入逐年递增。中共江口县委明确要求,把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作为县直有关部门、乡镇主要领导与分管领导任期考核的重要依据。每年定期召开有关会议,明确工作任务,确保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任务的落实。县委书记袁刚亲自出席云舍村“干群同心,同步小康”座谈会,深入分析了云舍的发展状况及今后的广阔前景,为云舍村新一轮开发建设指明了方向。县委副书记余大权在座谈会后,亲自带领干部职工130多人参加“美丽乡村”环境集中整治活动。太平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亲自调研、亲自检查、亲自督办,切实加强了试点工作领导力度。县、镇两级都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宣传,有效地营造了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氛围。
(二)抢抓机遇,准确定位
如何找准发展的路子,是摆在试点村寨面前的首要问题。对此,云舍村在落实国家、省、市有关发展政策,认真领会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抓住新农村建设、西部大开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和打造环梵净山生态文化旅游圈等机遇,大打民族牌,寻找发展主题,形成独特、有效的发展模式。云舍村针对本村山水秀丽的自然景观和城乡结合部的地域特点等实际,通过多次考察、论证后,确定以旅游业为龙头产业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思路,并将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土家族民间文化作为景区旅游建设的鲜明特色。发展思路的准确定位,为该村的后续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科学规划,分类指导
围绕发展主题,结合地貌、历史、民族等特征,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分步实施”的要求,把民居改造与村寨长远发展目标相结合,分别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和民居改造规划。江口县围绕铜仁市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战略,在稳步实施“一业带三化,三化促一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步伐,规划制定了“一山四寨三文化”(一山即梵净山;四寨即云舍土家寨、寨沙侗寨、梭家苗寨、漆树坪羌寨;三文化即生态文化、民俗文化、佛教文化)旅游发展框架。分别对太平镇云舍土家族村、梵净山村寨沙侗寨、镇江村梭家苗寨及漆树坪村的羌寨进行规划和打造。各试点村都突出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云舍土家族村通过打造,土家族建筑文化更加浓厚,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更加突出。充分体现了土家族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化相结合的特色,成为一道靓丽的土家山寨风景。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为了协调各方面的工作力量和资源,形成任务共担、同创共建、资源共用、成果共享的工作格局,试点村寨普遍整合了三个方面的资源。一是相关政策资源的整合。争取国家有关民族、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等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二是文化、旅游战线资源的整合。普遍做到文化、旅游、农业等项目做在一起、设施建在一处、活动连在一起。对文化、旅游、农业项目资金量少的工程采取与其他项目整合的办法,解决单个项目投入不足的问题。三是统战、民族工作部门力量的整合。借助统战、民族工作部门的独特优势和工作条件,增添村寨建设的发展动力。云舍土家族村通过“三带”促创建,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以点带面。在特色村寨建设中,选择有较高思想觉悟、有影响力的能人和各项目建设领头人等作为重点,参与特色村寨建设。二是以城带乡。争取省、市、县直有关部门与村寨开展结对帮扶,仅市、县两级有关直属部门帮助解决各项资金就达800多万元,有效改善了特色村寨建设条件。三是以商带建。云舍村就曾引入铜仁东太集团帮助包装打造,投入资金数百万元。再就是以在建项目带动村寨创建,积极探索“以商养建、以建促商”的良性循环机制。依托一批在建项目、经营场所集聚人气和商机,实现了经营与服务的良性循环,保障了特色村寨建设的较大资金量的投入。
(五)注重文化,丰富内涵
在传承和弘扬民族特色文化的过程中,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挖掘、继承与创新并举。云舍村至今仍保留着独有的风情习俗。土家族的“赶年”“过社”“清明”“立夏”“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传统节日凝练庄重;“傩堂戏”“毛古斯”“金钱杆”“八宝铜铃”“摆手舞”“土家山歌”等民族歌舞多姿多彩;“哭嫁”“拦门酒”等古风习俗韵味悠长。在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中,传承和弘扬这些民族特色文化尤为重要。佛教文化与土家族文化源远流长,相互交融。梵净山有“天下众名岳之宗”之美誉,是全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其佛教文化底蕴深厚。自明朝以来,善男信女争相拜游,香火鼎盛,梵净山四十八大脚庵之一的“云舍庵”就在云舍村寨旁。据了解,云舍村土家族信奉佛教由来已久。因此在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中,还必须注重佛教文化的传承工作。
三、试点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支柱产业快速壮大,特色品牌声名远播
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试点工作以来,云舍村因地制宜地谋划发展思路,着力打造品牌效应。云舍村立足自身“风光独特”“民居独特”“习俗独特”的实际,通过提升发展旅游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办法,实施特色品牌战略。目前,该村民俗旅游每年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云舍村以其独特的梵净山文化、土家族文化与清新的山水田园风光相融合的鲜明特色,深受海内外游客的青睐,已成为贵州省新兴旅游景点中十分亮丽的品牌。云舍村把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实现农民增收的主要抓手,建有一个专业蔬菜合作社,种植特色蔬菜430亩、水果220亩、野生菜培植基地20亩。恢复改造土纸作坊12间,15户经营“农家乐”,日接待能力达500人以上,旅游服务业年产值达500万元以上。2012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60元,比上年增加36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989元高出971元。
(二)产业结构明显调整,农民收入大幅提高
将主导产业从简单的农业种植转变到农、商、旅游、服务、加工业齐头并进的格局上来,是云舍土家族村寨的显著变化。原始的土家造纸术、完整的古建筑、独具特色的婚俗及古老的傩戏、毛古斯舞等引来了国内外游客。从2003年兴办旅游业至今,已接待游客36万人次,旅游收入800多万元。生产土纸一直是云舍人的传统手艺和产业,也是重要的经济来源,造纸让80多户人家富裕起来。村民宋兴发一家五口,仅造纸年收入就达1.2万多元。党员杨银发召集村里85名无业村民成立了云舍工程队,每人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云舍村现有68名村民在景区就业,从事餐饮业的有47户,从事工艺品、土特产制作销售的有108户,全村一般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人均年收入近5000元,比10年前增长了3倍多。
(三)思想观念大大转变,发展意识更加浓厚
经济的发展不仅改善了云舍村村民的生活水平,也使云舍村民的综合素质上了一个大台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推进,使原本自给自足、相对封闭的少数民族村寨走向开放,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质的飞跃。有的通过发展旅游业,在广泛与各地游客交往中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有的组织村民赴外地参观学习,感受竞争压力,增强发展信心。有的由单打独斗向组织化、团队化转变,增强发展实力。素质的提高,观念的改变,调动了村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村主任杨建保是云舍村最早的农家乐经营户,也是推动云舍村旅游经济转型升级的中坚力量。他上任后,为了做大做强旅游产业,曾多次自己掏钱组织村干部和部分群众到西江千户苗寨、凤凰古城、松桃苗王城等地学习考察。现在云舍村村民思发展谋发展已蔚然成风。为了使云舍的旅游转型升级,他们明确表示:“不管政府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开发云舍,我们都坚决支持和拥护,决不拖云舍与全省全国‘同步小康’的后腿。”
(四)村寨文明逐渐显现,凝聚功能显著增强
结合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程,云舍村在上级的帮助下,千方百计改造环境,使各种现代文明生活方式走进古老的土家族村寨,与传统民族文化相辅相成、和谐共荣。一是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完成了寨内3800米连户路面硬化、1680米环寨环户沟渠改造工程,建成土家生态墙900米,集中包装打造了3000米古巷道、22户土家族筒子屋、280户土家族屋脊,突出土家族民居风格,传承土家族建筑文化。实施村寨亮化、美化、绿化工程。开通绿色通道400米,植树3000余株,选择偏僻处集中修建卫生牛圈37间,实施龙塘河亮化工程400米,在进寨大道两侧安装照明路灯28盏。二是努力营造旅游氛围。2008年引进铜仁东太公司入驻云舍村,在完成云舍旅游步道、龙塘河、古巷道、筒子屋等景点初级包装的基础上,发展“农家乐”18家,推出旅游精品店6家,恢复“土法造纸”作坊12间。同时,成立了云舍村土家民俗表演队,推出摆手舞、打糍粑、哭嫁、祭风神等极具土家风情的旅游商业栏目28个。三是逐步完善旅游各要素,进一步健全景区旅游功能。经过近3年的打造、经营,一个以土家族文化、农业观光旅游为特色的旅游村寨逐步形成。现云舍村旅游从业人员逾500人,年收入达到280万元。近年来,云舍村先后成为“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成为一个集旅游、度假、休闲、体验于一体的旅游村寨。
四、试点工作的有益启示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事业,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江口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成功探索,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提供了有益启示。我们认为,特色民居的保护与改造是基础,培育和壮大有助于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是支撑,得到民族地区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是关键,活跃民族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是动力,整合资源、部门协作是有效途径,“保护为主,发展第一,突出优势”是原则。
(一)特色民居的保护与改造是基础
民居是人类繁衍栖息之所,在生产实践活动中,人们为适应环境和社会发展,不断地传承与创新,形成了不同地域特色的民居建筑文化。特色民居以其特有的形式见证历史,展现悠久的人类文明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营造地域民族文化氛围,彰显民族特点,展示民族特色。特色民居是一个地域建筑文化的标志,也是民族文化内涵的外在表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有些村民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原有的住宅进行改造,有的甚至在古村落中建起了不土不洋的新式民居,同原有建筑风格极不协调,使得古村落原有的建筑风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此情况下,如何将特色民居保护好、改造好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的首要任务。实践说明:专家论证,规划先行尤为重要。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古建筑的保护和修缮,努力将体现建筑文化特点的标志、建筑风格和建筑符号予以保护、修缮和彰显,努力保存特色民居建筑的本来风貌。要“修旧如旧”,要维护和延续古老村落的风貌特征,保护“自成的格调”。
(二)培育和壮大有助于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是支撑
不管是建设特色村寨,还是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都要把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工作切入点。产业是带动少数民族村寨稳定脱贫、逐步致富、持续发展的根本支撑。要坚持把培育和壮大特色产业作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云舍村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挖掘和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有效对接市场需求;找准产业定位,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分步实施,逐步到位,有效避免了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出现盲目性、随意性,甚至破坏性的问题;注重让村民在村寨发展中尽可能多地获得利益,实现富民富村、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近年来,云舍村将主导产业从简单的农业种植转变到以旅游业为龙头,农业、商业、服务业、加工业齐头并进的格局上来,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村级经济迅速发展,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土家族风情更加浓郁,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少数民族地区实现与全省全国同步小康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
(三)民族地区群众的认同和支持是关键
民族工作部门在建设特色村寨和建设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的过程中,要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发展经济,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传承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救助失学儿童,解决就医难等问题。民居改造涉及群众的根本利益,加上千百年来村民形成的思维定式,工作难度之大,是可以想见的。江口县民族工作部门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拆迁的原则,制定统一的方案,讲清政策,理顺思路,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让他们体会到县委、县政府打造云舍土家第一村的信心和决心,感受到为民办实事的真情实感,努力取得民族村寨多数人的认同和支持。村民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的主体,村落的保护和发展既是他们的责任和义务,也是关系到他们自身及子孙后代利益的问题。因此,要始终坚持民主协商、群众自愿原则,不包办代替、不强行命令。纵观试点村寨的建设和发展过程,没有村民的支持及参与,就没有试点村寨的今天。
(四)活跃民族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是动力
民族文化是民族之魂,有魂则聚,无魂则散。云舍村是一个历史悠久,保存完好的民族村落,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在建设中,民族工作部门、文化部门十分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的结合,坚持保护为主,合理开发,人与自然和谐共荣。通过组建民俗表演队将古老的民族民间文化搬上舞台,展现了民族文化的无穷魅力,凝聚了民心。经常性、多形式地开展群众性民族文化活动,群众自觉形成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古村落的意识。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保护、开发利用,为特色村寨增添了浓浓的民族气息。
(五)整合资源、部门协作是有效途径
实践表明,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创建,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单靠民族工作部门是很难见成效的。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要重视整合政策,捆绑资源,努力形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合力。政策和资源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一是要充分利用相关职能部门的独特优势,抢抓机遇,多做政策的争取、督办和落实工作。二是要充分发挥地缘、人缘、资源优势,大力做好招商引资、引智工作。三是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政策资源、自然资源,充分发挥政策和资源的最大效应。四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服务功能,针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形式多样的服务活动。近几年,江口县重视特色村寨创建工作,目标明确、思维超前,在财政困难的客观条件下,善于调动各部门积极性,集中财力物力,合力建设云舍等四个民族村寨。财政、农业、能源、交通、广电、通信等十多个部门和有关企业共同参与其中,积极申报项目,落实专项资金,加快了建设步伐。
(六)“保护为主,发展第一,突出优势”是原则
做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工作,要坚持保护为主,发展第一,突出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优势。历史与现实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独具特色既是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优势的体现,也是根本出路。不重视保护,随意开发,失去特色,是死路;安于现状,不求发展,任其自生自灭,则无出路。试点村寨在保护和改造特色民居过程中,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在设计风格上,充分体现各民族民居的典型特征;在建筑用材上,突破传统的条条框框,坚持现代性、节能性与环保性原则;在布局上,强调实用性与现代生活需要相适应。在传承和保护特色文化中,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挖掘整理、妥善保护了一大批传统文化遗产,又深入研究和挖掘民族服饰、习俗、歌舞等民族文化表现形式和载体,开发、打造了一批弘扬优良传统、体现时代精神、富有创新魅力、达到领先水平的民族文化精品,把以民风、民俗、民情为特点的人文景观与秀美迷人的自然景观有机结合,以民族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为龙头带动少数民族村寨发展。